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临床实用护理学
26697900000024

第24章 外科疾病护理(5)

2针刺、中医中药治疗;已有报道对急性胆道疾病治愈率达882%。主要取穴为胆囊穴、阳陵泉、期门、足三里,辅以肝俞、胆俞。重者加用中药,通过辩证施治,采用舒肝理气、利胆止痛或清热利湿、通里攻下非手术治疗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如病情恶化、中毒休克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3常用的非手术疗法包括卧床休息、禁饮食或低脂饮食、输液,必要时输血,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应用广谱抗生素、尤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敏感的抗生素和抗厌氧菌的药物(如灭滴灵等),最宜按照细菌培养结果适当用药。腹胀者应予以胃肠减压。适时应用解痉止痛与镇静剂:胆绞痛者宜同时应用杜冷丁和阿托品,两药合用效果好,由于吗啡能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故属禁忌,其他药如亚硝酸异戊酯、硝酸甘油和33%硫酸镁等均有松弛括约肌作用,亦可先用。必要时在加强抗生素的情况下,使用激素治疗,以减轻炎症反应、增强机体应激能力。如有休克应加强抗休克的治疗,如吸氧、维持血容量、及时使用升压药物等。经上述治疗,多能缓解,待渡过急性期后4~6周,再行胆道确定性手术。如此可使患者免受再次手术痛苦。

4对慢性病例的治疗可用利胆剂,如去氢胆酸、胆酸钠、消炎利胆片、利胆素、胆乐等,同时注意饮食调节,多能控制发作。

5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D);对胆管严重梗阻者或化脓性胆管炎者,可行PTD术,以引流胆道、降低胆道压力、控制感染、减少死亡率、赢得手术时间等。

6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PT);适应于直径<3cm的胆总管结石,乳头狭窄经ERCP证实伴有胆总管扩张、淤胆等。术后可自行排石、或以取石器械取出结石,同时可在胆总管内放置长引流管、行胆一鼻引流。

7体外震波碎石对胆囊结石效果差,虽可碎石,但不一定能排净,仍有复发结石可能,况且有一定并发症、价格昂贵。胆管内结石可以试用。

(二)手术治疗

急性期如出现明显全身中毒症状、腹膜刺激征、黄疸加深者应紧急手术。对病史长、反复发作、胆道已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者,在急性症状控制后行择期手术。

【护理】

一、胆道手术前或非手术疗法的护理

(一)观察腹痛与神态。注意病人腹部压痛及腹肌紧张程度。是否缓解,特别是胆道蛔虫症,病人发作时会出现种种不安的神态或叫痛不止。若发现病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皮肤湿冷,考虑为休克表现,应作好抢救准备。

(二)注意生命体征及血液生化检验结果。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常随症状之发展而改变,应按时测量与记录。同时,要了解各种检验报告,藉以分析和估计病情。

(三)认真记录。在保守治疗阶段的病情变化,所用药物,护理观察及治疗内容等均应认真记录,日期、时间要正确,均需记录在案,以便查阅。一般急性胆囊炎,保守治疗24~48小时未见好转,应准备手术治疗。

二、胆道手术后的护理:

(一)一般处理;半卧位,第1~2天禁饮食,如已行胆肠吻合者,应持续胃肠减压,待肠鸣恢复或虚恭后停止,予以流汁食。抗生素用到体温正常为止。禁食期间静脉补液2500~3000ml/日(葡萄糖液、生理盐水等),给予维生素,必要时予以氨基酸、或输血、血浆等。以杜冷丁、强痛定、安侬痛、异丙嗪等镇静止痛。

(二)生命体征和主要脏器的功能观察。对施行大手术后的病人显得十分重要,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应保持在正常范围,若体温超过39℃,脉搏超过120次/分钟,均应引起注意。重危病人留置导尿或有中心静脉插管者,每小时须观察和记录(正常中心静脉压为8~12cmH2O,每小时尿量50ml左右),差异较大时,应及时处理。

(三)引流管护理

1胆囊造瘘管:用于胆囊炎发病超过72小时,并有胆囊积脓或急性穿孔,病情严重者。

(1)引流管接消毒连接管和引流瓶。

(2)每日调换连接管与引流瓶,保持通畅,每日记量。

(3)引流管妥善固定,防止脱出,一般插管2周左右,病情好转,即可拔管,3个月后,再施行胆囊切除手术。

2烟卷引流:术后第1天更换敷料时,将引流卷旋转和稍向外拉,仍用安全别针扣住,然后用开口纱布盖于别针下面,防止引流卷陷入腹内,第2天,分泌物减少即可拔除。

3T形管

(1)以消毒连接管和引流瓶接妥,悬挂于右侧床边。

(2)注意固定,翻身或搬动病人时,注意保护,不使脱出,不论平卧或站立时引流管的水平高度不要超过腹部切口高度以免返流。

(3)引流管阻塞时,宜用手挤压或用针筒抽吸,若必要冲洗时,应缓慢冲注,防止高压块速而引起逆行感染。

(4)每日调换消毒连接管与引流瓶,并记录胆汁量。

(5)观察胆汁颜色,每周一次留取胆汁作细菌培养。

(6)T形管一般放置2周左右,若胆汁逐渐减少,可考虑拔管。

(7)拔管前,先在饭前、后夹管1小时,1~2日后全日夹管,无饱胀感觉,再通过造影,证明胆道通畅,次日即可拔管,造影后需开放T形管1日,以引流造影剂。局部伤口以凡士林纱布堵塞,1~2日会自行封闭。

【健康指导】

1忌进高脂、油腻食物,如感上腹部饱胀、消化不良者,服消炎利胆片、多酶片等。

2勿暴饮暴食、忌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第八节)门脉高压症

正常门静脉压力为110~180毫米水柱,由于各种原因使门静脉血流受阻,血液瘀滞时,则门静脉压力升高,从而出现一系列门静脉压力增高的症状和体征,叫做门静脉高压症。临床表现为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进而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呕血和黑便及腹水等症状和体征。

【临床表现】

门脉高压症多见于中年男子,病情发展缓慢。症状与体征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主要是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呕血和腹水。

(一)脾肿大:由于门静脉压力升高,使脾静脉压力长期增高,脾脏发生充血性增大,脾肿大程度不一,早期质地较软,晚期较硬。脾肿大多合并有脾功能亢进症状,如贫血,血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一般而言,脾脏愈大,脾功能亢进愈显着。

(二)上消化道出血:食管下端静脉曲张是门静脉高压症的重要表现。曲张的静脉位于粘膜下,常因溃疡、创伤而破裂出血。由于有肝功能损害致凝血机能障碍,出血多不易停止。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柏油样便等上消化道大出血症状。此外,由于大出血引起的失血性休克,以及大量血液在肠道中被分解,吸收后,大量毒素物质进入肝脏,均可进一步引起肝功能损害,致出现肝昏迷。一般首次大出血死亡率可达25%,大出血过后病人常会再次反复出血。

(三)腹水:肝内型门脉高压症的晚期,腹水的出现是肝功能代偿不全的表现。肝外型门脉梗阻的病员由于肝功能多属正常,一般没有腹水,在有腹水的病员中,腹壁浅静脉往往曲张较明显,有时伴有黄疸。

【治疗】

因为约85~90%的门静脉高压病症由肝硬化所致,故基本的治疗仍然是内科治疗。外科主要是治疗或预防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以及治疗脾功能亢进。大部分患者需经过妥善准备后择期手术,有时当大出血采用非手术治疗不能控制时,则要施行紧急止血手术。

1手术治疗的死亡率及预后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有密切关系,必顺正确判断肝储备力,慎重选择手术适应症。手术治疗一般分为二类,一类是通过各种分流术,降低门静脉压力。另一类是阻断门奇静脉的反常血流,从而达到防治出血的目的。

2近年来应用纤维内窥镜将硬化剂(多用1%aethoxysclerol溶液)直接注射到曲张静脉内。近期疗效虽较好,但再出血率高,可高达45%。

3上消化道大出血紧急处理:上消化道大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症十分严重的并发症。肝硬变病人中仅有40%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而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病人中约有50~60%可并发大出血。大出血后,病员不仅可因急性大出血发生休克,还有发生肝昏迷的可能,抢救措施如下:

(1)非手术治疗①及时补足血容量,纠正休克;②使用止血药物,如安络血,维生素K,若出血仍不止,可使用脑垂体后叶素20单位加入5%葡萄糖200毫升内缓慢静脉滴注,必要时4小时后重复注射。③三腔管压迫止血:原理是利用充气的气囊分别压迫胃底和食管下段的曲张静脉,以达止血目的。该管有三腔,一通圆形气囊,充气后压迫胃底;一通椭圆形气囊,充气后压迫食管下段;一通胃腔,经此腔可行吸引、冲洗和注入止血药物。

应用三腔管要注意下列事项:①病人应侧卧或头部侧转,便于吐出唾液,以免发生吸入性肺炎;②三腔管一般放置24小时;如出血停止,可先排空食管气囊,后排空胃气囊,再观察12~24小时,如确已止血,才将管慢慢拉出;③在进行三腔管压迫止血期间,要加强护理,经常吸尽病人咽喉部分泌物,以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还要严密观察,慎防气囊上滑,堵塞咽喉,甚至引起窒息;④放置三腔管的时间不宜持续超过3~5天,否则,可使食管或胃底粘膜因受压迫太久而发生溃烂、坏死。因此,每隔12小时应将气囊放空10~20分钟;如有出血即充气压迫。⑤预防肝昏迷的发生,在采用双气囊三腔管压迫的同时,从三腔管胃管内抽吸胃内积血,肥皂水洗肠,排出结肠内积血,是防止血氨增高的重要措施。

(2)手术疗法经非手术处理之后,若血压脉搏不能恢复正常,三腔管胃管内抽出鲜血,甚至血压继续下降,则应考虑急诊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一般采用胃底静脉结扎术,胃底横断术,脾切除术及胃小弯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功能及一般情况较好的病员,可争取作早期急诊分流术。对肝功能差有轻度黄疸及少量腹水,宜采用简单的止血手术,如脾切除加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护理】

(一)术前保肝治疗期的护理

1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卧床休息除了可以节省病人的精力和能量,降低肝的代谢率,减轻肝脏的工作量外,还可增加肝脏的血流量,有助于肝细胞修复;以及增进肝循环,改善腹水和水肿。

2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低蛋白血症者需补充水解蛋白或白蛋白;贫血者输新鲜血;凝血障碍者给予维生素K。

3饮食调节:给予高糖、高维生素及低脂饮食,以无渣半流食为主,避免油炸、干硬、粗糙、有骨刺的食物,温度不易过热,防止引起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4术前不放置胃管。

5尽量避免使腹腔内压突然升高的活动,如剧烈咳嗽、打喷嚏、用力解便、抬重物。

6消化道的准备,灌肠用酸性液,禁用肥皂水。

(二)术后护理

1术后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注意有无内出血发生。

2理想的是使用气垫床,施行分流术者需制动平卧48小时,以防血管吻合处破裂出血。并卧床1周,不易过多活动。

3观察肝功能有无进一步损害的表现,如黄疸加深,腹水增多和烦躁不安,要警惕可能发生肝昏迷,给予积极的护肝治疗。

4脾切除术后,注意血小板计数,如增长过快,须注意防止脾静脉、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将出现腹痛、腹胀和便血。

5饮食:分流术后,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防止术后肝性脑病,食物要细软、易消化,温度要适宜,避免再出血。

6禁用吗啡、度冷丁、巴比妥类药物及一切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第九节)肝癌

肝癌分原发性肝癌和肝的转移性癌两种。肝癌通常指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对肝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效果都有较大的进展和提高。

【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从症状出现到获得诊断,如不治疗,常于半年内死亡。如采用甲胎蛋白(α-FP)与B超普查,可检出早期无症状和体征的病例,并可在症状出现前平均8个月作出诊断。为早期手术切除“小肝癌”和术后长期存活,提供可能。

(一)早期症状

原发性肝癌的早期症状较为隐匿,表现无特征性。一般在30岁以上如有上腹部不适、胀痛、刺痛、食欲下降,无力和伴有进行性肝肿大者。或肝硬变的病人,出现进行性肝肿大,疼痛加重都应考虑肝癌或癌变的可能。对可疑患者,应用甲胎蛋白检查普查,可发现一些“临床前期”的患者,为早期手术切除“小肝癌”和术后长期存活,提供了可能。

(二)主要症状

1肝区痛为最常见症状,因癌瘤使肝包膜紧张所致。多为胀痛、钝痛和刺痛;可为间歇性,亦可为持续性。病变侵及横膈或腹膜后时,可有肩背或腰部胀痛;肝右后上部的侵犯亦可有胸痛。

2腹胀初为上腹胀,尤多见于左叶肝癌,另外,消化功能障碍及腹水亦可引起腹胀。

3胃肠功能紊乱食欲不振最常见,亦常有恶心,呕吐及腹泻。

4上腹部肿块是肝癌最重要的体征,质地坚硬,不规则状。

5消瘦、无力多为中、晚期表现。

6发热为癌肿坏死所致。可为弛张型,呈持续性。

7出血现象多见于伴有严重肝硬变或肝癌晚期的病人。表现如鼻衄、牙龈出血,皮下淤斑等。

8某些全身性综合征是癌组织产生某些内分泌激素物质所引起,如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类白血病反应,高血钙症等。

体征:早期病人或普查时甲胎蛋白检测出的肝癌病人,可无明确体征。多数病人的体征为进行性肝肿大、不规则、硬、有压痛;腹水呈进行性增加,穿刺可为血性;脾肿大;黄疸,多在晚期出现,由于胆管受压及肝实质破坏所致。以及其它肝实质损害的表现。

【辅助检查】

(一)甲胎蛋白测定:是用免疫方法测定产生的胚胎性抗原,为目前诊断肝细胞癌特异性最高的方法之一,对诊断肝细胞肝癌具有相对专一性。对无肝癌其它证据,α-FP对流免疫电泳法阳性或定量>500ng/ml持续一个月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性肿瘤等即可诊断为肝细胞癌。

(二)血液酶学检查:肝癌病人血清中γ-谷氨酰转肽酶、硷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同功酶等可高于正常,但由于缺乏特异性,多作为辅助诊断。

(三)超声检查:应用B型超声波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内有无癌栓等,是目前较好有定位价值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四)放射性核素肝扫描:应用198金,99m锝,131碘,113m铟等玫瑰红进行肝扫描,常可见肝脏肿大,失去正常的形态,占位病变处常为放射性稀疏或放射性缺损区,对肝癌诊断的阳性符合率为85~90%,但对于直径小于3厘米的肿瘤,不易在扫描图上表现出来。

近年发展起来的动态显象和放射性核素扫描(ECT)等新技术,可提高诊断符合率达90-95%。

(五)CT检查:分辩率高,可检出直径约10厘米左右的早期肝癌,应用增强扫描有助与血管瘤鉴别。对于肝癌的诊断符合率高达90%。但费用昂贵。尚不能普遍应用。

(六)选择性腹腔动脉或肝动脉造影检查:对血管丰富的癌肿,有时可显示直径为05~1厘米的占位病变,其诊断正确率高达90%。可确定病变的部位、大小和分布,特别是对小肝癌的定位诊断是目前各种检查方法中最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