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
26702800000011

第11章 不值钱的原则(1)

无论你有多少缺陷,都可以性感迷人

刚到美国的时候,学校里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生,叫丽贝卡。她有白皙的皮肤,还有像洋娃娃一样天真无邪的棕色大眼睛、棕色的长发和纤长的身材。她很安静,喜欢小动物,高尔夫球打得也非常好。可是当跟自己的美国朋友们说“我认为她真是漂亮极了”的时候,他们都很惊讶:

“她?还可以吧,也可以说是漂亮,但是肯定没有你认为的那么好看。”

“啊?她?我从来没注意到她啊,她又不怎么说话……”

而在我的生活中,自己所在的美国学校里被公认为“漂亮”的一个女生,却令我大跌眼镜。那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姑娘,在我看来五官很不和谐。她的脸很小,却有一只大鼻子,并且并不是很苗条。而且由于打球的缘故,胳膊和腿上都是肌肉。更可怕的是,她的皮肤非常黑,比我的皮肤还要黑一倍!可想而知刚到美国的我是多么迷惑!高中交流的一年过去,都没有觉得她哪里好看,回国一年,还是没能接受这种审美观,到美国大学的第一年,有时在网上看见她的照片,我还是觉得她很丑;可是第二年的时候,我忽然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人为她倾倒。

因为她活色生香。

中国人喜欢完美的东西。我们做事情时,总会有一个标准,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即为失败。所以在国内,美女都是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皮肤要毫无瑕疵,要有无辜的大眼和温婉的笑容,而且身材要苗条高挑。

而美国人则不同,他们喜欢的是独特的个体,而不完美则是独特的必要条件。美国人喜欢说:“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拥抱自己的不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拥抱自己的不完美。

美。”意思就是:缺点往往能够成为一种迷人之处。

所以大鼻子可以很美,宽下巴可以很美,胖子也可以很迷人,没有什么是刻意规定好的标准。美,完全取决于一个个体对待自己外表的态度。

以前在飞机上曾经遇到一个美国人,他跟我说,在日本的时候,他最困惑的事情是去买蔬菜。因为日本的蔬菜都是用科学技术造出来的完美物种,番茄是完美的球体,而每根黄瓜看上去都一样。

“我根本不敢吃!因为我从未见过这么奇怪的东西,一点都不自然!”他感叹道,“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有坑的番茄,一个奇形怪状的黄瓜。”

这就好比东方和西方的审美观:一边是绝对的完美主义;而另一边是绝对的个人主义。

在美国的女明星中,长得最标致、最秀丽的往往不是万里挑一选出来的那个,不是最完美的那个。而最独特的脸孔却最吸引人。在国内的时候我常常很困惑:为什么美国的女明星总是喜欢低下下巴,眼睛向上看,还总是把眉毛画得一副很凶狠的样子?

后来和美国朋友讨论,他们认为,那会给人带来一种神秘而独特的感觉,像是她藏有很多秘密,从而引诱人去发掘。而亚洲的明星却喜欢以天真无邪的面孔示人,仿佛是一张被人一眼就能看穿的“完美白纸”。

在美国人看来,美国美人的标准就是:没有标准。

任何人都能性感迷人,不论你有多少缺陷,只看你能否接受自己。就像约翰尼·德普那艳压群芳的妻子凡妮莎·帕拉迪丝,她在红地毯上自信地笑着,露出她那独一无二的大牙缝。

美式人情味,假装的冷漠

好友接待了两个在北京转机的美国姑娘,早上七点起床开车去机场接她们,晚上带她们出去下馆子,半夜还给送到三里屯夜店里。其中一个姑娘赶乘早上七点的飞机,于是好友又五点钟起床开车送她去机场。我惊讶地说:“天啊!你对她们也太好了吧!”

好友不解地说:“我对谁难道不都是这样的吗?”

仔细一想,似乎的确如此。如果是中国人来我家造访,肯定是衣、食、住、行全包并且几乎全程陪同,但是如果是我的外国朋友,基本上就是扔给她们一间屋子,然后告诉她们北京有哪里可以玩,接下来就什么都不管了。这种方式在外国人看来是非常正常的,而当我在造访我的外国朋友时,也习惯了这种方式,所以时间一久,就开始慢慢地“区别对待”了。

很多久居美国的人会认为美国的人情味不浓,邻里之间只是见面点头,并没有许多交流。在学校里,别人插手你的事情时只是会点到为止,决不会在不经过你同意之下帮你帮到底。经常,同学之间会有这种对话:

“嘿,今天帮我去××拿一下东西吧!我很忙,去不了。”

“抱歉伙计,我今天不太想出门。”

他们连一个借口都不会给,很直白地表示:我不想去,所以我不能帮你。

美国的人情,可以总结成:你永远不要期盼他人会做分外之事,但是如果他们做了,那就是加上的人情分。

2009年的时候整个中部暴雪,我们社区的整个街道都被厚厚的大雪埋住了。这个时候有一个邻居开着一辆铲雪车来帮每一个邻居铲雪。所有的人都非常感激他,事后每家都做了饼干给他送去,以表示对这次帮助的感谢。但是没有人期盼他下一次还来扫雪,当他不出动的时候,大家就会自己出门扫自己的。如果在扫雪的时候碰上,还会点头聊天,但是没有人会觉得:“我的邻居在门外扫雪,为什么不帮我家也扫了?”

关于美国的人情,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暑假刚回美国的时候没有地方住,于是便借宿在华盛顿的朋友那里,正好那几天她出差,于是她便嘱咐我每天给花园浇水,顺便每天遛狗。后来她回来,拿来了支票本,对我说:“每次我离开家,请人来帮我照看家时,我都会给他钱,所以我想你也应该得到你所应得的报酬。”

然后她递给了我一张两百美元的支票。

可以想象当时我的表情是多么纠结!

非常不明白:这是我在她家借宿,是她帮了我的忙,为什么还要反过来给我钱?在我坚定地说我不能要之后,她表情异常坚定地说:“如果你不要,我会很难过的。”

这是美国人的绝杀!每当推托到最后一刻的时候,两方中的一方就会说出这句话,结果当然是先说出来的占上风了。

而在我这位朋友看来,给我钱完全是分内的事,而如果恰巧让我住在这里又帮了我的忙的话,那更好;但是无论帮没帮上我的忙,钱都是要给的,因为在美国人看来这完全是两件分开的事情。

当我在爱荷华州的接待家庭里住的时候,买过一个几十美元的摄像头,很久没有用,放在外面的桌子上搞丢了。当时我一顿好找,却还是没有找到,结果接待家庭的妈妈跟我说:“对不起,你的摄像头是在我家里丢的,所以我们需要赔你这个摄像头。”我当时也觉得很不解:我住在他们家里整整一年,人家都没收我一分钱,怎么自己丢了个东西还要人家赔?

后来我明白了他们的逻辑:接待我是他们之前商量好的“分内之事”,而我丢了摄像头和这件事是完全分开的,需要分开考虑。

这就是美国式人情。美国人其实非常有人情味,只不过,你不能认为去做这些我们看起来有人情味的事情是他们该做的。

傲慢与偏见——不偏见的美国人

一次聚会上偶遇一位朋友,金发碧眼、家境优越的大四学生,身旁站着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姑娘漂亮是漂亮,但是看上去完全和他不搭——鼻环、文身、暴露衣服,一打听,是个社区大学的学生。

在那次聚会以后,我在图书馆碰见另一个朋友Z,在交谈时提起了原先的那个朋友,我说:“太奇怪了,他怎么会和一个社区大学的女生在一起。”

Z摇摇头,他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如果一个人漂亮、聪明、招人喜欢,没人会在乎她在哪里上的大学,她的家庭背景如何。他说这就是美国和中国的区别,美国之所以进步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很反对偏见的国度,而当他在中国的时候,他感受到了很多一成不变的偏见。

“那些爷爷奶奶去了哈佛,父母去了哈佛,自己又去哈佛的人,他们并不会让美国变得更好,他们只会让美国停留在原来的地方;但是那些贫穷、有好奇心、没有偏见的人会让美国进步。”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美国总统大选的时候,总统总是要挖出自己平民的那一面,即使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都要说自己曾经住在农场里,自己小时候的玩伴是多么穷苦,所以他们理解各种不同层次人的生活。而在国内,虽然社会上有些人仇恨上层阶级,但是那些人却都想成为上层阶级。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且长时间的,所以整个社会阶层都是已经设计好的,并且已经存在很久,所以很难跳出这个体系去想问题。但是美国相比起来还是一个相对不成熟的社会,所以还是在鼓励人们去跳出体系去想问题。

比如说美国的电影,很多都是在讲独立的个体和集体的冲突,在讲个体是如何破坏规矩并且建立新的规矩的。着名的电影《出租司机》,就是在讲一个遵循一切规则的出租司机在生活上四处受挫,爱情不顺,事业不顺,最终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即为去刺杀一个参议员,在他刺杀未果之后他到贫民窟里去挑事,和三个黑帮分子决斗,杀了三个人,自己鲜血淋漓地躺在沙发上。本来以为这就是最终的结尾,但是镜头一转,转到一封感谢信和一张贴在墙上的报纸:出租车司机勇斗黑帮分子,所以最终他成为了全市的英雄。这个电影充分地说明了美国人的这种打破规矩的心态——打破规矩的下场总是好的。而如果在一个鼓励打破规矩的社会里,又怎么会有一成不变的偏见呢?

记得有一部电影里有这样的台词:

男主角:“我失了业,和女朋友分了手,现在我还在联邦调查局的名单上。”

女主角:“天啊,肯定有很多女孩子迷上你!”

放在中国来看,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女孩子迷上的都是高攀不上的公子哥儿,而并不是无业游民和罪犯。可是由于美国是这样一种反对偏见并且鼓励创新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被放进一个盒子里,每个人却又不能被放进任何一个盒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