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战韬略与孙子兵法
26698100000028

第28章 上下同欲是企业发展的保证(2)

八、建立“抱怨”登记制度。以往公司的申诉案件不胜枚举,其中大多数都是由于管理人员对劳资协议不了解而产生的。为了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公司建立了“抱怨”登记制度,使许多“抱怨”事件在演变成费时费钱的申诉案件之前就能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按月召开“职工参与管理会议”的代表按下列方法产生:通过抽签方式抽出初选人员,然后再由总经理和高级主管从中任意挑选20名参加会议。公司规定,每年每月参加会议的人员不得重复,因此公司每个员工都拥有平等的机会当面向高级主管畅谈自己对公司工作的各种意见。

十、试行“个人申报制度”。所谓“个人申报制度”,就是用一定的方式把员工自己对工作职务的希望和对工作地点的希望等向人事部门申报的制度。人事部门主管接到员工的申报后,结合员工直属上司的适应性调查报告,对员工的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尽量满足其志向和兴趣,发挥其专长。

4.毫无保留地接纳意见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孙子兵法》指出上级不能压制下级的创造性,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在企业管理中,要保持团队的战斗力,领导必须多吸呐员工的有益建议。

通用电气公司的前身是美国爱迪生电气公司,创立于1878年。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世界最大的电气设备制造公司。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除了一般的电气产品,如家电,X光机等,还生产电站设备、核反应堆、宇航设备和导弹。但到了1980年,这个巨大的公司却落得山穷水尽,难以维持的境地。就在这危机关口,年仅44岁,出身于一个火车司机家庭的约翰·韦尔奇走马上任了,担任了这个庞然大物的董事长和总裁职务。

他上任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宣布通用电气公司是一家“没有界限的公司”,指出:“毫无保留地发表意见”是通用电气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1986年,一位年轻工人冲着分公司经理嚷道:“我想知道我们那里什么时候才能有点‘管理’!。”韦尔奇听说后,不仅不允许处分这个年轻人,还亲自下去调查,几周之后,分公司的领导班子被撤换了。

在通用电气公司里,每年约有2万到2.5万职工参加“大家出主意”会,时间不定,每次50至150人,要求主持者要善于引导大家坦率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及时找到生产上的问题,改进管理,提高产品和工作质量。职工如此,公司的各级领导层也在这个精神的指导下,更加注意集思广益。每年1月,公司的500名高级主管在佛罗里达州聚会两天半。10月,100名主要头头又开会两天半,最后30~40名核心主管则每季开会两天半,集中研究下面的反映,作出准确及时的决策。

当基层开“大家出主意”会时,各级主管都要尽可能下去参加。韦尔奇带头示范,他常常只是专心地听,并不发言。开展“大家出主意”活动,给公司带来了生气,取得了很大成果。如在某次“出主意”的会上,有个职工提出,在建设电冰箱新厂时,可以借用公司的哥伦比亚厂的机器设备。哥伦比亚厂是生产供空调使用的压缩机的工厂,与电冰箱生产正好配套。如此“转移使用”,节省了一大笔开支。这样生产的压缩机将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质量最高的。

开展“出主意”活动,除了在经济上带来巨大收益之外,更重要的是使职工感到自己的力量,精神面貌大变。经韦尔奇的努力,公司从1985年开始,职工减少了11万人,利润和营业额却都翻了一番。1988年,它在世界最大的公司中排名第10,在美国排名第5。1989年,它上升为世界第7,营业额高达552.64亿美元,利润39.39亿美元。

柯达公司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名普通工人写了一封建议书给董事长乔治·伊士曼,内容简单得令人吃惊,只是呼吁生产部门“将玻璃擦干净”。事虽不足为道,但伊士曼却认为这是员工积极性的表现,立即公开表彰,发给奖金,并由此建立了“柯达建议制度”。

迄今,该公司职工已提建议200万余项,被公司采纳了的有60万余项。该公司职工因提出建议而得到的奖金每年总计都在150万美元以上,而柯达公司从中受益的又何止千万美元呢。

企业最大的财富是人的聪明才智。企业领导人应该鼓励每一个员工积极地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必须使他们知道,他们的建议将会得到认真的研究,并且也真正这样做。如果能像柯达公司那样在企业中建立起良好的建议制度,凡所提建议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给予重奖,必然会促进企业的全体职工同心协力,使职工对自己的工作发生兴趣,对自己的工作考虑得更多并总是设法去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是领导者激发人们聪明才智的有效手段。

该公司对职工提出的每条建议都进行认真审查,一般经过以下过程:职工提出建议后,由各车间委员根据建议的独创性、思索程度、适应性和效果等内容进行评定和选拔,分为特别、优秀、A、B、C和D建议等7个级别,凡属最后两级建议的提出者,由车间委员会予以表扬;B级以上提交厂小组委员会,在那里再次进行评定和选拔,并对B级和A级的建议提出者给予表扬;特别、优秀、优良三级建议提交厂改进工作委员会审查后进行表扬;特别级建议要征询公司表彰审查委员会的意见。

5.决策总在讨论之后

商战中,任何正确的决策都应该是集思广益的,同时在讨论之后作着决策,更容易凝聚团队。诚如《孙子兵法》所言“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乎无算乎?”

团队成员间的密切团结和高效沟通,不仅可以减少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成员间相互了解、相互帮助和相互交流,使各成员的矢量合最大化,以实现团队的整体目标,而且可以实现团队成员间智力资源共享,促进知识创新。英特尔这个1968年成立的小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就名扬天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团结的、高效沟通的团队精神。

当初由葛洛夫、摩尔、诺宜斯3名年轻人共同创办的英特尔公司一直保持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并以此作为公司成功之圭臬。可以说,英特尔是硅谷百十家半导体厂家中最早、最持久开展团队建设的公司,这也使得它能在潮起潮落的全球计算机市场中始终能坚如磐石。

英特尔的工程师队伍中华裔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为留住这些人才,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热情,英特尔几次借用当地或其他城市的中国餐馆举办华裔工程师恳谈会,并从1984年2月开始,年年举办“与中国人同度春节”的“英特尔公司中国新年庆祝酒会”,公司总裁葛洛夫等公司高级领导层届时也亲自参加,另有100余名非华工裔员自费参加,气氛异常融洽。同时,英特尔成立“多重文化整合会”,对象从华人扩大至日本人、犹太人等,定期举办各种活动,促进公司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英特尔的“会议哲学”与它的“文化哲学”一样独特。英特尔将会议分为“激荡型会议”与“程序型会议”两种,前者的主要目的是集思广益,凭借大家的脑力激荡得出最佳方案。英特尔有一句名言:“决策总在讨论之后。”与会者不分等级职务,畅所欲言,包括尖锐的诘难与疑虑,都会得到领导者的高度重视。后来,这种“激荡型会议”形成的开放性风气被英特尔推广到企业内部管理上,这就是英特尔的“建设性对立”管理,鼓励员工与领导、员工与员工、领导与领导之间做到一方直言不讳,一方广纳众议,防止“一言堂”出现。英特尔的团队建设以轻松、开放着称,但在讲究纪律的严明性方面毫不含糊。拿上班签到来说,迟到超过5分钟的人,则要签“迟到簿”,并张榜公布。一次,总裁葛洛夫因急事耽搁迟到,同样自觉地在“迟到簿”上留下大名,只不过他还在旁边风趣地加了条注:“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完人。”

6.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要发挥团体的合力,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做事参与感,这是一个聪明领导人的商战韬略。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强调“君命有所不受”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用友软件公司创始人王文京是中国IT领域知名人物。王文京1964年12月出生于江西省上饶,15岁考入江西财经大学,毕业后分到了国务院机关事物管理局财务管理司工作。1988年24岁的王文京辞职到中关村创业。

王文京常常会给人一个舞台,靠员工去想像发挥,他很少告诉你这件事应该怎么做。如果这件事情对,王文京同意你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至于怎么发展,你自己去想吧。王文京在战术层几乎是完全授权的。用友常常有些经理会有这样一些疑问:王总这么定了方向,他又不告诉我怎么做,我怎么干?如果员工不改变这种观念,等王文京告诉你怎么做,等于是等着免职通知书。因为王文京只告诉你大方向是这样,具体怎么做,你应该去想,要不然要你干嘛。所以用友有很多事情,部门经理不是一定要去找王文京,而是自己就定了。王文京给了员工一个“势力范围”,一个发挥的舞台,用友人也觉得王文京比较理智。

王文京不独裁,王文京喜欢听员工说一些东西,他听得特别认真,细致,员工甚至在他面前发牢骚或者激昂澎湃都没有关系,他都能承受,但是他最后可能已经有自己的定论了。用友有员工开玩笑说:王总征求你意见的时候,也就是告诉你结果的时候。

有时候因为员工有一些反对意见,王文京确实也会改变主意。王文京的决策权是绝对的,但是他不绝对控制这种决策权。这是王文京的决策系统。国外一些资料显示,一个国际化的公司,在决策知识系统非常健全的情况下,决策失误率达到50%,而中国国内的企业在决策系统很不健全的情况下,决策失误率会更高。而用友的决策支持系统并不是很数据化,可能更多依靠的是王文京的灵感。决策出了错误,王文京愿意自己承担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用友能够杀出财务软件重围,做ERP软件,现在又通过伟库网实施ASP角色转变,在商战中占有一席之地,反映出王文京在大方向上的敏锐和果断。

康柏公司中国区总裁谢克人不同意大公司里面的条条框框会束缚一个经理人的手脚。“规章制度并没有把人管死,规章制度只规定了一些基本的东西而已,还留有很多空间供个人发挥,供个人创意。很多人没有创意,没有把新东西做出来,就归咎为是规章制度束缚了自己,实际情况不是这样。”谢克人把缺乏创意的原因归为两个:一、自己没有能力去创意;二、有能力,但怕犯错误,怕面对失败。“新的东西一定是人家都没有尝试过的,成功的另一面就是失败,不是每一个职业经理人都勇于直面失败。”

在谢克人眼里,只懂得守规章的人不是什么人才。“为什么要有规矩,如果就我们几个人都很能干,就用不着什么规矩,但公司大了以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时候,人和人需要配合的时候,就需要规矩。但是做经理的看规矩和普通员工看规矩应该不同。普通员工看规矩看的是数字,是九点零五分不是零六分,做三遍不是做四遍,这些对刚上班的人很对,也很有必要,他不用想别的事情,只要按规矩做就行了。但作为一个经理,看规矩就应该不同。规矩是人写出来的,作为经理要清楚写规矩的人为什么要这么写而不是那样写,写这条规矩是出于何种考虑。另外,规矩只能是一条、一段,最多是一本书,但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如果经理人不了解写规矩人的意图和思路,仅靠规矩解决不了现实环境中千变万化的问题。现实是随时变化着的,规矩也要变,但什么时候改变呢?就是经理人了解到环境和规矩的差别,自己主动去改变。”谢克人认为从对待规矩的态度中,能够衡量出一个人到底是一般员工,还是一个可造就的人才。

现在中国的机会很多,很多年青人选择创业,谢克人认为个人发展最理想的状态是能在企业里面很快学到很多东西,然后,再去创业,因为许多东西必须用失败来学习,而且企业是一个大环境,可以互相帮助成长。“如果我有今天的经验,回头30年,我肯定去创业,但如果一切还要从头开始,我还是要做经理人。”

“这个社会上有企业人、生意人、政治人、宗教人、艺术人、学术人等等各式各样的人,每种人都不一样,每种人都有每种人不同的回报和感受。在大多数人看来,外国政治家都是讲假话的,但是,你看他也还是洋洋自得的。经理人和生意人所做的内容很一样,但概念很不一样。生意人满足于这个账由我来算,经理人满足于操作的是大盘,影响大。”

但不管怎样,作为一个经理人如果只学会师傅交给的几招,那么很快就会被时代淘汰。“这样的人在一个企业不会长久地待下去,只能是跳来跳去,为了跳槽而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