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的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揩西施及家人一起来到一个叫“陶”(今山东定陶县)的地方,打算在这里经商。但来到这里后,范蠡并没有马上开店设铺,而是来到郊外的村子和家人一起身着粗衣,在地里耕种。
仆人们对此都议论纷纷:咱家主公明明还有一些贵重珍宝,怎么不去陶邑买大房子,再买些奴隶来种地?后来范蠡的二儿子也忍不住了,去田间问父亲:“父亲,下人们多议论,我和大哥也商量了,咱们致富恐怕不能全凭苦力气耕田。你不是早说过这个地方地理位置好,适宜经商,可为什么不去城中,偏在这乡下下苦力种田呢?”
范蠡说:“孩子!我们初来乍到,人地两生,致富快了,反遭祸殃!今年是卯年,种谷必定收成好,我们一边种谷,一边收谷、贩谷,不起眼地干,富了也不引人注意,慢慢地将生意做大,万不可性急浮躁!”二儿子听后半信半疑地走了。
到了秋天,果然是大丰收。全家人都开心地聚在一起庆祝丰收。范蠡却将两个儿子和管家召集在一起,说:“是我们行动的时候了。将多余之粮先卖一些,以遮人耳目。然后再收购附近几十里的粮食,我们要开始囤粮。”
众人不解地问:“今年大丰收,为什么我们又要囤粮。”
范蠡说:“再过两年就是巳年,‘岁在巳’,属火,必是个歉收年。那时我们再卖,就可以得到极大的利润。”
果然,到了第三年,陶邑的谷价从每石二十钱的价格上涨到每石九十钱,范蠡靠着囤粮一下就赚了千金。
范蠡在生活中能够注意观察气候的变化,适时投资,给自己带来了富有的生活,这也正是超前思维的威力所在。
其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地方需要我们以超前的意识、想法、计划来指导行动,如果你能坚持这么做的话,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有了很多令人惊喜的变化。
冷静观察,沉着应付,才好有所作为
正如古代先哲所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杰出的战略家总是善于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总是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久远大计而思谋划策,运筹帷幄。
近三十年来,我国外交政策主旨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其实就暗合了这一处事法则。
冷静观察,是分析风云变幻国际形势的前提。邓小平同志曾一再告诫全党,对形势的分析“要冷静、冷静、再冷静” 要通过冷静观察,才能全面准确把握形势。
稳住阵脚,是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政治基础。只有稳住阵脚,才使中国以不变应付万变。早在东欧剧变初起,邓小平就及时提醒全党,东欧混乱不可避免,中国要稳住阵脚。首先是要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中国“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其次是要“认真地真正地把改革开放搞下去,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希望。”
沉着应付,是我们面对国际风云变幻的策略原则。东欧剧变后,冷战虽然结束,但个别西方大国的当政者,从冷战思维出发,把中国看作是最大的潜在对手,继续采取各种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和强大。邓小平认为,对待这种情况,感情用事不行,草率从事不妥,遇事要沉着应付。他一再指出,对严峻的局势“我们要泰然处之,不受他们挑动”。
那么如何与它们交往,并迅速壮大自己的实力呢?邓小平还说:“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只有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应付各种事变,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才能抓住时机,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国做到了韬光养晦,期间也曾有所作为,如今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三,综合国力之强已令世界刮目相看。
世界历史进程表明,一个民族能否自强不息,善于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确是一个民族盛衰成败的关键所在,古今中外,抓住机遇,迎头奋发,落后可以一跃而为先进;丧失机遇,无所作为,先进也会沦为落后。而我们在做个人的事情时也一样,凡事能冷静观察,沉着应付,也才好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