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隋入唐,我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妇女服饰是我国服装中最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唐代妇女的服装主要分为襦裙、男装、胡服三种。
唐代妇女穿襦裙服,即上身穿短襦或衫,下身穿长裙,佩披帛,加半臂(短袖)。唐代妇女短襦的领口形式多种多样,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代还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袒领短襦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开始穿着。从唐代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许多平民女子也有穿袒领襦裙的迹象。
唐代女供养人的襦裙唐代襦裙的面料、色彩和样式都大大超过了前代,可谓争奇斗艳、瑰丽多姿。
襦裙面料大多是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
唐代襦裙的颜色丰富多彩,有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等。其中流行时间最长的当属石榴色,也就是红色的裙子,称为“石榴裙”。在很多诗句中就有石榴裙的描述,李白有“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万楚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上衣下裙的服饰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发展和完善。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修长。
襦裙上的褶皱较多,形成了百褶裙的款式。
唐代妇女在穿着襦裙时,为了突出身材的修长,常将裙腰束到胸部或是腋部,上面仅穿抹胸,外披纱罗衫,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这是我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足以看出当时思想开放的程度。半臂是一种与襦裙相配的衣服,衣袖只到手臂的一半。在盛唐时期,上身穿短襦,外罩一件半臂,下身穿襦裙,成为唐代妇女一种时髦的装扮。
为什么会兴起女着男装的风俗?
唐代妇女还喜欢穿男装,这种现象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是比较罕见的。这主要是由于唐代气氛宽松,并且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女着男装才有可能蔚然成风。据说女扮男装的风俗是由内宫兴起的。一天,唐高宗李治在宫中设宴,太平公平以歌舞助兴。当时太平公主身穿紫色襕衫,腰系玉带,头戴皂罗折上巾,完全一副男子装扮。李治就笑着对武后说:“女子又不能做武官,打扮成男子模样想干什么啊!”他对此虽颇有微词,但是没有发怒,默许了公主这一行为。此事传出去后,宫女和民间女子纷纷穿起了男装。
胡服对女子服饰有哪些影响?
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鹘与中原交往很频繁,加上丝绸之路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随着胡人而来的文化,特别是胡服令唐代妇女耳目一新。在众多的胡服中,影响唐代妇女服饰最深的是回鹘服饰。唐代妇女穿戴的胡服为:翻折领连衣窄袖长裙,衣身宽大,下摆曳地,腰际束带;翻领及袖口均加纹饰,纹样多为凤衔折枝的花纹;头梳椎状的回鹘髻,戴珠玉镶嵌的桃形金凤冠,簪钗双插,耳旁及颈部都要佩戴金玉首饰;脚穿笏头履。
大开眼界
到了唐代,因为妇女们都喜欢穿低胸的外衣,所以出现了一种没有吊带的内衣,当时叫做“诃子”。它的面料很特别,当时叫做“织成”。这种面料吸附性很强,可以保证内衣附在身上不会掉下来,只需要在胸下系两根带子就可以了。唐代妇女穿上这种诃子,既体现了女性的体态美,又免去了需要肩带的麻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迷人的一种内衣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