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雍正即位之谜
26733900000032

第32章 严猛政治,稳固政权(15)

雍正帝不仅对内外文武大员本人,即便对臣工的父母家眷,有时也派御医看望。雍正元年夏天,广西提督韩良辅的妻子王氏在老家天津患病,而且很重,消息传到雍正帝的耳朵里,他吩咐太医院御医霍桂芳“驰驿至天津诊视”,还钦赐了德里雅嘎平安丸等不少药物。九月中旬,当远在柳州的韩良辅收到长子韩勋的家信,得知妻子生病而皇上直接关照,“感激涕零”,向雍正帝表示:“即粉身碎骨亦难仰报高厚之恩于万一。”雍正帝的一片苦心,可谓没有白费。

雍正帝如此频繁地向臣工赐医赏药,正是这位封建君主玩弄统治权术、对臣下恩威并施的一个方面。

雍正还为文武百官树立起“公忠诚勤,实心任事”的楷模。他所赏识的几位重臣,如田文镜、鄂尔泰、李卫等,都是以直言不讳、据实办事而得到特殊信任和格外擢用的。田文镜本是一个官位不高的内阁侍读学士,他引起雍正重视,是在雍正元年祭告华山回京复命时,他在皇帝面前把山西全省闹灾荒导致财政亏欠的情形一一如实奏报。雍正认为,该员“直言无隐”,“若非忠国爱民之人,何能如此?”遂加重用,调任山西布政使。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官职累迁。

深得雍正信任的浙江总督李卫,以严猛著称,他不苟同于官场积习,勇于任事,不徇私情,不避权贵,得罪了不少大官。这些人联名向雍正告状,雍正却说:李卫“粗率狂纵,人所共知”,但他却是“刚正之人”,朕赏识李卫,就是因为他操守廉洁,实心任事。从这些被赏识的重臣身上,可以看到雍正着力提倡务实的良苦用心。

说到李卫这个人,我们或许会想到影视作品中那个幽默诙谐的人物形象。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李卫字又玢,他并不是市井地痞出身,他是江苏铜山一个家境比较殷实富裕人家的公子。康熙五十六年的时候他是花钱捐出了一个官儿的。《清史稿·李卫传》载:李卫“入赀为员外郎,补兵部。康熙五十八年,迁户部郎中”。据《小仓山房文集》载,李卫在户部当差的时候干了一件当时还在当亲王的胤稹都刮目相看的事情,当时户部是一位亲王在负责分管的,这位亲王每次收一千两钱粮的时候就要多收平余十两。李卫看不过去了,很多次去亲王那里谏阻,但是这位亲王怎么会听他的呢!于是乎李卫想出了一个辙,他在走廊上放了一个柜子,在柜子上写着“某王赢钱”,这样一来使得这位亲王非常的没面子,只好不得不停止收取平余。雍正当时看在眼里,他十分看重李卫不怕权归勇敢去干事情的性子,所以一当上皇帝之后就任命李卫去云南道盐驿道,第二年就升职成了布政使,让他掌管当时朝廷最为重要的税收来源:盐务!

到了第三年李卫又被升职为浙江巡抚还监管两浙的盐政。当了五年的官儿之后,李卫“寻授浙江总督,管巡抚事”;第六年,朝廷又以“江南多盗”,而地方官又“非戢盗之才”这样的理由,命令李卫统管江南七府五州盗案,将吏听节制。到了第七年又被封为兵部尚书和太子太傅,雍正十年又内召署理刑部尚书,寻授直隶总督。李卫平步青云,节节高升。

李卫在浙江和当直隶总督的十多年时间里,做了些让世人称赞的事情。李卫在管理盐务期间,不仅仅加强了沿海各个关卡的巡逻缉盗,还击不法贩卖私盐的商贩,与此同时还改革盐政的税赋制度,“诸场有给丁滩者,以丁入地,计亩征收;无给丁滩者,暂令各丁如旧输纳。”这样一来,即使盐业生产稳定了下来,因为稳定的生产所以增加盐业税收。

那个时候,因为浙江人汪景琪写的《西征随笔-历代年号论》书中,含沙射影的说雍正这个年号不吉利,礼部侍郎查嗣庭在科举考试的时候用了一句“维民年止”作为考试的题目,犯了大不敬之罪,因为“雍”字去头乃是维,而“止”字恰巧又是“正”,把雍正二字去头,雍正看了勃然大怒,他下旨让浙江人的乡试会试全部都给停了。李卫当了浙江总督之后一面“文告严督”,一边又去雍正那里说好话:“浙江士子感恩悔过,士风丕变,乃命照旧乡会试。”他还在海宁抢修海塘,解决了危急的形势,并且还派了两百多名干总把总分别驻守在沿塘一带,令他们常年巡查维修。在海塘“招民垦田,于本年起科;设灶煎盐,官为收卖;渔舟入海,给牌察验;鱼盐征税,充诸项公用。”

李卫剿匪也十分称职,“盗匿山泽间,詷得其踪迹,遣将吏捕治,必尽得乃止。以是所部乃无盗”。

李卫对政治官吏也有他自己的一套,而且挺有成效。江南督臣范时绎、按察使马世包庇张如云和他的党羽们用符咒来迷惑老百姓,李卫一点都不徇私枉法,上书弹劾他们,使“时绎夺官,世、空北皆坐谴,云如等论斩”。

做了11年官儿之后,他丝毫没有因为久经官场而变得畏惧什么,依然是我行我素。他不忌讳当时任户部尚书兼步军统领的鄂尔泰的地位比自己高,更受到雍正皇帝的宠信,公开上了折子去参了鄂尔泰的弟弟鄂尔奇“坏法营私,紊制扰民”,鄂尔奇因为这样被革职查办,第二年,他又“疏发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民争淤地”,第三年,他“疏劾总河帡藻贪劣”。李卫没有沾染官场那些腐朽阿谀之气。雍正皇帝对李卫作出了中肯的评价:“嘉许之怀,笔莫能罄……非深悉朕衷,毫不瞻顾,安肯毅然直陈。”

自古以来就说人无完入,这个李卫当然也是不例外的,他有也缺点。比如说恃才傲物,对上司无礼,在自己的执事牌子敢写“钦用”字样,有时也接受礼物。雍正知道后很多次都告诫过他,说:“嗣后极宜谦恭持己,和平接物。川马、古董之收受,俱当检点。两面‘钦用’牌,不可以已乎。是皆小人逞志之态,何须乃尔。其克慎毋忽。”而且非常严肃地警告他说:“书云习与性成,若不痛自刻责,未易改除。将来必以此受累,后悔何及。”但是这一点点小插曲丝毫没有影响到雍正皇帝对李卫的信任。面对参李卫的奏折,雍正批道:

李卫之粗率狂纵,人所共知者,何必介意。朕取其操守廉洁,勇敢任事,以挽回瞻顾因循,视国政如膜外之风耳。

由此可见,雍正皇帝对自己要用的人看得是何等真切。

李卫一生的操守是廉洁的,他敢做事情,不缩手缩脚。一直到乾隆皇帝登基之后,李卫还监管直隶河道总督。一直到乾隆三年因病去世,谥号敏达!他的幕客为他写了《钦遵圣谕条例事宜》(与田文镜之作合为《钦颁州县事宜》),在浙江当官的时候他主持撰修了《浙江通志》、《畿辅通志》。他的一部分奏折被收录在《朱批谕旨》里面。

就是这样一个李卫,一直深得雍正器重。

十一、秘密立储

清朝皇帝的继承人问题,康熙以前没有制度化。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因为皇位继承而演出大妃生殉的悲剧,害得多尔衮从小失去母亲;清太宗皇太极死后,尚未入殓,几乎演出兵戎相见的惨剧;清世祖顺治死后,仓促让一位八岁的孩童继位,大清出现一位英明的君主康熙皇帝实在是意外的幸运;而清圣祖康熙死前储位未定,演出了雍正兄弟骨肉相残的闹剧。大清皇朝,是家天下,用什么办法在家族内确立接班人,是清朝建立一百多年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用嫡长制?虽可以避免兄弟之争,但不能保证选优。明亡教训,已有前车之鉴。用太子制?康熙帝失败的教训,雍正已经亲历切肤之痛。立储,到底该怎么办?

有鉴于前人的悲剧,雍正在登基后不久,便在乾清宫召集各王公大臣,一起来商议立储的新法子,以避免骨肉相残的悲剧再次发生。雍正对众大臣叹道:“想当年父皇在的时候,太子立了又废,废了又立,弄得弟兄们心神不宁,人人觊觎大位。朕想立储乃是关系到朝廷长治久安的大事,终归要有个解决办法,你们且说说,有什么好的建议?”

大臣们当然不敢对如此重大的事情随意发表意见,最后雍正还是自己说了:“朕以为,皇太子立了之后问题很多,但不立又不行。朕现在想了一个变通的法子,那就是,把继位的皇太子名字写入密封,藏在匣内,然后匣子放在乾清宫正中、世祖皇帝御书的‘正大光明’匾额下面。这里是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这样的话,大家也就知道建储已设,人心安定。就算以后情况有变,到时也可以再拿下来重新修改。”

各大臣纷纷说好,随后,雍正便将一份自己亲手写好的继位书放进匣中,又命侍卫当众将锦匣封好,放在匾额的后面。另外,还有一份同样内容的继位书则由雍正自己随身携带,在死后才能打开。这两份继位书必须内容相同,方可确定最后的皇位继承人。

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秘密建储。从此以后,“正大光明”这块匾便也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匾下的那个锦匣子更是让皇子们日思夜想,魂牵梦绕,因为大家虽然知道皇太子已经确定,但彼此之间并不知道谁有这份幸运。更重要的是,立储之后还是可以更换人选的,这就加剧了彼此间的长期竞争,各皇子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约束自己,方有机会成为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

雍正实施的这个秘密建储,其实也未必是他首创。早在唐朝的时候,波斯人就实行过这样的制度。据《旧唐书·波斯传》里说,波斯国王继位以后,便“密选子材堪承统者,书其姓名,封而藏之,王死后,大臣与王之群子共发封而视之,本所书名者为主焉”。

从实践上来看,雍正实施的秘密立储,在后面几代皇帝的继承问题上确实发挥了作用,没有出现像清初那样皇子间结党营私、争夺皇位的现象,选中的继承人也都表现不错,至少,从雍正后来挑选乾隆作为继承人来说,是非常成功的。

秘密建储最大的进步是,它给皇帝挑选好的皇位继承人留下了很大的灵活性,如果选定的太子表现异常的话,可以随时进行更换,而皇子们并不知晓,不会影响到父子兄弟感情或者出现骨肉相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