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药店生态位
26711600000044

第44章 市场在哪里(2)

交通状况决定了交通工具,在自备车拥有量很多的地区,药店最好要有停车场,即使没有停车场那也最好有几个公用的停车位,否则让驾车顾客把车开得很远再走过来,就体现不出便利性了。偶尔有几位冒着贴罚单的风险,把车往药店门口一停,经常就会被交警给点颜色看看,买药花了100元,罚单交掉200元。一位交了200元的驾车者,他下次还会再来这里购药吗?可能性应该不会很大了。

而在自行车密密麻麻的城市,药店门口停放自行车处最好有店员照看一下,不要让梁上的君子乘机弄辆车骑骑,保护购药人的财产安全同样是药店应尽的责任。

某些药店地处市中心,位置很棒,生意应该很好,但结果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原因是交通实在太拥挤,一旦进入该区域就出不去,停车很困难,行人太拥挤。

交通状况看似小问题,但很多情况下非常重要,它除了影响药店的客流,还影响购物人群对价值的认可以及他们可承受的价格。一个交通便利的药店价格略微高一点应该不会受到消费者的诟病。

在影响了销售和毛利外,交通状况还影响药店本身的供应。像上海的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岛上的药店商品品种不多,经常会发生缺货,原因就是交通不便,市区的药品要送到岛上,必须要轮船摆渡才行,遇到台风、大雾等天气,配送就必然停止。两年内,通往长兴、崇明的隧桥就要开通,那时候,天堑变通途,配送问题迎刃而解,品种数量大有提高。配送及时性将得到保障,当地居民的健康需求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药店的销售、毛利等业绩指标会有一个飞跃,所以现在前往这类区域开设或收购药店是有长远眼光的表现。

区域与药店竞争

在本书前面有一部分用来分析医药零售行业的竞争环境,其实在很大程度上竞争与区域有很大关联性。

从整体上来看,医药零售行业竞争激烈,药品已经供大于求,但我们按不同区域划分的话,竞争激烈程度有很大差异。

区域对竞争的影响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区域的消费能力,包括区域人数,这些人群的收入层次,他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他们的购药习惯等因素。消费能力强的地区药店都青睐,所以会纷至沓来,形成“海啸效应”,就是一下子拥进的竞争者太多,导致竞争过于激烈,把该市场摧毁。

二是区域的交通状况。如果交通不方便,那么药店老板就不太愿意进入这样的市场,这也是为什么偏远地区药店少,竞争缓和的原因。毕竟,交通不便的区域配送成本高,而药品是有最高零售价的,难以赚取“偏远溢价”。

三是区域的经商意愿。不同区域商业氛围迥然不同。有些地区从有新的住宅区建设开始,就会有药店老板前来设店,即使生意不好也养着,期待后面的收获,而有些地区的药店老板行动缓慢,有很适合的开药店时机,也迟迟不愿出手,或根本看不到这样的机会。这种经商的意愿与区域的文化有很大关系。

四是区域的卫生资源。如果一个区域卫生资源不丰富,那么药店某种意义上能充当部分卫生机构的角色,提供简单医学服务。如果一个区域卫生资源丰富,那么卫生机构除了提供医疗服务外还以药养医,使得药店生存环境恶化。在此前提下,很多区域的药店不是团结起来与卫生机构竞争,而是在狭小的市场空间中争得你死我活。

区域与文化

正因为有不同的区域,所以有不同的文化,如果整个地球是铁板一块,那就估计不会存在如此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特征的人群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文化。

两个不同区域由于相互之间甚少或没有交流,时间一长,就会有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文化。白岩松有一次去新疆的一个偏远农村,碰到一位老大爷,老大爷听说白岩松来自北京,异常激动,问他:毛主席他老人家还好吗?白岩松一惊,思考了一下说:毛主席他老人家已经不在了。老大爷听到这个消息眼泪扑哧扑哧往下掉,过了一阵又问:那现在谁是毛主席。白岩松说:现在不是毛主席了,是江主席了。

试想这样一个农村在90年代还这么与世隔绝,在远古时代,同样的人种到了不同区域,经过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的隔离,自然就会有不同的文化、语言产生。虽然大家的起源是一致的,虽然大家的生理是一致的,但精神和文化方面确实有太大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文化,会形成不同的行为,或者说不同行为的综合构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别。

德国人比较严谨。有一位德国游客来到中国,他想过马路,但前面是红灯,于是他停下脚步等待红灯转为绿灯。等了大概3分钟,红灯一直亮着,很多行人由于等不及,便左看右顾以后闯红灯过去了。德国老兄照样纹丝不动的站着,5分钟、10分钟、20分钟。德国游客实在等不及了,他开始摇动电线杆,他感觉是接触出了问题。果然,在他的大力摇动下,红灯跳到了绿灯,他开心的过了马路。这是一本书上看来的,不知道是真实的还是笑话,但正因为有这样严谨的文化,才会有德国优秀的产品,比如汽车、手机等,在全球都是出了名的高质量。日本的产品如果保质期是十年,一般十二年总归报销了,而德国的产品如果同样保质期是十年,可能二十年都不会出质量问题。看上去有点傻,但是时间一长,人们自然会去选择性价比高的德国产品。当然,对于喜新厌旧的消费者来说,这会成为致命的缺点。

美国人比较自由。那里几乎不存在“地下党”这个词。因为没有这个必要,每一个政党发现自己可以堂而皇之地站在大街上,宣传哪怕是要求大家起来“暴力革命”的主张。美国有充分的言论自由。他们认为,公开透明是最好的杀菌剂。以至于在奥巴马上台后,媒体上不断有攻击其的文字和图像。在默多克旗下的《纽约邮报》赤裸裸地画了一张漫画,一头大猩猩被一位警察击毙并倒在血泊中,边上有一句旁白:看来他们要另外找一位来出台经济刺激计划的仁兄,可见其自由的程度。所以在美国率先出现开架式商店和药店,因为消费者不喜欢在拘束的环境下购物,不喜欢购物时听到营业员唠唠叨叨的介绍。

在很多西方国家看来,中国人是聪明的,但有时是不太能信任的,这当然一方面来自于中国人自己的表现,另一个方面来自于西方国家的主观看法。在美国的华人区,投一块钱只能拿到一份报纸,而非华人区,投一块钱能看到所有的报纸,投币者自己拿一份。这就是对华人的专门待遇,说明美国人对华人文化的理解是如此的。另外在美国的一些华人餐馆中,是不收支票的,其实他们不收的是华人自己的支票。这也说明华人对自己民族的认识某种程度上与美国人的一致性。

这不能怪非华人的美国人,也不能怪华人餐馆的老板,这是少数华人的行为导致整个华人在其他民族心目中的形象受到损害。

我自己曾亲眼看到在中国移动的营业厅中,一位衣衫不整的中年男性观察着保安的视线,当发现保安没有注意他时,他快速地拿了一大沓宣传资料出了门。试想每一位商店的经营者看到这样的行为,是不是会为这些人的举动而心寒,并会上升到“人之初性本恶”的高度来管理自己的商店。

在中国的上海,现代化程度较高的这个城市中,消费者同样不再喜欢闭柜药店,所以一个个药店开始选择开架,虽然这仅仅是简单的改变,但都符合了文化的变迁,让消费者感受到医药零售行业的变革正在悄然开始。

不同的文化来自不同的民族,来自不同的区域,这些不同必然导致我们药店经营者做出不同的定位策略以适应各种文化的不同。

当我们看到各式各样的药店存在于中国乃至世界各条街道上,那既是不同文化的老板潜意识中的文化形成的,也是不同文化的消费者无意识中所提出的不同需求造成的。

区域与战略目标

很多企业一直聚集于某一个区域,始终没有踏出那块养育他一生的土壤。

这有三种可能,一是他发现自己的能力就这些,也没有做得更大的愿望,属于有自知之明的企业。二是他始终不敢踏出这块区域,可能他的能力已经达到,虽然他一直有做大的愿望。三是根本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做一天算一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区域的大小,不是他关心的问题。

做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目标,第一类企业虽然没有跨出那一步,表面上失去了做得更大的机会,但他的经营函数极限于这块区域,这里就是极限,跨出就断了,反而会做得更小。第二类企业是不敢、胆小、错失机会。第三类企业是盲目,是无能的表现。

我们不能指责第一类企业,因为人各有志,就像有的人视金钱如粪土,他有能力也不愿意去赚那个钱。当然如果有一天,第一类企业突然间想通了,想做大生意,走出原来区域,那时候再去建立各种相应的能力,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韦尔奇的目标是将通用的每一个事业部都做成全球最大或者第二,所以必须在全球范围与各国的强者展开激烈竞争。

柳传志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世界一流的公司,当然得走出中国国门,所以兼并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板块。

与国内很多医药零售企业的老总交流过,几乎没有一位不想成为中国一流医药零售企业的领导,但在步伐上,或者在定位中就没有这样的可能。

定位不是空想,而是对自有资源,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的,与战略目标的匹配。如果这两者是脱节的,那只能称其为空想,是思想的巨人和行动的矮子,或者在思想上也是矮子。

中国的医药零售行业正处于整合期,现在谁都有机会在几千家连锁企业中脱颖而出。布局全国是成为一流的必要条件,布局全国是在未来几年中能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个人认为,如果现在还没有全国性的区域定位,那就只有两条路可选择,一是将自己卖给有这样愿望的连锁公司,二是在局部形成极强核心竞争力,成为连锁药店中的钉子户。

人群——拉到篮里就是菜?

人各有“征”

就算是一个娘胎生出的两个小孩,虽然长相一致,但同样会有各自的喜好。全球60多亿人由于年龄、性别、民族、宗教、籍贯、人种、教育、收入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完全不同的特征。

如果我们单纯的认可每一个个体的差异,那就是全个性化的市场导向。这对于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的公司来说非常难以满足每一个人的偏好,因为每一个人的偏好是不同的。这是一种极端的状况,事实上这种极端是存在的,否则从生理上DNA鉴别就没什么用了。

我们简单计算一下,年龄至少有100种不同,性别有2种,民族在中国就有56种,宗教大的就不下3种,籍贯按国家算有200多个,人种有4种,教育程度有3种以上,收入可分为高中低;以上有限的几种因素乘起来,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至少有9位数。再算上其他没有被穷尽的因素,这种差异可以负责任地说,超过地球上所有人类的数量之和。

现实生活中,这些成万上亿的差异是不可能一一被满足的。只能将其进行分门别类归在一起,以满足有限个数的不同类别群体。比如说衣服可分为男人的、女人的、小孩的、大人的,越是大众的商品越不可能个性化,只有那些奢侈品才能根据每一个人的特征设计,就像很多品牌的衣服全世界独此一套,没有一模一样的另一件会出现。即使这样,那些明星的光鲜衣着仍然难以避免经常撞衫。

我们药店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日常健康需求,很多时候他们的需求看起来是一致的,比如有人感冒了,有人拉肚子,一种商品可以解决一种病症,体现了以一当十的作用。但细究一下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中间的需求同样千差万别。

感冒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有严重的和不严重的,有流鼻涕的和有眼泪的,也有症状不多的;有病毒性的也有细菌性的,有成人的有小孩的。如此一来,感冒就有好几百种不同可能了,所以药品价格有高有低,包装有大有小,颜色有好看的有难看的,副作用有大有小,就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

由于药店里面空间有限,由于消费者需求可以归类,所以精明的经营者就用尽可能少的商品去满足尽可能多的需求。这其中有个度的把握,商品太多,租金要上去,库存要上去;商品太少,很多需求会被忽视,消费者满意度下降。

世界丰富多彩因为有各种各样的事物,而各种各样的需求给药店经营者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在计划经济时代里,衣服只要大小合适,款式颜色都是一样的,吃得食物只要能填饱肚子,味道都差不多。这时候药店无须差异化,开着门就会有生意进来,而且也不怕没生意,因为都是国有的,在物质短缺的时代不愁没生意做。

时过境迁,消费者成熟了,需求多样化了,药店多起来了,在互相竞争着,市场再大也是欲壑难填。

在美国,随着消费者的成熟,药店不断在改变,他们是围绕着消费者在改变。18世纪中期,美国的药店只卖药品,那是现代药店的雏形。

18世纪末,药店成了货物的交易场所,可以以货换药或者以药换货。

19世纪,药店成为城镇中的社交场所和健康中心。

20世纪初,在城镇中心出现了连锁药店,因为消费者更信任品牌。

20世纪后半叶至今,药店呈现多元化、多业态。

相比美国药店的变迁,中国药店的变化没那么丰富,一方面因为中国的现代药店历史没这么长,另一个方面因为还没有多少经营者有意识去主动求变。

中国最初只有药材铺,后来有了外国引进的西药店,这两种形式直到最近的30年才有所改变。当然,现在有点百家争鸣的感觉,药超、药妆、健康中心、药品便利店层出不穷。但这些业态都没有成熟,正处于蛹的时期,还在痛苦的蜕皮过程,直可能在几年后的某一天,各种模式脱胎换骨、走向成熟,那时候药店就能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消费者最大的满足。

药店为哪些人服务

各条繁华的街上,各个热闹的中心,有各式各样的专卖店,服装专卖、食品专卖、电器专卖。这些按产品划分的专卖店为某一有共同需求的人群开设的;还有按高档、中档、低档来划分的品牌专卖店,这是根据人群对商品品质的追求,对价格的认同度来考虑的。

为什么最初的百货商店现在开始慢慢地转变,就像积木搭起来的堡垒一样,现在一块一块卸下,单独起作用了。以前是各种不同的积木搭成一个整体,现在是同样的木块连成锁链,不同商店之间更具有差异化和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