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纷繁的人世中,知人察人是很重要的,但我们不能仅凭表面上的相貌而给一个人下定义,在这一方面,即使是我们的圣人孔子,在这方面也曾犯下过严重的错误。
曾经有一个武城(今属山东省德州市)人,名叫澹台灭明,字子羽,他的年龄比孔子小39岁,求学到孔子门下,想侍奉孔子。
孔子收徒之时,澹台灭明走到孔子的跟前以后,孔子抬眼一看,顿时皱起了眉头。因为这个澹台灭明长相实在是太丑陋了,不仅相貌丑,而且他的体型也七扭八歪不端正。所以孔子当即断定,这个澹台灭明没什么大的出息,不过人家既然求上门来了,就让他跟着学吧,但让他随在身边侍候就免了吧。就这样,澹台灭明因为貌丑的原因,最终失去了侍奉孔子的机会,他在这里跟孔子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回去了。
虽然澹台灭明没有受到老师的重视,但他回去以后却脚踏实地的领悟和实践了孔子的仁德理念,他处事光明正大,不存偏私,宽谅别人无心的过失,却对自己的品德严格要求,不是为了公事的话,从来不登公卿大夫的门。
在布道的行动上,他也以自己的老师孔子为榜样,一直游历到长江一带,传授孔子的仁德思想,许多年轻人慕名而来,奉他为老师,向他悉心求教。而澹台灭明却要求自己更加严格,无论他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或是给予别人些什么,又或者是他离弃某一个人,愿意趋就某一个人,都是从堂堂正正的德义之理出发,可谓达到了完美无缺的程度。
澹台灭明修心养性,传布仁德的名声,很快在四方诸侯之间传开了,愿意追随他的门人弟子越来越多,在他去楚国讲学时,跟随他一起去的弟子超过了300人。孔子听说后,不由感慨地说:“我当时以貌取人,真是失之子羽啊。”这就是成语典故“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来历。
以“质”取人,重“质”轻“表”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是圣人孔子不小心犯下的错误,并因此而得到的教训。所以人们在对待人和事物的时候,不可仅仅盯住眼前的这么一点点表象,因为它只反映了这个人或者这件事的外在状态。人们要懂得美丽的白天鹅是从丑小鸭变来的,美丽的蝴蝶是从丑陋的蛹变来的,不要以貌取人,应该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对人和事从本质上进行分析、判断,只有掌握了这种能力,才可能做出正确的、符合自己利益的决策,否则就要犯急功近利的错误。
唐玄宗时,名士裴宽曾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刺史韦诜手下做事。韦诜有个女儿很受宠爱,便想为他挑选个好丈夫,但很久也没有遇到合适的。一天,他在家里休息,登楼远望,看见花园里有个人往土堆里埋东西,于是向家人打听那是谁,家人去打听了一下,回来报告说:“是裴宽。他为人清廉,不愿意接受人家的贿赂,生怕玷污了自己的家门。有人送给他一大块鹿肉干,放下东西就走了,他没法退还给那个人,又不敢自欺欺人,所以就把它埋起来了。”韦诜听了,对裴宽的人品赞叹不已,决定把女儿许配给他。
结婚那天,韦诜让女儿躲到帷帐后面偷偷看裴宽。裴宽又高又瘦,穿着一件碧绿的衣服,人们都取笑他,叫他“碧鹳”。韦诜的女儿也很不满意,但是韦诜却坚定的认为韦诜会有大作为,他严肃地对女儿说:“父母爱惜自己的女儿,一定要让她嫁给贤良的公侯做妻子,怎么能够以貌取人呢?”后来裴宽果然不负岳父韦诜的重望,被朝廷任命为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级职务)之职。
要学会识人,要透过表象认识其本质。韦诜选中了裴宽,他不以衣貌取人,不以贫富取人,是因为从裴宽埋肉干的行为看出他清正廉洁的人品,由此断定裴宽以后必定能够飞黄腾达,而后来裴宽当上了礼部尚书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识人方法果然没有错。
三国时期,极有才学的庞统隐居在江东地区,鲁肃慧眼识英才,便想将他请出来做官,庞统也有这样的想法。周瑜死后,吴国人才空虚,他就向孙权极力推荐庞统。可是孙权见庞统“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里十分不喜欢,又嫌庞统出言不逊,轻视周瑜,便拒而不用,轻易地将他放走了,于是庞统只好去荆州投靠刘备。
庞统虽然因早死而未能帮助刘备建立大功业,但是从他生前所做的事来看,他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的。而孙权因为以貌取人,没有给庞统机会,失去了一个好人才,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
而同一时期的司马懿就比孙权聪明多了。他任用的名将邓艾在小时候就常常被人瞧不起。邓艾从小是个孤儿,做过放牛娃,犯有口吃的毛病,说起话来结结巴巴,常常憋得脸红脖子粗。像他那样的人想要做官是没有什么指望的,但是他从小喜欢武艺,爱看兵书,每见高山大河、形势险要的地方,他总要指指点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被司马懿看中了,并做了尚书郎。后来,邓艾带兵消灭了蜀国,为西晋的建立扫除了一大障碍。
而因对人的判断失误,导致良机丧失,甚至丧身辱国的事情,在历史上也比比皆是。楚汉相争之时,项羽勇猛无敌,威名天下,却因为前来投奔的韩信曾受过胯下之辱而不用之,使得韩信改投刘邦,让不可一世的楚霸王落入十面埋伏之中,落得个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凄惨结局。再如三国时期的关羽,他因为错看了东吴的吕蒙、陆逊,终致城亡兵败。
以貌取人,“圣人”也会犯错!何况我们?因为人的本质和外貌有时候是完全相反的。在常人眼里,“以貌取人”就是将人的容貌言行等外在的标准作为对人进行评判和选取的标准。我们反对以貌取人,但很多人都觉得从相貌看人很准,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并不是简单的以貌取人,而是同时不自觉的观察了别人的神态,动作,气质等,相貌可以天生,但人的神态动作气质却是后天的结果,这才是判断人性格的重要依据。
所以,我们在看人品人时,重要的是看他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学识修养,至于外在的容貌、装饰以及言谈举止等,其实都是次要的。无论是选才用人还是结亲交友,有见识者都要以此为标准。当然,能够“质”与“表”俱佳更好,但是,切记不可因“表”而轻“质”,相对而言,在交往和相处之时,“质”要比“表”强好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