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临床实用护理学
26697900000036

第36章 儿科疾病护理(3)

新生儿、婴儿哺乳不宜过急,哺乳后抱正小儿身体,轻拍背部至打嗝。哺乳后不易短时间内抬起下肢更换尿布。对于容易呕吐的孩子尤其是感冒后或者咳嗽后呕吐的,应当在平时加强营养和体育锻炼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或者服用牛初乳、转移因子以预防感冒;饮食要定时定量;不要太饱;食物一定要新鲜卫生;不要给患儿吃过于辛辣、熏烤和肥腻的食物。

再发性呕吐和神经性呕吐: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生活规律,切忌暴饮暴食,尽量保持身心安静,进食时不要过于勉强。此外一定不要给患儿增加任何压力,否则会加重呕吐。患儿应合理安排生活,包括饮食制度,加强体育锻炼和增加生理睡眠时间。周围人不要过分注意孩子的呕吐症状,应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得紧张和顾虑,以提高其治疗的信心。同时保持环境清洁,患儿呕吐物及时处理,污染的衣服、床单、被子及时更换,以免继续刺激患儿。呕吐时,应守护在其身边,给予精神安慰;呕吐后,及时帮助漱口,勤给患儿洗澡,清除因呕吐留在身体上的异味。

小儿服药时也容易引起呕吐者:在喂药液时,药液不要太热,太冷;难喂药的小儿也可采用少量多次服用法;必要时也可服一口停一会儿然后再服用。

(第九节)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多种病毒侵犯心脏,引起心肌间质局灶性或弥漫性炎性病变。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内膜炎症改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近年来发生率有增多的趋势,是儿科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临床上病性轻重悬殊,病程长短不等,预后大多良好。但少数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也可病程迁延不愈,心脏肥大,并由于免疫反应逐渐发展为心肌病。

【临床表现】

患儿多有不同程度的前驱症状,主要为发热、全身不适、咽痛、肌痛。轻症者可无明显症状。心肌受累明显时患儿常有心前区不适、胸闷、心悸、头昏及乏力等。新生儿患病时病情进展快,常见高热、反应低下、呼吸困难和紫绀,常有神经、肝脏和肺部的并发症。体征为心脏扩大,心动过速、心音低钝及奔马律,可导致心力衰竭及昏厥等。如反复发作心力衰竭,则心脏明显扩大,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或栓塞等,预后很差。

【辅助检查】

1心电图检查:有明显心率失常、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

2发病一个月内血清CK-MB增高。

3病毒学检查:疾病早期可从咽拭子、咽冲洗液、粪便、血液、心包液中分离出病毒,但需结合血清抗体测定才更有意义。

【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治疗在于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代谢及心脏功能、促进心肌修复。可静脉滴注大剂量维生素C及能量合剂,危重时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护理】

1减轻心脏负荷,强调卧床休息

在急性期一般需坚持3个月,病情稳定可轻微活动,恢复期仍应限制负荷量。有心功能不全及心脏扩大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直至心脏大小回复正常和心功能恢复后,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切忌在心脏仍有一定程度增大时即恢复入学。给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切忌饱餐,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2严密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并记录心率、脉搏的强弱和节律,注意血压、体温、呼吸及精神状态的变化,以便对病情的发展作出正确的估计。对严重心律失常者应持续进行心电监护。发现多源性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扑动、颤动,需立即通知医师并采取紧急措施。

3对症及用药护理

(1)有胸闷、气促、心律失常者应给予供氧。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了解所用药物的性能、特点和副作用。如使用洋地黄时剂量宜偏小,避免洋地黄中毒。

(2)烦躁不安者应给予必要的解释及安慰,保持病室环境安静,必要时适当使用镇静剂。

(3)需要静脉输液治疗时,应注意控制输液速度,防止发生心力衰竭。

(4)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治疗心力衰竭时,应注意由于心肌炎导致对洋地黄制剂较敏感,容易中毒,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若心率过缓或其他副作用出现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妥善处理。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代谢及心脏功能,促进心肌恢复。可静滴大剂量维生素C及能量合剂,危重症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健康教育】

最根本的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呼吸道、消化道等病毒感染,流行期少到公共场所,一旦发病及时就诊治疗。注意营养,严格按心功能状况保证休息。接受医务人员的康复指导,防止复发。

(第十节)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又称心功能不全,是指由于心脏工作能力下降,即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的病理状态。其是小儿常见的复杂综合征,为心脏急症之一。小儿时期心衰以1岁内发病率最高,其中以先天性心脏病引起者最多。儿童时期以风湿性心脏病和急性肾炎所致的心衰最为多见。另外,小儿呼吸道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营养不良、心率失常、电解质紊乱等常为心衰诱因。

【临床表现】

1婴幼儿心衰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常见症状为呼吸快速、表浅,喂养困难,体重增长缓慢,烦躁多汗,哭声低弱,肺部可听到干罗音或哮鸣音,肝增大达肋下3cm以上。浮肿首先及于颜面、眼睑等部位,严重时鼻唇三角区呈现青紫。

2年长儿心衰的临床表现与成人相似,表现为:①心排出量的不足:出现心动过速、心脏扩大、奔马律、脉细弱、肤色苍白、湿冷、全身乏力或烦躁、厌食。②体静脉瘀血:肝肿大、颈静脉怒张、肝颈反流试验阳性、水肿、尿量减少。③肺静脉瘀血:呼吸困难、气促、端坐呼吸、鼻翼扇动、青紫、肺部可闻及湿罗音,咳嗽、声音嘶哑。

3心衰临床诊断指征如下:①安静时心率增快,婴儿>180次/分,幼儿>160次/分,不能用发热或缺氧解释者。②呼吸困难,青紫突然加重,安静时呼吸达60次/分以上。③肝大达肋下3cm以上,或在密切观察下短时间内较前增大,而不能以横隔下移等原因解释者。④心音明显低钝,或出现奔马律。⑤突然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灰,而不能用原有疾病解释。⑥尿少、下肢浮肿,已除外营养不良、肾炎、维生素B1缺乏等原因所造成者。

【辅助检查】

1胸部X线检查:心影普遍增大,搏动减弱,肺纹理增多,肺部瘀血。

2心电图检查:不能表明有无心衰,对病因诊断及指导洋地黄应用有帮助。

3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室和心房腔扩大,心室收缩时间间期延长和喷血分数降低。心脏舒张功能不全时,二维超声心动图有助于诊断。

【治疗】

1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疾病:如为先天性心脏病所引起,则内科治疗往往是术前的准备,而且术后尚需继续治疗一个时期。风湿性心脏炎应积极控制风湿活动期。

2减轻心脏负荷,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顺应性,减少钠水潴留:主要是合理应用洋地黄制剂、血管扩张剂及利尿剂。

3休息:这是减轻心脏负担的重要措施,在小儿,可以借助镇静剂达到休息目的。

4饮食:应少量,多次易消化的饮食为宜,一般饮食中钠盐应减少。

【护理】

1休息:病室应安静舒适,避免各种精神刺激,防止用力过度,保持大便通畅,必时用开塞露通便。体位取半坐卧位(小婴儿取15%~30%斜坡卧位),使横隔下降,有利呼吸运动。尽量避免患儿烦躁、哭闹,必要时使用镇静剂。年长儿可看画报、听故事等,夜间可给安眠药。

2供氧:有呼吸困难、发绀、呼吸节律明显增快及低氧血症者给于供氧。轻度缺氧氧流量:0.5~2升/分,中度缺氧氧流量:2~4升/分,重度缺氧氧流量:4~6升/分。急性肺水肿患儿吸氧时,湿化瓶可改盛20%~30%乙醇,间歇吸入,每次10~20分钟,间隔15~30分钟,重复1~2次。

3饮食:应少量、多次易消化的饮食为宜。控制水盐摄入,轻者可给少盐饮食,指每日饮食中钠盐不超过05~1g,重者无盐饮食,指在食物烹调时不加食盐或其它含盐食物。对于心功能Ⅳ级或浮肿尿少的病儿,应控制水分。严格记录出入量,按时测量体重。输液每日总量宜控制在75ml/kg以下,严格掌握输液速度,有条件者可应用微量泵输液。

4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定时测量心率、心律,注意心音、血压、呼吸等,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如有变化及时与医师联系。

5做好心理护理: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采用相应的对策,主动与患儿沟通,给予安慰鼓励,取得合作,避免患儿抗拒哭闹,加重心脏负担,同时最好能有家长陪伴,减少离开亲人的创伤,使患儿情绪稳定。

6药物治疗的护理要点

(1)洋地黄制剂药物:①使用药物前应了解患儿的基本临床资料,如症状、体征、脉搏、心率和心律,血电解质、肝肾功能、心电图表现、及近2~3周洋地黄使用情况。一般脉率在新生儿<120次/分,婴儿<100次/分,幼儿<80次/分,学龄儿童<60次/分或出现心电图P~R间期较用药前延长,心律失常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决定是否停药。②应严格按时按剂量给药,婴幼儿用量甚小,注射时每次用量少于0.5ml时要用生理盐水稀释后用lml注射器吸药,口服药则要与其它药物分开服用。③钙剂与洋地黄制剂有协同作用,应避免同时使用。如用钙剂时,应间隔1小时。④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洋地黄的毒性反应,小儿洋地黄中毒最常见的表现为心律失常、心动过缓、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嗜睡、头晕,色视等,报告医师及时停用洋地黄类药物。⑤用药后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洋地黄制剂达到疗效的主要指标是:心率减慢、肝缩小、气促改善,安静、胃纳好转、尿量增加。长期使用洋地黄制剂者,要监测血清地高辛浓度,采血标本时间应在服药后6小时左右,开始用维持量的24小时为准。

(2)应用血管扩张剂者,注意药物的副作用,主要是血压突然降低,应密切注意血压变化,写好护理记录,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应用利尿剂应记录用药时间及剂量、尿量及病人反应等。

7防止继发感染:由于体循环及肺循环瘀血,患儿机体抵抗力低下,应视病情而定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协助做好生活护理和身体的清洁卫生,长期卧床及有水肿者,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预防褥疮。感染与非感染患儿分室居住,避免呼吸道感染。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肠道感染。

【健康教育】

使患儿及家长熟悉此病的早期症状,防止诱发因素,及时治疗原发病;根据心功能恢复情况参加活动,避免过劳;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感冒;向家长介绍所用药物的方法及副作用,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就医。

(第十一节)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儿科常见疾病,发病率居泌尿系统首位。是一组不同病因所致,以血尿、水肿、高血压为主要表现的肾小球疾病。绝大多数是由于链球菌感染所致。急性肾炎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以5-14岁多见,男性略多,秋冬季节好发。

【临床表现】

本病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前驱症状,感染后1~3周急性起病,症状轻重不一,典型表现为血尿、水肿、高血压。出现上述症状的同时,患儿常有乏力、恶心、呕吐、头晕,年长儿诉腰部钝痛,年幼儿诉腹痛。严重病例有严重循环充血、高血压脑病、急性肾功能不全。

1水肿:一多数为轻、中度水肿,先自眼睑浮肿,渐及全身,为非凹陷性。随着尿量增多,浮肿逐渐消退。

2血尿:肉眼血尿时呈洗肉水样或茶色。镜下见大量红细胞,轻者仅镜下血尿-肉眼血尿多在1~2周消失。

3高血压:一般发生在早期。

4主要并发症

(1)严重循环充血:表现为明显气急,胸闷、端坐呼吸、频咳、肺底湿啰音、奔马律、肝大等左右心脏衰竭症状。危重病例可因急性肺水肿于数小时内死亡。

(2)血压脑病:血压急剧增高,可出现高血压脑病。表现为头痛、呕吐、一过性视力障碍,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惊厥及昏迷,是急性肾炎危重症状。

(3)急性肾功能不全:严重少尿或无尿患儿可出现暂时性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一般持续3~5日,在尿量逐渐增多后,病情好转。

【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尿蛋白十~++十之间,镜下除见大量红细胞外,可见透明、颗粒或红细胞管型;

2血沉增快;

3抗链球菌溶血素“O”多数升高;

4早期血清补体(CH5O、C3)下降(多于病后6~8周恢复正常);

5血浆尿素氮、肌酐有时升高。

【治疗】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无特异疗法。以对症处理为主,注意并发症的发生并及时治疗。

1休息保证休息,直至尿量增多、水肿消退、血压平稳。

2饮食有水肿及高血压者应限制盐及水,有氮质血症者应限制蛋白。

3控制链球菌感染和清除病灶一般应用青霉素10~14天。

4对症治疗经控制水盐入量仍水肿尿少者可用利尿剂,凡经休息,控制水盐入量、利尿而血压仍高者给予降压药。

【护理】

1休息:休息能减少潜在并发症的发生,要向患儿及家长强调休息的重要性以取得合作。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通常需2-3周。待水肿消退、血压降至正常、肉眼血尿消失,可逐步增加室内活动量;对遗留的轻度蛋白尿及血尿应加强随访观察而无需延长卧床期。3个月内宜避免剧烈体力活动。可于停止卧床后逐渐增加活动量,2个月后如无临床症状,尿常规基本正常,即可开始半日上学,逐步到全日学习。

2饮食:水肿、血压高者用无盐或低盐饮食,有氮质血症时限制蛋白质的入量,每日0.5g/kg;供给高糖饮食以满足小儿热量需要;少尿且水肿重者限水。在尿量增加、水肿消退、血压正常后,可恢复正常饮食,以保证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3观察病情变化

(1)观察尿量、尿色,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应用利尿剂时每日测体重。每周留尿标本送尿常规检查2次。患儿尿量增加,肉眼血尿消失,提示病情好转。如尿量持续减少,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要警惕急性肾功能。

(2)观察血压变化,若出现血压突然升高、剧烈头痛、呕吐、眼花等,提示高血压脑病,配合医生积极救治。

(3)密切观察呼吸、心率、脉搏等变化,警惕严重循环充血的发生。

【健康教育】

1向患儿及家属宣传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无特异疗法,主要是休息、对症处理、加强护理。但本病预后良好,应减轻心理负担,合理照顾患儿,及时发现异常。

2使患儿及家长了解预防本病的根本方法是防治链球菌感染,平日加强锻炼身体,注意皮肤清洁卫生,以减少呼吸道和皮肤感染。如一旦感染应及时治疗。

(第十二节)肾病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