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楼解梦
2679600000076

第76章 贾元春之死(12)

贾芸目送贾蔷一行远去后,心中很乱。但千头万绪中,让母亲尽快去凤姐那里求娶小红一事,却始终居于他意识的最上层。

京中人等哪里知道,头晚在潢海铁网山发生了多么可怕的事!

那元妃被秦可信一伙得手后,因警报频传,皇帝调来的大队精锐,正刻刻逼近,秦可信便让手下人匆匆将她缢死在智通寺中,然后弃尸而退。可怜贾元春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她在生命终结的最后时刻,真巴不得魂儿越过远路高山,直入父亲梦境,给予他响雷般的忠告:从今后,再莫卷入皇权争夺的旋涡!但她在惨死时也未参透,这种卷入对她那样的一种家族而言,已是一种生存的常态,不到终于赔进去满盘皆输,是几无退步抽身的可能!

直到几天以后,战场转移别处,才有一位非僧非道亦僧亦道的人士上得山来,将她和夏守忠以及另外一些被杀掉的龙禁尉的尸体,分别掩埋。那人便是早年住在苏州阊门仁清巷的甄士隐。他一边掩埋那些尸体,一边似吟若唱地口中呐出:“……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皇帝脱险以后,立即让抱琴等六个宫女,以及原来跟着夏守忠专门伺候元妃的五个太监饮鸩而殉,并严命包围秦可信山寨,限期破寨取胜。

最先知道这个变故的,是金陵体仁院总裁仇琛。令他震惊的还并不是元妃的遭遇,而是秦可信的居然早已逃逸。这是他难卸其责的。他本想干脆投靠山寨,但别的且勿论,他那衙内在京中时早与冯紫英结下死仇,所以没有被接纳的可能。他急得团团转。最后他竟采纳了儿子的下下策,带着夫人儿子和极少数随从,弃印挟财而逃。

柳湘莲带领一半弟兄,在前面提到的那座山寨固守。因山寨周围地形险恶,且山寨一方居高临下,一夫当关,万夫莫入,官军很难强攻,只能死围,期待秋冬以后,寨内粮绝,不攻自溃。秦可信、冯紫英、卫若兰、张友士等,带领另一半人马,却都按事先拟定好的计划,退到了另一处官军并未侦察到的更为隐蔽的山寨,养精蓄锐,以逸待劳,伺机行动,以图大业。

但在那后半夜的接触战中,卫若兰不幸肩窝上中了一箭。退到山寨后,张友士对他精心治疗,虽一度避免了箭毒入心,但终究导致了持续高烧,膏肓败坏,渐致不支。一日,冯紫英到榻前慰问,卫若兰攥住他的手道:“我怕是不行了。别无所憾,只是对不起史湘云。看来这雄麒麟只是借我身暂居一时,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还应不到我身上。这也是天缘有定,非人力可扭转。”说着从枕下取出那赤金点翠的麒麟,交到冯紫英手中道:“你返京之时,设法将此麒麟归还宝玉。”冯紫英不忍,安慰他道:“你会好起来。史大姑娘还苦等着你。且宝玉已然与宝姑娘成亲。这麒麟你还是留着。”卫若兰道:“冥冥中自有天定。我心里只觉得此麒麟应归还宝玉。否则辗转难眠。”冯紫英这才接过道:“我且替你收着。待你好些,我再还你。你不要再胡思乱想,总是养病要紧。”

谁知卫若兰不几日竟溘然而逝。冯紫英等洒泪将他暂葬于山寨。那金麒麟冯紫英慎重保存。后来,冯紫英果然又混进京城,并见到贾宝玉,彼时薛宝钗已逝,冯紫英将金麒麟给贾宝玉,并告知卫若兰最后的嘱托,贾宝玉接过麒麟,失声痛哭,并说史湘云竟失散已久,生死未卜。冯紫英亦不禁欷嘘。但最后几经波折,贾宝玉竟与史湘云不期而邂逅,在艰难困苦之中,终成夫妻。正是:

自是孀娥偏爱冷,

岂令寂寞度黄昏。

10

皇帝回銮的阵仗是煞有介事地威严雄武。

虽然京中谣诼蠡起,但皇帝回銮时似乎什么意外的事也没有发生。在回宫的仪仗中,照例有一把曲柄七凤黄金伞,伞后依然是八个太监抬着的一顶金顶金黄绣凤版舆,雍容地缓缓前行……

皇帝对在京照应的北静王不仅优礼有加,还在朝仪后携着他手,当着众多的王公大臣极表亲昵,活现一幅骨肉情深的白描图。

皇帝对病笃的太上皇,一日数次探望,亲奉汤药,亦是活现一幅至纯至孝的工笔画。

皇帝又大赦天下。其中包括宣布解除对江南秦可信的圈禁,并封为秦王,发还财产,扩大采邑。

贾府的老爷太太们,包括贾母,等着进宫与元妃请安。平日最熟悉的夏太监没有出现,周太监出面,告知他们元妃旅途劳顿,需长休一段,暂不宜分神伤体。贾政等私下求见戴权,戴权只派小太监代为接见,言语之中,很不得要领。几天后忽然宣布元妃薨逝。贾府的人只看见了棺椁,未能见到元妃遗容。

容不得贾家沉溺于自家的悲欢,忽然有一天,噩耗普传天下:太上皇薨逝。

太上皇的丧事尚未收尾,京城中便卷起了腥风血雨。

在皇帝翦除异己的狂飙中,贾氏荣宁二府是首批被连带扫荡的。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终于是家亡人散各奔腾。

最后,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饮“千红一窟(哭)”茶,酌“万艳同杯(悲)”酒,《红楼梦》的故事意蕴深刻,而秦可卿与贾元春的先后惨死,尤令人扼腕长叹,思绪悠悠!

【后记】

这是我继《秦可卿之死》之后的又一关于《红楼梦》探佚的学术小说。我认为在《红楼梦》的前半部,秦可卿之死是一大重要关节。关于秦可卿的情节,在曹雪芹反复修改调整书稿时,有重大的删除、隐蔽与故留破绽的“找补”。这些我们现在都还可以看到痕迹。《红楼梦》的后半部,贾元春之死则是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有关的情节曹雪芹写完了,但书稿却“迷失”无存。现在我们看到的一百二十回通行本,后四十回是别人续补的,有力的证据之一,便是关于贾元春的情节,与前面第五回里的诗图曲文所提供的暗示几乎完全对不上号。第五回关于贾元春的《恨无常》一曲,明写着她“把万事全抛”“把芳魂消耗”是在“望家乡,路远山高”的地方,哪里是像现在程伟元、高鹗所印行的“程甲本”或“程乙本”里所写的那样,安安然然地死在她那凤藻宫中。而且在前面第十一回凤姐点戏点到以一句“不提防余年值乱离”为发端的《弹词》,特别是第十七回元妃点戏,又点了表观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与离乱的《长生殿》中的《乞巧》,脂砚斋评明注“伏元妃之死”,加上贾元春自制灯谜“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也都说明她是死在战乱之中,而且死得很突然、很悲惨,绝非续书所说的因“圣眷隆重”,“起居劳乏、痰气壅塞”,很富贵很正常地薨逝。我这篇小说,则根据前八十回的伏笔暗示,追踪蹑迹,试图按曹雪芹原有的构思,将贾元春之死的真相,揭橥出来。

根据我的考据,《红楼梦》里秦可卿与贾元春这两个人物的生生死死,按曹雪芹最初的构思,是互为因果的,并扯动着整个贾氏家族的歌哭存亡;她们绝非两个不甚相干的人物。第五回里贾宝玉在太虚幻境所见到的关于暗示贾元春命运的那首册页诗的第一句“二十年来辨是非”,以前许多人或不得其解,或解作“贾元春进宫二十年了”——这是说不通的,这样不仅贾元春与生母王夫人和亲弟弟贾宝玉等的设定年龄之间造成了极大的不谐调,而且,她在皇帝身边“辨”谁的“是非”?难道说她会进宫二十年里头不断地去斗胆“辨”皇帝的“是非”吗?她又终究“辨”出了皇帝的什么“是非”呢?根据我的解读,贾府开始藏匿秦可卿时,她大约五六岁,已有记忆,她对秦可卿的真实身份一直是存疑的,后来她进入“榴花深处”的宫闱,还一直在“辨”秦可卿的“是非”(究竟是不是小官秦业家从养生堂抱来的一个弃婴),直到秦可卿二十岁那年,她终于向皇帝举报了秦可卿的“非”。而最终她也就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认为这样破译“二十年来辨是非”一句,可收豁然贯通之效。

这篇小说还融会了我对《红楼梦》中另外一些人物在八十回后命运发展的探佚心得。我期待着专家与各界读者的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