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建筑科学探索发现全纪录
26730200000017

第17章 世界建筑瑰宝(5)

帕特农神庙浮雕的精美和丰富毫不亚于其雕像。那条长达160米的浮雕带一气呵成,气韵生动,人物动作完美,历来被认为是希腊浮雕的杰作。它以表现雅典娜节大游行庆祝活动为主题,第一次把普通公民的形象堂而皇之地列于庙堂之上。这种每隔4年举行一次的大游行从雅典西边的狄甫隆城区开始,然后经过陶区,穿过市场,最后登上卫城。游行的核心内容就是把雅典少年精心编织的一件新袍献给雅典娜。艺术家把160米长的浮雕正好用来表现从游行开始到献袍的全过程。起点在庙西南角上,这儿表现公民群众准备跨鞍上马,然后在长长的南墙和北墙上表现公民游行队伍,其中以骑在马上的青年公民为主。在南北两墙东端转角处,游行队伍开始接近神庙入口,意味着人们已经到达了终点,神圣的卫城,浮雕的内容也由欢呼雀跃而转变为庄重肃静,迈着轻缓步伐的少年们逐渐走向卫城中心。浮雕的终点直接位于神庙的大门,此处特别安排了坐在椅子上观看游行的诸位天神,意味着众神都应邀前来与雅典人同庆佳节。

帕特农神庙是希腊全盛时期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有“希腊国宝”之称,也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5世纪中叶,神庙被改为基督教堂,雅典娜神像被移去。1458年土耳其人占领雅典后将神庙改为清真寺。1687年威尼斯人与土耳其人作战时,炮火击中了神庙内的一个火药库,炸毁了神庙的中部。1801—1803年,英国贵族埃尔金勋爵将大部分残留的雕刻运走,损失最为严重。许多原属神庙的古物,现在散落在不列颠博物馆、卢浮宫、哥本哈根等地。19世纪下半叶,曾对神庙进行过部分修复,但已无法恢复原貌,现仅留有一座石柱林立的外壳。

帕特农神庙的设计代表了全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从外貌看,它气宇非凡,光彩照人,细部加工也精细无比。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做了许多创新,事无巨细皆精益求精,由此成为古代建筑最伟大的典范之作。

婆罗浮屠塔:山顶的寺院

婆罗浮屠塔,是世界最大的古老佛塔。“婆罗浮屠”在古梵文中的意思是“山丘上的佛塔”,约建于公元8世纪后半期,相传是10万奴隶用15年时间建成的,目的是供奉释迦牟尼的舍利子。

婆罗浮屠塔,是一座位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的一座大乘佛教佛塔遗迹,距离日惹市西北40千米,是9世纪当时世上最大型的佛教建筑物。

婆罗浮屠塔,大约兴建于公元842年间,由当时统治爪哇岛的夏连特拉王朝统治者建造。后来因为火山爆发,使这佛塔群下沉、并隐盖于茂密的热带丛林中近千年,直到19世纪初才被清理出来。

婆罗浮屠塔,构图精美,气势磅礴。它呈金字塔形,可抬级而上。塔共有9层,在外形上如阶梯状的锥体。上面3层为圆形;下面6层似方形:包括一个正方形的塔基和5层带边的墙的平台组成,并装饰着数以千计的反映佛陀生活的雕刻。圆形平台上面竖立着72座钟形佛塔或佛龛,每座佛塔内都有罩着一个环绕着中央大塔而建立的佛像,各层平台向上依次收缩,在顶部有一座钟形主佛塔,直径9.9米,高7米。佛教徒必须按特定的路线登婆罗浮屠,从东面进入,按顺时针方向绕行。走向塔顶象征着一个人逐步达到完美的精神境界。

婆罗浮屠塔的每层下部有可供人行走的围廊,第1~5层回廊的左右壁面上还保存着《佛传》、《本生事》、《华严五十三参之图》等佛家精品。另外还有雕刻精美的浮雕共约2100多面。除第一层着重描述佛的历史,其余各层都是对佛生前事迹的记述。婆罗浮屠塔的浮雕中,最著名的是表现释迦牟尼传记的浮雕,前几面描绘的是释迦牟尼在天神的帮助下,做即将降临凡世的准备,及释迦牟尼的母亲梦见一个男子将要诞生,这个男子或者成为世界征服者,或者成为人类的伟大领袖。浮屠上还有1212面装饰性的浮雕,内容表现当时爪哇宫廷生活及人民生产、生活、风俗等。此外,还辅之以许多栩栩如生的大象、孔雀、狮子以及当时人民生活的图案。

婆罗浮屠塔是作为一整座大佛塔建造的,从上往下看它就像佛教金刚乘中的一座曼荼罗,同时代表着佛教的大千世界和心灵深处。塔基是一个正方形,边长大约118米。这座塔共9层,下面的6层是正方形,上面3层是圆形。顶层的中心是一座圆形佛塔,被72座钟形舍利塔团团包围。每座舍利塔装饰着许多孔,里面端坐着佛陀的雕像。一条狭长走廊的墙上装饰着浮雕佛塔的建筑材料是取自附近河流的约5.5万立方米石料。这些石料被切成合适的大小,由人工运至建筑地点。石块之间用榫卯连接。建筑完工之后工匠们在石块上刻下浮雕。佛塔建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以适应当地的暴雨。为防积水,每个角上都有装饰着滴水嘴兽的排水孔,整座佛塔共有100个这样的排水孔。

婆罗浮屠塔和其他同类的建筑有很大的差异。它被建于一座山上,而不是平地。不过建筑工艺和爪哇的其他庙宇相似。由于它的实心结构和类似金字塔的造型,人们起初认为婆罗浮屠是一座舍利塔,而不是庙宇。舍利塔的目的是供奉佛陀,有时也仅仅是一种虔诚的标志。而庙宇则是在房屋中供奉佛陀,并且给信徒参观朝拜。然而从婆罗浮屠的精心设计和建造来看,它事实上是一座庙宇。婆罗浮屠的台阶和走廊引导信徒们拾级而上,直至顶层。婆罗浮屠的每一层都代表着修炼的一个境界。信徒们的朝拜路线装饰着象征佛教大千世界的各种图案。

婆罗浮屠塔的432座佛像,面均向外安放。佛像与成人身躯一样大,盘腿而坐。东、南、西、北不同的方向有不同的姿态和含义。面向东的佛像是左手置于膝上,右手指地的降魔印姿态,表示降魔得悟。面向南的佛像呈手臂下垂,手掌向外的施愿印姿态,意思是如愿。面向西的佛像呈两臂下垂,两手叠放的禅定印姿态,表示冥想。面向北的佛像呈左臂上举,右手掌向外的无畏印姿态,表示克服一切恐惧。

素有印度尼西亚金字塔之称的婆罗浮屠塔又称“千佛坛”,高大的佛塔和神坛是寺院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建筑。这个大乘佛教艺术古建筑,同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柬埔寨吴哥窟齐名,对研究印尼历史、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婆罗浮屠是作为一整座大佛塔建造的,从上往下看它就像佛教金刚乘中的一座曼荼罗,同时代表着佛教的大千世界和心灵深处。婆罗浮屠并非纯粹的佛教建筑,它同样带有印度教的色彩。

吴哥窟:柬埔寨国家的标志

吴哥窟,又称吴哥寺,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古籍称为“桑香佛舍”。吴哥窟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庙宇,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

吴哥窟,位于柬埔寨西北方,占地195万平方米,其中的山形庙中心塔高65米,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12世纪时的吴哥王朝国王苏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兴建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庙,作为吴哥王朝的国都和国寺。因此举全国之力,并花了大约35年的时间才完成建造。

吴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筑艺术的高峰,它结合了高棉寺庙建筑学的两个基本的布局:祭坛和回廊。祭坛由三层长方形有回廊环绕须弥台组成,一层比一层高,象征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在祭坛顶部矗立着按五点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征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寺庙外围环绕一道护城河,象征环绕须弥山的咸海。

吴哥窟的整体布局,从空中可以一目了然:一道明亮如镜的长方形护城河,围绕一个长方形的满是郁郁葱葱树木的绿洲,绿洲有一道寺庙围墙环绕。绿洲正中的建筑乃是吴哥窟寺的印度教式的须弥山金字坛。吴哥窟寺坐东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东的长堤,横穿护城河,直通寺庙围墙西大门。过西大门,有一条较长的道路,穿过翠绿的草地,直达寺庙的西大门。在金字塔式的寺庙的最高层,可见矗立着五座宝塔,如骰子中五点梅花,其中四个宝塔较小,排四隅,一个大宝塔巍然矗立正中,与印度金刚宝座式塔布局相似,但五塔的间距宽阔,宝塔与宝塔之间连接游廊,此外,须弥山金刚坛的每一层都有回廊环绕,乃是吴哥窟建筑的特色。

吴哥窟基本上是垒石建筑。古时柬埔寨只有祭祀建筑用石建造,王宫则是木结构,镶嵌金窗,宫殿顶部覆以铅瓦和土瓦。民居则是覆盖茅草的竹编的房屋;宫殿和民居现已无存。吴哥窟的垒石方式主要是长方石块层层堆垒,偶有工字形咬合,绝大多数场合不用黏合剂。吴哥窟使用木材的地方很少,在游廊顶有时铺设木天花板。高棉的建筑师在12世纪已比以前更加熟练而自信地运用砂岩代替砖或红土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吴哥窟的大部分建材是砂岩方砖,红土则用于外墙和隐闭的结构。

柬埔寨的沙岩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粉红色的砂岩,质地坚硬,另一种是灰色砂岩,质地柔软,容易风化剥落,也容易被植物根分裂。这种灰砂岩的表面难保持光滑平整,雕刻的轮廓容易因岁月而模糊不清。吴哥窟的砂岩砖以灰砂岩砖为主。在离吴哥窟40千米的荔枝山找到古代采石场地遗迹,古时依靠水运,人力和大象运送到吴哥窟工地。吴哥窟建筑物的石块上,常见有直径为几厘米的圆孔,可能是古时建筑工人搭棚架运送砂岩石块用的,完工后这些圆孔被石拴或石灰封闭。

吴哥窟中常用的另一种建材是红土石。红土石是岩石经过热带炎热气候长时间风化,以致岩石中的可溶性矿物质流失,残留不溶于水的氧化铁和石英等矿物质而形成的多孔红棕色岩石。中南半岛的地表含丰富的红土石,容易从地层中开采。开采出来的红土石可切割成砖状,置空气中逐渐硬化。在吴哥窟中,红土石常用作台基的护墙,或用于铺地、造堤和围墙。

吴哥窟布局十分匀称,富有节奏。吴哥窟建筑群,有两种形式的对称,镜像对称和旋转对称。从护城河、外郭围墙到中心建筑群,以横贯东西方向的中轴线为中心,呈现准确的镜像对称:广场大道中轴线上南北两个藏经阁、两个水池,也对称的分布在两边。从广场大道能望见吴哥寺正中一高塔,两座较小的塔在左右对称地陪衬着,构成一个山字形。寺庙顶层的五子梅花塔群,除了中轴对称之外,有更严谨的两种旋转对称:从东、西、南、北四方,呈现相同的山字形构图,成90度旋转对称。还有第二组90度旋转对称:从西北、西南、东南、东北、四个对角方向看,也是一样的山字形构图。五座宝塔也只有如此安排,才有最大限度的对称效果,四面八方地重复展示同一造型主题。

吴哥窟是东南亚主要的考古学遗址之一,包括林地、吴哥窟遗址公园。1992年,联合国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此后吴哥窟成为柬埔寨的旅游胜地。100多年来,世界各国投入大量资金在吴哥窟的维护工程上,以保护这份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的造型,已经成为柬埔寨国家的标志,展现在柬埔寨的国旗上。

在12世纪时,吴哥建筑达到了艺术上的高潮。当时建造的吴哥窟,所有的墙壁全都刻有精美的浮雕,每个平台的周围都有面向四方的长廊,连接着神殿、角塔和阶梯,即使长廊的墙上也全都刻有描述古代印度神话故事的浮雕。吴哥窟不仅本身规模宏大无比,庙宇的外面还有一条将近10米宽的堤路,直通庙宇的大门,堤路的两边也都竖立着巨大威严的那伽蛇神像。

仰光大金塔:缅甸人的骄傲

仰光大金塔,是一座位于缅甸仰光的佛塔,其高度为98米,表面铺上了一层金,再加上它是位于皇家园林西的圣山之上,所以这座塔也就在仰光市天际线中独占鳌头了。它是缅甸最神圣的佛塔,因为它供奉了四位佛陀的遗物,包括是拘留孙佛的杖,正等觉金寂佛的净水器,迦叶佛的袍及佛祖释迦牟尼的八根头发。

金碧辉煌的缅甸仰光大金塔,与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塔和柬埔寨的吴哥窟一起被称为东方艺术的瑰宝,是驰名世界的佛塔,也是缅甸国家的象征。缅甸人称大金塔为“瑞大光塔”,“瑞”在缅语中是“金”的意思,“大光”是仰光的古称,缅甸人把大金塔视为自己的骄傲。

仰光大金塔,塔基周长433米,周围由木石建成,风格各异的64座小塔和4座中塔,塔有四个入口皆有石狮把守,而在入口后则有一连串的梯级直达至山上的平台。在东及南面的入口有售卖金箔、香烛、鲜花等祭祀用品及幸运符、佛像、书籍、伞之类纪念品的摊档;而在南大门两旁则有一对狮身人面像把守。在一连串梯级上面,则有第二位佛陀正等觉金寂佛的像。塔底是由砖块砌成,并覆上金块。在塔底之上则为寺庙的梯台,是寺庙核心部分的开始,故只有僧侣及男性才能进入。在更上的地方,就是其钟型的部分,在其上面则是经幡及倒转的钵,再接着的是莲花瓣及蕉的花蕾。而最上面的金伞有5448粒钻石及2317粒红宝石。在塔的尖端,则有一颗重76克拉的巨钻。而在塔的周围则悬挂着1065个金铃和420个银铃。塔身所铺的金是由真正的金块制成的,把塔的砖石结构覆盖。而金则是由缅甸上下各阶层的人捐赠出来的。这一传统自15世纪孟族女皇开始流传至今。塔内的壁龛里则供奉着玉石佛像。

仰光大金塔,始建于 585年,初建时只有 20米高,后历代多次修缮。15世纪的德彬瑞蒂王曾用相当于他和王后体重 4倍的金子和大量宝石,对此塔做了一次修整。现在塔的高度是112米,是1774年阿瑙帕雅王的儿子辛漂信王修建的。本次修建时,在塔顶安装了新的金伞。

仰光大金塔底座周长427米,塔顶有做工精细的金属罩檐,檐上挂有金铃1065个,银铃420个,并镶嵌有7000颗各种罕见的红、蓝宝石钻球,其中有一块重76克拉的著名金钢钻。塔身经过多次贴金,上面的黄金已有7000公斤重。大金塔四周有68座小塔,这些小塔用木料或石料建成,有的似钟,有的像船,形态各异,每座小塔的壁龛里都存放着玉石雕刻的佛像。大金塔左方的福惠寺,是一座中国式建筑的庙宇,为清朝光绪年间当地华侨捐资建造,成为大金塔地区古老建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仰光大金塔东南西北都有大门,门前有与中国寺庙前常有的守门狮子一样,各有一对高大的石狮。门内有长廊式的石阶可登至塔顶,阶梯两旁摆满商摊,有用木、竹、骨、象牙等雕刻的佛像和人像,有供佛用的香、烛、鲜花,还有各种缅甸的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