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植物科学探索发现
26806500000001

第1章 植物学家的故事(1)

“植物园之父”班克斯

邱园是英国的皇家植物园,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759年,当时的邱园是一座占地仅35公顷的英国皇家园林,将它变为举世闻名的植物园的是英国植物学家班克斯。

约瑟夫·班克斯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在13岁时,班克斯就喜欢上了多姿多彩的植物,他下决心要去探索这个神秘未知的世界。于是他向当地为商人服务的采药女人学习植物学知识,从母亲那儿偷得植物学读本,慢慢地,他掌握的植物学知识就超过了他的中学老师。

1760年,班克斯进入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校学习,与此同时,他也把对植物学的求知欲带进了这所当时显得死气沉沉的学校,他不满足于学校生物学教授的讲课,并向懂行的老师请教,并请校外当时最好的植物学专家来牛津讲学。1764年,班克斯到了继承父亲遗产的法定年龄,一跃成为英国最富有的年轻人之一,班克斯开始计划围绕植物教育和研究的环球之旅。几年后,班克斯以博物学家的身份,搭上了英国皇家海军“尼日尔”号渔业保护船,开始了长达7个月的海上生活。这趟旅行为他的植物标本集奠定了基础。

1768年8月25日,英国为开拓海外殖民地、提高海上航行技术的“奋进”号启程,班克斯拿出一万英镑的巨额资金,带着9个助手登上了这条船。刚开始的兴奋很快被旅途的苦难所代替,随着天气的恶劣,班克斯晕船的老毛病又犯了,几乎在整个航程里,他都在呕吐,尽管如此,他还是抓紧一切机会,细致地观察。

1768年11月13日,“奋进”号到达里约热内卢,这是葡萄牙的殖民地,班克斯满以为会受到热烈欢迎,可当地总督却极不友好,禁止他们上岸采集植物,班克斯只好冒着生命危险乘夜偷偷登陆,花了一整天时间寻找植物,搜集到包括西番莲科在内的316种植物,又乘着夜色回到船上。

1769年4月13日,“奋进”号一帆风顺地抵达塔西提岛马塔维亚湾,这里的景色美得惊人——绿色的山坡上到处是美味香甜的果实,大片大片的棕榈树和椰子树,白花花耀眼的沙滩……这一切在蔚蓝色宁静海洋的衬托下,真是一处人间的乐园。塔西提人十分好客,带着丰盛的食物,组成团队迎接客人。当船员上岸后,又献上绿色树枝表示友好。在这里,船员们目睹了土著居民住在树下,没有围墙的非常原始的生活。安顿下来后,船员与当地人的冲突日渐明显,班克斯不得不居中调停。尽管为此占用了不少搜集植物的时间,可他也因此获得了了解塔西提人民族文化的机会。

1769年7月13日,“奋进”号再次扬帆,经过将近3个月的航行,登上毛利人居住的新西兰北岛。这里内陆植物繁多,使班克斯赞叹不已。在这里,他看到了蕨类植物桫椤,看到了世界上最大的毛茛属植物,还有一棵12米高的婆婆纳树。班克斯在这里收集了包括新西兰亚麻在内的40种新的植物。

1770年4月17日,这是一个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日子,“南大陆”缓缓进入他们的眼帘,4月28日,他们停泊在一个村落对面。班克斯用望远镜发现,村民们一丝不挂,连始祖夏娃的无花果树叶都没有。村民们受到惊吓后,全部逃离了村庄。他们又搜集到一批新的植物,包括桉树、金合欢属植物、银桦属植物、含羞草属植物、槭叶酒瓶树,还有后来为了纪念班克斯而以他名字命名的澳洲山龙眼。因为这个地方植物种类的丰富,实属少见,班克斯为此取名植物湾。一路上,班克斯植物的搜集高速增长。就在这时,他们遇到了麻烦,“奋进”号触礁,卡在珊瑚礁里面,在船只检修期间,班克斯到乡村搜集植物,他的标本集又多了新的成员:南洋杉、大金钟柏树、黄桑、郁金香木、黄槿和袋鼠草。

1771年7月10日,“奋进”号顺利返航,班克斯一行受到社会各界英雄般的礼遇。“奋进”号之行结束后,班克斯开始着手整理以前搜集到的植物,竟然有1300个新的植物种类,110个新的植物属类。后来,班克斯特意买下了位于伦敦中心的索霍广场32号,在这栋房子里,他建立了庞大的植物标本室和图书室,供各国科学家前来研究、查阅。在欧洲硝烟弥漫时,这里成了科学家们的避难所。此后,班克斯又在城外买下了春园,把这块16公顷的土地变成了培育植物、饲养动物的基地。就在这时,班克斯在“奋进”号的出色表现引起了国王的注意,他被聘为英国皇家园林——邱园的非官方负责人。从此,得到国王厚爱的班克斯把邱园从皇室的乐园演变成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植物园。他利用自己的社交网络和威望从世界各地网罗植物,同时派出植物猎人到殖民地、偏远地区引进新的植物。

1788年,班克斯被选为皇家协会的主席,在这个位置上他一直干了42年。在这些年里,他创建了系统地在世界范围内搜集植物的计划,使随后的两个世纪里成千上万的植物得以传遍整个地球,这是一笔对全世界园丁的最丰厚的馈赠。

1802年6月19日,班克斯去世。他在植物搜集以及植物园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使他赢得了“现代植物学搜集之父”、“植物园之父”两项桂冠。

知识链接

班克斯接管邱园后,经英国皇室的三次捐赠,到1904年,规模已达121公顷。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现在的邱园占地360公顷,收集着约5万种植物和500万份标本,活的树木便有25万棵之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

“植物猎人”麦森

在人类居住的地球上,年年草长莺飞,绿肥红瘦。这本是大自然再平常不过的变迁,然而,那些植物是怎么从遥远的美洲奔赴英国的?如何从热带雨林里的寻常客,一跃而成为欧洲植物园的座上宾的?原来,是“植物猎人”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所谓“植物猎人”,是指那些到世界各地观察和研究植物、采集植物标本和种子、将某种植物引种到别处的学者和探险家。在英国的邱园成为巨大的世界植物园的过程中,一位名叫麦森的“植物猎人”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弗朗西斯·麦森生于1741年,从小就对各种植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当邱园的管理者班克斯把邱园建成植物的收藏基地时,年轻的麦森便来到邱园做了“助理园丁”。1772年,麦森被指派跟随英国大探险家库克船长的船队远征,成为了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的第一位“植物猎人”。

1772年7月30日,麦森来到了南非开普敦。他一下就被那里浓郁苍翠的植物世界吸引了。不久后,麦森雇了一辆由8头牛拉的篷车,找了个当地车夫,还请了个雇佣兵充当翻译和向导,开始了向东穿过开普平原的旅程。南非草原上的植物争奇斗艳,令人兴奋。麦森于1773年1月底返回开普敦,他对班克斯的远大见识由衷地敬佩起来,因为行前,班克斯就断言开普省有许多值得搜集的植物。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麦森酝酿了一个更宏伟的计划。这个计划被来自瑞典乌普萨拉的林奈学院的学生桑伯格知道了,他想尽办法说服麦森,要求结伴而行。1773年9月11日,麦森、桑伯格骑着马跟随一辆满载物资和植物搜集用具的牛车出发了。

他们俩人的这次探险取得了累累硕果,在他们采集到的大批植物中,包括一种色彩艳丽的奇异花朵,当时的英国皇后认为它的花形特别酷似鸟冠和鸟嘴,而皇后所出生的故乡原名又叫天堂村,故赐名“天堂鸟”花。它传入我国后,我国的园艺专家觉得它的形状好像伸颈远眺的仙鹤,特又起名为“鹤望兰”。

南非之行后,麦森得到了巨大的荣耀,由此他成了世人瞩目的对象。邱园的琐碎工作再也留不住他的心,他强烈要求班克斯再给他远行探险的机会。1778年5月29日,麦森踏上了巡游大西洋的船只,朝西印度群岛驶去。在航行的早期,班克斯分两批收到麦森搜集的183种植物。到了加那利群岛,麦森发现的植物中有壮观的蓝蓟,还有今天受人欢迎的瓜叶菊的始祖——瓜叶千里光。

1783年,麦森又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探险,当他到了他热爱的植物搜集地——南非时,这里正在打仗,所有的外国游客不准远离超过开普敦3小时的路程,英国人更是被视为潜在的间谍。麦森无视这些禁令,在南非为邱园又搜集到不少新的植物种子,这其中就有马蹄莲和其他的灌木。

在以后的8年时间内,人到中年的麦森多次深入南非内陆探险,他把搜集到的植物先在开普敦的小花园培育,然后运回邱园。但最终还是难以承受南非的政治动荡,1795年3月,他不得不返回英国。此时的麦森,已在异域和翻山涉水中度过了生命最旺盛的20年,他的耳畔似乎总回响着旷野的声音,邱园温室安静的生活已无法安放他的心灵。1797年9月,他再一次启程驶向北美。这次航行屡遭挫折,先是法国海盗两次光顾船上,其中第二次海盗得手后,使他们吃尽了苦头。行程的后半部分,天气恶劣,他们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尽管一路上有如此多的不利因素,麦森还是进入了加拿大,而且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不断地把种子托运回邱园。然而,岁月不饶人,多少年的野外生活使身体的付出太大,加上他已习惯南非闷热的天气,蒙特利尔的严寒于他的健康十分不利。1805年冬天的酷寒对他更是致命的一击,1805年12月23日,这位把毕生的心血都献给邱园的植物学家长眠在了异国他乡。

麦森一生奔波,为邱园采集到了大量植物。在他引进的开花植物中,包括唐菖蒲、孤挺花、瓜叶菊、苣苔、天堂鸟花、帝王花等,这些花朵无论是作切花还是室内养殖之用,至今都使我们的温室和家居熠熠生辉。

智慧人生

大自然是人类的宝库,也是人类增长知识的地方。作为一位植物采集者,麦森是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代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麦森才从一名普通园丁成长为了世界园艺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植物学之王”林奈

植物覆盖着地球陆地表面的绝大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博物学家们搜集到大量的动物、植物和化石标本。1600年,人们知道了约6000种植物,而仅仅过去了100年,植物学家又发现了12000个新种。到了18世纪,人们对生物物种进行科学的分类变得极为迫切了。这一问题是后来被称为“植物学之王”的林奈解决的。

卡尔冯·林奈于1707年出生在瑞典,他的父亲原是一个乡村牧羊人,后来成为当地的乡村牧师,家境很贫寒。林奈的父亲虽然没能给林奈一个富足的童年,但却使林奈从小就接触到了各种花木。林奈家有一个小花园,里面种植了许多的植物,这个花园激发了林奈对植物不可抑制的热爱。7岁时,林奈上学了,他的父亲希望他好好学习神学,以继承乡村牧师的职业。然而林奈却无心于此,在中学的毕业证书上显示,林奈在班上18名学生中名列第11位。学校老师给林奈的评语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不努力、成绩不好、前景不佳”。

林奈糟糕的成绩和贫寒的家境,令他的父亲决定要他退学,去皮匠铺当学徒,或者去学做裁缝。关键时刻,林奈的物理老师改变了他的命运。这位老师知道,林奈的学习特点与众不同,他对拉丁语和自然科学情有独钟,对植物学有浓厚的兴趣。老师劝林奈的父亲,应该让林奈得到更多的自然科学教育。这样,1727年,依靠父亲倾囊资助的40克朗,林奈终于上了大学,学习医学。从此,世界上少了一个手艺人,多了一个博物学家。

大学生涯对林奈来说既美好又困窘,他的吃穿开销都成问题,有时要在学习之余为同学补鞋,获得一点点收入。对植物的爱好使林奈坚持了下来。一次,林奈正在大学的植物园中聚精会神地观察植物,塞尔西教授走了过来,并对这个刻苦的青年很感兴趣。经过交谈,教授发现林奈是一个年轻有为的青年,当他了解到林奈的生活难以为继时,便慷慨地邀请林奈到自己家居住。在塞尔西教授的帮助下,林奈的学业突飞猛进,不久,作为一名还没有毕业的学生,他开始在大学讲授植物学,并发表了许多关于植物的文章。此时的林奈立下了一个志向:为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矿物命名。

地理大发现开阔了欧洲人的视野,许多学者远涉重洋,从各大洲采集回了许多标本。但是,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标准,每个发现者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命名所发现的动植物。当进行学术讨论时,由于命名的混乱,人们往往搞不清对方提到的生物到底是什么,在发表文章时生物名称更是混乱不堪。一个系统的命名法则成为生物学家们的迫切需要。林奈以对植物的深入了解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双命名法”。他在自己的著作《自然系统》中总结出一套命名规则,即每一种动物或植物用两个拉丁文单词来表示,第一个词是生物的属名,表示它所在的类群;第二个词是种名,与其他生物区分开;在种名的后面,再注上命名者的姓名,一方面表示荣誉归属,一方面表示此人要对这个命名负责。这个简单明了的命名法则一问世,就得到了生物学家们的赞扬和支持,经过二百多年的应用和修订,成为国际上的学者命名新物种的统一准则。双命名法使纷繁复杂的万千种生物被科学地区分开来,人们一看到某种生物的两个拉丁词,就可以判断这种生物的类别归属。

林奈一生收集的植物标本达14000号,他根据植物花的雄蕊特征,把植物分成了24个纲、116目、1000多个属和1万以上的种。如此浩大的科学工程都由林奈一人完成,所以人们称呼他是“植物学之王”。

知识链接

瑞典政府为纪念林奈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先后建立了林奈博物馆、林奈植物园等,并于1917年成立了瑞典林奈学会。为纪念林奈诞辰300周年,瑞典政府将2007年定为“林奈年”,活动主题为“创新、求知、科学”,旨在激发青少年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布丰和《自然史》

18世纪中期,随着科学的进步,上帝创造万物和物种不变的观点越来越遭到人们的怀疑和反对。许多人都在思考:动物和植物为什么有那样繁多的种类?不同种类的差别是怎样造成的?不同种类之间有没有联系?人是怎样产生的?带着这些疑问,法国博物学家布丰在自己的伟大著作《自然史》中最早提出了物种可变性和进化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