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优秀小学班主任一定要做的10件事
26690600000003

第3章 牢固树立班主任观(3)

处理好班级中的偶发事件,它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生的事先难以预料、出现频率较低,但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加以特殊处理的事件。偶发事件是班主任最头痛的事,处理偶发事件是对班主任工作艺术的考验。它虽然是偶发的,但往往影响很大,处理不好常常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那不仅会削弱个人威信,严重损害自己的形象,还会极大地削弱班集体的凝聚力。更为重要的是,偶发事件往往是教育的契机。心理学研究表明,平时学生的心理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偶发事件的爆发使这种心理平衡被打破,这时,他们对周围信息反应特别敏感,思想矛盾特别尖锐,是学生最容易接受教育的时机,抓住这些最佳时机,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每个班主任都必须学会正确地处理偶发事件,并抓住机会教育学生。

完成学校布置的各种任务。

做好家长工作

班主任要认真了解研究家庭对学生思想意识和身心发展产生的各种影响,争取家庭的配合,形成一体化的教育功能。

班主任在接受新班时,应进行普遍的家访,了解学生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和家庭教育状况,以便有计划有目的地做好家长工作。班主任可以通过经常进行家庭访问、书面联系、定期举行家长座谈会、家长委员会、接待家长来访等方式与家长保持联系,互通情况,听取家长的意见和要求,研究对学生的教育问题,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取得家长对班级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2.小学班主任的基本任务

班主任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担负着比一般教师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根据《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及其他有关文件规定,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在学校校长的领导下,按照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全面关心、教育和管理学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长大能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要求,它规定了班主任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内容与教育目标。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教育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作为小学班主任,要认识到这一教育思想与教育内容的社会意义,在树立起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的同时,班主任首先要掌握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高自身修养。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关心、教育和管理学生。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四有”人才。

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对学生全面关心、全面教育和全面管理,其目的是为了完成培养“四有”人才这一班级教育目标。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要始终注意把握住这一教育目标,实现班级教育目标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意义所在,也是班主任工作的最后落脚点与归宿。

3.小学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培育者,对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入学开始,就从家庭进入了班级,班级风气的好坏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对于发展他们的智力、能力和个性,促使他们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等等,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然而,良好的班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班主任创造性地辛勤培育的结果。没有他们的辛劳,就不可能出现良好的育人“土壤”。因此,班主任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的质量和速度,关系到班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一个差班的面貌,使其进入优秀集体的行列;而一个不称职的班主任则恰恰相反。因此,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对班主任都寄予了莫大的希望。

班主任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孩子一入学接触到的第一位教师就是班主任,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是班主任。大的方面包括小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小的方面诸如怎样正确背书包、怎样学扫地、怎样削铅笔、怎样摆放学习用具等,都离不开班主任的指导。

班主任是学生的导师,全面负责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将学生从孩提的蒙昧状态逐步引向理智的人生。小学班主任担负着重要的启蒙任务,对小学生心灵的塑造、知识的丰富、智力的开发、体质的增强,都要呕心沥血,全面负责。

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阶段,处在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这是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小学班主任是儿童知识的启蒙者、儿童智力的开拓者、儿童心灵的陶冶者、儿童健康成长的监护人。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特殊的工作,它特殊就特殊在塑造儿童美好的心灵上。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的形成,主要靠班主任的启发诱导,熏陶影响。班主任像春风化雨一样,辛勤培育学生良好的品德。不少后进学生正是由于班主任的辛勤教育而转化为好学生的。

班主任是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骨干力量

学校教育工作的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要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学校教育工作计划,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组织各种活动等等,都是要通过以班级为单位来实现的;而班级的组织、教育、管理又非班主任莫属。学校工作计划的实施,必须通过班主任把全体学生组织和发动起来,把班级各方面的力量统一起来,从班级的实际出发,抓好班级的思想教育工作、课堂教学工作以及各种活动等,从而实施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因此,小学班主任是学校工作计划的执行者,是落实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者,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组织管理工作以及校内外开展有关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班主任的创造性工作,是落实和完成学校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

学校教育计划在班级工作中的实施,是一项教育的系统工程。它要求班主任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严格管理,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教育实践证明:班主任是保证学校教学秩序正常化的基本力量。任课教师不负责任,可能出现乱堂,而班主任不负责任,就会出现乱班。一个学校哪怕只有一个乱班,整个学校的教学秩序都难以稳定,会对学校的整体工作产生冲击。事实上,凡是办得比较好的学校,都有一支良好的班主任队伍。班级工作搞得出色,班级生气蓬勃,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都能自觉执行,各项任务都能积极完成,班主任的工作保证了学校计划的实施。离开了班主任,学校要实施教育计划,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学校工作一大片,抓好班主任是关键。

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的协调者

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遗传、环境和教育。遗传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只有通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才能使人得以发展。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学校单方面教育的结果,而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在人们相互间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关系和在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只有各种教育协调一致,形成一个巨大的合力,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班主任是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桥梁。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家长会议、家长学校、家庭访问、家长听课日、接待家长来访等形式,密切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注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向交流,形成教育的合力。小学班主任要注意发挥好教与学、教与导、师与生的纽带作用,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认为班主任老师是管他们的。因此,上班主任的课就特别好,上其他老师的课纪律就差一些。作为小学班主任,要跳出自己所教学科的圈子,利用自己接触学生多的有利条件,教育学生尊重所有科目的任课教师,认真上好每位教师的课;同时把各个学科的教师团结起来,建立亲密合作的良好的教师集体。班主任的协调作用还表现在引导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协调社会各种教育力量两个方面。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土壤”,班主任是班集体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的引路人。一个良好的班风与学风的形成,是与班主任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分不开的。

班主任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者

作为小学班主任,都应该十分注重学生文明素质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建设优良班风和学风的基础,也有可能是一个初学者养成终身良好习惯的开始。每当我们接到新的班级时,不应该特别注重学生的分数,也不忙于去强化知识的传授,而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上,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要求学生的站姿与坐姿开始:课堂上,要求学生坐端正,懂规矩,守纪律;课余时引导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学习上让学生努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不忙于发问,而是先自己认真想一想;想了以后还不懂,就指导去查阅工具书;还不懂,再去问老师。这样反复训练,学生不仅提问的质量高,而且也培养了多思考的好习惯。在平时则要求学生做事有条理,从书包怎么放,作业怎么交,预备铃后干什么等一一加以规范训练;要求学生每干一件事都要想想轻重缓急,努力做好一两件事,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在生活上要求养成讲究整洁卫生的习惯。每个同学从净化自己脚下的一块地方开始,到自觉地讲究和保持班级体乃至学校的整个环境。由此可见,小学班主任是小学生成过程中最直接、最具体的引路人,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者。

班主任是班级养成教育的实施者

班级实施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班主任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严格管理,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在养成教育中,班主任要十分重视班级环境的建设。因为班级环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着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作为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带动和带领学生因地制宜,美化班级,办好班级黑板报和学习园地,设置图书角,搞好班级环境卫生,不断提高精神文明程度,使之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在舒适、安静、优美的班级环境中得以学习,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又能自觉养成勤动手、善思考的好习惯,还能从中体会到做每一件事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使班级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

班主任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示范者

示范是儿童最初和最基本的学习行为的方式。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的示范作用,使养成教育能“可见、可学、可仿、可行”。班主任的行为、形象乃至人格对于学生都具有重要影响。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所以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必须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在成长中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喜欢模仿自己的老师。教师好的品质,自觉的道德行为可以为学生所效仿。加之,小学生喜欢直观教育和形象教育,班主任本身就是小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在小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最可依赖的人,也是最应服从的人,班主任的示范教育对小学生来说就是无声命令。因此,班主任应当严于律己,从我做起,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自己应首先做到,在养成教育中,班主任应成为小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小学班主任是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楷模,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将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最美好的回忆,好的开端将会使之终身受益无穷,反之,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将是不言而喻,因为孩子幼小的心灵是一方净土,关健是班主任及老师怎样播种。

总之,班主任对于学生的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关怀学生一生成长教育的重要指路人。一个学生、一个班集体的健康成长,是各种教育力量协调配合进行工作的结果。这里既有班主任的教育培养,也有各学科任课教师、少先队组织、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有关方面的影响作用。在各种教育力量中,班主任是组织者、协调者,是联系各个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