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升高是小儿生病时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当体温超过正常则称为“发热”,俗称“发烧”,腋下体温波动在37.5℃~38℃左右为“低热”,体温在39℃以上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
人体正常的体温,是保证机体各组织器官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条件。人体能保持较恒定的体温,是机体产热和散热的矛盾对应的统一。产热是化学性调节过程,包括食物的消化、吸收利用和基础代谢所产生的能量;散热是物理调节过程,主要是通过皮肤的辐射、蒸发和对流以及肺呼吸时所散失的热量。体表血管的舒缩和血液循环的快慢,可以使皮肤辐射和对流的散热增加或减少,由于这些体内的产热及散热的内调节系统以及随时采取的御寒和炎热的措施,才能使人体保持较为恒定的体温。而在小儿,年龄越小,体温调节功能越不完善,且易受各种疾病和周围环境等因素影响。所以未成熟儿、新生儿、婴幼儿及体质虚弱者体温易波动。
引起发热的原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方面,感染性发热是由于各种病原体在小儿体内引起感染,其代谢产物及毒素作用于白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的其他细胞,释放出致热原,影响下丘脑后区而导致发热。非感染性发热是因为:(1)产热过多如组织损伤、大血肿、白血病等。(2)散热障碍如广泛性皮炎、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大量失血、失水等。(3)体温调节功能失常如大脑发育不全、署热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