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先贤教你学处世
26733200000021

第21章 刘秀以柔治国天下振兴

刘秀小时候家里还算富裕,有不少田产,他自小就以柔修身,不计小是小非,亲和友善,豁达开朗,人们都乐于跟他交往。正是因为刘秀从小性情温和,喜欢在田野间嬉戏,刘家的佃农对他不但没有敌意还很尊敬,刘秀也和他们相处得很好。时间长了,刘秀渐渐对农桑稼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把自己的小主人身份甩在一边,和佃农们一起耕作农田。

刘秀名如其人,长得很俊秀。史家说他体形匀称,风神俊朗,是“美须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长得帅呆了。可能是长得太秀气了,又那么的温和友善,以至于后来他起兵后,跟他一起打仗的人都对他能不能打仗产生怀疑。他的敌人也都不相信他还会打仗,比如他后来的敌人严尤,别人向严尤提及刘秀的兵法,严尤的第一个反应竟然是:“你们说的是那个小帅哥刘秀吗?他居然也会这个?”

刘秀起兵时惟一一次的锋芒闪露,是和别人一起进城时路上碰到蔡少公,说起预言“刘秀当为天子”,别人问是不是当时附和王莽篡汉的国师公刘秀。这时刘秀开玩笑似地说“何以见得不是我呢?”当时旁人皆大笑,谁都觉得这是一个笑话,因为大家都觉得刘秀这样的性格和君王的差距太大了。

但在起义军与王莽大军在昆阳进行一次关键性的交锋时,刘秀却向大家展示了他杰出的战略战术,高超的武功格斗技巧,以及无人可及的勇气,几乎以一人之力击垮了王莽的百万大军,以及无论是战友还是敌人,大家当时都对他的表现惊讶得难以相信。

后来,刘秀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挫折后,依靠自己过人的毅力和耐性,无比的人格魄力,高超的智慧谋略,终于成了东汉的开国皇帝。但是他虽然贵为天子,身上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悍厉气息,还是那样温和宽厚,常常表现出一种恢宏大度、平易谦和的雅量。

刘秀的老同学严子陵自小有高名,刘秀对他很有好感。刘秀当了皇帝后,他隐名埋姓不愿相见。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了他,刘秀当天就亲自去看他,他躺在床上不起来,也不说话。刘秀就和他躺在一起,摸着他的肚皮说:“哎,子陵,你能不能帮帮我的忙?”严子陵还是不答应,过了好久,才睁开眼睛说:“人各有志,何必强求?”刘秀跟他谈了好几天,请他出来做官,他执意不从,刘秀也就不再强求了。严子陵后来隐居富春山,终老于此。

据说刘秀成为皇帝后,有一次返回家乡宴请邻里。从小看着他长大的老人们喊着他的小名指点说:你从小就厚道过头,温柔体贴,现在当了皇帝,还是没有什么改变,这可不行,要拿出点皇帝的威严架子来才行。刘秀笑着说:“吾治天下,欲以柔道行之。温柔有何不好呢?”大家都笑了,都认为刘秀是最平易近人的皇帝。

刘秀31岁称帝,11年后天下平定,共在位33年,然而仅仅用了这二十来年的时间,刘秀便将国家由王莽时期的天下大乱,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的社会状况治理到西汉前期鼎盛时的水平,他遣散地方军队人员归家从业,解放奴婢,放免刑徒为庶民,并对他们的生活给予补助,鼓励他们从事各业生产,给予田产,发放农具,创业所需资源国家给补助;他还废除酷刑,废除更役制度,组织军队屯垦边塞或荒蛮之地;他还改革行政制度,简政减吏,裁并400多县;在文化发展上,他提倡儒学,表彰气节,传播社会公平正义;他也极好地做到了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使功臣各享其福,人才各伺其职,将士们镇守边关也只是屯垦荒田而已,数十年未有大的战争。

史载刘秀治理国家时期,社会安定团结,经济快速增长,生产力得到提高,人口迅速增多,百姓均衣食无忧,安居乐业,为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继“文景之治”后又一次出现国家大治的局面,史称这一时期为“光武中兴”。由此亦可见,以柔道行管理,相对于强悍、暴力的统治来说,更容易得到别人的拥护和支持。

柔能制刚,弱能制强

以柔克刚,来源于老子贵柔守雌的思想。老子把先天地而生的“道”作为万物的本源,“道”的特征便是贵柔主静,自然无为。它收敛光辉,不露锋芒,明显而似暗弱,前进反若后退。正是这样的“道”创造万物,蓄养万物。因此,老子说:“柔能制刚,弱能制强。”

刘秀的用人之道,为人之道,治国之道,不仅在封建社会是很有用的,就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也是有借鉴和启发意义的。

凡做大事之人,都得有忍耐的功力,不能忍,只会坏了大事。刘秀就善于从大局出发,遇到咄咄逼人者,不去逞匹夫之勇,跟对方硬碰硬,而是以柔克刚,尽量心平气和地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双赢。

三国诸葛亮的《将苑》也说:“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老子的以柔克刚其实是以发展的观点看人生,他告诉我们,柔术暂时是看起来作用不大,但是时间长了就能显出它的弥足珍贵了。因为柔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时间长了,这种无形的力量就会转化为一种有形的力量,从而助人取得成功。当然柔弱与刚强互相转化是有条件的。弱者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利用有利的条件,不断壮大自己,才能最终战胜强者,取代强者。

日本人就非常讲究以柔克刚制服对手,如在日本和美国的汽车大战中,初时日方以弱者自居,避免与美国正面交锋,而暗地里还是按照自己的方针行事,并利用适当时机,发展自己的力量,变被动为主动了。

1980年,日本汽车首次突破l000万辆大关,超过“汽车王国”美国的年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对此,美方要求日本汽车自动限产。日方欣然承诺,付诸行动,但趁机把生产设备迁到肯塔基州、加利福尼亚州,使日本汽车在美国“出生”,以“美国车”的身份进入了美国市场。

后来美国政府以种种手段提高日本企业的生产成本,日本厂商克制、礼让,但把投资悄悄转向美、墨边境,既利用墨西哥的廉价劳动力,又钻了美国法令的空子——该地产品返销美国的征税颇为优惠。

当美方为“日本在敲美国市场的后门”而恼火时,日资又流向美国工厂少的中部和边境地区。1980年美、日贸易逆差122亿美元,到1986年则上升为586亿美元。

纵观愈演愈烈的日、美贸易摩擦,日方表面上逆来顺受,实际上是步步进逼。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以柔克刚”。

不仅是在商业里,自然界以及人与人的交往方面也是需要“以柔克刚”。在加拿大魁北克山麓,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却有一个独特的景观:西坡长满了松柏、女贞等大大小小的树,东坡却如精心遴选过了的一般——只有雪松。这一奇景异观曾经吸引不少人前去探究其中的奥秘,但却一直无人能够揭开谜底。

1983年冬,一对婚姻濒临破裂而又不乏浪漫习性的加拿大夫妇,准备作一次长途旅行,以期重新找回昔日的爱情。两人约定:如能找回就继续生活,否则就分手。当他们来到那个山谷的时候,大下起了大雪。他们只好躲在帐篷里,看着漫天的大雪飞舞。不经意间,他们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下得大而密。不一会儿,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雪。然而,每当雪落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使雪滑落下来。就这样,反复地积雪,反复地弯曲,反复地滑落,无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其他的树则由于不能弯曲而很快就被压断了。西坡的雪下得很小,不少树都没有受到损害。

妻子若有所悟,对丈夫说:“东坡肯定也长过其他的树,只不过由于不会弯曲而被大雪摧毁了。”丈夫点头之际,两人似乎同时恍然大悟,旋即忘情地紧拥热吻起来。丈夫兴奋地说:“我们揭开了一个谜——对于外界的压力,要尽可能去承受;在承受不了的时候,要像雪松一样弯曲一下,这样就不会被压垮。”

一对浪漫的夫妇,通过一次特殊的旅行,不仅揭开了一个自然之谜,而且找到了一个人生真谛。

哲学家老子认为,争强好胜,常常争不到什么,往往是自讨苦吃;如果不争,反而可以身受其益,能得到内心的平静和别人的敬重与拥护。“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刚强的一面多一些,有些人则性格柔弱一些,其实这些也不是决定因素,只要你把握住了刚柔相济的尺寸,适时地或刚或柔,生活就再美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