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临床实用护理学
26697900000002

第2章 呼吸系统疾病(1)

(第一节)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病情若缓慢进展,常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动脉高压、肺原性心脏病。它是一种常见病,尤以老年人多见。

【临床表现】

1咳嗽长期、反复、逐渐加重的咳嗽是本病的突出表现。轻者仅在冬春季节发病,尤以清晨起床前后最明显,白天咳嗽较少。夏秋季节,咳嗽减轻或消失。重症患者则四季均咳,冬春加剧,日夜咳嗽,早晚尤为剧烈。

2咳痰由于夜间睡眠后管腔内蓄积痰液,起床后或体位变动引起刺激排痰,常以清晨排痰较多,一般痰呈白色粘液泡沫状,常因粘稠而不易咯出。在感染或受寒后症状迅速加剧,痰量增多,粘度增加,或呈黄色脓性痰或伴有喘息。偶因剧咳而痰中带血。

3气喘当合并呼吸道感染时,由于细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痰液阻塞及支气管管腔狭窄,可以产生气喘(喘息)症状。病人咽喉部在呼吸时发生喘鸣声,肺部听诊时有哮鸣音。这种以喘息为突出表现的类型,临床上称之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数年,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时,可伴有轻重程度不等的气急,先有劳动或活动后气喘,严重时动则喘甚,生活难以自理。

本病早期多无特殊体征,在多数病人的肺底部可以听到少许湿性或干性罗音。有时在咳嗽或咯痰后可暂时消失。喘息性支气管炎发作时,可听到广泛的哮鸣音及呼气延长。长期发作的病例可发现有肺气肿的征象。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晚期可见两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下肺野较明显。

2呼吸功能检查:早期常无异常。发展到气道狭窄或有阻塞时,就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肺功能表现。

3血液检查:慢支急性发作期或并发肺部感染时,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缓解期多无变化。

4痰液检查:涂片或培养可见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甲型链球菌等。涂片中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已破坏的杯状细胞,喘息型者常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

【治疗】

急性发作期治疗

1控制感染常用药物有青霉素G、红霉素、氨基甙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近年来呼吸道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有增多的趋势。对严重感染应强调依据痰菌培养与药敏试验的结果选用有效的抗生素联合应用,如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加氨基甙类药物的联用等。

2祛痰镇咳对急性发作期患者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应用祛痰、镇咳药物,以改善症状。迁延期病人尤应坚持用药,以求消除症状。常用药物有氯化铵合剂、溴已新、维静宁等。中成药止咳也有一定效果。对老年体弱无力咳痰者或痰量较多者,应以祛痰为主,协助排痰,畅通呼吸道。应避免应用强的镇咳剂,如可待因等,以免抑制中枢及加重呼吸道阻塞和炎症,导致病情恶化。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可做雾化吸入有一定帮助,亦可加入抗生素及痰液稀释剂。

3解痉平喘常选用氨茶碱、特布他林等口服或用沙丁胺醇等吸入剂。若气道舒张剂使用后气道仍有持续阻塞,可使用皮质激素。

缓解期治疗

1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避免不良刺激,戒烟、酒及辛辣刺激食物。喘息型慢支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源及禁食异性过敏蛋白,坚持体育锻炼,每天做深呼吸,着重练习腹式呼吸。

2预防感冒,应用流感疫苗、酯多糖等、气管炎菌苗、核酪、或丙种球蛋白。

3清除病灶,如鼻炎、鼻窦炎、咽炎。

【护理】

1一般护理

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新鲜,冬季应有取暖设备,避免病人受凉感冒,以加重病情。饮食上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若食欲欠佳,可给予半流或流质饮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并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至少饮3000ml。

2症状的观察和护理

(1)咳嗽、咳痰:仔细观察咳嗽的性质,出现的时间和节律。观察痰液的性质、颜色、气味和量,并正确留取痰标本以便送化验室检测。鼓励病人有效地咳嗽、咳痰,有痰不易排出时,有条件时可使用超声雾化吸入,无条件时,可根据医嘱服用化痰药物,以稀释痰液,便于咳出。同时,还可采取体位引流等措施排痰。

(2)喘:病人主诉喘憋加重,呼吸费力,不能平卧,此时应采取半卧位并给予吸氧,正确调节吸氧流量。

3药物治疗的观察和护理

此类疾病最主要是控制感染,应按照医嘱针对致病菌的类别和药物敏感性合理应用抗生素,严密观察病人的体温及病情变化,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营养支持,注意痰液的稀化和引流,这是缓解气道阻塞,有效控制感染的必要条件。

【保健指导】

1指导病人和家属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2加强管理:环境因素、个人因素、饮食营养。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能力。

4防止感染。

5健康教育

帮助病人加强身体的耐寒锻炼,气候变化时注意衣服的增减,避免受凉,耐寒锻炼需从夏季开始,先用手按摩面部,后用冷水浸毛巾拧干后擦头面部,渐及四肢。体质好、耐受力强者,可全身大面积冷水摩擦,持续到9月份,以后继续用冷水摩擦面颈部,最低限度冬季也要用冷水洗鼻部,以提高耐寒能力,预防和减少本病的发作。同时,应避免尘埃和煤烟对呼吸道的刺激、有吸烟嗜好应戒除。

(第二节)阻塞性肺气肿

阻塞性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量增大,并伴有气道壁的破坏。

【临床表现】

1临床分型

(1)气肿型:多见于明显瘦弱体形和老年人。咳嗽、咳痰较轻,呼吸困难明显。晚期发生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

(2)支气管炎型:多见于肥胖体形。发病年龄较早。以呼吸道反复感染为主,咳嗽、咳痰较重,呼吸困难较轻。较早出现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

(3)混合型

2症状

(1)咳嗽、咳痰:慢支并发肺气肿时,咳嗽频繁,咳痰多,甚至常年不断。若伴感染时可为粘液脓性痰或脓痰。咳嗽剧烈时痰中可带血。

(2)呼吸困难:病情迁延时,在咳嗽咳痰的基础上出现了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最初仅在劳动上楼或登山时有气促,随着病变发展,在平地活动时,甚至在静息时也感觉气短。当慢支急性发作时,支气管分泌物增多,加重通气功能障碍,使胸闷气短加重,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衰竭。

3体征

肺气肿早期体征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为桶状胸,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呼吸后期减弱,触诊语颤减弱或消失;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不易叩出肺下界,肝浊音界下降;听诊心音遥远,呼吸音普遍减弱,呼气延长。感染时肺部可有湿性罗音,缺氧明显时出现紫绀。

4检查

(1)呼吸功能检查:呼吸功能测定对于诊断肺气肿有决定性的意义。残气量增加,占肺总量的百分比增大,超过40%;最大通气量低于预计值的80%;第一秒时间肺活量常低于60%;肺内气体颁不均匀,肺泡氮浓度常高于25%。

(2)X线检查:胸部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活动减弱,膈肌下降且变平;两肺野的透亮度增加,有时可见局限性透亮度增高,表现为局限性肺气肿或肺大泡;肺血管纹理外带纤细,稀疏和垂直,而内带的血管纹理可增粗和紊乱。心脏常呈垂直位,心影狭长。

(3)血液气体分析:如出现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升高,严重时可出现呼吸性酸中毒,PH值降低。

【治疗与护理】

1一般护理

室内保持空气新鲜流通,冬季有保暖设备,避免病人受凉感冒以免加重病情。注意卧床休息,心脏病有呼吸衰竭者更应卧床休息。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的普通饮食,病情重者给半流质饮食,有心衰和水肿者给予低盐饮食。避免吸入有害煤烟粉尘和有刺激性气体,有吸烟嗜好者劝其戒烟。明显缺氧患者给予吸氧,有二氧化碳潴留者采用鼻导管低流量持续给氧,浓度25~30%,流量15~2L/分。

2药物治疗与护理

(1)抗菌药物应用护理:应注意各种药物用法、用量、用药时间、速度、稀释方法,使药物在血液中始终保持足够的浓度。

(2)有严重肺功能不全,精神不安者,用镇静药要慎用,因能抑制呼吸,促使肺性脑病的发生,必要时可用少量镇静剂,如水合氯醛,但禁用吗啡、可待因等。

3对症治疗护理

(1)排痰化痰:鼓励病人咳嗽,并帮助变换体位,轻拍背以利排痰,痰干结者给糜蛋白酶雾化吸入稀释痰液或给超声雾化和氧压雾化吸入药化痰。也可用药物口服祛痰。

(2)解痉平喘:有喘息症状给予氨茶碱类制剂平喘。

4呼吸运动锻炼

肺气肿时膈肌下降,运动幅度减弱,肺组织弹性减退,使呼吸浅而频速,为了改善肺功能可做腹式呼吸锻炼。方法:取立位(体弱者可取坐位或仰卧位),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前,吸气时尽力挺腹,胸部不动。呼气时腹部内陷,尽量将气呼出,吸与呼时间之比为1:2或1:3。用鼻吸气,用口呼气,要求缓呼深吸,不可用力,每分钟呼吸速度保持在7~8次左右,可减少能量消耗。每日2次,每次10~20分钟,亦可用气功疗法,太极拳运动锻炼。

(第三节)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患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长而患病率增高。急性发作以冬、春季多见。急性呼吸道感染常为急性发作的诱因,常导致肺、心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经国内近20年的研究,对肺心病发生和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诊断和治疗均有一些进展,使肺心病的住院病死率明显下降。本病发展缓慢,临床上除原有肺、胸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外,主要是逐步出现肺、心功能衰竭以及其他器官损害的征象。按其功能的代偿期与失代偿期进行分述。

【临床表现】

一、肺、心功能代偿期(包括缓解期)

此期主要是慢阻肺的表现。慢性咳嗽、咳痰、气急,活动后可感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体检可有明显肺气肿征,听诊多有呼吸音减弱,偶有干、湿性啰音,下肢轻微浮肿,下午明显,次晨消失。心浊音界常因肺气肿而不易叩出。心音遥远,但肺动脉瓣区可有第二心音亢进,提示有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或剑突下示心脏搏动,多提示有右心肥厚、扩大。部分病例因肺气肿使胸膜腔内压升高,阻碍腔静脉回流,可见颈静脉充盈。又因膈下降,使肝上界及下缘明显地下移,应与右心衰竭的肝於血症相鉴别。

二、肺、心功能失代偿期(包括急性加重期)

本期临床主要表现以呼吸衰竭为主,有或无心力衰竭。

(一)呼吸衰竭;急性呼吸道感染为常见诱因。

(二)心力衰竭;以右心衰竭为主,也可出现心律失常。

【护理】

1卧床休息,心脏功能衰竭时应绝对卧床休息,呼吸困难者采用半卧位,昏迷病人采用侧卧位,并经常翻身更换卧位。

2饮食给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有心力衰竭时给低钠低盐饮食,以减轻心脏负担。

3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并保持一定的温度。一般湿度在60%~65%左右,温度一般在20℃~22℃。周围环境要安静、舒适,有利于治疗和休息。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排出痰液。

5注意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注意皮肤护理,预防褥疮的发生。

6给予氧气吸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人呼吸衰竭时,常伴有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一般采用低流量低浓度给氧,因重症肺源性心脏病的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对呼吸中枢有麻醉作用,这时呼吸的维持全靠低血氧刺激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中枢兴奋。如给予高浓度氧疗,使动脉氧分压很快上升,从而解除了缺氧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反使病人呼吸变慢,二氧化碳进一步升高,从而可诱发肺性脑病的发生。肺心病吸氧最好以25%~28%浓度,也就是以每分钟1~15L为好。在吸氧期间应注意观察病人神志、呼吸、紫绀、心率的变化。如吸氧后神志逐渐清醒、精神好转、紫绀有所缓解,说明氧疗有效。如用氧后缺氧虽有所改善,但神志不清、心率减慢,应慎重给氧。对于长期吸氧病人应加强湿化,避免气道阻塞影响氧疗的效果。

7对症护理,解除支气管痉挛常用氨茶碱,此药在静脉注射时速度宜慢,同时注意观察患者呼吸困难改善、脉搏快慢、血压下降等情况,对于呼吸减弱使用呼吸兴奋剂或其它药物静脉给药时,应注意滴速不可过快;在治疗心力衰竭时应注意:慎用利尿剂,注意观察24h尿量;应用强心药洋地黄时,应注意观察防止洋地黄中毒。

8健康指导,肺心病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护士要让病人了解如何控制诱发因素,如避免寒冷、戒烟、劳逸结合、饮食合理搭配、出院后用药指导。

(第四节)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呼气流速受限,但可部分地自然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此种症状还伴有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

【临床表现】

1症状与哮喘相关的症状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痰等。典型的表现是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每分钟呼吸常在28次以上,脉搏110次以上。严重者可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咯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紫绀等。哮喘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经数小时至数天,用支气管舒张剂或自行缓解。早期或轻症的患者多数以发作性咳嗽和胸闷为主要表现。有些青少年其哮喘症状表现为运动时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哮喘发作以夜间更为严重,一般可自行或用平喘药物后缓解。若哮喘急性严重发作,经合理应用拟交感神经药物仍不能在24小时内缓解,称作哮喘持续状态。病久反复发作者,常伴营养障碍和生长发育落后。到成年期后约50%病例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部分病人可留有轻度肺功能障碍。

2体检缓解期可无异常体征。发作期胸廓膨隆,多数有广泛的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延长。严重哮喘发作时常有呼吸费力、大汗淋漓、紫绀、胸腹反常运动、心率增快、奇脉等体征。

【辅助检查】

1血液常规检查发作时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但多数不明显,如并发感染可有白细胞数增高,分类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痰液检查涂片在显微镜下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尖棱结晶,粘液栓和透明的哮喘珠。如合并呼吸道细菌感染,痰涂片革兰染色、细胞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病原菌诊断及指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