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萨的3座金字塔的排列是按照猎户座的腰排列的,而以尼罗河作为银河。猎户座对埃及人有重要意义的,因为他们相信神住在猎户座上,也即天堂所在。金字塔都是正方位的,但互以对角线相接,造成建筑群参差的轮廓。在海夫拉金字塔祭祀厅堂的门厅旁边的狮身人面像,它的写实性和金字塔的抽象性对比,使整个建筑全群富有变化,也更完整。
有人对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测量和研究后,提出了许多蕴涵在大金字塔中的数字之谜。譬如:延伸胡夫大金字塔底面正方形的纵平分线至无穷则为地球的子午线;穿过胡夫大金字塔的子午线,正好把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分成均匀的两半,而且塔的重心正好坐落在各大陆引力的中心;把大金字塔底面正方形的对角线延长,恰好能将尼罗河口三角洲包括在内,而延伸正方形的纵平分线,则正好把尼罗河口三角洲平分;大金字塔的底面周长230.36米,为362.31库比特(古埃及一种度量单位),这个数字与一年中的天数相近;大金字塔的原有高度146.7米(现已塌落至137.3米)乘以10亿,约等于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大金字塔4个底边长之和,除以高度的两倍,即为3.14——圆周率;大金字塔高度的平方,约为21520米,而其侧面积为21481平方米,这两个数字几乎相等;从大金字塔的方位来看,4个侧面分别朝向正东、正南、正西、正北,误差不超过0.5度;在朝向正北的塔的正面入口通路的延长线,放一盆水代替镜子用,那么北极星便可以映到水盆上面来……这些数字关系是一种偶然巧合,还是建造者的有意设计?
金字塔闪耀着古埃及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光芒,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直到今天,规模宏大、建筑神奇、气势雄伟的金字塔依然给人留下许多未解之谜。
在古埃及,金字塔不仅是王室的陵墓,更代表着国王的尊严和权威。建造一座金字塔是牵动朝野的国家工程,每一个臣民都必须为之贡献人力、食品和其他物质,它的功能是将死后的国王变为神。
罗德港巨人雕像:胜利者守护神
罗德港巨人雕像,是七大奇迹中最神秘的一个,因为它只在过了短短56年便倒下了,考古学家甚至连它的确实位置及外观都未能确定。
罗德港巨人雕像,位于爱琴海东南部的希腊罗德岛上。公元前的罗德岛是重要的商务中心,它位于爱琴海和地中海的交界处,罗德港于公元前4世纪建成。
历史上的罗德岛曾经被许多势力范围统治过,其中包括摩索拉斯和亚历山大大帝。但在亚历山大大帝归天之后,全岛又陷入了长时间的战争。马其顿侵略者德米特里带领4万军队包围了港口。经过艰苦的战争,罗德岛人击败了侵略者。罗德岛人为纪念这次胜利,把马其顿军队丢弃的铜制枪械收集起来,统统予以熔化,由雕刻大师哈列塔斯负责铸造一座太阳神——阿波罗神像。因为传说中阿波罗是罗德岛的保护神,当地居民以此来感谢阿波罗对他们的保佑。哈列塔斯用了整整12年时间才把巨像塑成。神像高约33米,重12.5吨,手指比人高,大脚内部可作居住的窑洞。雕像是中空的,里面用石头和铁的支柱加固,外包青铜壳。传说太阳神雕像头戴太阳光芒的冠冕,左手执神鞭,右手高擎火炬,两脚站在港口的石座上,船只可以从其胯下进出。
在古希腊,建造10米左右高的雕像并不罕见,但建造如此巨大的神像却是空前绝后的。怪不得巨像建成之初,便被同时代的罗马哲学家安蒂培特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如此巨大的雕像是如何铸成的?在缺乏起重设备的远古时代又是如何把它竖立起来的?这些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事,也是太阳神巨像让人迷惑惊奇的原因之一。
罗德港巨人雕像体积太大,无法像建造一般雕像那样,先制出模型,然后分成几部分铸造,最后再进行整合和竖立。据文献记载,巨人像是分步建造起来的:首先,在建好白色的大理石基座后,把已铸好的脚到踝关节这一部分安装固定好。由于神像体积高大,所以神像的脚设计得比较大,使它能承受上部神像的压力。完成这一步后,雕像家指挥工匠在已完成部分的周围堆起巨大的土堆,然后站在上面接着做下一部分工作,这样一步一步向上发展。在每一步进行之前,雕塑家都先用一种铁制的框架和一些方形的石块从内部加固雕像,以保证雕像的稳定。就这样,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哈列塔斯创造了一个与真神相似的神像,“给了世界第二个太阳”。但这个伟大的雕像建成仅仅50多年后就被强烈的地震毁坏了。
长久以来,一般人都相信罗德港巨人雕像是分开双腿,站立于罗得斯岛港口的入口处。然而,研究显示以港口的阔度和巨像的高度,这是不可能的,而且地震后巨像的遗迹亦会阻碍港口,所以真实的巨像应该位于港口的东面更靠内陆的地方。
公元654年,罗德岛被阿拉伯人入侵,入侵者更把遗迹运往叙利亚,这使对这个奇观的考察更加困难。
长久以来,有关罗德港巨人雕像的模样众说纷纭,一般人都相信它是两脚分开、手持火把,站立于罗德岛港口的入口处,船只由从胯下经过。然而,研究显示以港口的阔度和巨像的高度来计算,这种结构是不合常理的,不论以金属或石块来建造,跨立的巨像绝对无法承受巨大的张力和冬季的强风。至于姿势到底是站立?坐下?或是驾着马车?至今仍无人知晓。
阿布辛拜勒神庙:太阳升起的神庙
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古埃及规模最大的岩窟庙建筑。神庙继承和体现了古埃及数千年宗教建筑艺术的特点,在古埃及法老时期,这里就建造了城市、宫殿和寺庙,这里是埃及古文明的见证。
阿布辛拜勒神庙,是一处位于埃及阿斯旺西南290千米的远古文化遗址,坐落于纳赛尔湖西岸,由两个由岩石雕刻而成的巨型神庙组成。阿布辛拜勒和它下游至菲莱岛的许多遗迹一起作为努比亚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遗产。
阿布辛拜勒神庙建于公元前1290年—前1224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位的时期。整个建筑凿在山中,入口处有四座高达21米的拉美西斯二世巨像,其中一个已经坍塌。旁边国小的是拉美西斯的妻子尼菲拉丽的神庙,外有6尊挺立的雕像,其中4尊是拉美西斯,2尊是尼菲拉丽,每尊都高达10米。神庙内还有许多雕成人形的作支撑用的石柱,墙壁和天顶上饰有色彩鲜明的浮雕图案。
阿布辛拜勒神庙不仅是埃及神庙中最美丽的一座神庙,而且也是20世纪60年代的“埃及古迹大搬迁”行动的“纪念碑”。现在的这两座神庙在1965—1969年被搬迁而来。当时埃及为解决尼罗河问题决定兴建阿斯旺大坝。大坝建成后,神庙将被淹没,为拯救文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埃及政府共同努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将神庙编号切成1000多块,整体上移了60米。神庙原来每年在拉美西斯二世生日这天,阳光能照到神庙深处这位不朽帝王的坐像上,迁移后这个日子推迟了一天。
为纪念这一拆迁工程,在新址地下埋放了一本《古兰经》、二张埃及报纸和一些埃及硬币以及搬迁过程的文件。切割拆卸大庙时,要求石块尽量地大,接缝尽可能地小。每块重量一般为20~30吨。大庙被切成807块,小庙被切成235块。这些石块用起重机谨慎地吊起,运至贮石场按编号存放。然后再运至新址按原样重新装配。神庙的装配工作,正面的接缝全部用与石头同样颜色的灰浆补严,几乎未留下任何切割过的痕迹,但庙内装饰面却故意接缝明显,让游客与后人联想起神庙的搬迁。
迁移后的神庙成功地保持了其建造时的方位,即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节,太阳光线可以穿过开凿在岩石里面深达63米的祭台间,照在太阳神雕像上,大神庙是供奉太阳神的。献给女神艾西丝和哈索尔的菲莱神庙是唯一一座融埃及法老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希腊—罗马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现已被转移到靠近阿吉基亚的小岛上。其他大的寺庙分别重建在四个精心挑选的地点:罗马时代的卡拉布舍寺、卡塔西亭和饰有反映非洲黑人生活浮雕的贝瓦里寺现已耸立在高坝附近;达克卡寺、马拉拉加寺和瓦蒂塞布阿寺被集中在瓦蒂塞布阿;建于公元前15世纪图特摩斯三世和阿美诺菲斯二世执政时期的努比亚地区最古老的寺庙马达寺庙群和彭努特小陵墓现移至阿马达;阿布·奥达祭台和普萨墓龛被送到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尼罗河对岸。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早在古埃及法老时期,法老们就在努比亚建造了城市、宫殿和寺庙,还修筑了通往沙漠矿区的道路。这里与埃及古文明紧密相联,它的古代建筑,体现了数千年宗教建筑艺术的特点。
阿布辛拜勒神庙在设计和建筑时,把当时最先进的地理、天文、数学等知识巧妙地吸收和运用了进来,创造了独特的“日出奇观”。整个寺院都是在尼罗河西岸的悬崖峭壁上凿出的。
摩索拉斯陵墓:帝国的传说
摩索拉斯陵墓,是小亚细亚加里亚国王摩索拉斯之墓。整座建筑高达45米,由两名希腊设计师设计,外面装饰以奇异的雕刻花纹。
摩索拉斯陵墓,坐落于小亚细亚西南部哈利卡纳素斯(今土耳其)市中心的大广场。关于摩索拉斯王,人们对他的了解,仅止于他精力充沛,喜好战争,曾经征服罗德斯岛,在短时间内就成为邦国的领主。
摩索拉斯陵墓,是一座神庙风格的建筑物,它耸立在高大而又近乎方形的台基上。陵墓共分四层,基坛为六阶,以希腊运来的白色大理石建造,底部为长方形,长40米,宽30米,高45米,其中建筑物被高20米的墩座墙围住,四周放着骑在背上的战士雕像;墩座上方,排列着36根高12米以爱奥尼式建造的金白色大理石圆柱;在圆柱与圆柱间,以男神和女神的立像装饰,圆柱的上方,放着台轮;上方是极其倾斜高7米的金字塔,塔顶以镀金的青铜驷马二轮战车装饰;而墓内矗立着毛索罗斯王和阿尔特米亚女王的大理石雕像。据说所有雕塑均由四名著名的雕刻家伯亚克西斯、李奥查理斯、史卡帕斯和提莫西亚斯分别负责陵墓的一边。一位古代西班牙诗人在形容这座陵墓时说,它“好像悬在空中”一样。
摩索拉斯陵墓集中表现了统治者追求威严与豪华的思想。许多优秀的希腊建筑师与雕刻家都被聘请参与这项工程的建设。除了要完美地传达出国王本人的意愿外,他们还力求使之成为一座融汇希腊和东方特色的创造性的宏伟建筑。在古希腊建筑师庇者阿斯等人的设计监造下,这座陵墓确实成为他们所希望的那种样子。
可惜的是,这座美丽的建筑已被地球上岁月的变迁摧毁了。根据传说,摩索拉斯陵墓毁于公元1400年前的一次大地震。19世纪中叶以来,学者们先后对陵墓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墓内的甬道、地下的墓室和国王的石棺。其中,1857年英国人牛敦所进行的发掘要算是最重要的一次了,他从那里搜集到的主要雕刻遗物现藏于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借助古典文献与发掘材料,学者们绘制了不少这座建筑物的复原图。从这些可靠资料,我们能够大体想象出陵墓的风貌。
摩索拉斯陵墓具有爱奥尼亚式建筑的特点,柔和俊秀、活泼精致。同时它成功地吸取了古代东方的各种艺术传统,与希腊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又呈现出繁华宏大的特征,被誉为后来许多壮丽陵墓建筑的典范。而且它的美名远扬竟至有了造词之功:拉丁文中“陵墓”一词即源于它。
这座被毁掉的绮丽豪华的陵墓,曾派上过其他实际用场:十字军入侵到哈利卡纳苏城时,骑兵团曾经用它的石料来修建城墙。这使得摩索拉斯墓的残迹更少得可怜。不过,它依然能引起世界各地的旅行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浓厚兴趣,人们从残存的废墟遗址中,可以依稀辨认、领略古代文明的光彩。
摩索拉斯陵墓集中表现了统治者追求威严与豪华的思想。许多优秀的希腊建筑师与雕刻家都被聘请参与这项工程的建设。除了要完美地传达出国王本人的意愿外,他们还力求使之成为一座融汇希腊和东方特色的创造性的宏伟建筑。摩索拉斯陵墓具有爱奥尼亚式建筑的特点,柔和俊秀、活泼精致。同时它成功地吸取了古代东方的各种艺术传统,与希腊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又呈现出繁华宏大的特征,被誉为后来许多壮丽陵墓建筑的典范。
巴比伦空中花园:爱在西元前
空中花园,是古代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又称悬苑,是公元前6世纪由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伦城为其患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修建的。
千百年来,关于“空中花园”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米底的公主安美依迪丝为王后。公主美丽可人,深得国王的宠爱。可是时间一长,公主愁容渐生。尼布甲尼撒不知何故。公主说:“我的家乡山峦叠翠,花草丛生。而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巴比伦平原,连个小山丘都找不到,我多么渴望能再见到我们家乡的山岭和盘山小道啊!”原来公主得了思乡病。于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区的景色,在他的宫殿里,建造了层层叠叠的阶梯型花园。上面栽满了奇花异草,并在园中开辟了幽静的山间小道,小道旁是潺潺流水。工匠们还在花园中央修建了一座城楼,矗立在空中。巧夺天工的园林景色终于博得公主的欢心。由于花园比宫墙还要高,给人感觉像是整个御花园悬挂在空中,因此被称为“空中花园”,又叫“悬苑”。当年到巴比伦城朝拜、经商或旅游的人们老远就可以看到空中城楼上的金色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所以,到公元2世纪,希腊学者在品评世界各地著名建筑和雕塑品时,把“空中花园”列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从此以后,“空中花园”更是闻名遐迩。
令人遗憾的是,“空中花园”和巴比伦文明其他的著名建筑一样,早已湮没在滚滚黄沙之中。我们要了解“空中花园”,只能通过后世的历史记载和近代的考古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