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爱孩子就让他做自己
26738800000012

第12章 不要打碎孩子的梦想(2)

孩子也一样,他们也需要自己的选择权,可是,他们的选择权却往往被家长“好心”地剥夺了。

蕾蕾是个可爱的小姑娘,平时活泼好动,只要她在家里,家里就热闹非凡,爷爷奶奶喜欢得不得了。

可是最近几天,不知为什么蕾蕾蔫了下来。原来蕾蕾想上舞蹈班,可是父母不同意。他们觉得舞蹈班除了锻炼身体,对孩子未来没有什么好处,爸爸希望孩子上围棋班,有益智力开发;妈妈希望孩子上英语班,人家的孩子都上,自己的孩子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可是两个班都不是蕾蕾想上的,所以蕾蕾这几天心里烦死了,但是自己怎么也说服不了爸爸妈妈,该怎么办呢?

最终,蕾蕾在妈妈的“威胁利诱”下上了英语班,看到别的小朋友高高兴兴地走进舞蹈班的教室,蕾蕾羡慕极了,可是自己一点办法也没有。

尊重孩子的选择是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的前提。篮球明星乔丹的妈妈曾深有体会地说:“在对孩子放手的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是让孩子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自己做出决定,选择与我为他们设计的不同的发展道路。”可见,想让孩子真正独立,就一定要勇敢地对孩子放手。

可是我们的父母却偏偏喜欢包办代替,他们从来不问孩子的意见,从吃饭、穿衣、购买日用品这样的小事,到择校、就业甚至结婚生子这样的大事,父母都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办,从来不问孩子的意见。当孩子对父母的包办和安排不满意或有抵触情绪时,父母总是说:“我们不会害你的,我们比你懂,你按我们说的做准没错。”

不可否认,作为孩子,无论在生活经验上,还是在思想认识上,和父母比较,都还不成熟。因此,在许多地方还需要父母的引导。同时,很多父母都抱有这样一种思想:父母“替”孩子选择,是为了让孩子在人生路上少走“弯路”,以便取得更大的成功。

殊不知,父母大包大揽、一味地自作主张、“替”孩子选择,实际上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的兴趣和个性,更是扼杀了孩子自身发展的潜力,最终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歌德说过:“谁不能主宰自己,谁将永远是个奴隶。”父母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培养了属于自己的“奴隶”。

一位学者去一所中学调查中学生的自主性状况,在被调查的150名学生中,当被问到“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一时解决不了时,怎么办?”

150名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有困难当然是找父母解决。没有一名学生回答自己先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找父母帮助;当被问到今后准备从事什么职业时,竟有90%的学生说要等回家问过父母才能回答。

这位学者事后在总结他的调查结果时,不无忧虑地说:“缺乏自主性,对自我意识在选择中重要性的麻木。是现在中学生自主性的状况。”时下,孩子生活在由祖父母和父母构建的没有风雨的“温室”里,是“抱大的一代”。

如果孩子对父母过分依赖,那么还有什么独立性可言。

有这样一个孩子,从小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他喜欢电影,喜欢舞台,希望可以成为一名演员或导演,但是身为教师的父亲反对他的想法,认为艺术行业的人没有什么出息,最终父亲的意志占了上风,他只有遵从,上了一个普通的工科大学。大学期间,由于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他整日里浑浑噩噩,不专心读书,屡次逃课,成绩多门不及格,最后因为打架被学校开除。离开大学后,他无所事事,整日里东游西荡,父母对他失望之极,干脆不再管他了。谁知他经过这次教训后,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刻苦学习,考上了自己喜欢的电影学院。

毕业后,他的电影作品在华人圈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奇迹般地获得了奥斯卡奖,这个孩子就是著名的华人导演李安。

李安的事例告诉我们,尊重孩子的选择有多么重要。

智慧父母的教子心经

1.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可以多提供给他们选择的机会。

比如:报哪些兴趣班,穿哪件衣服,吃什么饭等,还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他们自己安排自己的活动等。在没有原则性冲突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尽量按照孩子的安排来处理他自己的生活。在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的时候,做家长的要有耐心,因为孩子的反应能力是和成人不同的;不能自己一发问,孩子就得回答,一定要给孩子反应和思考的时间。而耐心的等待更会表示出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

2.让孩子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善于表达自己意见的孩子,往往善于思考问题,做出自己独立选择的能力就强。所以,不要让孩子一开口说话,就是“爸爸说”、“老师说”、“别人说”这类字眼,要让孩子主动地这样说:“我认为”、“我觉得”、“我想”。

哈佛女孩刘亦婷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告诉我,你是你自己,你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所以,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在做出凡是和我相关决定的时候都会先征求我的意见。”正是父母的这种教育,使刘亦婷有了异于其他孩子的自主能力。

3.父母要相信孩子能处理好自己的事。

很多父母不放权给孩子自主选择,就是因为他们对孩子没有信心,害怕他们会做错事,也就导致孩子对自己也没有信心。不少父母对孩子照顾得十分周到,从早晨起床、吃饭到上学、回家、做功课,能想到的、能做到的都替孩子包办了。从表面来看,这是关心孩子的表现,实际上却“培养”了孩子的依赖性。其实,对孩子来说,他们也都希望父母能够信赖他们,能够让他们自主地选择。如果父母能够经常说“你能行!”、“你能自己做出选择”、“我相信你能办好”之类的话,无疑会鼓励孩子去尝试。

4.及时为孩子提供帮助,但把决定权交给孩子。

孩子毕竟是孩子,在很多方面还需要父母的帮助,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所以,在孩子进行重大决定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收集资料,了解和熟悉各选项,这有助于孩子进行科学的选择。如果孩子没有很强的自主选择能力,父母也可以和他一起分析资料,找出各选项的利弊,最后了解孩子做出选择的动机。如果孩子有较强的自主能力,父母则可以让他自已完成选择。只要父母在重大的事情上帮助孩子把好关,防止出现重大的错误即可。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自主能力,父母这种把关的尺度也应该不一样。父母帮助孩子可以,但最终做出决定的一定是孩子,否则,就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又回到了父母包办代替的老路上了。

孩子的未来孩子做主

“长大了你想做什么?”无论对自己的孩子还是遇到可爱的孩子,我们总喜欢开口问些类似的问题。事实上,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并不一定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于是我们还会听到“我也不知道,爸爸让我做……妈妈让我做……”等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

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北京发布的《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的调查数据显示:专业性强、社会声望高、稳定的职业仍是大多数家长的选择,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职业是“医生/律师/记者等专业人员”的比例最高,达25.2%;选择“科学家/工程师”和选择“教师”的家长也都达14.7%,均高于选择“政府官员”职业的11.6%。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家长的一厢情愿。

孩子的未来到底是谁做主,不用问,谁都知道答案是“孩子自己”。但是哪个做父母的甘心呢?在所有父母的心中都有“一定要帮助孩子赢取光明的未来”的决心,可是结果呢?

曾经火爆一时的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讲述了三位母亲教女成长的经历,其中的女强人杨尔凭借自己经济条件优越把16岁的女儿李霹雳送去英国留学,强迫她遵循自己的教育理念按部就班地成长,但是母亲设计的未来不是女儿想要的,霹雳在“自己想做”和“母亲让她做”之间挣扎,为此撒下弥天大谎,给母亲编织了一个“留学剑桥”的空壳梦。就在杨尔以为女儿在英国攻读名牌大学时,她万万没想到:霹雳一直留在北京。然而谎言就像肥皂泡随时可能被戳破。终于,所有悬念到了揭开谜底的时刻,杨尔发现霹雳一直留在北京的真相后万念俱灰,呕心沥血铺就的康庄道路被女儿视为粪土,其教育模式宣告失败。最终,想开的杨尔放了孩子一条生路,让她去实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