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先贤教你学处世
26733200000049

第49章 况钟扮傻察人治小吏

明代官员况钟,字伯律,宜春靖安人,幼时家境贫寒,其父仲谦为生活计,送给黄氏收为养子,七岁时母亲去世,后刻志于学。由于他资性颖异,且勤于学,“长而淹贯经史,其为文简要不烦,兼工行楷诸书,器局端凝,言笑不苟,视势利声华澹如也”。而且“秉心方直,律己清严,习知理义,处事明敏”。在靖安县衙任掾时,职内事务,处理快捷,深得知县俞益的赏识,称赞他干练通敏,廉介无私。

俞益与当时的尚书吕震相交不错,他便极力向吕震推荐况钟,吕震见到况钟也很喜欢,便调他在自己手下当差。

况钟此时虽是小吏,但头脑精明,秉公执法,办事可靠。吕震十分欣赏他的才干,便推荐他当主管,升郎中,后来又推荐他出任苏州知府。

况钟初到苏州府上时,为了看清府中人的品格,他假装对政务一窍不通,凡事问这问那。府里的小吏见他如此,个个怀抱公文围着况钟,请他批示。

况钟佯装不知,胡乱翻着公文,瞻前顾后地询问小吏,小吏说可行就批准,小吏不行就不批准,完全按小吏们的主张行事。

这样过了几天,小吏们不由个个乐得眉开眼笑,手舞足蹈,都说况钟真是个大笨蛋。

突然有一天,况钟召集全府上下官员,一改往日温柔愚拙之态,大声责骂道:“你们这些人中,有许多奸佞之徒,某某事可行,却阻止我去办;某某事不可行,却怂恿我办,以为本官是个糊涂虫,耍弄本官,是可忍孰不可忍忍了!”一声令下,将其中的几个小吏捆绑起来一顿狠揍后,扔到街上,永不录用。

此举使余下的几个下属胆战心惊,原来知府大人心里明亮如镜,以前只不过是试验自己罢了。从此小吏们都一改拖拉、懒散之风,积极地工作,没有人敢徇私舞弊。

在况钟的治理下,没过多久,苏州便得到大治,百姓安居乐业,都赞扬况钟是个大清官。

况钟60岁时卒于苏州知府任上,去世之日,郡民罢市,如哭私亲,苏州七县绅耆人等,俱奔赴哭奠,就连邻近的松、常、嘉、湖的百姓都络绎不绝地前来吊丧。次年春的归柩之日,苏州倾城出送,白衣白帽,两岸夹舟,奠别出苏州之境,还有奔程路祭的,一路不绝。朝廷赠正议大夫资治卿。祀名宦祠,准许城邑建祠以祀,春秋官为致祭。

内精明而外深厚,隐其巧而示以拙

况钟先用示愚的方法蒙蔽了刁钻的一下属,待到时机成熟,一下展现出其睿智的本相,终将一批不良的小吏正法。他的做法就如同一个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在探明了对手的虚实后霍然“亮剑”,一招制敌,干净利落,让怀有不良之心的人为之胆寒。

这种处世方法是很具智慧的,因为如果不懂隐藏,处世过程中偏要显山露水,显摆自己的聪明和棱角,让对手看得一清二楚,那么就不但不能击败对手,还有可能被对手瞅见空档而击败。

《孟子·尽心章句下》中说:只有点小聪明,而不知道君子之道,那就足以伤害自身。就是说故意显露一些小聪明,其实是最不明智的,不是早有“人怕出名猎怕壮”、“枪打枪头鸟”的训诫么?

战国时的盆成括做了官,孟子却断言他的死期到了。后来盆成括果然被杀了。孟子的学生问孟子如何知道盆成括必死无疑。孟子说:盆成括这个人有点小聪明,但却不懂得君子的大道。这样,小聪明也就足以伤害他自身了。小聪明不能称为智,充其量只是知道一些小道末技。小道末技可以让人逞一时之能,但最终会祸及自身。

再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聪明反被聪明误。三国时的杨修恃才放旷,最终招致杀身之祸。他们的才华,大智者看来,其实只是小聪明。如果杨修知道他的聪明会给他带来灾祸,他还会耍小聪明吗?所以他的愚蠢处就在于他不知道自己的聪明一定会招来灾祸。这样的人是聪明吗?显然不是。

所以,真正聪明的人懂得掌握聪明的“度”,懂得过犹不及,在适当的时候会装愚守拙,深藏不露。

明朝思想家吕坤的《呻吟语》中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话:“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作用。古今得祸,精明者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人之唯恐精明之至,乃所以为愚也。”也是在说最好的处世方式就是内精明而外深厚。

现在有很多人都认为做人要有心机,做事要精明等等,这其实并非智慧的处世之道。真正聪明而长久的处世之道是用真诚的心对待他人,用正义的心立身处世,能这样做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