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地球科学探索发现
26804300000032

第32章 学科猜想(5)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对古地磁学资料的研究,发现了整个地球磁场的逆转规律,并把它绘制成精确的地磁逆转变化曲线。令专家们惊讶的是:这条曲线和整个地球生物世界进化规律曲线竟然惊人的同步,可见,地球上的生命是伴随着地磁场的形成并增加到一定强度时才出现的。正是地磁场形成并增强到足以对生命起到保护作用时才出现了生命。一些古地磁学家和地质古生物学家经过考证发现:约250万年前的一次地磁场反向中,所考察的8种生物化石有7种消失。在约7千万年前的一次地磁场反向中有7种生物化石消失。

对于地球上的生物来说,在一个正常的磁场中生活才能保证生命的健康和延续。比较高等的动物长时间处于弱磁场环境下会导致体内各种功能不可逆转的变化。为此,美国国家宇航局做了小白鼠试验,将白鼠放在磁屏蔽的镍铁高导磁合金圆筒中,对照动物放在类似的非磁屏蔽铝金属圆筒内。经过一段时间发现,保持在屏蔽条件下的白鼠变得不活跃,而且未老先衰,接近14%的成年鼠群表现出皮毛逐渐脱落,许多白鼠到第六个月就死去了,看来小鼠的死亡和缺磁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在对恐龙的研究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从晚白垩纪早期到晚期,地层中的恐龙蛋化石逐渐减少,说明恐龙的生殖功能逐渐衰退,恐龙的数量不断减少,最终灭绝,这与白垩纪和第三纪交错的一次长时间地磁逆转事件惊人的吻合。通过以上试验分析表明:长期受磁场减弱的影响,会导致生命体生理和生化性质的改变,它们细胞核组织会不正常地生长,内部器官形态和功能有所变化,以及丧失生育能力,甚至造成过早的死亡等。

人类现在完全没有必要为磁极倒转而担忧。因为就地球的存在时间而言,地磁倒转的过程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对于地球生物体系的演化过程而言,地磁倒转的过程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包括人类都可能逐步适应地磁变化,还可能产生生命进化的新契机。

来自外太空的“杀手”

一颗巨大的太空星体带着耀眼的火光撞向地球,激起惊天巨浪瞬间吞没海岸城市……这就是美国大片《天地大冲撞》中演绎的惨烈景象。这种不幸的遭遇或许真会发生在人世间。

2000年9月,美国康奈尔大学天文学家突然宣布,一颗代号为2000QW7的小行星于一周前“擦”过地球,科学家是在它飞临地球5天前才有所察觉的。一场虚惊之后,科学家又得出一个足以令人庆幸不已的结论,如果这颗小行星撞上地球,则可能毁灭15亿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1月3日,夏威夷一个天文小组在天体联合会宣布一颗代号为2000SG344的小行星可能在2030年撞击地球,它的撞击能量相当于100颗广岛原子弹,一时间舆论哗然。但仅在一天之后,天文学家又紧急更正了此前的判断,认为它与地球“碰面”的可能性约为千分之一,而且是在更为遥远的2071年。尽管如此,关于小行星撞地球的讨论并未结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发生“天地大冲撞”的可能性,英国科学家甚至正式向政府提交了一份报告,建议政府必须积极努力采取预防措施。

人们对小行星的恐惧不是没有理由的。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游弋着50多万颗小行星,这些小行星也在慢慢“长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又会裂散为更小的小行星。小行星们组合成小行星带,这个宽大地“黄河”几乎填充了太阳系1/4的空间,它们之中既有直径达到910公里的谷神星,也有豌豆大小的行星颗粒。如果小行星们一直这样安详地绕着太阳转,我们的地球可能完全是另一种样子。但由于它们质量较小,常被大行星的引力摄动而远离原来的轨道。在这种情况下,地球可能成为它们的目标。

被流星或陨石击中,这对人或动物来说是极为罕见的。尽管如此,史料中还是记载了一些这样的事例。一位著名科学家列出20件事例,有些是有据可考的,有些则含糊不清——从史前时代直到本世纪60年代都有。在全部事例中只有5件是确凿的。最著名的是1954年11月30日坠落在阿拉巴马州的锡拉考加陨石。它先是击穿一家民宅的屋顶,撞击时破成碎块,掉进屋里。有些碎片烫伤屋里的一位妇女。1847年7月14日,一块40磅重的陨石击中了澳大利亚布洛纳的一所民宅。它在与屋顶相撞时也破碎,并落进屋内。有些碎片散落在床上,当时床上有3个孩子正在睡觉,虽然没太伤着,可是孩子们吓得够呛。另一件是发生在史前时代,确切程度虽不可考,但是迹象表明很可能发生过这种事。在这件史前事故中,一块铁陨石击中大地獭——一种灭绝了的南美树獭。人们发现这具冰河时代的庞然大物的破碎的骨架躺在一块陨石上。虽然说这块陨石有可能是数百年前落下的,但是大地獭偏偏在要死的时候躺在陨石上,这种巧合未免过于惊人了。而且,这具骨架残骸使许多科学家认为,大地獭是在大约2万年前被陨石击中而死的。专家指出,在地球诞生的四十多亿年中,危险的“天外来客”给地球留下累累伤痕。目前人类找到的天体撞击坑就有一百多个。最大最老的是南非伏利德佛坑,直径达140公里,已有19亿7千万年历史。

科学家分析,一颗直径100米的陨石或小行星砸在地球上,其撞击力相当于100万吨级的原子弹。但天文学家也指出,由于每颗小行星都有自己的轨道,交叉相撞这类宇宙“交通事故”并不常见。专家分析,直径两公里以上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的几率,大约是50万年左右才发生一次;直径超过100米的小行星的撞击,每一万年才有一次。

假如小行星真的要撞向地球,人类是否能够出色地导演一场“人定胜天”的好戏呢?科学界目前“拦截”小行星的设想方案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其炸毁,另一种则是改变它的运行轨道。对于第一种解决办法,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利用核导弹攻击向地球袭来的物体,把它炸掉。“炸毁”的办法在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是,在炸毁之前首先要对将要撞向地球的小天体的本源进行研究,看它的组成元素是铁质的还是硅质的,如果是硅质的,因为它质地比较松散,就可以利用导弹或者其他的核装置进行攻击将其炸毁,但是如果是铁质的,是一个坚硬的“铁疙瘩”,就要采取改变轨道的办法。第一种改变小行星轨道的方法,就是发射人造天体,将其发射到太空后,把它调整到和小行星平行,并使两者的相对速度为零,即人造小天体的运行速度等于小行星的运行速度,然后用机械推它一下,它就会改变轨道。第二种改变轨道的方法是改变小行星的表面颜色。如果原来小行星是灰的,可以将它变成纯黑色,颜色改变后,小行星的吸热情况就会有所改变,黑色可以降低反射率提高吸热率,从而提高整个行星自身的温度,对它的运行轨道产生影响;也可以把它变成白的,使它变冷,效果是一样的。

科学家们认为,小行星的飞行速度可能会超过目前人类现有的飞行器速度。当它不是迎面撞来而是同向靠近时,人类发射的飞行器短期内是追不上它的。所以,人类只能早早地发现它们,并将飞行器发射到外空“等候”,然后再想办法将它推偏轨道。这一“战场”离地球越远,人类就越安全。所以监测是第一位的,预警时间越长也就越有利。为此,美、英、法、德、日、俄等国家联手建立了近地天体国际监测网,先后发现了近千颗具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中国科学院也在1999年组建了“近地天体探测和太阳系动力学研究”团组,现已在江苏省盱眙县建立了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观测基地,近年又成功安装了1.2米施密特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力争在两三年内成为国际联测网中开展天体碰撞预报和空间环境安全研究的重要台站。

包括科学家在内,很多人并不相信地球会毁于一旦,因为在几十亿年的演变过程中,地球虽然千疮百孔,却仍然转动着。但是,不足以毁灭地球的因素却足以毁灭人类和其他生物。人的智慧是无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人类最终能够在地球受到威胁时化险为夷。

地球的未来“灾变”

虽然地球至少已经存在了46亿年以上,但按天文标准看,地球还是鼎盛之年。毫无疑问,只要太阳继续放光送暖,向地球提供生命必需的能量,地球上的生物就会继续传宗接代、繁衍生息下去。太阳已经辉煌了60多亿年,但是放出的能量的速度丝毫没有放慢的迹象。科学家们认为,太阳有足够的燃料,能再照耀上几十亿年,但要是有别的外来因素干扰它,地球就可能有寿终正寝之时。

许多著名天文学家认为太阳的最终归宿是变成一颗红巨星。假定这种情况出现,以下的情况就必然发生:太阳将会继续像现在这样照耀上很久很久,但是,最后当氢燃料消耗殆尽,会发生某种爆炸过程,使太阳膨胀。刚开始时,膨胀的速度将会很慢,但是会逐渐加快,最后成为真正的红巨星。此时膨胀起来的巨大太阳将有水星轨道那么大,甚至会进一步膨胀。这种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虽然这种影响需要十几亿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充分体现出来。首先,两极的冰帽要融化,水将淹没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地球上的温度将很快升高到华氏1300度,这样的高温将使海洋全部蒸发掉,而大气层将跑到外层空间去。那个等待已久的末日审判终于来到,并很快过去。地球表面再也没有任何生物了。这颗没有生命、焦土一片的行星还将在轨道上运行若干年,继续受行将死亡的太阳的炙烤。但是,天体的巨变到这里并不算完。最后,当太阳变冷时,它将收缩,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暗。从现在算起大概3000亿年之后,太阳将不再发光,整个太阳系将漆黑一片。或许那时智慧无边的地球人类能消灾免祸,继续生存下去,他们或者迁居地下,或者大批移民到别的星球上。

除了太阳对地球的干扰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影响地球的命运呢?

有的科学家认为,太阳可能有一个兄弟——太阳的伴星,这颗伴星日夜不停地绕日运行,每隔2600万年,就会转到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来“兴风作浪”,它的强大引力将引起众多彗星的大扰动,有10亿颗彗星将在太阳系内横冲直撞,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将成为这些彗星的“靶子”。如果与地球相撞的彗星的质量足够大,那后果将不堪设想:轻者生物灭绝,生态剧变;重者山崩地裂,地球“粉身碎骨”。然而,这颗可能会给地球带来不测的太阳伴星并没有被人们发现,不过许多科学家是相信它的存在的。

法国一位天文学家宣称,木星的引力也可能会在某一天毁灭地球。研究人员研制出了一个模型,能够反映太阳系未来50亿年的精确轨道以及相互作用。他们利用这一模型进行了2500多次模拟运算。结果显示,在99%的模拟运算中,太阳系能够在这一时间段内稳定地运行。但在剩下的1%的运算中,结果就变得很不妙了:在未来的14亿年中,如果水星的轨道稍稍改变038毫米,那么这一难以察觉的微小变化将在遭遇木星引力的过程中被一次次放大,大约每1000万年增加10倍。再过17亿年,水星的轨道离心率将增加到一个很大的值,而到334亿年后,太阳系内部的行星将处于一种完全不稳定的状态。在此基础上,火星或金星最终将与地球发生一次猛烈的碰撞。

任何天体都和人一样,要经历出生、成长、死亡的过程,这就是天体的演化过程。人类生长在地球上,生命本身依赖于太阳系的存在,因此我们人类更加关心赖以生存的这个空间系统是怎样形成的,又将在什么时候、如何最终消逝。可以放心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遥远的未来,不管地球将发生哪种变化,人类都会找到有效的自我保护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