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临床实用护理学
26697900000034

第34章 儿科疾病护理(1)

(第一节)足月儿的护理

1新生儿室条件

有条件的医院应设立新生儿病区或在病区中设立新生儿病室,并应安置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的朝南区域。病室内最好备有空调和空气净化设备,保持室温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规模较大的病区应设入院观察室、危重监护室、足月儿室及早产儿室,另配1~2间空房间,供临时隔离或空气消毒时轮换使用。

2保持呼吸道通畅

(1)在新生儿娩出后,开始呼吸前,应迅速清除口、鼻部的粘液及羊水,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免引起吸入性肺炎。

(2)经常检查鼻孔是否通畅,清除鼻孔内的分泌物。

(3)保持新生儿适宜的体位,一般取右侧卧位,如仰卧时避免颈部前屈或过度后仰。

(4)避免随意将物品阻挡新生儿口鼻腔或按压其胸部。

3保暖

已证实较小婴儿合理保温可降低死亡率25%。恒定的体温是人体生理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常随外界变化而变化,故将新生儿的体温维持在适中温度是十分重要的。

适中温度:又称中性温度,是一个范围值,在此温度下婴儿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能保持正常体温。温度或高或低均增加代谢率。一般来讲,成人的适中温度为25~30度,新生儿的适中温度为33~35度,胎龄越小者,适中温度越高。

(1)新生儿生后立即擦干体表面的羊水,用温暖包被包裹新生儿。此外新生儿脑重量占体重的12%,成人只占2%,戴小绒帽可起到保温作用。

(3)给新生儿治疗或护理时的失热量有时候是非常可观的,要注意加强保暖。避免室温过高或过低,采用适中温度使患儿达到快速生长。

4喂养

出生后合理喂养可使新生儿达到正常的生长发育。还有近年来研究证实,对早产儿早期微量胃肠道营养能促进胃肠激素释放和胃肠功能成熟,增加后期喂养的耐受性,故根据新生儿的不同情况提供其所需要的营养是非常重要的。足月儿生后能适应母乳喂养,一般生后半小时左右即可给予母亲哺乳,鼓励接需喂奶。3~4小时喂养一次,中间可喂水。喂哺后婴儿宜向右侧卧,注意观察有无溢奶或呕吐,防止吸入窒息。

5预防感染

新生儿头、颈、腋窝、会阴及其他皮肤皱折处应勤洗,保持清洁、干燥以免糜烂。每次换尿布后,特别在大便后应用温水洗臀部,并用软毛巾蘸干,以防尿布疹。脐带脱落后可用盆浴洗澡,宜用刺激性小的肥皂。新生儿的衣服、尿布应柔软而宽适,衣带不宜过紧。为保持新生儿口腔清洁可于奶间喂水,不必擦洗以免损伤。脐带未脱落前应保持干燥,勿受污染。应每天检查脐部,涂以75%乙醇,使其干燥。如有感染可用3%过氧化氢洗净后,再用3%碘伏消毒,或局部使用抗生素。

6认真细致的观察病情

每天要及时了解婴儿吃奶、大小便及睡眠情况。注意体温、呼吸、心音、心率、体重等的变化。注意面容、面色、手足颜色和温度,皮肤有无化脓灶或出血点。有无呕吐,囟门及肌张力有无异常等,都应密切观察。

【健康教育】

1促进母婴感情建立在母婴的情况允许下,婴儿出生后,应尽早(30分钟内)将新生儿安放在母亲身旁,进行皮肤接触、鼓励早吸吮,促进感情交流,有利于婴儿身心发育。

2宣传育儿保健常识向家长介绍喂养(包括添加辅食)、保暖、防感染、预防接种等有关知识。

3新生儿筛查护理人员应了解有条件对新生儿进行筛查的单位及项目,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和半乳糖症等,以便对可疑者建议去进行筛查。

(第二节)早产儿的护理

1入院准备:接到通知后,立即接通温箱、氧气、吸痰器、微量推注式输液泵,备好液体。早产儿一入院立即按程序对其实施以上各项护理。尽快为早产儿建立起必需的基本治疗和护理措施。早产儿应与足月儿分开,护理人员应相对固定,工作上实行整体护理。

2保暖:早产儿的生理特点决定其出生后体温下降速度高于正常足月儿。保温是早产儿护理中的重要环节。保温要根据其不同出生体重和不同出生日龄,选择不同的温箱温度,使早产儿体温逐渐上升,并保持在365℃左右,每2~4小时测体温一次,使早产儿代谢稳定,耗氧量降到最低。避免箱温突然增高或降低,以免诱发患儿的呼吸暂停。

3喂养:早产儿在得到有效的保暖、吸氧、补液以及能量合剂的供给后,其一般状况得到改善,面色红润,体温正常,呼吸均匀无发绀,处于安静睡眠状态,这时早产儿的吞咽和吸吮反射可先后出现。早产儿胎龄>32周,体重>1500克,无窘迫者,生后尽早开奶。喂养首选母乳,其次是早产儿配方奶。可选用滴管喂养或奶瓶喂养,奶瓶喂养可以培养和锻炼其吸吮能力。早产儿生长发育快,对维生素A、C、D及钙、铁等矿物质需要量相对地较年长儿及成人多,应及时补充以预防营养缺乏症。

4生命体征监测与病情观察

(1)体温: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差,常偏低或不升,要特别注意保暖,同时也防止体温过高,使早产儿体温保持在恒定温度。

(2)心率:早产儿心率一般为120-160次/min,如果<100次/min,有缺氧表现,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抢救措施。

(3)呼吸:早产儿有时会出现呼吸暂停,其面色逐渐发灰,呼吸动作消失,立即给予刺激皮肤、耳廓等,使呼吸恢复,有时呼吸暂停是由于痰液或奶液堵塞呼吸道,应立即吸痰使呼吸道通畅。

(4)反应:正常早产儿存在吸吮、觅食、吞咽反射等,对其他刺激有一定的反应,但有时表现弱或出现晚。一般早产儿处于安静睡眠状态,如果原有反射减弱或消失系出现烦躁,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相应治疗措施。

(5)其他:观察早产儿有无硬肿、肺出血及强直收缩等现象。

5预防感染

早产儿皮肤粘膜薄嫩容易被损伤,脐部为开放伤口,细菌容易在此生长繁殖,再加上早产儿免疫机能发育不完善,容易感染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所以必须做好早产儿的皮肤、口腔、脐部、臀部护理,做好新生儿室的消毒隔离工作。

6母婴同室的管理

帮助母亲挤奶,协助婴儿吸吮。经过几天母婴分离,在母婴病情均允许的情况下促使母乳喂养。早产儿可转入母婴同室,这时促使母乳喂养是护士重要的护理目标。

7早产儿出院标准

(1)体重增至2000克以上。

(2)在不吸氧情况下无呼吸暂停。

(3)能自己吸吮乳汁,无呕吐。

(4)在20℃环境中维持体温稳定。出院前作一次全面体检,出院后要定期随访。

(第三节)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窒息是围产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1)胎儿宫内窒息:胎儿缺氧时,胎动增加,胎心率先增快>160次/分,后减弱<100次/分,严重缺氧者,羊水因胎粪污染而呈黄绿色。

(2)生后窒息:诊断有无窒息及窒息程度均为以1分钟内(指评完分的时间)Apgar评为标准,8~10分钟为正常,4~7分钟为轻度窒息,0~3分钟为重度窒息。缺氧轻者皮肤身体红,四肢青紫,心率<100次/分,四肢略屈曲,呼吸慢不规则,缺氧重者,皮肤苍白或全身青紫,无呼吸心跳,肌张力松弛,由于Apgar评分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认为出生时加做脐血血气可增加判断窒息的正确性。

(3)并发症:缺血缺氧可引起各种器官受损,其中脑细胞最敏感,可引起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心律紊乱,心力衰竭,黄疸加重或时间延长,肾功能不全等。

【实验室检查】

出生后检测动脉血气,血糖,电解质,肝功,肾功能等生化指标。

【治疗】

分娩过程中,要经常观察胎儿心率,对是否可能发生窒息进行预测,如有窒息征兆,生后要立即进行复苏及评估,而不应延迟至1分钟Apgar评分后进行,由产科、儿科医师、助产士、麻醉师共同协作进行,采用ABCDE复苏方案:A清理呼吸道,B建立呼吸,C维持正常循环,D药物治疗,E评估,其中保持呼吸道通畅最为重要,并且在窒息复苏后严密监测多器官尤其是心、脑及肾损害,将重症患儿给予相应的干预。

【护理】

1作好抢救物品准备

(1)低压电动吸引器

(2)听诊器

(3)负压吸球,面罩气囊复苏器,气管插管配套器

(4)各种抢救药物

(5)各种监护仪

2建立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

新生儿出生时立即置于保温床上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可移至暖箱或床上。抢救时患儿呈仰卧位,清除口鼻、咽部、气道分泌物和粘液,采用负压吸痰,每次不超过10~15秒。Apgar评分四分以上者面罩给氧;四分以下仍无呼吸应立即气管插管,呼吸机给氧。供给氧气需观察给氧的流量、浓度,保证给氧。保持血氧分压(PaO2)在6.65~9.31kPa(50~70mmHg)以上,二氧化碳分压(PaCO2)在532kPa(40mmHg)以下。防止PaO2过高和PaCO2过低。不宜长期高浓度吸氧,易造成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及支气管发育不良。一般足月儿的氧流量为0.5~1.0L/min,早产儿及低体重儿氧流量为0.3~0.5L/min。如患儿安静、紫绀消失、面色转红,提示氧疗效果好,缺氧时间在24h内重度患儿,可采用高压氧舱给氧法,减轻脑水肿。

3预防交叉感染:窒息新生儿更易感染,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消毒隔离。

4保暖:低温可影响机体血液循环,应将患儿置于暖箱中,注意调节温湿度。

5监测出入水量,尤其是尿量改变等,是否有肾脏受损。

6密切观察患儿呼吸状况(有无自主呼吸,次数,性质)、循环状况(皮肤有无青紫,体温下降,末梢发凉等)、中枢神经状况(是否尖叫、肌张力有无改变,瞳孔及面部表情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7患儿脱离危险后,注意营养供给,为之创造安静、舒适、清洁的环境。向患儿父母及时报告有关病情,做好家长工作,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取得其密切配合。

【健康教育】

1加强孕期保健,及时处理高危妊娠。

2定期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发症,及时处理。

3加强胎儿监护,孕妇也应加强此类知识的学习,如感觉胎动次数增加应及时就诊。

4适时正确选择分娩方式是预防新生儿窒息关键,无特殊异常情况选择正常分娩,当有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儿宫内窘迫、头盆不称、羊水污染、横位、臀位、胎儿较大应及时剖宫产终止妊娠。

5各级医院产房内需有复苏技术的人及复苏设备。

(第四节)新生儿黄疸

黄疸是新生儿早期的一种生理现象,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成人超过2mg/dl)肉眼可见黄疸,出生后新生儿约有50%~60%出现黄疸,临床上有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两种,后者多为高胆红素血症,重者或治疗不及时可发生高胆红素脑病(核黄疸)遗留永久的后遗症。

【临床表现】

1生理性黄疸

(1)一般情况良好。

(2)足月儿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

(3)黄疸色泽轻者呈浅黄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

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umol/l(12.9mg/dl),早产儿<257umol/l(15mg/dl)。

2病理性黄疸

可因胆红素生成过多如血管外溶血、感染;肝脏摄取和结合胆红素能力低下如缺氧;胆汁排泄障碍如新生儿肝炎、胆管阻塞等引起。

(1)生后24小时内可出现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2)黄疸色泽多为深黄,橙杏黄,溶血者伴苍白,梗阻性黄疸呈灰黄色。

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umol/l(12.9mg/dl),早产儿>257umol/(15mg/dl)。

【治疗】

1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治疗,应维持新生儿中性温度,体温在36.5~37℃,早期喂母乳。

2病理性黄疸根据不同病因采取不同方法。

(1)光照方法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有效方法。

(2)药物治疗适当输血浆和白蛋白,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利用肝酶诱发剂,减少胆红素脑病发生。

(3)换血方法适应于溶血病和个别严重ABO溶血病,可减轻溶血,防止脑病,纠正贫血,防止心力衰竭。

【护理】

1注意保暖,维持体温365~37℃,早产儿置于暖箱内,病室要求阳光充足,避免感染。

2及时喂养可促使肠道内正常菌群建立,打断新生儿特殊的肠肝循环,降低血中的胆红素浓度,要做好家长工作,给予心理支持,加强喂养耐心。

3观察有无核黄疸早期症状,如嗜睡、肌张力低下、落日眼、委靡、吸吮能力差等。

4肝炎综合征患儿入院后病因不明者,应进行床边隔离,注意观察病儿的精神、神志、腹胀等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

5光照疗法护理

(1)光疗前检查灯管是否全亮,有灰尘时应先擦去。光照前一般先给患儿洗澡,皮肤清洁利于减少感染,洗后不可扑粉,以免阻碍光线照射皮肤;剪短患儿指甲,防止患儿哭闹、两手舞动抓破皮肤;用黑色不透光的纸片或布遮盖双眼及生殖器,以免造成损害。

(2)光照时患儿裸体放于暖箱中央,才可获得最佳照光位置,若患儿烦躁,移动体位,巡视时应予纠正。必须尽量暴露皮肤,使之与蓝光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以提高疗效。因此,光疗时使患儿四肢应尽量舒展,尿布面积要小,每隔2~4小时患儿翻身一次,使其背部皮肤轮流照射。

(3)每2小时测体温一次,根据体温调节箱温。一般超过38.5℃时应作降温处理,因光疗时水分丢失较多,应注意水分的补充,及时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湿度在60%左右。应在奶间喂水,喂养时应密切观察呕吐腹泻情况,防止误吸。

(4)加强巡视,注意患儿全身情况,有青紫、呼吸暂停、抽搐者,应及时采取措施,并作好记录,严格消毒卫生,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感染。

(5)光疗后再次进行沐浴或擦拭身体,并检查全身有无破皮及炎症,继续观察皮肤黄疸有无反跳现象。注意患儿皮肤护理,及时更换尿布,预防尿布疹和红臀的出现。

(6)作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因患儿是裸体接受蓝光治疗,家属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担心光辐射对患儿的影响,担心烫伤,担心治疗效果,担心有无后遗症等等,要耐心详细向家属讲解,介绍治疗效果,减轻家属的心理负担,以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使治疗护理工作能顺利地进行。

【健康教育】

1预防:新生儿出生前后及产程中适当氧疗,恰当保暖,及时开奶预防低血糖症,促进早排大便,积极防治感染,及时处理早产及并发症。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证实,接触可以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能减轻患儿症状,对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积极作用。基层医务人员根据黄疸的部位和色泽评断黄疸轻重,以避免核黄疸的发生。

2使家长了解病情,取得家长的配合。

3对于新生儿溶血症,作好产前咨询及孕妇预防性服药。

4发生胆红素脑病者,注意后遗症的出现,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