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
26702800000021

第21章 中国人有多焦虑?(2)

就像我的中国爸妈,他们当初认为北京机会多,所以放弃在武汉的安定生活来了北京。你既然已经付出了这样的代价,为什么不努力得到最多的东西呢?为什么不尝试他们觉得有意思的事呢?很多门就是这样打开的。你说不定在做一件事的时候遇到了谁,然后你忽然受到了激励,觉得找到了要走的路,要去尝试新的东西。刚来北京的时候,我感觉炸酱面特难吃,但是现在早就离不开了。但是你不一定要改变所有,你需要吸收,然后选择性地改变。就像我在我妈面前现在还管“勺子”叫“调羹”,没法改。

那么美国人是怎么看待中国学生呢?我的一位在中国生活过的美国朋友曾经这样评价中国学生:“他们总是非常努力地从书本上得到知识,但是却不在意与人之间的交流。比起美国人,他们更机械化。在中国社会,他们的父母和他们是独生子女的事实给了他们更大的压力,而长时间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让他们感觉人生的意义在于为他人而奉献,而并不是作为鲜明的、独立的个体。而美国的价值观则是‘书本上也要成功,但是我们更希望你能做一些非常有创意的、独一无二的事情’。”

“就像我们的大学申请,我们需要写个人文章来表现自己和别人有多么不一样,而中国用高考,一个分数来决定所有人的命运。也像钢琴曲,中国最有名的钢琴家在弹钢琴时每一首曲子都是一样的诠释,弹得最好的每一次都是一样的,而美国的钢琴家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诠释。”

“就像Lady Gaga,全世界都爱她,因为她有才华,有创意,有趣。”

“我们的祖先来到这块大陆之前,他们是冒了最大的险,为了独立和自由来的,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却没有过这样的事件。美国人总是有一种自信——即使在各种考试上输给亚洲学生,但是在自信心的测试上总是能胜出。有一天晚上我从芝加哥中心的Cubs Game(一个棒球比赛)回来,地铁上的人都喝醉了,大家都非常开心。这时不知道从哪里传出来一个女人尖细的声音:‘Hey that’s not your bag! That’s my ass!’(嘿,那不是你的包,那是我的屁股!)但是当我在中国的时候,这种事就永远都不会在地铁上发生。陌生的中国人之间似乎永远都不会在一起开心地笑一件事情,也许我们更加外向。”

可是我的一位中国同学认为男女有别,中国女生更容易融入美国:“我觉得做男生就是很不公平,比如说在美国社会里,亚洲男生就是处于食物链的最底端,而亚洲女生就是高高在上的。再有,男生和女生的个性也很不一样。比如说看到美国人玩beer pong(一种聚会上抛乒乓球的游戏),中国男生就是会觉得很傻,甚至幼稚得有些可爱,于是中国男生就会站在一边不玩。但是在那样的场合,男生的角色就是主动的,所以如果男生觉得很无聊,他就不会玩,而且加上英语不好,大家也就不会觉得他酷。但是亚洲女生扮演的角色就不一样,女生只要站在那里,就会有男生主动上去跟她们说话。”

“另外,中国的男生一般去美国要不就是学经济,要不就是学理科,本身就很累,实际上也根本没有时间去想怎么融入的问题,所以会过得很苦。很多人其实也就是为了拿个文凭回国,家里有关系的找个工作,其实根本不喜欢美国的文化,思想还是禁锢着的。”

为什么中国学生进美国公司那么难?就像外地人进北京公司一样。首先公司要给你解决户口,其次你可能工作的方式和北京(美国)人非常不一样。比如说,可能在地方上,你塞个红包能办的事,北京就不行,你还有麻烦。所以你首先要非常懂得这个地方的一套制度,一套做事的方式,公司才愿意帮你去搞户口。就像是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名校一样,为什么美国名校会拒绝那么多考试满分的中国学生?不是因为中国学生成绩不够,而是作为一个中国学生,成绩再好,思想还是非常中式,无法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以后哪能在美国混出大名堂,给学校必然没什么捐款。这是一个斯坦福毕业做留学很多年的老师跟我说的。我觉得说得非常对,想要融入美国,就一定要了解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成功是给予有功者的奖赏

故事从一个叫做Howard Lutnick的人说起。

我知道他,因为他是Cantor Fitzgerald投资银行的CEO,价值四千万美元的银行家,他为我的大学捐了一座体育馆。

我知道他,因为他的公司在9·11中失去了纽约基本上所有的员工——658人。

2011年10月底,他来到我们学校演讲,我没有去,其实我从心里有些嫉妒这样的人。在这个东海岸的私立文理学院里,有钱的银行家的孩子太多了,毕业之后顺着父母给的梯子爬上去的太多了,那么,为什么我要去听一个从一开始就成功的人的演讲呢?

但是每一个听完他演讲回来的人都很安静,我看着大家陆续地走回来,没人说话。

也许,他真得不一样。1993年,是他刚刚做到CEO的一年,那时公司分派打得很厉害,于是他决定“我们要雇用我们喜欢的人”。于是,每一个面试官都会被问:“我们到底喜不喜欢这个应聘者?我们能否和他共事?我们能否将这个人看作是我的朋友?”于是,他们雇用了很多兄弟姐妹,从高层到底层,就连门口的看门人都在和他的哥哥一起工作。

这更像是一个家庭,不像是投资银行,但是那种公司员工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他们的事业蒸蒸日上,越做越好,还搬进了世贸大楼104层和105层。

2001年9月11日。

Howard Lutnick开着车,带他的小儿子去幼儿园。那是他心爱的小儿子第一天上幼儿园,他很激动,当他领着自己的儿子走上楼时,他的手机却不识时务地响了。他很生气,不想接,但是这个时候一位幼儿园老师走下来,告诉他“飞机击中了世贸大楼”。

他冲出了幼儿园,坐上车,以最快的速度开回市中心。他的脑子里一片空白。烟,雾气,尖叫声,人群。Cantor Fitzgerald在纽约的950位员工中,658位丧生。其中有26对兄弟,包括Howard本人的弟弟。如果每天以二十个葬礼的速度进行,需要大概四十天。那天晚上,Howard召开了紧急会议,会场有1500人到场,全是家属。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Howard在演讲中说道,“我没有办法看着他们的脸,然后告诉他们,我至今没有任何人生还的消息。”

有些母亲,失去了所有的孩子,有些孩子,失去了双亲。

Howard最后决定:无论怎样,先要赔偿这些家属。他理解这种痛苦(在后文会讲到),他暗暗决定,如果公司能有起色,会把25%的收入捐给家属,免费给每个人交上十年的健康保险。

可是公司现在濒临破产,极其缺乏周转资金。

他走进办公室,说:“我们现在要工作。”

每个人都惊讶地望着他。

“我们必须要让公司运转起来,”他说,“不是为了钱,我现在根本不在乎钱。是为了那些丧生的雇员的家属,我们如果要帮助他们,必须要马上开始工作。”

9月19日,Cantor的顾客打来电话,决定把所有的生意都交给他们。

“那一刻我知道我们得救了,”Howard说,“我知道我们终于能付得起那25%了。”

在接下来的9·11纪念日前,Howard忽然接到了一个电话,是来自洛杉矶分公司的。他们告诉他,他们要飞来参加纪念活动,要关闭公司一天。那时Howard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完了,他们要离开了。

的确,这些私募基金的人是这个领域里最优秀的人,他们在公司如此脆弱的时候,在自己只拿20%的工资的时候,完全可以离开,走到街对面去上班。

第二天清晨,Howard打开门,十六个人走了进来。“我的手都在出汗,”他说,“我知道他们要辞职,我非常紧张。”可是没有一个人辞职,所有人都告诉他:“我们会留下。”当我在网上看视频,听到这里的时候,我已经止不住眼泪了。那些真正去做对的事情的人,是会被所有人信任,是能把事情做到最后坦荡荡地成功的。而那些自私自利的人,也许会得到一时的成功,但我不相信,在这种时候,所有的员工都会选择留下。

“我为什么会在当时做出那样的决定呢?”他说,“因为Haverford。”我按住了暂停键。“我十一岁的时候母亲去世,我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姐姐。当我十八岁,刚进Haverford一个星期的时候,我的父亲去世了。”“我的亲戚们马上离开了我们,我的叔叔不允许我去他家吃饭,因为他知道我们一去,就会留下来。”

“那是我大一的时候,刚进学校一周,谁都不认识,也没人知道我以后会怎么样,没有人能预料到我今天会给学校捐一座体育馆。我的姐姐,在另一所大学里,学校里告诉她,因为她没钱交学费,不能再上学了,到餐馆里打工好了。”

“但是我在Haverford的主任,马上给我买了一张飞机票,让我回家。回家之后我接到了一个电话,他们告诉我,我四年的学费全免了。当时我不明白。但是后来,很后来,我才意识到那是他们一贯做事的方式,这就是Haverford对待人的方式,而这也是为什么当9·11发生的时候,我做了我该做的事。”

我忽然想到了很多很多。我想到我在没考好之后走进教授的办公室他安慰我、帮助我。他下课会等所有人都走了,然后给我辅导,因为他不想让别人知道我法语不好。我想到就在我跟法语教授诉苦之后的第二天,我的主任就请我去她办公室喝茶,告诉我应该如何安排时间。我想到我在Haverford的同学们,那些会拿出自己的时间,来帮我复习的同学们。我刚来的时候觉得这里的人多奇怪啊,为什么都对人那么友好,

为什么都不顾着自己的事情,为什么都要帮助你。而他们的作为却那么自然,真的是从心里流露出来的一样。我当时认为他们是不会成功的,因为他们的心里总是想着别人,

我认为那些自我的、充满野心的人才会成功。可是听到这里时我忽然明白了,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学校很特别。为什么这个学校的人都学得那么累,但是同时又那么快乐。为什么有些人成功得非常绞尽脑汁,而有些人则轻轻松松。为什么有些人即使成功都永远不会满足,而有些人即使没有那么成功却有着美满的生活。

一切都取决于内心的平静。《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也许成功并不需要去与人挤破头追寻,而更多是一种社会给予有功者的奖赏吧。

美国名校真正看什么?

There is no secret formula or hidden agenda. I’m going to tell you right now what we’re looking for. We’re looking for intellectual passion.

也许是因为在对美国大学了解之前就去了美国的缘故,我对于美国大学的了解最初是站在美国人的角度上来看的。

What it’s for-that’s secondary. We are looking for the student who is so jazzed about... Whatever... that he or she can’t wait to get to Princeton and find out everything there is to know about it. And that’s, by and large, not going to be the student who’d content to sit in the lecture theater and take her notes, and take her exams, and collect her grade, and move on. We’re looking for the students who are looking for our faculty.

没有什么秘密方法能让你们进这所学校,我现在就来告诉你们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寻找的是对于知识的渴望,这种渴望能有什么用呢?——这个我们先搁置一边。我们在寻找会为一件事情而激动的学生,这些学生能够迫不及待地进入普林斯顿,寻找一切他们能够发现的资源。这些学生不会满足于坐在礼堂里听大课,记笔记,然后乖乖考试。我们在寻找那些寻找我们的学生。

——美国畅销书Admission

2009年到2010年,我曾经作为交流生在美国交流了一年。在我去之前,似乎大家对美国大学并不了解,但是当我在一年后回来的时候,惊奇地发现新浪网上有了申请美国大学的专区,身边的人不仅知道哈佛、耶鲁,甚至知道美国还有布朗大学和伯克利大学。周围所有人的家里似乎都有一个准备出国的人,一个正在出国的人和一个已经在国外的人。365天,中国学生的走向变化令我非常震惊,我记得一个要去密歇根安娜堡的同学曾经拍着我的肩膀说:“你这一届竞争太激烈了!你好自为之吧。”

也许是因为在对美国大学了解之前就去了美国的缘故,我对于美国大学的了解最初是站在美国人的角度上来看的。刚回来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还有中介这种东西的存在,一开始,我对于所有不是自己弄申请的人都很反感,因为我所有认识的美国同学都是自己凭真实的高中成绩,优异的SAT、ACT成绩和丰富而绝非编造的课外活动进的名校,而在国内却只用有标准化考试的高分和一个负责任而又有水平的中介就有可能进好学校。的确,这听起来非常不公平。

可是通过我和很多中国朋友、美国朋友以及美国名校的招生官的交流,我发现很多事情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也不公平。比如说我们的高中没有那么多课外活动,比如说数理化上我们学的东西比美国的要难得多,再比如说我们所应对的考试,并不是用我们的母语来答题。

那么应该怎样在这些不公平的变量中找到一个恒量呢?美国的大学不像中国的大学,一个高考分就行了,他们更要看的是你这个人的潜能,你在课外对于这个社会做出的贡献。最后,我发现,唯一的方法,就是make the best out of yourself,即“做好最好的自己”。并且将这个自己呈现给各所大学的招生办。

和中国一考定终生的制度不同,申请美国大学的组成要素有以下几个:

1.

标准化考试成绩(美国高考)

2.

语言成绩:托福或者雅思成绩

3.

申请文书

4.

课外活动

5.

推荐信

6.

申请奖学金此外,还需要一些特殊材料,比如自己的绘画作品集等。

在美国,申请大学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