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先贤教你学处世
26733200000044

第44章 苏颂谨慎行事免失利

苏颂是北宋时期的名臣,他年轻时办事谨慎周密,很受当时任南京留守的欧阳修的赏识。宋仁宗时,由于办事能力突出,苏颂被调到京城开封担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等官职,并负责编定书籍。苏颂便充分利用这一难得机会发奋读书,通过长期刻苦努力,他积累了非常渊博的知识,对于历代的典章制度都很熟悉。

到了宋哲宗时期,有一天边防元帅派人进京上奏皇帝,说得到间谍的报告,契丹国王阿里骨死了,契丹的老百姓还不知道是谁继位。契丹大臣赵纯忠为人谨慎忠诚,可为我朝所用。我们打算乘契丹还未定王位继承人之时,派遣几千精兵过去,拥戴赵纯忠为契丹国的国王。

宋哲宗召来大臣们商议此事。大臣们都纷纷表示赞同,有的人还迫不及待的打算拟圣旨,嘉奖边防元帅的做法。惟有苏颂力排众议,他认为千万不可这么做。现在契丹国的真实情况我们并不清楚,如果贸然让军队越过边境、强立他国君主,倘若契丹人拒而不纳岂不有损我国尊严吗?应慢慢观察局势的变化,等到情况明朗后再处置!

宋哲宗听了觉得也有些道理,就犹豫起来。但有些大臣还反驳说奏折上不是写的清清楚楚吗?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

苏颂说我们谁也没有去契丹国看个究竟,就是上奏折的人也没有看到契丹国的真实情况,况且间谍也不可能清清楚楚的打探到契丹皇室的实情,在这种情况下出兵太冒险了!

苏颂的一席话,使得大臣们纷纷议论,究竟该不该出兵呢?大家一时没有了主意,苏颂又对宋哲宗说自古有才能的皇帝,在没有完全弄清楚之前都不会盲目做决定,您是一代明君做事更应该三思啊!

最终,皇上还是听从了苏颂的意见。

后来,事实证明苏颂的意见是正确的。契丹国内部的情况远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人家早就暗中确定了王位继承人。如果北宋冒然派人去的话,肯定吃大亏。

遇事应谨慎,三思而后行

急于求成,没有耐心,看起来似乎是在争取主动,其实是盲目蛮干。遇事不能三思而行者,往往容易使自己屈从于不加谨慎考虑的欲望中,在知识与思想上,他们就容易随波逐流,盲目跟从某些浅薄无知的事物,并因之一败涂地。

古往今来,那些出言谨慎、遇事能权衡三思的人都是富有修养的人,也是能自我克制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美德的根本体现就是人的自我克制。如果一个人没有克制力,他就会沦为强烈的个人欲望的奴隶,没有耐心,鲁莽行事。

文学家沃兹沃斯,则为自我克制留下了优美的诗篇,他写道:“自我克制能够抵制各种痛苦;勤奋向上乃是时代的动力;严格的自我克制能使人们摆脱那些可怕的阴影;宽宏大量的情感总能使人充满活力和心情愉悦;自我克制、真正的宽容以及坚强的决心完全能摒除无知和愚蠢;所有这一切至善的品格总是受到人们的欢迎。”

在人生的诸多事情面前,没有自我克制的能力是不行的,看到了这一点,你才能在成功之路上避开那些不该犯的错误,从而少摔些跟头,早一点到达成功的彼岸。

著名的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也说:“极其严格的自我控制乃是富于理想的人类所孜孜以求的伟大目标之一。不是单凭冲动,也不是单凭一个接一个的欲望的刺激,而是通过自我克制、自我平衡以及自我管理,使人们在付诸行动之前,仔细思想,再三权衡——这也就是教养,或者起码可以说是道德教育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所以,在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据或材料时,千万不要妄自做出判断或结论,虽然有的时候冒险也是一种投资,但在多数情况下,还是谨慎为好。故事中的苏颂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在没有弄清楚契丹国的真实情况前,他决不轻举妄动,从而避免了一场军事失利。这说明,在没有任何准确把握的情况下,事情一般都行不通,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