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忠精通拉丁语、希腊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西方语言,又对中国古籍和中国传统语文研究有深厚功底,长期从事中、西语之间的翻译工作,从而具有较为明确的语法观念,更重要的是他把撰写语法著作视为发展民族文化、振国兴邦的良策之一。加之马建忠还有一位同样精通西方语言、著有《拉丁文通》、并多年从事双语教学和翻译工作的哥哥马相伯可与商酌切磋。所以,经十余年的勤求探讨,马建忠终于完成了三十余万言的《马氏文通》。如果没有马建忠,中国语法体系的建立,恐怕会更晚一些。
语法著作一经出现,随之而来的便是对语法著作的研究与评论,这种研究与评论姑且称之为语法学批评。百年来的中国语法学批评几乎是以对《文通》的评论为主线的。把这成百上千篇(部)的评论文章和著作汇集起来,真可称得上“《文通》学”了。
《文通》既是第一部汉语语法书,也是中西方文化开始结合的产物,因此它首先受到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热情称颂。即使对《文通》多有指责的书或文章也都对它的价值和开创之功给予肯定。
杨树达《马氏文通刊误·序》云:“自马氏著《文通》而吾国始有文法书,盖近40年来应用欧洲科学于吾国之第一部著作也。”缪子才说:“鄙人对于《马氏文通》,钦其精博,谓作者心境极虚灵,而眼界极宽阔也。”《比较文法》称《文通》“是第一部沟通中西之大规模的创作,所谓‘不废江河万古流’”。
《文通》出版后的十多年里,因其“文繁而征引旧籍多,今贤所束阁者,故不独喻之者寡,即寓目者亦已少矣”。可见《文通》曾一度受到冷落。语法学界真正对《文通》进行学术研究和评论,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而且这些评论,除了指责它以文言文为研究对象外,主要是批评它机械模仿西方语法。这类批评,时断时续,绵延达半个多世纪之久。
古代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
《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30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皇帝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1),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共收录汉字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康熙字典共载47,000余字目,书中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
《康熙字典》依据明代《字汇》、《正字通》两书加以增订,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两书错误之处,《康熙字典》还做过一番“辨疑订讹”的工夫。《康熙字典》有这样三个优点:一是收字相当丰富,共有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是我国字数最多的一部字典。二是它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节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可以供使用者检阅。三是除了僻字僻义以外,它又差不多在每字每义下都举了例子,这些例子又几乎全都是引用了“始见”的古书。
《康熙字典》的版本非常多,有康熙内府刻本,也就是所说的武英殿版本。包括有两种纸本:开化纸和太史连纸两种。康熙内府刻本多是内廷赏赐用的,装订非常豪华,民间很少见到。此外还有道光七年的内府重刊本、其他木刻本,以及清末出现的石印本、铅印本、影印本。清末上海同文书局增篆石印本是发行量最大、最流行的一种版本。
康熙四十九年,清圣祖康熙皇帝召集张玉书、陈廷敬等30位学者开始了《康熙字典》的编撰工作,在六年的时间里,他们对传统字书进行了大规模的集中整理,并于康熙五十五年完成编辑工作。
《康熙字典》问世后,社会影响巨大。它的文字、音义、书证被广泛引用,它的体例也成了后世出版字书的蓝本。《康熙字典》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汉语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属汉藏语系,是这个语系里最主要的语言。除了中国内地,汉语还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大约有13.84亿。汉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汉语的标准语是近几百年来以北方官话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它的标准音是北京音。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内地称为普通话,在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华语。在广义上是指汉族的语言,狭义上指普通话,另外还有国语、华语、中文等称呼都是指汉语。
毫无疑问,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世界上大约有1/5的人使用汉语作为母语。汉语也曾对其周边的国家的语言文字产生过重要影响。例如日语、韩语、越南语中都保留有大量的汉语借词以及汉语书写体系文字。
汉语作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语言,有着统一和规范的语法,尽管方言发音差异特别大,但是书面语言规范,没有方言差异造成的书面交流障碍。
汉语属于独立语、分析语。汉语的书写方式是一种象形文字的汉字。五四运动之前所使用的书面语叫做“文言”,是一种以孔子时代所使用的以“雅言”为基础的书面语。五四运动之后所推动的书面汉语通常被称为“白话”,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现代书面语。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文言已经很少使用了。
延续至今的最古老文字
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
不过具体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详略的差异,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辞最为完整,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卜辞的甲骨,这些字都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大量的甲骨文及铭文既记载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气象、占卜方面的情况,又标志着文字接近成熟。
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先祖,大约是四千多年前(商代时)使用过的最古老的文字,它刻于龟甲或是兽骨之上,是已失传的文字。发现这种甲骨文字是近代的事,距今才一百多年,因此研究它的时间并不长。
最早发明盲文的人
盲人触摸使用的专门文字称为点字,它是由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于1824年创造的,故国际上通称盲文为“布莱尔”。布莱尔盲文1874年传入中国。
布莱尔于1809年1月4日出生在法国一个贫苦的马具匠家里,他3岁时玩弄小刀不慎失手,刺伤了一只眼睛,不久又感染另一只眼睛,以致双目失明。
父母没有放弃对这个盲孩子的培养。父亲在木板上用钉子组成字母,教他认字,后来又送他去读书。1819年,布莱尔被送进巴黎皇家盲人学校。那时,盲生的课本是用放大的凸版普通字母印刷而成,又重又笨,摸起来很慢,书写更困难,而且课本的数量很少,大部分课程还得依靠口授。
1821年的一天,学校校长请来退休海军军官查尔斯·巴比埃,他给学生们讲授和示范一种“发音”法,这是一种“夜间书写”符号,用两行各6个凸点符号表示音标,是专为夜间作战时传递命令和加强联络而创造的。年仅12岁的布莱尔得到了启发,他激动地对巴比埃说:“以凸点代替线条的方法肯定可以创造新的盲文……”
此后,布莱尔专心致志地研究这种盲文。1824年,刚满15岁的布莱尔从人的体形受到启发,拟订了以不同方式排列的6点方案:6个凸点,加上空白,共有64个变化,形成了一套有规律可循的法语字母方案。
1829年,布莱尔在原方案基础上加入数学符号和音乐符号,1837年正式定稿。次年,世界上第一本布莱尔盲文读物出版了。
不过,布莱尔的6点制盲文遭到校领导的反对,他们坚持沿用原来的盲文,布莱尔不得不与保守势力进行顽强斗争,抑郁成疾。1852年1月,巴黎皇家盲人学校被迫采用受人欢迎的布莱尔点字。消息传到布莱尔的病榻前,奄奄一息的他为辛勤劳动成果终于被承认而感到欣慰。他不久即去世,年仅43岁。
布莱尔逝世后,他发明的6点制盲文逐渐为世人承认。1887年,布莱尔的6点制盲文被国际公认为正式盲文。为了纪念这位卓越的创造者,1895年,人们将他的姓——布莱尔作为盲文的国际通用名称。
为了纪念这位为盲人创造了光明的伟人,法国政府和世界各国盲人协会共同捐款,在布莱尔出生的村庄竖了个路碑——“布莱尔”街,还在村里修建了布莱尔纪念馆。
20世纪50年代,法国政府将布莱尔的遗骸迁至巴黎市万神庙。这里是法国历史上最著名英雄的安葬地,庙前的巨幅标语上写着这些伟人为全人类做出的重要贡献。与他们一样,路易·布莱尔的功绩也将永远镌刻在人类历史的丰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