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数多为正常。急性大量感染初期及幼虫移行期,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据报道,急性蛔虫性肺炎者嗜酸性粒细胞可达40%~80%。胆道蛔虫病与胆道并发细菌感染时,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常明显增高。
⑵病原检查
大便直接涂片方法简单,蛔虫卵检出率高,是目前诊断肠道蛔虫病的主要方法。三片法阳性率达90%以上。直接涂片阴性者,采用沉淀集卵法或饱和盐水漂浮法或改良加藤法可提高虫卵检出率,但方法较为复杂。肺蛔虫病或蛔虫幼虫引起过敏性肺炎时,痰中可检出蛔虫幼虫。
⑶免疫学检查
成虫抗原皮内试验阳性率可达80%以上。其阳性可提示早期蛔虫感染或有雄虫寄生,有助于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显示:IgG及IgE呈高水平,但并无特异性。
⒊其他辅助检查:
⑴B型超声检查
腹部B超对胆道蛔虫病者,可显示蛔虫位于扩张的胆总管内,但阳性率并不高。
⑵X线检查
胃蛔虫病患者X线钡餐检查,可见胃内有大小与蛔虫相似的可变性圆条状阴影;若多条蛔虫平行聚集,则阴影如“稻米状”;虫体截面投影则呈“豆粒状”或“串珠状”影像;挤压后使虫体舒展散开,则上述影像随亦之变化。十二指蛔虫病患者,X线检查可见弧形、环形、“弹簧形”或“8”字形等影像。
⑶纤维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可发现十二指肠及胆管内蛔虫,取出钻入壶腹孔的虫体可使胆绞痛迅速缓解,并可对胆管阻塞进行减压与引流。
二、治疗
⒈药物驱虫
⑴阿苯达唑
是广谱、高效、低毒的苯咪唑类抗虫药物之一。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断虫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导致糖原耗竭与腺苷三磷酸生成减少,使虫体麻痹。驱蛔虫作用较缓慢,常于用药后2~4天蛔虫才从粪便排出。严重感染者需多次治疗方可治愈。治疗过程中可因蛔虫躁动而并发胆道蛔虫病。阿苯达唑对成虫、蚴虫及虫卵均有杀灭作用,成人及2岁以上儿童剂量为400mg(200mg/片),顿服,或l天内分2次服。可于驱虫后10天重复给药1次。本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0%,多于服药后2~3天出现头昏、失眠、恶心、呕吐、口干、食欲下降及乏力等,可于48h内自行消失。有癫痫史者慎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2岁以下幼儿禁用本品。
⑵甲苯达唑
本品为广谱驱虫剂,对蛔虫有较好疗效。其作用机制与阿苯达唑相似。用法为200mg,顿服,虫卵阴转率可达80%;或100mg/次,3次/d,连服3天,虫卵阴转率可达95%以上。不良反应少,仅少数患者出现头昏及轻微胃肠道反应,无须处理可自行消失。孕妇禁用,2岁以下幼儿不宜服用。本品与左旋咪唑的复合制剂甲苯达唑/左旋咪唑又称复方甲苯达唑(速效肠虫净)。每片含甲苯达唑100mg、左旋咪唑25mg。成人2片,顿服,可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⑶噻嘧啶(双萘羟酸噻嘧啶)
该药为广谱驱线虫药,可抑制神经肌肉传导,引起蛔虫痉挛性收缩而麻痹,安全排出体外,驱虫作用快。剂量为500mg,儿童剂量(基质)10mg/kg体重,顿服,虫卵阴转率超过90%。不良反应轻微。
⑷哌嗪(piperazine)
具有抗胆碱能作用,可阻止蛔虫肌肉神经传导。有毒性低、疗效好、安全范围大等特点。剂量为3g/次,1次/d,连服2天或3天;儿童为80~150mg/(kg?d),分2次服,或晚上顿服,连服2天。服药后排虫率超过90%。严重感染者可连续用药3天或4天,1周后还可重复治疗。不良反应轻微,少数患者可出现头昏、头晕、恶心、呕吐或腹泻等,常不必处理而在短期自行消失。过量服用后可有肌无力,或四肢肌肉强直、过敏性紫癜、血清病及神经精神症状等严重不良反应。肝肾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本品。
⑸左旋咪唑
左旋咪唑可抑制蛔虫肌肉中琥珀脱氢酶活性,导致肌肉能量产生减少,虫体麻痹而被排出体外。剂量为150~200mg,儿童为2.5mg/kg体重,顿服。服本药后偶可出现中毒性脑病,故应慎用。
⑹伊维菌素
本品是阿弗米丁链霉菌产生的一种抗生素,属大环内酯结构,可抑制蛔虫神经肌肉信息传递,导致虫体麻痹因而有驱虫作用。口服吸收好,半衰期为12h,其代谢产物于2周内从粪便排出。用法为100μg/(kg?d),连服2天,治愈率近100%。不良反应很少。近年用哌嗪或吡喹酮等治疗蛔虫的疗效也较好,粪便检查虫卵阴转率超过80%,有报道达100%。苦楝根皮提取的川楝素和使君子仁也有驱虫作用。
⒉并发症的治疗
⑴胆道蛔虫病
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解痉、止痛、驱虫或纤维内镜取虫为主。解痉止痛常用阿托品1mg,异丙嗪25~50mg,肌内注射;必要时可用哌替啶50mg,肌内注射。口服食醋100~200ml也可缓解疼痛。早期及时有效使用驱虫药物,可防止复发,减少严重并发症。近年有报道用虫体肌肉麻痹驱虫剂,在止痛治疗的同时也可驱虫。也有用阿苯达唑加维拉帕米治疗,达到迅速止痛与完全杀虫的显着效果。内科治疗24h无效,或病情加重;胆道蛔虫嵌顿者,需外科手术治疗。也可借助于内镜紧急取虫,效果好,住院时间短。有发热者可能有继发细菌性感染,应适当加用抗菌药物。
⑵蛔虫性肠梗阻
按照一般肠梗阻治疗原则处理,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静脉补液、纠正脱水与代谢性酸中毒。不全性肠梗阻者,腹痛缓解后服豆油或花生油可松懈蛔虫团,然后再驱虫治疗。如积极内科治疗1~2天无好转,不完全性肠梗阻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者,应立即手术治疗。
⑶其他
并发蛔虫性阑尾炎、肠穿孔、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单发性肝脓肿、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者,均应尽早手术治疗。
⒊其他治疗
蛔虫幼虫移行症时以对症治疗为主,用氨茶碱等解除支气管痉挛,可待因等镇咳。重症(呼吸困难、发绀)者,应予吸氧,并用氢化可的松100~200mg,静脉滴注,疗程3~5天。合并细菌感染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枸橼酸乙胺嗪(海群生)可使症状较快缓解或消失,用量为8~10mg/(kg?d),分3次服,疗程7~10天。可与抗组胺药物合用。
(第十五节)小儿蛲虫病
蛲虫病为小儿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可通过接触传染,易在家庭及集体儿童机构中引起流行。临床以肛门、会阴部瘙痒及睡眠不安为特征。偶可引起异位性并发症。
一、诊断
小儿蛲虫病大部分患儿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在夜间虫爬出肛门外产卵时,引起肛门周围瘙痒,会导致小儿烦躁不安或夜惊。极少数感染特别严重者,由于虫体对肠道的刺激或毒素的作用,可出现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
本病的诊断方法简单,根据患儿或其家长提供的肛门周围瘙痒的病史,可考虑本病。然后在小儿入睡后2小时左右检查肛门,如发现成虫即可确诊。患儿肛门周围皮肤粘有大量蛲虫卵,涂片检查虫卵也易帮助诊断。该病即使不予治疗,亦可自愈,因为蛲虫寿命不到30天,关键要避免重复感染。
二、治疗
蛲虫病的主要表现是肛门及会阴部瘙痒及湿疹。肛门检查大都发现有“白线头”,其实它就是蛲虫成虫,蛲虫病如不及时治疗,会影响儿童健康。蛲虫病可选用下列药物口服或肛周局部涂药的方法进行治疗。
1.甲苯咪唑:该药剂量与年龄大小无关,100毫克每日2次,连服3天,治愈率可达100%。
2.驱蛲净:5毫克/公斤顿服,治愈率达96.2%。
3.肠虫清:此药具有高效广谱驱虫和安全方便的特点,2周岁以上儿童及成人顿服400毫克(2片)即可。
4.六神丸:晚间睡前洗净肛门,入睡后取六神丸5-15粒塞入肛门内,再取10-15粒化水后涂搽肛门及会阴部,连续用药3-4日即愈。
⒌蛲虫软膏:2%白降汞软膏或10%氧化锌软膏,于每晚清洗肛门后在睡前涂搽肛门周围或注入肛管内,有阻止蛲虫排卵及止痒等作用。
【反复感染的防治】
蛲虫的生命周期只有1-2个月,不经治疗蛲虫也会自行死亡,可不治而愈,但极易重复感染,因此预防再感染或自身重复感染是防治蛲虫病的关键。患儿因肛周瘙痒而用手抓,手指上粘了虫卵,如不洗手就拿东西吃或爱咬指甲(虫卵在指缝中可存活10天),虫卵被吞入,造成患儿反复自身感染。此外肛门周围的虫卵容易污染衣裤、被褥、玩具及生活用品等,小儿接触后,如不讲卫生,也可以吞入感染。因此,家长要培养小孩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的卫生习惯。纠正咬指甲、吮手指的不良行为。对患蛲虫病的小儿,在治疗期间要勤换衣裤及被褥,并将换下衣裤煮沸消毒灭卵。同时穿封档裤睡觉,戴手套也是减少虫卵污染手指的有效措施。
(第十六节)先天性胆道闭锁
先天性胆道闭锁占新生儿长期阻塞性黄疸的半数病例,其发病率约为1∶8000~1∶14000个存活出生婴儿,但地区和种族有较大差异以亚洲报道的病例为多,东方民族的发病率高4~5倍,男女之比为1∶2。
一、诊断
胆道闭锁时,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一分钟胆红素的比例亦相应增高。碱性磷酸酶的异常高值对诊断有参考价值。
Υ-谷氨酰转酶,高峰值高于300IU/L呈持续性高水平或迅速增高状态。
5′核苷酸酶在胆管增生越显着时水平越高,测定值>25IU/L红细胞过氧化氢溶血试验方法较为复杂,若溶血在80%以上者则属阳性。
甲胎蛋白,高峰值低于40μg/ml其他常规肝功能检查的结果均无鉴别意义。
对于黄疸的发病过程粪便的色泽变化、腹部的理学检查,应作追迹观察进行综合分析。目前认为下列检查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⒈血清胆红素的动态观察
每周测定血清胆红素如胆红素量曲线随病程趋向下降,则可能是肝炎;若持续上升,提示为胆道闭锁但重型肝炎并伴有肝外胆道阻塞时,亦可表现为持续上升,此时则鉴别困难。
⒉超声显象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