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拯救:当代教子的误区与解套
26706600000007

第7章 谁中了应试教育病毒(1)

一谈到中国的应试教育,我想很多家长都会“精神抖擞”,因为在应试教育占据教育主导位置的今天,应试考试关乎每一个孩子的求学命运。先不说考上大学是不是就能成功成才,最起码对一个孩子来说,从小学到中学长达12年之久的求学生涯,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的习惯、性格、修养、能力、品德、价值观等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形成。而应试教育却犹如一个枷锁套在孩子的脖子上,扼杀了学生的种种天分与才能,除了应试别无所长,造成了大批的高分低能儿甚至是低分低能儿!

从这一角度说,应试教育就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病毒!其实写这一章我还真有些冒险,中国搞应试教育那么多年,在大多数人的内心深处早已扎了根,中国大多数家长最最关心的还是孩子的考试成绩,在这一点上是毋庸置疑的。我居然提出应试教育是病毒,堪称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事实上,自从参加工作以后我一直为应试教育服务,先当老师再做校长,几乎没有离开过教育战线。时间久了,看到很多教育现象即使是负面的抑或是造成了悲剧也习惯了听之任之、顺其自然罢了。有时候即使看着心里不乐意,但也会想:我毕竟只是一个人,我能改变得了什么?别说是我,就是教育部也不会那么快就能改变得了的。人们长期形成的教育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个思想,一个观念,也许是一年,也许是十年,也许是一辈子都不会改变。正是由于这样的想法,面对中国的应试教育,以前的我只是想想而已绝不敢抨击,毕竟给应试教育服务嘛!

直到今年,我看了青少年成功教育家傅中国撰写得《起诉教育》一书,我才恍然大悟,天哪,原来中国还有那么多人和我一样,早就对应试教育失去了信心,甚至对应试教育恨之入骨。

傅中国是我国第一个从理论上和实践中全面颠覆应试教育的改革先行者。他提出了应试教育病毒是一种思想观念,它可以破坏人对事物的认识及人脑的正常思维功能。孩子如果中了应试教育病毒,轻则难以成功成才,重则很可能毁掉一生。

成功的家长,并不会等到孩子发生问题后再来后悔,他们懂得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平时就经常给孩子打打预防针,让应试病毒难有立足之地,或者是在孩子感染病毒的初期,就及时予以查杀,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而失败的家长呢?平时忽视对孩子成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教育孩子抓不住主要矛盾,在孩子或自己感染应试病毒时浑然未觉,即使发现有些问题也不会想办法解决,直到悲剧发生才后悔莫及。

下面,我分别列举几种常见的应试病毒症状及典型案例,这些案例都是经过证实的真实案例。希望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给各位读者以启发。

(第一节)应试1号病毒——“学不好就完了”

(1)学生中毒症状及案例分析

该病毒的中毒典型症状是:近乎偏执地认为“读不好书,上不了大学,将来就一定没出息”。这是一种对青少年危害极大的思想病毒,大中小学生都极有可能中此病毒。

有这种信念的孩子,往往只埋头于功课,不关心自身综合素质及道德品质的培养,很容易导致智育一个方面畸形发展。所以,他们在学业上一旦遇到重大的挫折,考不上理想的学校,就很容易彻底丧失成功的信念与学习的信心,对自己的未来就会完全绝望。其中一些孩子可能从很小的时候,就不再相信自己会有什么光明的未来,不再竭尽全力去改变现状,将来也不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改变失败的命运,导致一生平平淡淡、碌碌无为。还有一些心有不甘的孩子,很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神经不够坚强的,很可能会患上精神疾病,甚至会自行结束自己的生命。

2005年10月10日,邵阳市第一中学高二学生刘勤,因无法承受内心冲突,而跳楼身亡。到底是什么造成这个花季少女内心产生如此强烈的冲突呢?

刘勤从小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读书很自觉,很用功,但学习成绩总是很一般,从小学到初一,在班里总是中上水平。她的父母开着一家粮油食品店,平时不管女儿读书的事。刘勤从小就认为学习很重要,为了激励自己,她甚至还把自己的原名“刘琴”改成“刘勤”。

上初一之前,她一直都是一个很开朗、很阳光的女孩,对自己的未来还是充满着希望和信心。她经常在日记里写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类的格言来鞭策自己。刘勤的父母不像很多家长那样,整天盯着孩子的学习,相反,他们还经常劝孩子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别把自己搞得太累,他们怕自己的孩子身体吃不消。读初二时,刘勤感到了学习的难度,她的思想压力逐渐增大。一次考试中,有一门成绩不合格,总成绩滑落到班里倒数第五名。她的心情非常郁闷,感到对不起父母,她哭着对母亲说:“妈,我对不起你,对不起爸呀!”她妈妈则不断安慰女儿说:“别这么说,你读书这么勤奋,爸妈对你都很满意了。”

当她母亲买菜回来时,竟然发现女儿吞服了小半瓶安眠药。因为抢救及时,刘勤又活了过来。这次事件发生后,本来就不怎么管孩子学习的父母,更是注意时时处处有意识地为女儿减压。妈妈经常对女儿说:“别人家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和你爸可没有对你抱不切实际的想法,不管你的成绩如何,只要你尽力就好了,不要总认为非考上大学不可。”她的父亲也说:“你考不上大学就和我们做生意,我和你妈也没读多少书,日子不是也过得不错嘛。”但是刘勤还是认为,现在没有大学文凭和知识就没有出息。做点儿小生意养家糊口没有什么意思。所以好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成绩搞上去,将来一定要考上大学。在父母的劝慰和自身的努力下,刘勤很快又恢复了活泼、开朗的性格,也重新找回来自信。经过一番苦读,考上了一所普通高中。

好强的刘勤并不满足于普通高中的学习。她强烈要求父母把她转到邵东三中去,因为那是县里的重点中学。学校实行的是半军事化的封闭式教学。她的父母找人帮她转进了邵东三中。到学校后,尽管刘勤学习非常努力,但是成绩总是排在全班倒数几名。

2005年8月,刚升入高三的刘勤,又向父母提出要转学到邵阳市一中,她认为那里的学习条件,比邵东三中更好教学质量是全县第一的。她的父母于是又托关系,将孩子转学到邵阳一中,为了让女儿跟上班,减轻学习上的压力,他们决定让女儿复读一次高二。刘勤在父母苦口婆心的劝说下,终于同意在邵阳一中留级复读高二。刘勤的母亲在女儿进入新学校读书后,几乎一天打一个电话,千叮咛万嘱咐,要孩子多注意身体,不要有太大的压力,要顺其自然。尽管是复读,课程也学过,但是刘勤进入邵阳一中后,还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10月8日,月考成绩出来后,刘勤两门功课没及格,其中英语只得了29分。是全班倒数第一名。

当天下午,英语老师在班上说,想“认识”一下那个得了129分高分的同学,之后,他又提到了最低分。刘勤想,与其让老师点自己的名,不如自己主动承认,于是,她就自己举手,承认是那个最低分的人。同学们异样的目光都投向了她,让她感到羞愧万分。寄住在姨妈家的刘勤,打电话把月考情况告诉了家里的父亲,她的父亲在电话里一再的安慰刘勤,让她想开点,但是她就是想不开。

她在自己最后一篇日记中写道:“我厌恶这个世界了,我觉得这个世界已经不属于我,我再也承受不住了,我活着没有什么意义了。解决问题就要快,就要彻底,今天晚上解决今天的事,要明明白白彻彻底底的。”

2005年10月10日下午6时,年仅17岁的花季少女刘勤,在写完日记和遗书后,从姨妈家阳台上纵身跳下。

经警方、学校、家属共同认定,刘勤属于自杀。主要原因是学习压力超过了她的心理承受能力。而直接的导火索就是学校的月考,以及10月8日她举手承认自己考得差,在全班同学面前丢了面子。邵阳一中教务处一位负责人说:“给刘勤上课的英语老师,一直是学校最敬业的老师,她在课堂上的做法并没有什么过分之处,学校老师对刘勤的死感到震惊和痛心,但学校并没有责任。”

失去理性的刘勤母亲,于10月25日上午,带着6个装有汽油的可乐瓶来到学校,她发疯般地闯进教室,抓住曾经给女儿上过课的英语老师,拧开可乐瓶盖就往桌上洒汽油。她大喊着:“我也不想活了,跟我的勤儿一起死了算了!”刘勤的母亲被闻讯赶来的班主任死劲儿抱住,才没有导致严重的后果。

刘勤父母的痛苦,始终都难以排解,他们一直在内心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害死了我们的女儿?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们并没有望女成凤,他们从没有给女儿施加任何学习压力,相反,他们总是告诉女儿,考大学并非人生的唯一出路,但是,为什么他们说的话对女儿就是产生不了什么作用呢?女儿的死难道谁都没有责任吗?悲痛万分且始终都找不到答案的刘勤父母,在11月2日请来了律师,他们准备起诉教育部,想通过法律的手段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

刘勤的父母在起诉书上写道:“用一种高考模式来要求所有不同特长、不同天赋的学生,千军万马挤一条独木桥,中国的高考制度是世界上最‘残酷’的战争!是高考制度逼死了我们的女儿!”刘勤的父亲对记者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地方有这么多孩子因为读书的压力而自杀!我打这场官司不是让国家赔偿我的女儿。不管官司输赢如何,也不管法院受不受理,我只想告诉政府,孩子的血不能白流,中国的教育是该进行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革了。”

显然,刘勤的思想观念早早就感染上了应试病毒,她成功成才的观念也被严重误导了。以应试为导向的学校,不可能为她彻底查杀应试的思想病毒,唯一的希望只能是她的父母。可她的父母虽然经常用语言宽慰孩子,但是他们的宽慰在强大的应试宣传攻势下,则显得非常微弱,更不能彻底清除已经深度影响孩子价值观的应试病毒。

(2)家长中毒症状及案例分析

感染这种应试病毒的家长,眼中只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其他方面的优点和特长往往视而不见。他们始终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孩子,抱定“学习成绩不好将来一定没出息”的信念。孩子学习成绩好的时候,家长百般呵护,甚至偏袒孩子,孩子学习不好的时候,家长就怎么看都不顺眼,动不动就对孩子发脾气。对待学习成绩始终都不好的孩子,家长时常流露出不相信孩子能变好的言行和表情,让孩子始终处于无力改变的消极心态。

这一类家长往往不尊重孩子对人生的独立见解,甚至还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教育观念及方法,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严重的会导致亲子关系恶化或孩子轻生。

2006年4月4日,北京市崇文区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了一起父亲殴打自己儿子致死案。被告人陶力(化名)因犯故意伤害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

2005年10月12日晚上10点多钟,陶力下班回家,见到10岁的儿子小陶,没有写完家庭作业,就在电脑前打游戏,他又想到上午老师向他反映小陶偷拿别人东西、和同学打架等诸多问题,陶力不由得怒火中烧。

他一把拽过小陶,脱掉他的裤子按在床上,用一个铝制拖布杆猛打儿子的屁股和大腿。陶力的妻子听到儿子的叫喊声来劝阻,也被陶力赶了出去,还锁上了门。陶力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把拖布杆都打弯了,他又抄起了晾衣服的薄铁皮管子继续打,边打边斥责儿子:“让你不听话,让你不写作业,看你长不长记性!”他一直打到自己累得打不动了,才停下手来,此时已是凌晨时分了。陶力坐在床边喘着粗气问儿子:“你的作业什么时候写?”小陶一边抽泣一边用近乎哀求的目光看着父亲说:“我今天实在太累了,明天写吧!”陶力带着复杂的心情看着儿子,发现儿子的身上已泛起了片片红肿,他只好无可奈何地说:“那你去洗个澡,赶快睡吧!”

小陶洗完澡后就上床了。可是没过多会儿,他就开始大口喘气,一翻身栽下了床,接着就不省人事了。陶力见状,就手忙脚乱地给儿子掐人中,做人工呼吸,但小陶却呼吸渐弱,手脚也渐渐变凉了。陶力看情况不对,赶紧抱起儿子奔向医院。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医生的一切抢救措施都已经无法再挽回小陶的生命。当陶力拿到小陶的死亡通知书时,他几乎崩溃。

我们当然知道,陶力是孩子的亲生父亲,他要知道会把儿子打死,就是把他自己打死他也不会干。

陶力对儿子的期望值一直很高,陶力在供述中说,因为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便把全部的希望都放在了儿子身上,想让他将来考上大学有出息,但是孩子的表现让我很失望,学校经常向他反应小陶不按时完成作业、与同学们打架、偷拿别人东西等不良表现,班主任也经常打电话给他,希望他配合学校对儿子加强教育。

望子成龙的陶力,起先还劝说、教导过儿子,后来发现说教无效后,就逐渐失去了耐心,开始不断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起初是用巴掌,后来使用皮带、铁管……悲剧终于发生了,父亲亲手打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尽管陶力事后后悔不已,但是为时已晚。他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由于做家长的平时眼里只有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不好就打骂孩子,最后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第二节)应试2号病毒——“学历等于能力”

(1)学生中毒症状及案例分析

中此病毒的人,主要是大学生或研究生,他们往往会固执地认为,自己只要有了大学、硕士或博士文凭,就一定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就一定可以获得成功和幸福。

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辞退,多年都找不到理想工作的清华学子戚柯;2006年在加拿大跳楼自杀的双博士蒋国兵,都是中此病毒的典型悲剧人物。

1979年,蒋国兵以湖北省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1986年清华硕士研究生毕业,1996年赴美国攻读博士,2006年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蒋国兵认为,只要不断读书,考上大学就一定会成功。就不愁找不到工作,但是当他在国外辛辛苦苦拿下了两个博士学位之后,却陷入了一直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困境。

2006年的一天,拥有美国、加拿大两国双博士学位的中国公民蒋国兵,撇下妻子及14岁的儿子、2岁的女儿,从加拿大一座高速公路立交桥跳下自杀。据蒋国兵遗孀卢彩蓉说,蒋国兵自杀前没有一点自杀征兆,自杀原因主要就是丈夫找不到工作,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以及他们刚刚买房后家庭的经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