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
26702800000023

第23章 中国人有多焦虑?(4)

实际上选校的问题一直就是一个对学生的大困扰。而很多人就选择略过这一步,选择看U.S.News的排名,把前二十名的划为一档,再把二十到三十名的划为一档,接下来是三十到五十名的。这种方式在我看来是能够理解的。美国的学生能够亲自参观美国大学,但是我们哪来的时间和精力到地球的另一面去看看要申请的大学呢?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做,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呢?

在介绍选择学校的方法之前,我认为必须先声明一个问题:排名的问题。关于排名——不要让大学选择你,你要去选择大学。中国的学生从小到大排名排惯了,在选择美国的大学上就非常容易去搜综合排名,我自己就曾经是一个经常看排名的人。但是当我到了美国以后,我发现非常少的人知道这种排名,而去年也是我妹妹莎拉申请大学的年份,她也只是在被录取之后找出排名来当个笑话讲讲。在我上过学的两所学校中(一所基督教学校,另一所是爱荷华州最好的高中),大家似乎都不在乎排名。而当我回国之后,学校里请来了前康奈尔大学招生官Lee Askin。我在第一次去找他谈话的时候就提到了我对于大学排名的问题,当我们聊到一所大学的时候我的脑子里迅速地记起来这所大学的排名,并且得意扬扬地将它说了出来。可是Askin先生的反应却是:“天啊,不要去相信这些记者们写的玩意儿,它们完全不科学!”

关于排名,不要让大学选择你,你要去选择大学。

我曾经去过很多college fair(大学升学咨询会),几乎所有的招生官都提到了不要相信排名的问题,当我在申请美国一所非常好的文理学院Haverford College的时候,我看见在它们的网站上有着多所文理学院名校校长的联名信:

Haverford Affirms Independent Assessment in College Evalu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A message from President Emerson

I, and the other undersigned presidents, agree that prospective students benefit from having as complete information as possible in making their college choices.

At the same time, we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inevitable biases in any single ranking formula, about the admissions frenzy, and the way in which rankings can contribute to that frenzy and to a false sense that educationalsuccess or fit can be ranked in a single numerical list. Since college and ranking agencies should maintain a degree of distance to ensure objectivity, from now on data we make available to college guides will be made public via our Web sites rather than be distributed exclusively to a single entity. Doing so is true to our educational mission and will allow interested parties to use this information for their own benefit.

If, for example, class size is their focus, they will have that information. If it is the graduation rate, that will be easy to find. We welcome suggestions for other information we might also provide publicly.

We commit not to mention U.S.News or similar rankings in any of our new publications, since such lists mislead the public into thinking that the complexities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can be reduced to one number. Finally, we encourage al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articipate in an effort to determine how information about our schools might be improved. As for rankings, we recognize that no degree of protest may make them soon disappear, and hope, therefore, that further discussion will help shape them in ways that will press us to move in ever more socially and educationally useful directions.

Haverford宣布在大学评选和决策中一定保持独立自主

源自艾默生校长

我,和其他校长们一样,认为学生们应当在申请大学时享有各种资源。

但同时,我们对于大学排名的单一的、偏见的方式抱有深深的怀疑。我们认为,这种对大学申请的极度狂热是一种错误的思维,它会导致人们认为教育上的成功能够被放入一个单一的数列。我们认为大学排名机构应该与我们保持距离,这样能保证它们的客观性,所以从现在起,我们给这些机构提供的数据也会向公众开放。这样做既是为了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为了让其他人能从这些数据中受益。

举一个例子,如果课堂人数是学生们关注的焦点,他们便会从数据中了解到课堂人数的信息。如果学生们关注毕业率,毕业率的信息也能够很容易地获得。我们欢迎你们提出各种建议。

我们承诺,不会让U.S.News和其同类的排名在我们今后的出版物上出现,因为这些名单误导了公众,致使人们认为致力于精密教育的美国高等教育系统能被略减到一个数字。最后,我们鼓励所有的学院和大学都参与到这项改进我们的信息上来,对于排名,我们承认,无论是怎样的保护措施都不能使它们消失。我们只能希望,更多的讨论将它们塑造得对社会和教育更加有用。

此外,排名高不代表难进,排名低不代表好进。许多学生和家长也许都会有这样的误解,认为排名高的学校就难进,而排名低的就好进,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美国的学校看得更多的是你这个人的品质,而非其他,所以如果它们认为你的品质刚好和它们想要的符合的话,这就是一所非常适合你的学校,对于你而言也就非常好进。

同时,你不知道的学校不一定不好。当我在Haverford面试的时候,我问了面试官一个问题:“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Haverford,而你现在在中国,你认为这个学校的知名度不高对于你的就业有没有什么不便呢?”

她的回答是:“的确,Haverford在中国并不有名,但是每一个聘用我的公司无不为我是Haverford毕业的而感到惊叹。”

她的话令我恍然大悟。的确,作为没有经验的局外人,我们的确是只知道哈佛、耶鲁,但是那些高端的公司,在与各种学校的毕业生打过交道之后,肯定是具有了一般人没有的判断能力,他们能够判断出来什么学校给学生以最佳的教育。

排名有用,但是不要让它成为你选择学校的唯一因素。我已经听过很多很多去美国留学的朋友跟我抱怨他们学校的位置和天气了,而像这些因素是排名所不能告诉你的。如果你习惯于住在热带,就不要去申请东北部的大学了,如果你习惯寒冷,那就远离加州。如果你不信教,就千万不要去申请排名很高的教会大学。四年不短,不要觉得自己会慢慢习惯,因为远离家乡本来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再到了一个自己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地方就更惨了。排名不会把你的个人因素考虑在内,所以我的建议是:把排名利用起来,当作一种资源,但是一定不要完全看排名,不然你的四年很可能不如你所想的。

因为每个人,都值得有二次机会

——如果你这次考试没考好,你就完了。——如果你这次听写没听好,你就完了。——如果你高考迟到了,你就完了。——如果你没有把握住这个姑娘,你就想着打光棍儿吧。——如果你没考上公务员,你就别回家了。——如果你进了一次局子,你就别想体面地混了。——如果你离过婚,你就别想再找到好的了。所以我们从来都很害怕、很焦虑。因为从小我们就被告知我们只有一次机会,搞砸了就完了。听写就一次,中考就一次,高考就一次,毕业了以后面试就一次,结婚就一次,孩子的教育就一次。在成长过程中,当我们在面对每一件事情时,似乎总会有个声音告诉你——一失足,总是成千古恨。

是因为我们从小就被这样教育,还是因为这个社会真的是这样运作的?如果我们能够宽容他人,给他人二次机会,那么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是如何?

有一次,我的论文得了C,我挺难受的,觉得这门课GPA就这样毁了。然后教授给我发了封邮件:“你如果不明白上课的内容,我可以给你补习,你的英语表达有问题,请去学校的写作中心,那里有免费的辅导。为了给你另一次机会,请你重写一遍你的论文,我会重新给你一个成绩。”

我很愧疚,因为我的论文是在截止日期前一个小时赶完的,而且当时我还急着出去玩,最后读都没读一遍。可是我也明白,在我们学校,我永远有二次机会。

相比起规模宏大的大学,只有几千人的文理学院就显出了它的优势:你不用着急,不用总是和别人头撞头地去竞争,因为无论你犯了什么错,你都能被原谅。所以我们学校里大家都相处融洽,和谐一片,每天开开心心并无忧愁。

可是,当我们学校的这些学生出国交流回来以后,便跟我们说:“外面的世界太残酷了,在伦敦政经,教授都不知道你的名字,别说给你补习和再看你的论文了。”在外面的世界,你似乎需要一次成功,因为竞争激烈。

美国和中国的一个很大的差别就在于美国给许多人二次机会。当然,资源多,有钱的小学校可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从衣、食、住、行到心理健康,可是庞大的大学就只是学生在那里上课的地方,资源需要去与人竞争得到。但是我在美国感到的更多是一种宽容之心:为什么他不值得有第二次机会呢?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如果别人能原谅我,那么我也能原谅别人。

在国内上高中的时候,每次考试拿到卷子我都紧张得手抖,心跳加速,因为我知道就这么一次,考好了全家都开心,考不好就会拿着卷子大晚上在街头打转不敢回家。尤其是中考的时候,交上卷子那一瞬间忽然想起来有一道三分的题做错了,然后头晕眼花、呼吸不畅恨不得马上在这个地球上消失,可是当我考美国高考的时候我一点儿也不紧张,因为每个月都有好几次,想考多少次考多少次。你心里有一种安全感:You know that you are gonna be OK.

我在美国遇到很多人,他们在年轻的时候都做过错事,可是在中年生活却总能步上正轨,这恰恰显示了美国社会的宽容。美国人对死刑的辩论一直很激烈,在1966年的时候反对处决死刑犯的人数竟然超过了同意的人数,更显示了他们对于人性的信任。我的一个同学未满二十一岁喝酒被抓了起来,在警局留下了记录,可是这记录是可以消除的,他一直在做社区服务,并且一年内滴酒不沾,于是现在他的记录已经被消除了。我想,他以后会更小心。

在美国大选之后,中国的媒体铺天盖地的都是:败者罗姆尼。两次失败政治生涯估计完蛋了,在中国人的心里他失败了,他就是逃跑的“寇”,就是抬不起头来的一个影子。可是美国人却不这么想。是保守党的仍然是保守党,喜欢罗姆尼的照样会支持他、关注他。没有媒体说他失败两次,便是人生的失败者,他以后愿意做什么照样可以去做,没有人因为他失败了而戴上有色眼镜去评判他。

毕竟,他回到家里,还有着五个儿子、十八个孙子的温暖家庭,他的妻子会告诉他:“我相信你,你还会有机会的。”

东海岸的贵气,中西部的野性,中国人的焦虑

在东海岸上学,每当我提起我曾经在爱荷华州住过一年时,我那些从波士顿、费城和纽约来的同学都会非常惊讶地望着我,迷茫地问一声:“Why?”东海岸的人称中西部为“fly over country”(飞机飞过的国家),意思是他们觉得中西部和东西海岸不是一个类型的,而他们对于中西部的了解仅停留在飞机飞过的分上。当中西部的人听到东海岸时,会慢慢地从鼻子里哼出一口气来:“well, they are not like folks’roun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