(3)跟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胸怀应该宽一些,气量应该大一些。假如你的妻子或丈夫也爱发脾气,你是否也跟着暴跳如雷呢?这时你首先要忍让,待爱人脾气发过以后,应当启发他(她)的理智,让他懂得发脾气是不好的。没有必要发,往往脾气一发不可收拾;事后的说理,也难以帮助他们克服爱发脾气的不良性格。
(4)跟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还要注意讲究不同方式。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跟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也要区别对待。这不是指那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世故圆滑,也不是那种逢场作戏的玩世不恭。我们所说的待人有别,是指要了解性格不同的人,有他自身的特点,我们应针对这些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恰当态度。比如对于商人,你如果说他学问好,道德好,清廉自守,乐道清贫,他一定不高兴。你应该说他才能出众,手腕灵活,现在红光满面,发财即在眼前,他才听得高兴。
总之,世上的事情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每个人在思想上性格上都有缺点,我们对人不能求全责备。谁要寻找没有缺点的朋友,谁就永远没有朋友。在同自己性格不同的人身上,要知道慢性子的同事,考虑问题有时比较周全,特别是做某种需要耐心的工作时,他就很恰当。慢性子的人,要知道急性子的同事,做事往往不拖拉,很豪爽,这样,不同性格的人不仅能够和睦相处,还会有所裨益。
秘密点拔:
一千种人就有一千种性格,学会与不同的和睦相处,也是一门成功做人的学问。
16.失言了要及时弥补
作为空姐,朱莉叶小姐常常接受严格的语言训练。尽管这样,她有时还是不免失言。
那次在的航线上,她和往常一样本着顾客至上的服务精神,热情地询问一对年轻的外籍夫妇,是否需要为他们的幼儿预备点早餐。那位男顾客出人意料地用中国话答道:“不用了,孩子吃的是人奶。”
没有仔细听这位先生的后半句话,为进一步表示诚意,朱莉叶小姐毫不犹豫地说:“那么,如果您孩子需要用餐,请随时通知我好了。”
他先是一愣,随即大笑起来。朱莉叶小姐这才如梦初醒,羞红了脸,为自己的失言窘得不知如何是好。
“人有失足,马有漏蹄”。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无论凡人名人,都免不了发生言语失误。虽然其中原因有别,但它造成的后果却是相似的,或贻笑大方,或纠纷四起,有时甚至不堪收拾。
那么,能不能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或者矫正之术,去避免言语失误带来的难堪局面呢?回答是肯定的。具体有以下几种技巧:
(1)及时改口
历史上和现实中许多能说会道的名人,在失言时仍死守自己的城堡,因而惨败的情形不乏其例。比如1976年10月6日,在美国福特总统和卡特共同参加的,为总统选举而举办的第二次辩论会上,福特对《纽约日报》记者马克斯·佛朗肯关于波兰问题的质问,作了“波兰并未受苏联控制”的回答,并说“苏联强权控制东欧的事实并不存在”。这一发言在辩论会上属明显的失误,当时遭到记者立即反驳。但反驳之初佛朗肯的语气还比较委婉,意图给福特以改正的机会。他说:“问这一件事我觉得不好意思,但是您的意思难道在肯定苏联没有把东欧化为其附庸国?也就是说,苏联没有凭军事力量压制东欧各国?”
福特如果当时明智,就应该承认自己失言并偃旗息鼓,然而他觉得身为一国总统,面对着全国的电视观众认输,决非善策,于是继续坚持,一错再错,结果为那次即将到手的选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刊登这次电视辩论会的所有专栏、社论都纷纷对福特的失策作了报导,他们惊问:
“他是真正的傻瓜呢?还是像只驴子一样的顽固不化?”
卡特也乘机把这个问题再三提出,闹得天翻地覆。
高明的论辩家在被对方击中要害时决不强词夺理,他们或点头微笑,或轻轻鼓掌。如此一来,观众或听众弄不清葫芦里藏的什么药。有的从某方面理解,认为这是他们服从真理的良好风范;有的从另一方面理解,又以为这是他们不谓辩解的豁达胸怀。而究竟他们认输与否尚是个未知的谜。这样的辩论家即使要说也能说得很巧,他们会向对方笑道:“你讲得好极了!”
相比之下,里根就表现得高明许多。
一次,美国总统里根访问巴西,由于旅途疲乏年岁又大,在欢迎宴会上,他脱口说道: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为能访问玻利维亚而感到非常高兴。”
有人低声提醒他说溜了嘴,里根忙改口道:
“很抱歉,我们不久前访问过玻利维亚。”
尽管他并未去玻国,当那些不明就里的人还来不及反应时,他的口误已经淹没在后来滔滔的大论之中了。这种将说错的地点时间加以掩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当面丢丑,不失为补救的有效手段。只是,这里需要的是发现及时、改口巧妙的语言技巧,否则要想化解难堪也是困难的。
在实践中,遇到这种情况下,有三个补救办法可供参考:
①移植法,就是把错话移植到他人头上。如说:“这是某些人的观点,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就把自己已出口的某句错误纠过来了。对方虽有某种感觉,但是无法认定是你说错了。
②引伸法,迅速将错误言词引开,避免在错中纠缠。就是接着那句话之后说:“然而正确说法应是……”或者说:“我刚才那句话还应作如下补充……”。这样就可将错话抹掉。
③改义法,巧改错误的意义。当意识到自己讲了错话时,干脆重复肯定,将错就错,然后巧妙地改变错话的含义,将明显的错误变成正确的说法。
秘密点拔:
生活中,失言最直接的结果是造成尴尬,贻笑大方,甚至引起纠纷,这时候最好能随机应变,适时变通,当能化险为夷。
17.尽量使自己的话避免歧义
年轻小伙子阿伟打算为新交的女友小兰买一件生日礼物。他们交往时间不长,小伙子经过仔细考虑,认为送一副手套最恰当不过浪漫,又不显得过分亲昵。
下午,阿伟去百货商店给女友买了一副白色的手套,让女友的妹妹小丽带给她姐姐。小丽给自己买了一条内裤。回家的路上,小丽把两件物品弄颠倒了,结果送给小兰的礼物变成了内裤。
当晚,阿伟一回到家里就接到了小兰的电话:
“你为什么买这样的礼物送我?”
没有听出来对方的怒气,阿伟的情绪很高,他说起话来空前流利,根本容不得小兰插嘴:
“小兰,我之所以选了这件礼物,是因为据我留心观察,你晚上和我出门时总是不用它,我没有给你买长的,因为我注意到,小丽用的是短的,很容易脱下来。它的色调非常浅,不过,卖它的女士让我看她用的同样的东西,她说已经3个星期没洗了,但一点都不脏。我还让她当场试了试你的,它看上去好看极了……”
“神经病!”
等待对方夸奖的阿伟猛然听到这三个字,他当时就懵了,愣在那里根本说不出话来……
为什么恋爱的双方会造成误会?粗心的小丽固然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当事人双方交谈不明确恐怕是主要原因。在电话中,双方都以为自己话中的“礼物”非常明确,所以,都没有说出来,结果闹出了笑话。
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所聚集成的,每个人的立场不同,工作性质也不一样。在这众人聚集的工作场所里,总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误解,甚至是摸不着头绪的纠纷。
当遭人误解时,进行工作就会显得困难重重,夫妻生活也会失去和谐,不但是自己的损失,还会影响到家庭的幸福,甚至团体的利益。
所以,必须具备一套化解误会的说话术。这里首先谈谈造成误解的几种原因。
(1)言词不足。有的人不管是在表达信息,或者说明某些事情时,常常在言词上有所缺失,结果弄得只有自己明白,别人一点也搞不清真相,这种人就是缺乏“让对方明白”的意识,以致容易招来对方的误解。比如,英军有一个团买了一头驴子作为吉祥物。不幸的是,没有几天驴子就死了。由于团长出差在外,于是副团长便打了个电报给团长:“驴子不幸逝世。再买一头,还是等你回来?”如果改成“驴子不幸逝世。再买一头驴,还是等你回来再买?”就不会闹笑话了。
(2)过分小心。有的人不管什么事,都顾虑过多,从不发表意见。因此,个人的存在感相当薄弱,变成容易受人误会的对象。
这样的人总希望对方不必听太多说明就能明白,缺乏积极表达自己意见的魄力。对于这种类型的人而言,含蓄并不是美德,这一点要深刻反省。
(3)自以为是。这一种人是头脑聪明,任何事都能办得妥当,但是却经常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即使着手一件新工作,也从不和别人照会一声,只管自作主张地干活。这么一来,即使自己把工作圆满完成,上级及周围的人也不会表示欢迎。
(4)外观的印象不好。人对视觉上的感受印象最深刻。虽然大家都明白“不可以貌取人”,但是,实际上双眼所见的形象,往往成为评判个人的标准,这个印象可能是造成误解的原因。如果让周围的人有了不好的印象,且造成误解,若不早点解决,恐怕不好收拾。
(5)欠缺体贴。纵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若造成对方的不快,恐怕也会导致意想不到的误解。甚至是一句安慰、犒劳的话,如果对方接受的方式不同,也可能变成误解。因此,在说话之前,一定要先考虑对方的状况以及接受的态度。
那么,怎样才能尽量使自己的话不被别人误解呢?
①不要随意省略主语。从现代语法看,在一些特殊的语境中,是可以省略主语的。但这必须是在交谈双方都明白的基础上,否则随意省略主语,容易造成误解。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在一家商店,一个男青年正在急急忙忙挑帽子,售货员拿了一顶给他,他试了试说:
“大,大。”
售货员一连给他换了四五种型号的帽子,他都嚷着:
“大,大。”
售货员仔细一看,生气了:
“分明是小,你为什么还说大?”
这青年结结巴巴地说:
“头,头,我说的是头大。”
售货员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旁边的顾客“扑哧”一声笑了。造成这种狼狈结局的原因就是这位年轻人省略了他陈述的主语:“头”。
②要注意同音词的使用。同音词就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在口语表达中脱离了字形,所以同音词用得不当,就很容易产生误解。如“期终考试”就容易误解为“期中考试”,所以在这,不如把“期终”改为“期末”,就不会造成误解。
③少用文言词和方言词。在与人交谈中,除非有特殊需要,一般不要用文言词,文言的过多使用,容易造成对方的误解,不利于感情的交流和思想的表达。有这样一件事:有个小伙子,年过三十仍没娶妻,他母亲非常着急。后来别人给他介绍了一位姑娘,几天后,他写信告诉母亲:“女方爽约”。母亲非常高兴,认为约会是爽快的,逢人就讲儿子有对象了。一年后,母亲要求见见姑娘,儿子才把“爽约”解释清楚。母亲连连责怪儿子话没说清楚,耽误了时间,小伙子也后悔莫及。如果小伙子当初把“爽”,字改为“失”字,或许早就有妻室了。
④说话时要注意适当的停顿。书面语要借助标点把句子断开,以便使内容更加具体、准确。在口语中我们常常借助的是停顿,有效地运用停顿可以使你的话明白、动听,减少误解有些人说起话来像开机关枪,特别是在激动的时候就不注意停顿了。有一次下班途中,一位青年遇到一群刚看完电视球赛的学生,就问:
“这场比赛谁赢了?”
有一个学生兴奋地说:
“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
这位青年迷惑了:到底是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还是日本队获得了冠军呢?他又问了另一位学生,才知道是中国队胜了。所以,我们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注意语句的停顿,使人明白、轻松地听你谈话。
自己认为是一句妙语,可说出来也许令听者很扫兴,其结果当然使自己难以下台阶,为什么会产生其中原因呢?就是说话有岐义。
秘密点拔:
做人说话不仅要讲方式,还要避免歧义,以防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18.宁可送钱给朋友,不借钱给朋友
小顾条件好,借了3万元钱给朋友小李做生意。结果,小李做非法的生意,赔本了不说,还差点蹲监狱。
几年过去了,小顾的生活更好了。小李也不知从哪儿弄上了钱,也做了一些生意,小洋房盖上了,小洋车买上了,但是就是没有提还钱给小顾的事情。
给朋友钱,钱收得回来,借朋友钱,钱收不回来!
在给与借的衡量中,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拒绝,也许一狠心,你就可以保住你的钱。
如果有个朋友向你开口借钱,你借或不借?
很多人碰到这个问题都很困扰,因为借他钱,有可能这一笔钱就要不回来了,或是一再“展延”,到了最后才拿回一小部分。朋友有需要才会来借钱,如果时间一到便去催债,好像自己太没人情味,何况也没勇气开口,更怕一开口,就伤了彼此的感情。不借嘛,自己的钱固然是“保住”了,但朋友有难,不出手帮忙,道义上似乎也说不过去,也担心二人的感情恐怕从此要变质了……
借不借人钱,就是这么让人伤脑筋!
当然,也明“有借有还”,甚至还本金也还利息的朋友。不过说老实话,这种借款行为还是潜藏者危机——如果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你调借,表示他的财务有问题,终有一天会连本金也还不出来!
可是,横在面前的人情、感情与道义,怎么办呢?
精明人的建议是:给他钱,而不借他钱!
所谓“给他钱”有两个层面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