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徐州受到曹操大军的攻击,北海太守孔融约刘备等人率军前去救援。刘备先率精锐部队突破曹军的包围圈,进入徐州城,与徐州太守陶谦合力拒敌。
陶谦见刘备器宇轩昂,语言豁达,有英雄气概,心中大喜,便命部下取来徐州印信,打算将徐州管辖权交于刘备,他对刘备说:“今天下扰乱,王纲不振,刘公乃汉室宗亲,正宜力扶社稷。老夫年迈无能,情愿将徐州拱手相让,请你勿要推辞。”
刘备听了很吃惊,便离席拜曰:“备今为大义,故来相助。公出此言,莫非疑刘备有吞并之心吗?我若有此等念头,皇天不会佑助我!”
陶谦忙说:“此老夫之实情也,刘公勿疑。”并再三相让,刘备固辞不受。
陶谦的手下糜竺见刘备再三辞让,便说:“现在兵临城下,且当商议退敌之策。待事平之后,再议相让不迟。”于是刘备写信给曹操,希望曹操以国家大义为重,撤走围困徐州之兵。恰好这时吕布攻破兖州,进占濮阳,威胁曹操后方。因而曹操便顺水推舟,卖个人情,接受刘备建议,退兵而去。
陶谦见曹军撤走。徐州转危为安,便差人请刘备、孔融、田楷等入城聚会,庆祝解围。饮宴既毕,陶谦再向刘备让徐州。刘备说:“我应孔融之约救援徐州,是为义而来。现在若无端据有徐州,天下将以为我是不义之人。”
糜竺、孔融及关羽、张飞等皆纷纷劝刘备接替陶谦治理徐州。刘备苦苦推辞说:“诸位欲陷我于不义吗?”
陶谦推让再三,见刘备终不肯受,便说:“如您必不肯受,那就请暂驻军近邑小沛,以保徐州,可以吗?”众人也皆劝刘备留驻小沛,刘备方始同意,带领军士在小沛驻扎。
过了一段日子,陶谦忽然染病,并日益严重,便差人请刘备到徐州议事。陶谦躺在病榻上,对刘备说:“请公来,不为别事,只因老夫病已危笃,朝夕不保,万望明公可怜汉家城池,收取徐州牌印,老夫死亦瞑目矣!”
说完又对手下人等介绍:“刘公乃当世人杰,你们当善事之。”刘备仍是推让,陶谦以手指心而死。刘备心里也过得过意不去,而陶谦手下的人也一致推举他,刘备无奈,只得接受了牌印,执掌徐州知事。
难道刘备真的不想占据徐州吗?恐怕不是!当时的刘备,不过是个小小的平原县县官,这一职位与他的宏大志向相距甚远,如能占据徐州,无疑是为刘备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刘备又本能地懂得:要获得某种东西,不能靠不义的手段获取,这样得到的东西是不会长久的。通常情况下,是你的东西就是人的,你越不去争取,那么越是你的,而越是去争取,那么反而争不到,因为你不去争取,才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反感。
所以刘备对徐州,并未表现出急不可待、跃跃欲夺的架势,而是谦虚为怀,再三卑让,结果陶谦却主动献给自己,从而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徐州地区。
再如刘备在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之事,刘备嘱咐诸葛亮说:若自己儿子没有治国之才,你就取而代之。这也是一种不争,正是这种不争,使得诸葛亮为扶持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如果刘备临死前嘱咐诸葛亮死保刘禅,或嘱咐刘禅和其他大臣严防诸葛亮,没准儿诸葛亮一气之下还真会废掉无能的刘禅呢。
强取易失,不争自得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说: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争过他。这段话充分体现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老子所谓“不争”,不是放弃一切,而是要以不争反立于不败之地。后世流布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等思想意识,与老子所谓“不争之德”都不无源流关系。
从刘备不争反胜的道理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明白“惟有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深刻道理。可惜,还是有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根本就没有听过类似的话。到底要成为怎样的角色,获得什么样的地位和认可,这大多时候都不是由自己所能决定和控制的。环境使然,造化使然,个性使然。经常会面临所谓的转型问题,其实这真的是个问题么?
不可否认,很多时候,人总是在争的。争是生活,不争是态度。真正能出世的,时间大抵没多少人吧?只是所争为何,总是想不明白,自然就不知为何而争。
既然争为不争,不争为争,又何必计较这么许多呢?老子还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自然的规律是,不争斗而善于取胜;不说话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宽缓而善于安排筹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稀疏,但不会有一点漏失。
老子说人有“三宝”,即“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又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也是说人要效法天道,以退为进。“为”是脚踏实地的做事。“争”则是以压倒别人为能事,损人而不利己。心胸狭窄而嫉恨,所得是紧张焦急与寂寞。
专心竞争的人往往忘记“为”,或无暇去“为”,或不屑去“为”。反之,专心“为”的人也必然淡于世俗的竞争,退出跑道,而能统观全局。所见远大,所成者也必不被局限。
这一带有哲学意味的道理在创业中也会用到的,如在一些企业的高层领导者之间往往就管理权而争个不休,这对企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如伊利集团一些高层当年排斥销售经理牛根生,并将其辞退,这一举动不仅使伊利损失了一名得力干将,还致使牛根生自立门户创建蒙牛奶制品公司。牛根生知耻近乎勇,只用了五、六年的时间便率领蒙牛超越了伊利,成了伊利的最大竞争对手。
所以,要想“不争而善胜”,应该脚踏实地、专注和善始善终。“善胜敌者,不争。”不争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去争,不是和对手争,而是和自己争,和自己争就是要战胜自我,从而得到潜在的大势态,“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安于现状的人苦闷虽少,进步也少。越是对自己现状不满意,觉得受压抑而不愿妥协的人,越是因为急于要挣脱,而能发挥潜力,终于有所成就。
“不争”并非自取其败,相反,这是一种求胜之法。老子主张的“不争”是指不采取直接对抗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是采取适当的方式保全自己。他的“不争”之道也恰是孙子兵法的“不战而胜”之道。
但我们要注意到的一点是:我们从小就被父母教导“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虽然与老子的观点相反,但是,并不能说父母错了,父母是教导孩子们要有上进心,而这里说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说的是强者的哲学,决不是对那些破罐子破摔甘愿落后的人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