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药店规模,几乎所有人都会有一致的倾向性,那就是越大越好。
做大成了现在阶段中国药店的梦想。阿凡提说过,缺啥就需要啥。根据这一理论推断,中国药店还很小,所以希望做大。事实确实如此,中国的药店规模都不大。最大的海王星辰、湖南老百姓销售额不过20多亿元。中国药店百强的销售总额不超过600亿元人名币,还比不上美国Walgreen和CVS其中一个医药连锁企业销售额的1/6
小的时候都希望快点长大,一旦大了又如何呢?每个长大的人可能都会有亲身体会,长大后有了各种压力,希望自己最好还是小孩,可以无忧无虑。
大相对于小,确实很不错。但大有大的烦恼,大的药店需要更规范,需要更多的资源,需要更防范风险,需要面对更多竞争;小有小的不愉快,小的药店不受重视,小的药店抗风险能力差,小的药店很容易被淘汰。
就像人生一样,无论大小、无论长短、无论贫富、无论贵贱,都有各自的烦恼,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
如果药店规模大小的论题,结论是一边倒的做大,那就没有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的必要了。之所以在此讨论,是因为药店规模该定位成多大多小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就像药店商品的价格高低,各有各的优势劣势,没有唯一标准的。
药店作为一个赢利性的公司,其目的不是做大,做大只是手段、不是结果。首先的目的是赢利,如果一味追求大规模而没有丝毫利润回报,那是没有意义的;另外的目的是能长治久安,能够基业常青,能够保持生存下去的可能。如果药店规模做大了,等待的最终结果是倒闭。那就成了恐龙一样,是当时地球上个体体积最大的动物,是当时地球上种群数量最多的物种,但命运的终点却是灭绝。相反那些个体小得多的物种都一直延续至今,生命力极其顽强。
药店的规模定位有两个层次:一是单店规模,二是连锁规模,连锁规模取决于单店规模和药店数量。一个思考系统的医药零售公司,既要考虑单店规模,又要考虑连锁规模。
药店规模大小之利弊
药店只要经营着,就会有烦恼,无论其规模大小。
如果我们明白了生存的终极意义就是生存本身,那么我们就会理解为何有的药店愿意大、有的药店愿意小,其最终都是为了能更好地生存、延续下去。有的认为做大能防范风险,有的认为小一点能活得更好。到底大的风险小还是小的风险小?这确实很难有一个定论。
从企业的寿命分析来看,小公司的寿命明显短于大公司的寿命。每天都有无数的小公司开业,又有几乎差不多数量的小公司关门。医药零售行业同样,那些单体小规模药店,因为羡慕医药零售的高回报一头扎进来,呛了几口水以后立马退出。经常会听到哪里的药店要关门、哪里的药店要转让。
药店小到一定程度,风险肯定很大,因为任何的风吹草动都足以影响其生存。周边居民小区拆迁、300米左右新开了一家平价大药房、优秀的管理者辞职了等,内外部的任何负面变动足以让其夭折。
随着药店规模的增大(可以是单体店的销售增加,可以是门店数的增加),应对风险的能力逐渐增强,就像一艘小船在飓风来临时只能回港避险,而随着船的级数增大,抗风浪能力逐渐增强一样。
当规模大到一定程度以后,风险又随之增加。大公司会有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影响其发展甚至威胁到生命。书中曾讲到的美国Mayer’s药店,将连锁门店数量控制在40家以内,就是怕规模太大以后难以掌控,就严格的确定分店数量。
古语云,高处不胜寒。三九连锁在当时达1000家分店,但正因为膨胀太迅速导致资金链断裂而亡。世通、安然、通用、雷曼兄弟都是500强企业,照样轰然倒台,大公司受到的关注更多,被竞争对手瞄得更牢。
蒙牛乳业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发展壮大,牛根生成了牛奶业的形象代言人,受到媒体的追捧、政府的称颂。但当三鹿奶粉事件曝光以后,牛根生受到的唾骂不亚于三鹿的董事长和高管,蒙牛被投资者的无情抛弃让人感受到爬得越高,跌得越重这句话的意义。
海王星辰壮大了、老百姓壮大了,它们在壮大同时提升了风险能力,但风险也随之增大而不是减小。
海王星辰的自有品牌之路尽头在哪里?其快速膨胀是否能持续?其赢利的神话是个泡沫还是实在的?这个故事一直编下去的可见性有多大?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药店一方的风险。
老百姓的平价之路是否可以走很长?转型是否会一帆风顺?增长速度已然放缓,未来的增长点在哪里?
小药店在夹缝里求生存,大药店的日子亦并不好过。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在运动场上,举重、相扑等比赛中需要“大块头”,而跑步、跳高等比赛都是瘦子的天下。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100米短跑冠军是博尔特,其身材健硕,但不能算是大块头。马拉松冠军肯尼亚选手卡马乌身材则比较小了,但都适合这项运动。马拉松项目的专业选手几乎没有肥胖的。
药店的规模大小是其发展速度的一个参数。小药店抗风险能力确实弱一点,一旦选到好的环境、好的时机,其增长速度会异常惊人,年均翻番的目标决不是梦想。老百姓前四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年均增长70%多,但等到上了10位数的规模后,速度明显放缓。“大块头”药店的增长缓慢弱势暴露无遗。就像一位短跑选手,在其职业化训练之初,成绩突飞猛进,等到接近世界顶尖水平后就难以有质的突破了,虽然极限可以一再被打破,但相对来说,困难还是明显很大的。
大药店增长不快的原因是市场空间有限,在一定商圈内不可能无限制扩张。药店管理提升有天花板,不可能无限突破。药店资源总有一天枯竭,不可能无限制充足。如果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就需要全面的转型,而不仅仅祈求量变。
小规模药店增长快速的原因就是轻装上阵,负担少、包袱小。
小药店在快速增长的时候,获得的最大好处就是规模经济效益,即适度的规模产生的最佳经济效益,在微观经济学中它是指由于规模扩大而导致的平均成本下降现象。
小药店的增长进入的是良性循环,规模大了,成本低了,效益就好了。
药店的成本主要分为采购成本、房租成本、人工成本、营销费用、管理费用等。随着采购量的增大、供应商的供应价下降、返利增加、厂商支持力度加大;随着销售上升,单位房租产生的销售增加,愈来愈多,房租的效益愈加体现;人工成本同样如此,每个人的贡献就将加大。
规模经济效益对于药店固定成本的分摊作用明显,对于变动成本的影响不大。比如说药店面积大了,水、电费上升与销售基本上会同比例变化,但由于占比较小,体现在利润中并不明显。
规模经济效益是边际递减的,这客观上是造成大规模药店难以快速增长的原因。当药店规模达到一个临界点以后,规模再上升,成本会同比例上升甚至上升更快。
规模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并不能否认其也有对成本的负面作用,那就是“规模不经济”效应。规模过大后可能产生信息传递速度慢且造成信息失真、管理官僚化等弊端。小药店的老板在办公室里叫唤一声,整个店堂都听清楚了。而有几千家药店的连锁公司,一条政策下去,可能几个月都还没有落实。
规模大的药店不仅有规模效应,而且有品牌效应。一家小规模的社区便利型药店覆盖半径在600米之内,而一家大卖场型的药店至少覆盖2公里的范围,后者影响的人群数量多于前者好几倍。
品牌效应由多方面来支撑。一是药店的商品品种多,消费者可以有更多选择,客单价会很高;
二是药店活动多,各种厂家愿意去大店宣传;
三是口口相传的口碑效应,毕竟大店的客流规模大。
但规模大的药店并非能将所有类型的顾客一网打尽,也只能做一部分人群的生意。因为有些顾客并不喜欢走很远,并不喜欢去很吵闹的环境,并不喜欢在很大的卖场找所需商品,大规模药店对于这类人群来说反而有很大的劣势。
当然十家100平方米的药店与一家1000平方米的药店相比,品牌影响力很难说谁强谁弱,要看经营的结果。100平方米的药店销售额高低悬殊很大,大的有近千万元,小的只有百万元左右;而1000平方米的药店销售规模大的有过亿元的,小的只有几百万元;品牌影响力与面积的关系不大,与销售额的关系更紧密。但十家店的招牌在路人面前的展示机会肯定要高于一家店,这一点上还是10家店要有优势。这就好比一个面积很大的圆与10个加起来面积与其一样大的圆相比,面积一致,周长是十个小圆更长一点。
大规模单体店覆盖范围广了,人群数量多了,但种类并不多。而多家小规模单体店组成的连锁可以用不同诉求吸引不同类别顾客,也可用同一诉求吸引同一类别顾客,更具有灵活性。
不同规模不同价值
大中小三种规模的药店有各自的优劣势,并没有哪一种规模的能包罗万象满足所有需求,因此各有各的价值,缺一不可。
对于消费者来说,大规模药店满足一站式购物需求,有更多品种、更低价格,喜欢带着篮子买药的消费者、喜欢逛商店感觉的消费者、喜欢价格低廉商品的消费者非常适合前往。小规模药店更靠近居民区,小规模药店遍地开花,消费者能更方便、花更少的时间购到所需商品,并能在晚上其他药店不营业的时候,在社区便利型药店获得急用药。中型药店的价值介于两者之间。
对于供应商来说,大规模药店虽然有很强的谈价能力,获取的毛利率不高,但是能更集中的送货,节约配送成本。一天送达1亿规模的药店要比一天送达100个100万规模的药店要省时省力的多。大规模药店由于周转快,所以资金回流也快,供应商的应收账款会明显减少,账期更能缩短,防范资金风险。如果供应商认可80/20原则的话,小规模药店无疑是那产出少投入多的80%客户,有些供应商会一刀切,只供给大规模连锁或单体店,而忽视小规模药店,从管理的方便性来说是合理的。但没有80哪来20,大药店都是小药店发展起来的,小规模药店的增长速度快,这些都将是供应商的新增长点,而且小药店数量多,对于重视渠道覆盖面的药厂来说能更方便的接触到消费者。可口可乐的营销工作已经深入乡村的杂货店,虽然管理难度很高,投入很大,产出一开始不多,但这是树立品牌,培养客户的重要手段。
对于政府来说,大规模的药店更好管理。做到一定规模的药店在规范性方面肯定会下很多功夫,因为一不小心就会从终点回到起点,必须重视每一个细节,不用政府吩咐就应该重视规范性。另外大规模药店更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每当出现国难时,大药店能出更多力来支持,因为相对于其巨额销售额和利润,微小费用算不了什么。小规模药店对政府来说是解决更多就业的好帮手,药店都需要劳动力。2008年下半年起全球经济出现衰退,很多小公司倒闭引起的连锁反应是失业率上升,小公司在就业方面承担了很重要的任务,即使小公司没有税收,能帮政府分担下岗工人的生活问题,也是善莫大焉。
大药店、小药店,大连锁、小连锁,各有各的社会价值,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未来的整合并购中,大药店和小药店还是会并存,并不会因为公司整体规模的扩大而趋向规模一致。
多大算大多小算小
讲了大半天药店规模大、规模小,到底多大算大,多小算小呢?
规模大小基本上是一个定性的概念,管理学上从没有对公司规模大小进行过定量的划分,不同行业标准不一、不同阶段环境不一、不同区域背景不一。
现在的中国最大规模药店是海王星辰的28亿元,但一年后如果还是这个规模那肯定当不了第一了。几年前能上10亿就很不错了,谁能想到只过了三年时间,20亿就被轻松突破。
在中国,20亿能进入前几位,在美国100亿元人名币还排不上号,只有超过1000亿人名币销售额才能在前几位中露露脸。在美国,100万元的年销售额算是小本生意,而中国单店超过100万元的药店并不是很多。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曾经颁发过对大中小型企业的划分办法。
从表上可知,零售企业如果按照国务院标准,1000万元以下、100人以下的都属于小公司之列,这一数字与中国药店平均10多万元的销售额相比,要让后者惊出一身冷汗。我曾接触过很多国内的连锁药店,除了那些平价大药房之外,剩下的连锁药店中单体超过1000万元的都是凤毛麟角。
根据《中国药店》杂志对中国药店的排行显示,2007年单体药店超过1000万元销售额仅有79家,在整个中国药店数量的35万中占的份额为0022%,当然2008年这一数据略有增长,前100家单体药店全部超过1000万元。虽然进步明显,但是仍然说明中国医药零售行业中真正的上规模单体药店不是很多,这一定位和市场应该是比较空白的,有很大的潜力。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大规模单体药店有一定的趋势性,美国Walgreen的单店平均销售额为800万美元左右。
从分店数量分析,2007年中国的连锁药店中直营店数最多的海王星辰2000多家,超过100家直营店的仅为32个连锁公司。2008年略有提高,海王星辰直营店还是最多,达到2709家,超过100家直营店的连锁公司为47家。说明大部分连锁医药零售公司的分店都不多,需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大力的发展。美国前三位的连锁医药公司分店数量都超过4000家。美国将11家分店数量以上的零售公司作为连锁。随着经济的发展,连锁在市场中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药店为何做不大
像海王星辰那样将每个药店的规模进行限制,并不考虑将单店做大,但它希望通过分店数量的扩张来将公司做大,并将其作为一种模式吸引风投,顺利在纽交所上市。
像Mayer’s那样控制分店数量不超过40家,但它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扩大门店销售额,其公司总规模照样在增长。
无论是做大店还是小店,作为一个医药零售公司,都必须做强。
而中国医药零售行业被专家用“多小散乱差”五个字来概括,无论是单店还是连锁公司的规模都确实不敢恭维,做不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