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年羹尧最初对雍正的态度有些模糊。皇三子胤祉属下的门人孟光祖到年羹尧的领地“打秋风”,年羹尧还送给孟光祖不少礼品。胤祉也是康熙非常喜欢的皇子之一,朝鲜人说胤祉肩负“抚军监国”的重任,他的门人到年羹尧处说明年羹尧所处的地位即四川巡抚,比较关键,而年羹尧回送孟光祖礼品也表明年羹尧对胤祉的巴结、尊重。雍正很敏感,他对年羹尧这种脚踩两只船的做法十分痛恨,在通信时对他颇有责难,骂他是“恶少”,还对年羹尧六七个月不上请安的书信感到恼火,一度对年羹尧大加威胁。年羹尧所以不像普通奴仆那样效忠雍正,一则是雍正当时并不是“简在帝心”的法定接班人;二则年羹尧的功名富贵不是来自于雍正,而是来自于康熙。年羹尧曾给康熙谢恩:“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康熙也给年羹尧回复勉励道:“始终固守,做一好官。”康熙晚年曾经感叹部院大臣中难以找到一名合格的清官,如今看到督抚年羹尧能够“甘心淡泊,以绝徇庇”自然大喜过望,老皇帝对年羹尧的才具、风格都很为欣赏,不断地奖掖他,像后来用他做四川总督兼理巡抚事直到坐上川陕总督的位置,这都说明年羹尧和康熙之间的君臣关系比较融洽,康熙用年羹尧给皇十四子胤褪办理后万事务本身就大有深意所在,只是老皇帝没有想到年羹尧另外与皇四子胤稹暗度陈仓。年羹尧虽然对雍正的态度不那么貌似“赤胆忠心”,可也始终维护雍正的利益、尊崇雍正的主子地位。例如雍正一直想结交翰林院学士蔡埏,但蔡埏始终不愿相见,还是年羹尧的儿子年熙引领蔡埏与雍正见面。蔡埏见到雍正以后还向雍正推荐了左副都御史李绂。蔡埏、李绂后来都成为雍正整治政敌的两个得力的助手。年羹尧在给雍正写信时说:“今日之不负皇上(指康熙),即异日之不负王爷(指雍正)也。”后代史学家认为年羹尧这里所提到的“异日”就是暗指后来年羹尧帮助雍正夺位的意思,我们认为这是比较牵强的,因为当时年羹尧不可能预知后来事态的发展,何况即便是二人讨论如何谋位,以雍正的缜密怎么可能通过书信流露这层意思呢?年羹尧的这番话实质就是表达他对雍正的敬服、解释一些有关他们二人之间关系的误解,年羹尧拿他要报答康熙的知遇之恩来表示他对雍正的感情的不凡。
二、隆科多与“畅春园政变”
康熙遗命环节的终结点都在一个人的身上,那就是隆科多。不论是胤 禊、胤禧集团,还是雍正乃至乾隆都承认承旨的大臣唯有隆科多一人而已。
这里我们就要通过隆科多在康熙病逝前后的种种表现以及他晚年口吐真言揭露出雍正即位的部分真相,来还原一下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在畅春园以及北京城上演的一场悄悄的政变的历史原貌。
隆科多原本与皇长子胤褆关系不错,这可能和他们都有着军事经历有关,也与皇长子一度很得康熙的宠爱有关。但是,两人的关系维持时间不长,很快隆科多又找到新的靠山即皇八子胤禩。有关隆科多与胤禩之间的关系,目前比较有力一点的证据就是康熙在康熙四十八年二月对隆科多的指责:“鄂伦岱、隆科多、顺安颜,与大阿哥相善,人皆知之。尔等又欲立八阿哥为皇太子,将置朕躬及皇太子、诸阿哥于何地耶?”康熙的这番指责没有单独把隆科多开列,而是指斥他和他的堂兄鄂伦岱等人一起拥戴皇八子胤禩,其实,隆科多对于胤禩无所谓好感,也无所谓恶感,他之所以拥戴皇八子胤禩,一则因为他们佟氏家族包括乃父佟国维都积极为胤禩奔走有关,二则胤禩在众多的皇子中当时确也出类拔萃,何况康熙还有一句话即“众意属谁,朕即从之”放在那里,所以,隆科多支持胤禩也就很自然了。果然,当康熙一旦就此不满隆科多以后,隆科多立即改弦更张,以更为恭顺的态度服侍康熙,从而获得了康熙的再度信任。
原步军统领托合齐死后,隆科多出掌京师九门防务,而且一任十年,显示了康熙对他不俗的信任。康熙对隆科多这么信任,可是,隆科多的父亲佟国维死后,却没有把佟国维的一等公传袭给他。这点一直很让一些清史研究者费解,有的甚至认为正是因为康熙的这点才使得隆科多最后背叛了康熙。实际上,康熙所以不把一等公的爵位准许隆科多承袭,还是有着其深刻背景的。首先,他对国舅佟国维晚年违背他的意志积极地拥戴胤禩这点十分愤恨,迟迟不提袭爵的事可能也是对佟国维家族的一点惩戒。这种方式在康熙不满的皇族、亲贵、勋戚中并不罕见,例如康熙的亲弟弟恭亲王常宁生前为康熙所不满,常宁死后,按照宗室袭爵的规定,他的儿子应该降袭郡王,可是,康熙却把常宁的儿子降为多罗贝勒,这明显是泄愤。其次,康熙不让佟国维家族袭爵也可能是一种政治考验,隆科多是佟国维的第三子,康熙对隆科多的兄弟们可能比较厌烦,他曾对隆科多说过:“(你的)兄弟子侄及家人之言,断不可取。”
在当时,雍正之所以看重、重用隆科多也有分化佟氏家族亲胤禊势力的考虑。隆科多之父佟国维死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二月,这离康熙病故也就三年多一点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隆科多并没有因为父亲的一等公承袭问题遇阻而表示任何的不满,反而更加尽忠职守,这让康熙非常满意。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十一月,隆科多任理藩院尚书,仍兼步军统领,隆科多的晋升说明康熙对他的考验结果基本认可,认为隆科多任劳任怨、厚朴诚实,所以,在他临终之际才将顾命传诏的重任交给隆科多来完成。第三点,也就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康熙不把佟国维的一等公爵位交给隆科多承袭另有深意所在。这里的深意指的是康熙准备把这个“施恩”的机会留给新皇储胤禵来完成或者在宣布新皇储人选前后完成。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乏其人,例如唐太宗病逝前曾经故意贬黜大将李绩(徐茂功),他对太子说:“李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李绩也是老奸巨猾之辈,他得到贬黜他的命令以后连家都不回,马上上任去了。唐太宗因为太子对李绩没有恩德,就故意贬低李绩的职务,将来再让太子来恢复,给太子施恩的机会、收买大臣的人心,这是古代帝王经常喜欢玩弄的两面之术,康熙也不能例外。他知道隆科多在未来朝廷中的地位以及他对新皇储的作用,所以,他决定把“施恩”的机会留给新皇储胤禵来完成也是很有可能的。
康熙五十八年(1719)正月十九日,抚远大将军、郡王胤禵在给老皇帝的奏折中专门提及隆科多,他提及隆科多的出发点是颂扬乃父的独到目光。原来,康熙曾经对胤褪说过,隆科多颇有带兵的才能,可以做一个统带一方的大将。就在胤褪出征的圣旨下达后,胤褪和隆科多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胤禵方才体会到乃父判断的力度所在。康熙让胤禵与隆科多有所交往,并且在奏折中并不忌讳儿子大谈对这位外臣的交往,仅此一点也足以证明,隆科多所以没有很快地承袭佟国维的爵位,与康熙计划这件事由胤禵来完成有很大的关联,而有意培植胤禵同隆科多之间的来往、关系则是康熙为了保证新皇储登基顺利的一个必备手段,从这里也能够看出康熙准备册立胤禵为新皇储的一个侧面。只不过,康熙、胤禵父子的设想最后落空,让雍正很快得手。雍正一上台,把原本应该由胤禵施恩的机会据为已有,很快兑现了隆科多家族的企求,就此进一步拉拢隆科多为其后来巩固地位作出应有的贡献。至于康熙在宣布新皇储人选以后,让隆科多承袭一等公的爵位也还是有让他保卫新皇储的用心。总之,都是围绕着新皇储的权威所做的努力。
反观胤禩集团,他的上将们的水准则差了许多,他的左膀右臂的办事能力也差了许多。胤禟的管家秦道然后来交代说,康熙在世时,从不派给胤禩的臂膀之一胤禟差使,他跟陋康熙出巡的次数最少,还经常因为陈述失当惹怒康熙。最严重的一次是在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迈的康熙皇帝被这个儿子的口无遮拦气得半夜爬起来睁眼坐到天亮。一废太子时,胤禟也是因为胡说八道被康熙狠狠地打了两个耳光,双颊红肿,一点情面都不留。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大封皇子时,胤禟仅得贝子的虚衔,而他的弟弟胤禵虽也被封为贝子却得到了原属于皇长子胤褆的包衣佐领,风光又实惠。相形之下,只有胤禟什么也没得到。无能无势的胤禟经常喜欢凭空乱造一些带有“天命”色彩的故事,例如他总说他的母亲诞育他的时候是因为梦中吃了菩萨给的饼子,他还公开造谣说,康熙准备把皇位传给他、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三人中的一个,而且他的可能性还要大一些。这些莫名其妙的瞎话传到康熙的耳朵里不但坏了他自己的名声,也毁了胤禩、胤禵的形象。胤禟最大的特点是为人仗义、有侠士风范。胤禩在一废太子前后处境困难时,胤禟就拉上胤禵携带毒药,说假如胤禩遭遇不测,他们也将同归于尽,这种用生死威逼老皇帝的做法确实骇人听闻。康熙骂他们搞的是水泊梁山的“江湖义气”也是由此而来。康熙的诸皇子中,胤禟更算得上是一个会做买卖的佼佼者,天津有他的木器行.关东也有他采参(人参)据点,他利用这些钱财替胤禩集团扩张势力、收买人心,甚至一度挖人挖到了雍正的门下。四川巡抚年羹尧就曾经被胤禟的亲信、外国传教士穆景远所拉拢。胤禟还是康熙皇子中唯一懂得外国文字的(通俄罗斯文字),后来这个本事让胤禟利用了在暗中传递消息上面,被即位的雍正指责为“以西洋字作暗码,密通书信”。皇十子胤娥的生母是遏必隆的女儿,胤娥在皇子中外家资本最为雄厚。可康熙虽然喜欢胤娥的“忠厚老实”,但也承认他“并不能力”。胤禟、胤娥虽然各有长处、不乏忠诚,可在政治争夺的关键时刻却实在是不够有智慧、有手段。由于人才的缺乏,在最后关头的角逐上,胤禩集团彻底败北。
康熙能够最后把接班人确定在德妃名下的两个儿子身上,其本身就说明德妃在他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地位。
像胤禩不得立的一个原因不就是康熙所说的生母出身“微贱”吗?而康熙当初册立皇次子胤礽不也有早逝的皇后赫舍里氏的影响因素吗?正因为德妃“有德”,所以,康熙才格外青睐她的儿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