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小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
26716700000015

第15章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3)

不论传统的长程疗法或新出现的短程化疗,均要分阶段治疗,即:①强化阶段。选用强有力的药物联合治疗,以迅速消灭敏感菌及生长分裂活跃的细菌,并使可能存在的耐药菌有效地得到传统化疗时强化阶段一般为半年,短程化疗则为2~3个月。这是化疗的关键阶段。②巩固(继续)阶段。目的在于清除持存菌,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复发。传统化疗一般为半年,甚至4个月。

7.短程化治疗

短程化疗是近十余年来出现的新方案。其效果取决于两个因素,即药物对生长敏殖旺盛、代谢活跃和结核杆菌要起早期杀菌作用,防止耐药菌发生;药物对生长敏殖低下、代谢缓慢的结核杆菌(持存菌)有灭菌作用,可防止复发。因此,短程化疗的选药原则为:

①针对分裂活跃代谢旺盛细菌要用杀菌药中强有力的药物,如SM、INH、RFP;

②要考虑应用对持存结核菌有效的灭菌药物,以防止复发,如PZA、RFP和INH;

③抑菌药如EMB、PAS、ETH、TB1不适于短程化疗。

小儿短程化疗选药应考虑以下几点:

①小儿结核病多为新近感染,尤多为血行播散,所以防治脑膜受侵最为重要。首先要选用易透过脑膜进入脑脊液的药物,如INH、RFP及ETH,而不用EB。

②急性血行播散时最好选用能杀死生长敏殖活跃细菌的药物,如SM。③结核性脑膜炎时应考虑应用能注射的抗结核药物,如SM。

④小儿原发耐INH和SM的结核杆菌感染较成从多见。除根据传染源治疗效果选药外,应选择可能敏感的杀菌药,如RFP及PZA或ETH及EB。

⑤急性结核感染时单核细胞多受累,故应重视使用能进入细胞内的杀菌药(如PZA)。

⑥结核杆菌繁殖周期为14~22h,所以可每日1次投药。已证明INH顿服的高峰浓度比日服多次的常规方法的恒定浓度更为重要。所以全日剂量1次顿服,既能提高疗效,又可保证执行坚持用药。

7.预防

⑴加强初级保健

要依靠城乡基层医疗网的力量,充分发挥各级医生包括空村医生的作用。临床证明,结核的发病与小儿健康状况和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应注意合理的营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对麻疹、百日咳的预防等措施。

⑵发现病例及早防治

早期发现是患儿早期治疗的先决条件。定期作体格检查以早期发现疾病。接触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小儿,其感染率、发病率与患病率都较一般小锗显着为高。

⑶进行宣教,重视隔离

进行广泛卫生宣教工作,使群众对结核病有正确的认识,作好结核病人家庭的消毒隔离工作,保护小儿使不受传染。此外注意其他预防措施,如乳牛的管理、乳品消毒、婚前检查、孕期检查、宣传不随地吐痰等。

⑷卡介苗(BCG)接种

①皮内法: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者用0.1mlBCG(内含菌量0.05~0.075mg)在左臂三角肌下端外缘皮内注射(切忌皮下注射)。2个月内的新生儿无结核病接触史者可免作结素试验。接种后6周内应避免小儿与结核病患者接触,以防在未产生免疫力前遭受传染的危险。接种BCG后3~4周,接种处可发生坚实的红色丘疹,逐渐形成小脓疱或小溃疡,逐渐干枯结痂,至1~2月后可愈合。反应较重的丘疹中心可有坏死局部淋巴结可发生寒性脓肿,破溃后形成较深溃疡,愈合较慢。

②皮上划痕法:用每1ml内含菌量50~75mg的BCG一滴滴在左臂三角肌外缘下端,在皮上划一个各第1~⒈5cm的“井”字划痕,以不出血而呈红痕为宜,划后将菌苗在划痕处轻轻涂匀。待菌苗干后(10分钟左右)再穿衣袖,此法操作简便,易于普及推广,局部反应轻,淋巴结反应较少。

③口服法:只限于出生后2个月以内的婴儿。卡氏最初发明BCG,即采用新生儿口服法,因为新生儿肠粘膜组织尚未完全发育,BCG容易通过而进入肠系膜淋巴系统而发生免疫力。BCG口服法现已很少应用。

以上三种方法以皮内法和口服法阳转率较高。皮骨法阳性持续时间较皮上划痕法为长。除2个月以内的婴儿外,接种前应先做皮内结素试验(一般用5个结核菌素单位)。

BCG接种的禁忌证:阳性结核菌素反应、发热、腹泻、注射局部有湿疹或有全身性皮肤病,急性传染病后1个月内,有过敏性疾患,患严重肝、肾、心脏病及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及产伤儿等均不宜接种。免疫缺陷患儿可并发致死性播散性卡介苗病,尤应禁种。

⑸化学预防

即服用异烟肼预防结核病,在下列情况可考虑:①接触开放性肺结核父母的婴幼儿;②新近结素反应由阴性变为阳性的自然感染儿;③结素呈强阳性反应的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④结素阳性并有早期结核中毒症状,但肺部X线检查尚属正常的小儿;⑤结素阳性反应,而同时因其他疾病需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⑥结素阳性反应的小儿患麻疹和百日咳后。预防剂量10mg/(kg?d),疗程6月~1年。

预防可达到三种效果:①预防儿童活动性结核病;②预防青春期结核病复燃;③预防肺外结核病发生。

(第四节)小儿衣原体肺炎

小儿衣原体肺炎(chlamydialpneumonia)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多由受感染的母亲在分娩时传染,约20%受感染的婴儿发生肺炎,为6个月以内婴儿肺炎的主要病原之一。小儿衣原体肺炎潜伏期2~3个月,起病多在3周龄左朽,约50%于新生儿期患有结膜炎病史。起病隐匿,多有呼吸道症状,如流涕、鼻塞及咳嗽,持续且逐渐加重,咳嗽多呈阵发性,一般不发热,有时可见中耳炎。肺部典型症状和体征可见呼吸加快,偶尔见呼吸暂停,肺部町闻罗音和呼气性喘鸣音,病程迁延可达数周至1~2个月。

一、诊断

⒈病史

沙眼衣原体肺炎时,常有母亲感染史及结膜炎病史,小婴儿多见鹦鹉热肺炎常有接触病菌及其污染物的病史。肺炎衣原体肺炎年长儿多见,多无病禽接触史。

⒉临床表现

⑴沙眼衣原体肺炎:多见于3个月内小婴儿,尤其出生后3周左右。一般先有上感表现如流涕鼻塞等,多不发热或低热随后出现咳嗽,且日渐加重.出现百日咳样阵咳,但无回声,呼吸增快为典型症状,偶有呼吸暂停。肺部可出现湿啰音,有时可有呼气性喘鸣音可伴心肌炎、胸膜炎、胸腔积液,50%伴有包涵体性结膜炎及鼓膜外观异常。病程迁延常达数周。

⑵肺炎衣原体肺炎:多见于年长儿,起病较缓初起有上感症状,并常伴咽痛、声音嘶哑、发热。继之咳嗽加重,且持续时间长多可持续3周以上,少数可伴有肌痛、胸痛等。肺部体征常不明显,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常伴淋巴结肿大,还可合并中耳炎、鼻窦炎及肺炎链球菌感染近年来发现,肺炎衣原体除可引起呼吸道疾病外,还可引起心肌炎脑炎等呼吸系统以外的疾病

⑶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多见于年长儿与成人。起病多隐袭,病情轻时表现为一过性流感样症状亦可急性起病,寒战、头痛、咽痛、乏力、发热,体温可高达40℃,相对缓脉,咳嗽重,咳少量黏痰或血痰,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儿童可有嗜睡、谵妄、抽搐等神经精神症状肺部常无明显体征,偶可闻及湿啰音,重者可有肺实变体征另外还可有心内膜炎、贫血反应性肝炎、肝脾肿大、蛋白尿、结节性红斑、DIC等。

⒊实验室检查

⑴病原学检查:鼻咽拭子涂片作姬姆萨染色,可见病原体呈碘染的胞浆内包涵体,对诊断的敏感性只有35%左右;采用细胞培养作病原体分离,目前认为McCoy细胞培养并用荧光抗体染色是金标准,诊断的敏感性为70%~80%,特异性达90%以上

⑵血清学检查微量免疫荧光法:测得单份血清CT或CPN,特异IgMCT-IgM≥1∶64CPN-IgM≥1∶16或CPN-IgG≥1∶512或双份血清检查抗体滴度上升≥4倍,提示急性期感染如IgG≥1∶16但<1∶512,提示既往感染。

⑶PCR检测特异性DNAPCR法:快速、简便、敏感而特异。

⒋其它辅助检查

X线检查:⑴CT肺炎可见弥漫性间质性病变及斑片状肺浸润伴肺气肿;⑵CPN肺炎多为单侧节段性浸润,下叶及周边多见,少数可有双侧病变。重症可伴发胸腔积液。肺部体征和X线所见往往经过1个多月才消失。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表现为由肺门向外放射的浸润病灶,常侵及两肺下叶,呈弥漫性间质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改变,偶见粟粒样结节或实变灶,或有胸腔积液征象。

二、治疗

⒈一般治疗

注意加强护理和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并保持适当室温及湿度。保持呼吸道通畅,经常翻身更换体位。烦躁不安可加重缺氧,故可给适量的镇静药物。供给热量丰富并含有丰富维生素、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及充足水分。

⒉抗生素治疗

⑴大球内酯类抗生素

①红霉素:衣原体肺炎的抗生素应首选红霉素,用量为50mg/(kg?d),分3~4次口服连用2周。重症或不能口服者,可静脉给药。眼泪中红霉素可达有效浓度,还可清除鼻咽部沙眼衣原体,可预防沙眼衣原体肺炎的发生。

②罗红霉素或罗力得:用量为5~8mg/(kg?d),分2次于早晚餐前服用,连用2周。如在第1疗程后仍有咳嗽和疲乏,可用第2疗程。

③阿奇霉素(sumamed):是一种氮环内脂类抗生素,结构与大环内脂类抗生素相似。口服吸收很好,最高血清浓度为0.4mg/L。能迅速分布于各组织和器官。对衣原体作用强。治疗结束后,药物可维持在治疗水平5~7d。t1/2为12~14h,每日口服1次,疗程短。以药物原型经胆汁排泄。与抗酸药物的给药时间至少间隔2h。尚未发现与茶碱类、口服抗凝血药、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地高辛等有相互作用。儿童(体重10kg以上)第一天每次10mg/kg,以后4d每天每次5mg/kg,1次顿服,其抗菌作用至少维持10天。

④甲红霉素(clarithromycin):在体外对肺炎衣原体内脂类药物治疗肺炎衣原体感染与红霉素同样有效。

⑵磺胺异恶唑(SIZ)

用量为50~70mg/(kg?d),分2~4次口服,可用于治疗沙眼衣原体肺炎。

⒊支持治疗

对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体弱或营养不良者应输鲜血或血浆,或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第五节)小儿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旧称原发性非典型肺炎、冷凝集阳性肺炎,是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基本病程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样改变,临床表现为顽固性剧烈咳嗽的肺部炎症。MP是儿童时期肺炎和其它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

一、诊断

⒈诊断要点

①持续剧烈咳嗽,X线所见远较体征为显着。如在年长儿中同时发生数例,可疑为流行病例,可早期确诊;

②白细胞数大多正常或稍增高,血沉多增快,Coombs试验阳性;

③青、链霉素及磺胺药无效;

④血清凝集素(属IgM型)大多滴度上升至1∶32或更高,阳性率50%~75%,病情愈重阳性率愈高。冷凝集素大多于起病后第1周末开始出现,至第3~4周达高峰,以后降低,2~4月时消失。此为非特异性反应,也可见于肝病、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但其滴度一般不超过1∶32。而腺病毒所致年长儿肺炎,冷凝集素多为阴性。

⑤血清特异性抗体测定有诊断价值,临床常采用者有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此外又可用酶联吸附试验检测抗原。近年有用肺炎支原体膜蛋白制成的单克隆抗体检测标本中抗原体膜蛋白制成的单克隆抗体检测标本中抗原的报道。近年国内外应用DNA探针及PCR检测肺炎支原体DNA诊断有快速特异性高优点。

⑥用病人痰液或咽拭洗液培养支原体需时太久,常要2~3周,因此对临床帮助不大。

⒉鉴别诊断

本病有时须与下列各病鉴别:①肺结核;②细菌性肺炎;③百日咳;④伤寒;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⑥风湿性肺炎。均可根据病史、结核菌素试验、X线随访观察及细菌学检查和血清学反应等而予以鉴别。

治疗措施

二、治疗

小儿MP肺炎的治疗与一般肺炎的治疗原则基本相同,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生素的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肺外并发症的治疗等5个方面。

⒈一般治疗

⑴呼吸道隔离

由于支原体感染可造成小流行,且患儿病后排支原体的时间较长,可达1~2个月之外。婴儿时期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在重复感染后才发生肺炎。同时在感染MP期间容易再感染其它病毒,导致病情加重迁延不愈。因此,对患儿或有密切接触史的小儿,应尽可能做到呼吸道隔离,以防止再感染和交叉感染。

⑵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供给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及足够的液体。保持口腔卫生及呼吸道通畅,经常给患儿翻身、拍背、变换体位,促进分泌物排出、必要时可适当吸痰,清除粘稠分泌物。

⑶氧疗

对病情严重有缺氧表现者,或气道梗阻现象严重者,应及时给氧。其目的在于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因低氧血症造成的组织缺氧。给氧方法与一般肺炎相同。

⒉对症处理

⑴祛痰

目的在于使痰液变稀薄,易于排出,否则易增加细菌感染机会。但有效的祛痰剂甚少,除加强翻身、拍背、雾化、吸痰外,可选用必嗽平、痰易净等祛痰剂。由于咳嗽是支原体肺炎最突出的临床表现,频繁而剧烈的咳嗽将影响患儿的睡眠和休息,可适当给予镇静剂如水合氯醛或苯巴比妥,酌情给予小剂量待因镇咳,但次数不宜过多。

⑵平喘

对喘憋严重者,可选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氨茶碱口服,4~6mg/(kg?次),每6h1次;亦可用舒喘灵吸入等。

⒊抗生素的应用

根据MP微生物学特征,凡能阻碍微生物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对支原体无效。因此,治疗MP感染,应选用能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包括大环内脂尖、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等。此外,尚有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及磺胺类如SMZxo等可供选用。

⑴大环内脂类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