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一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也是我国服饰改变最大的时代。服饰品种多、款式新,光褂子的种类就有很多种,像龙褂、补褂与马褂等。在清代,鲜艳的明黄色通常代表着最高的赞赏与表彰。
清代龙褂是一种圆领、对襟、左右开衩、袖端平直的长袍。龙褂是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嫔专用服饰。皇后龙褂纹饰有三种类型,均为石青色:第一种绣八团五爪龙,两肩、前胸、后背各绣一团正龙,前后襟各绣两团行龙,下幅绣八宝、寿山、水浪江涯和立水纹,袖端各绣两条行龙和水浪纹;第二种只绣八团五爪金龙,下幅及袖端不绣纹样;第三种绣八团五爪金龙,下幅绣水浪江涯、寿山和立水纹。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的龙褂纹饰与第三种相同,而嫔的龙褂两肩前后各绣一条正龙,襟袖绣四条行龙。清代武官补服像清代满族人习惯在袍子外面穿一件稍短的褂子,因前胸与后背各缝缀一块绣有飞禽或走兽纹样的形式完全相同的补子,所以称为“补褂”或“补服”,是清代文武百官穿的官服。补褂的式样一般为圆领、对襟,袖子较宽,袖口平齐,长至肘部。清代以补子作为官员分辨等级的标志,其规定如下:
亲王、世子绣四团五爪金龙,前后绣一条正龙,两肩各绣一条行龙;郡王绣四团五爪行龙,前后两肩各绣一条行龙;贝勒前后各绣一团四爪正蟒;贝子、固伦额驸前后各绣一团四爪行蟒;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公、侯、伯前后各绣一块四爪正蟒方补;文官一至九品的补子纹样各不相同,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鹰、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武官一至九品的补子纹样也各不相同,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和八品犀牛、九品海马;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按察史及道员的补子纹样为獬豸。此外,受有诰封的命妇的补服纹样根据其夫或子的品级来定。如果命妇之夫或子是武职官员,就不用兽纹补,而是用禽纹补,意在表示女子以淑雅为美,不必尚武。在清代,马褂是一种穿在长袍外面的短衣,袖子的长度只到肘部,身长不超过腰部。因穿上它便于骑马,故名。皇帝也穿马褂,一般是在打猎时才穿。由于皇帝衣服的颜色为明黄色,因此皇帝的马褂称为“黄马褂”。清代皇帝经常将这种马褂赐给有功之臣,而大臣们也将得到黄马褂当成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马褂可以分为哪几种样式?马褂可以分为大襟马褂、对襟马褂、琵琶襟马褂、翻毛皮马褂等多种样式。大襟马褂平袖及肘,衣长及腰,两侧开衩,衣襟开在右侧,四周用不同于衣服颜色的线沿边儿;对襟马褂对襟,平袖及肘,衣长及腰,两侧开衩;琵琶襟马褂又称“缺襟马褂”,与其他马褂不同的是右襟下端短缺,另补一块,以纽扣连接,状似琵琶,而故名;翻毛皮马褂是一种将毛皮翻露在外面的褂子,通常是清代贵族冬季罩在衫袍外的褂子,以显示其富贵。清代补子与明代补子有什么差别?
清代补子沿用了明代补子的形式,但也有区别。明代补子是绣在袍上的,而清代补子绣在褂子上;明代补服为团领衫,前胸绣一块完整的补子,而清代补服是对襟褂,前胸绣的那块补子被一分为二;明代补子有的单独缀织在补服上,有的直接绣在补服上,清代则单独织绣成后再缝缀到补褂上;明代补子大约40厘米,清代补子小一些,约30厘米;明代补子大多以红色等素色为底,金线绣花,清代的补子则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五彩织绣,色彩艳丽;明代补子四周多为光边,清代补子四周多采用花边,加工精美,装饰效果好;明代四品以下文官的补子上多绣一对飞禽,清代的禽兽均绣单只。
大开眼界
在清代,有三种人可穿黄马褂:一是跟随皇帝的侍卫,黄马褂在这里是近卫职务的标志,因此又叫“职任褂子”;二是在皇帝出猎与阅兵时射箭中靶或获猎物最多的官员,清代黄马褂这时黄马褂是优胜的奖励,又叫“行围褂子”;三是治理国家和对外征战中立下大功的战将,这种黄马褂是皇帝特殊的赏赐,又叫“武功褂子”。
前两种褂子使用黑色纽扣,平时不允许穿。最后一种马褂用黄色的纽襻,任何时候都可以穿。起初黄马褂只赏赐给满族官员,后来逐渐也赏给汉族官员,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就受过这样的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