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小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
26716700000005

第5章 新生儿疾病(5)

②血清抗CMVIgM:阳性结果表明HCMV感染;如同时有抗体CMV-IgG阴性表明原发性感染;但新生儿产生IgM能力差,因此即使感染了HCMV仍可出现假阴性。

⑷特异的单克隆抗体检测:用特异的单克隆抗体从受检组织或细胞中检测到CMV抗原,表示HCMV活动从周围血细胞中查得CMV抗原又称为CMV抗原血症(CMVantigenemia)。

⑸分子杂交或聚合酶链反应法:用分子杂交或聚合酶链反应法从受检材料中检出CMV-DNA特异片段,表明CMV感染,可为潜伏感染或活动性感染。

⒉其它辅助检查:

⑴X线检查:肺部呈间质性肺炎表现。

⑵B超:有肝脾肿大等改变。

⑶脑电图:异常波形。

【鉴别诊断】

应与TORCH综合征(风疹单纯疱疹和弓形虫病等)中的其他疾病相鉴别此外尚需与梅毒、李斯特菌或其他细菌性和感染性脑病,如败血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结结核等鉴别主要依靠病原学和免疫学检查确诊。

⑴先天性弓形体感染CMV表现及预后与先天性弓形体感染相似主要依赖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

⑵婴儿肝炎肝脏病理改变可见肝细胞水肿和类似慢性肝炎样改变又可引起重型肝炎改变。包涵体累及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引起胆管炎、胆汁淤积和黄疸鉴别要点为CMV临床表现为多系统、多脏器的损害和实验室证实宿主体内有HCMV的侵入即可诊断为CMV感染。

⑶其他与其他病因的病理性黄疸和其他感染性脑病、脑膜、脑炎鉴别,主要依赖实验室检查结果鉴别。

二、治疗

虽然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婴儿已会有损害,但有初步数据显示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可能会减少婴儿的损害,因此出生后仍可考虑用药。更昔洛韦取得较好的疗效,剂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5~6毫克药物,每12小时静脉滴注一次,疗程为6周。药物可以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脉络膜视网膜炎、细菌感染等副作用。

⒈抗病毒药物

如阿糖胞苷阿糖腺苷以及阿昔洛韦(无环鸟苷)等对HCMV均能起到短暂的抑制作用使症状缓解,但不能清除感染。

⒉干扰素

对HCMV的抑制作用效果欠佳并可能导致抗药性。

⒊阿昔洛韦衍生物更昔洛韦(丙氧鸟苷)效果较好,重症感染者用7.5~10mg/(kg?d),分2~3次静滴,继以5mg/(kg?d)维持治疗1~2个月,对先天性感染可用12mg/(kg?d)连续治疗6周。疗法不良反应有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肝功能异常,但停药后可迅速恢复正常,偶可致不可逆性无精症。

(第十节)新生儿呕吐

一、诊断

新生儿全身各系统疾病均可出现呕吐症状,对呕吐的病因诊断须密切结合病史、母亲的孕产史、喂养史,仔细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及密切观察呕吐的情况,加以全面分析,才能得出明确的诊断。

⒈发病日龄

生后几小时内呕吐多见于咽下综合征,第一次喂奶后呕吐要注意有无食管闭锁,生后几天内呕吐多为先天性消化系统畸形和生产性颅脑损伤,晚期新生儿呕吐以喂养不当和感染性疾病多见。

⒉呕吐性质

⑴溢乳

溢乳不属于真正的呕吐,不具有呕吐时神经肌肉参与的一系列兴奋反射过程。大多数表现为喂奶后即有1-2口乳水反流回口腔和口角边。

⑵典型呕吐

具备有上述呕吐动作的三个步骤,临床最多见。主要见于非梗阻性消化道疾病、消化道外感染性疾病等。

⑶喷射性呕吐

为剧烈的典型呕吐,大量胃内容物由口鼻喷涌出,见于各种颅内病变和消化道高位梗阻。

⒊呕吐物内容

⑴呕吐物不含胃酸和乳凝块

应考虑食管梗阻性疾病。

⑵呕吐物含有胆汁

一般较轻的呕吐不含胆汁,呕吐量大且含有胆汁时,提示梗阻在十二指肠壶腹部以下。

⑶粪性呕吐物

一般是低位器质性肠梗阻引起。

⑷血性呕吐物或呕血

见于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全身出血性疾病、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以及少见的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等。

⒋呕吐与进食的关系

消化道的病变部位越高,呕吐距离进食后发生的时间越短。食管和贲门疾病,通常于进食过程中或进食后立即发生。消化道外疾病所致的呕吐与进食无明显关系。

⒌呕吐与体位的关系

胃食管返流、食管裂孔疝、胃扭转等,常在卧位时呕吐明显,改变体位可以缓解。消化道梗阻、颅脑病变时呕吐与体位没有明显的联系。

6.伴随症状和体征

应注意是否有其它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胎便排出延迟、便秘、便血等,有无全身症状,如精神状态、食欲、生长发育、发热、哭闹等情况。

7.母亲的孕产史

母亲孕早期的感染,有可能影响胚胎的分化和发育,形成消化道和全身多脏器的畸形。羊水过多提示胎儿消化道闭锁。产时的宫内窘迫和窒息,可以造成颅脑损伤,引起呕吐。

8.喂养史

应询问喂奶情况、母亲和新生儿的服药史,喂养不当可以引起呕吐。

9.体格检查

对每一个呕吐的新生儿都应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观察有无全身感染的体征,神经系统疾病的征象和代谢性疾病的迹象,重点应注意腹部和神经系统体征。

腹壁肠型、肠蠕动液、气过水声,为器质性肠梗阻的表现;

全腹普遍性胀气,应考虑感染性疾病、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低位性肠梗阻;

上腹部隆起,下腹部凹陷,见于幽门和十二指肠梗阻;

肥大性幽门狭窄、肠套叠和腹部肿瘤,可在腹部手扪及肿块;

肝浊音界消失提示气腹。

此外应注意是否有腹部压痛、腹肌紧张、腹股沟疝等情况。神经系统检查应注意是否有颅缝开裂、脑膜刺激症和视乳头水肿等。

10.辅助检查

⑴鼻胃管检查

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检查上消化道畸形的方法。当遇到母亲羊水过多,或出生后短期内婴儿出现口吐螃蟹样泡沫时,应该在产房内下鼻胃管检查,正常时鼻胃管能够顺利进入胃内,并抽出少量液体,如鼻胃管下降受阻或从口腔或鼻腔内折返回来,提示食管闭锁。

⑵X线检查

①腹部透视和摄片

腹部透视和摄片是新生儿呕吐时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为了更好地观察胀气的肠曲和液平,应该采用立位透视和摄片,也可以采用侧位水平投照法摄片。

正常新生儿出生后15~60分钟,肠道内气体可到达空肠,2~3小时到达回肠,3小时后到结肠,5~6小时后横结肠、降结肠均有气体分布。出生24小时后胃、小肠、结肠均有气体分布。正常新生儿肠道内气体比儿童多,且小肠内气体较多,气体多不能视为肠梗阻的表现。主要应该观察肠道气体分布情况,有无胀气的肠曲和液平,根据胀气肠曲的形态和分布情况,可以推测梗阻性疾病的性质和部位。还应该重视肠道气体出现的时间,如生后24小时直肠内仍无气体,往往提示肠道梗阻性疾病。腹腔内出现游离散气体,提示胃肠道穿孔,肠腔或腹腔内发现钙化影,有助于胎粪性肠梗阻和胎粪性腹膜炎的诊断。

②钡餐或钡灌肠检查

可以观察食管、胃和肠道的形态和功能,对消化道疾道德败坏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疑有胃肠道完全性梗阻或穿孔的新生儿,禁用钡剂造影,疑有食管闭锁或食管气管瘘者可用水溶性碘剂造影,并于造影后及时将造影剂吸出。

③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对腹水的探查、腹部肿物部位和性质的诊断、腹腔内游离气体的存在等,都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胆总管囊肿、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疾病的诊断方面都优于X线检查。现在,肥大性幽门狭窄的超声检查已经基本取代了钡餐检查。超声检查不仅可以观察到胃肠道的某些改变,而且能直接观察肝胆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等改变及其对消化道的影响,对呕吐病因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④胃镜

新生儿常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临床应用较少。胃镜检查可以对粘膜充血、出血、水肿、溃疡、瘢痕、肿瘤和先天畸形等情况进行直接的观察,对某些食管、胃部疾病具有确诊意义。

(二)诊断要点和分析

呕吐的原因非常复杂,只有在详细地询问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之后,才能作出初步诊断。总体上要从两方面考虑:第一,呕吐的原发病是属于消化系统本身的疾病还是消化系统以外的疾病;第二,呕吐的原因是属于功能性病变所致还是器质性病变所致。

首先应该根据新生儿的临床表现确定是哪个系统发生了病变,如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等,这些系统的疾病多属于非器质性呕吐,可以按照各系统疾病处理原则治疗。

如果属于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根据呕吐的特点、时间和呕吐物的性状,以及呕吐伴随的症状,进行进一步定位。

⒈上消化道

食管和贲门疾病时,呕吐物中无胆汁和乳凝块,常伴有溢孔和吞咽困难,多在生后第一天或进食后短其内出现呕吐。先天性上消化道闭锁时常伴有羊水过多。胃和幽门疾病时,呕吐物为乳块或乳水,可混有血液,但不会出现胆汁。上消化道疾病时,钡餐或胃镜检查大部分会得出明确的诊断。

⒉中消化道

中消化道病变时出现的呕吐物都含有胆汁。生后早期出现呕吐,腹胀不明显或仅有胃型,提示病变在空肠上段。呕吐物为黄绿色粪便样物质,腹胀明显,则病变多在空肠下段和回肠。

⒊下消化道

主要表现为便秘和腹胀,可见到粗大的肠型,有时能触及到粪块。呕吐常在生后一周出现,呕吐物为粪便样物质。病变大多在乙状结肠、直肠或肛门,手指肛查和钡餐灌肠有助于诊断。

鉴别功能性呕吐或器质性呕吐

呕吐发生的时间、呕吐的特点、呕吐物的性状、呕吐与饮食关系等,对呕吐定性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呕吐出现早、呕吐较重、呕吐顽固、呕吐物中含有胆汁、血液和粪便,又有明显的消化道以外的症状和体征时常为功能性呕吐。

鉴别机械性肠梗阻或麻痹性肠梗阻

机械性梗阻时腹胀伴有明显的肠型,肠鸣音亢进,可闻气过水音,新生儿可以表现为陈发性哭闹,呕吐后哭闹可暂时缓解。麻痹性肠梗阻时,腹胀但肠型不清,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新生儿往往没有哭闹,而表现为痛苦呻吟貌。但是,新生儿表现不典型,尤其是早产儿缺乏特异性的表现,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做出正确的处理。

二、治疗

⒈对症处理

⑴改善喂养方法

奶嘴孔大小适当,喂奶时要使奶瓶有一定倾斜,使奶充满奶嘴以防小儿吸入瓶内的空气。喂奶后将婴儿抱起伏在自己肩上,轻拍小儿背部,使空气通过打饱嗝排出来;喂奶后将小儿上部垫高,右侧平卧可防止呕吐。

⑵禁食

对一些病因未清楚、怀疑是外科疾病消化道出血的,可先行禁食,以免加重病情,同时给予补液保证营养供给。

⑶洗胃

对咽下综合征,可先洗胃,用温生理盐水一般洗2~3次即可。如洗胃后仍呕吐,应考虑其他疾病。

⑷胃肠减压

对外科疾病呕吐较频繁腹胀者,可先行胃肠减压缓解症状,同时做有关检查。

⑸解痉止吐

对病因诊断为胃食管反流,可用胃动力制剂或解痉剂幽门;痉挛可用解痉挛药治疗。常用阿托品1/l0000溶液喂奶后15min给药,从每次5~10滴开始,逐渐增加到控制呕吐为止。注意:如用药后脸红表示药量已超过,须稍许减量,以不引起脸红为宜。幽门肥厚用此法无效,可用手术治疗。

⑹体位

对呕吐患儿,应提高头部和上身的体位,一般30°左右。

⑺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呕吐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应及时纠正。

⒉.病因治疗

⑴手术治疗:对外科疾病需手术治疗的,手术时机根据病情而定。

⑵抗感染:对消化道感染或其他部位感染所致者,应给抗生素治疗。

⑶止血:消化道出血者,可用维生素K1酚磺乙胺(止血敏)等止血。

⑷解除颅内高压:脑水肿者用20%甘露醇,每次0.5g/kg,每6~8小时1次;呋塞米,每次0.5mg/kg,1~2次/d;颅内占位病变,行手术治疗;脑积水,行引流术。

(第十一节)新生儿胆红素脑病

胆红素脑病几乎仅发生于新生儿时期,是指胆红素引起脑组织的病理性损害,病变除大脑基底核,视丘下核、苍白球等神经核被黄染外,大脑皮层、脑膜和血管内膜等处亦有波及。如不及早防治可致后遗症或死亡。

一、诊断

⒈临床症状诊断

严重黄疸的基础上出现嗜睡、吸吮反射减弱和肌张力减退,或两眼凝视,阵发性肌张力增高;重者两手握拳、前臂内旋,角弓反张、有时尖声哭叫。

⒉通过血清胆红素水平诊断

游离胆红素(即未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未与白蛋白结合的部分)具有较强的亲脂性,可透过细胞膜,当它进入脑组织后,可产生胆红素的毒性作用而致胆红素脑病。胆红素的神经毒性作用是阻断脑细胞线粒体的氧利用,使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偶联作用解离,使脑细胞的“呼吸”和能量产生受到抑制,从而影响脑的正常功能。

在临床上通常以血清胆红素浓度来估计胆红素脑病的危险性,一般认为在血清总胆红素浓度高于342mmol/L(20mg/d1)时则有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危险。但实际上,血清胆红素浓度并不能准确判断胆红素脑病的危险性,因为影响胆红素入脑的因素中,主要是血清游离胆红素的浓度,以及其他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

由于目前临床上未能普遍检测血清游离胆红素浓度,还没有一个可行的指标能准确预测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而以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预测胆红素脑病的危险性尚算简单可行。因此如能正确地测定血清胆红素浓度,仍可以其作为预测胆红素脑病危险性的指标之一,用以指导治疗。

二、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阻止血清未结合胆红素上升到危险程度。方法见黄疸概述。为安全光疗,有胆红素脑病警告期症状或手足常黄者,必须紧急措施,不能过夜。及早处理窒息、缺氧、酸中毒,避免寒冷、饥饿、低血糖,禁用或慎用夺位性药物和不作快速静脉注射高渗性药物;及时治疗黄疸和光疗、换血,近年来因本病导致的后遗症和死亡已显着减少。以下几点是药物治疗:

⑴一般治疗:如存在引起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应给予对症治疗。

⑵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mg/(kgod),分3次口服。

⑶抑制溶血过程: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一般用于重症溶血症的早期,用量为1g/kg,4~6h内静脉滴注。

⑷减少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白蛋白:一般用于生后1周内的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用量1g/kg加葡萄糖液10~20ml静脉滴注;也可用血浆25ml/次静脉滴注,每日1~2次。在换血前1~2h应输注1次白蛋白。

(第十二节)新生儿颅内出血

一、诊断

⒈病史

孕龄不满32周,体重不足1500g,易发生脑室管膜下出血及脑室出血,发病率可达40%~50%。多发生于3日以内。

⒉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