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向温商学习
26672400000026

第26章 向温州人学做人(4)

周星增成长于浙江乐清的一户普通农家,苦难是他最好的老师。他现在清楚地记得念初一的那年过年,父母把几个子女叫来,对他们说:“孩子们,对不起,今年没有钱给你们买新衣服了,也没有钱给你们买好吃的东西了,更没有压岁钱了。”当时的周星增跪在父母的面前说:“我周星增以后长大了,如果不赚钱给你们用,我就不是个人。’当时他认为乡里的大队会计有很大的权力,所以他下定决心要勤奋读书,成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经过几年的商海沉浮,有了一些积蓄的周星增“铁了心办大学”1999年8月10日,上海建桥学院在康桥工业区奠基。上海主管教育的市委领导问他:你砸锅卖铁投资办学,万一市里不批,咋办?他回答:“市里不批,一定是我哪些地方不合要求,我坚决改正还不行吗?我相信上海的领导部门是通情达理的,科教兴国,办学有理。

为学院起名“建桥”是为了表达周星增“桥”的理想:这个学院要搭建起三座桥:一座为学生而造,送他们到达成功的彼岸;一座为教师而造,以新的机制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还有一座为社会而造,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人才。周星增颇为自豪的一件事是在自己投资创办的大学里办公,从商前做了九年多教师的他,仍有着难舍的为人师的情结,“看着8000多个学生快乐地学习、进步,我能得到一种愉悦,来自精神层面的。’

谈到办大学的回报,周星增坦言:“纯粹从经济理性来讲,办大学真的不赚钱。民办大学有营利和非营利两种,建桥学院董事会已将建桥学院申报为非营利单位,不要求从学院获得经济回报。办大学会计制度是不算折旧的,再算上利息,能持平就不错。’被评为上海市“慈善之星”的周星增提出了实业慈善的概念:一个商人不光要有“产业感”还要有“事业感”后者更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和精神回报。而如果光有善心,没有实力,恐怕也做不成,所以就必然走实业慈善的路子。

2004年春节,周星增收到一份奇怪的礼物,那是从山东临沂运来的6头猪。原来,周星增在临沂贫困山区认养资助了一些小女孩,供她们上学读书。这些孩子充满感激又无以回报,周星增为了减少她们的心理压力,随口说了句:“那你们帮我养头猪吧!没想到,这句话被这些淳朴的山区孩子牢记在心,大半年来,精心喂养了6头猪,甚至把难得吃到一两次的花生米,也省下来喂了猪。年末一过秤,每头猪都超过了200公斤,后来建桥山东公司颇费一番周折才运回了这份新年礼物。

从温州贫寒山乡和那个匮乏年代走出的周星增,最大的梦想就是长大赚很多钱给母亲花。可是,等到他如今富甲一方,却发现母亲花不了多少钱。他说,父母给的爱,永远是单向不循环的,是没有办法回馈的。鉴于此,周星增最新的项目是投资兴办养老院,在南汇建成了占地面积500亩、集园林式疗养、医学康复于一体的“亲和源”周星增的目标是以上海为中心,在大连、黄山、海南等地建设养老基地,将养老与旅游有机结合,为现代人提供“养游”结合的新养老模式。很多朋友认为这是乌托邦,认为可能赔钱。周星增则坚定的坚持着:“我赚钱的目的是为了让父母过得好。许多人跟我是一样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国人特别浓厚的一种情怀,那么养老产业就肯定会成为一个重要的事业。

从1999年开始,周星增开始介入房地产业,积聚实力后快速扩张,转入养老、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同时涉足文化传播、投资贸易、园林绿化、财务咨询等多个领域,现有子公司33家,总资产30多亿元,业务辐射全国10多个省市,为建桥学院和养老院等慈善事业提供了实力保障。周星增办学选址选在康桥,校名叫建桥,儿子起名为桥棋,他一步步的搭建着无形的“桥”帮助自己和别人到达人生的彼岸。

使用财富的责任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社会全体成员都自觉来做好事。温州商人在慈善的道路上不乏同行者。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曾经提出“人民给我一方土,我还人民一座山”的铮铮誓言。他许诺了并用实际行动实现了:1998年,他共向永嘉县希望小学捐资73万元,用于修建教室和购置仪器设备;他还向西藏尼木希望小学、四川团省委、安徽省青年自愿者协会等共捐资44.5万元;2002年6月,他与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签订协议,捐资1000万元建立浙江省大学生助学专项基金,资助浙江省全日制本、专科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完成学业。2006年4月18日,奥康获得了“2006中国慈善排行榜年度十大慈善企业”称号。

在中国民营企业沉没在原罪的争议中的时候,正泰传出了南存辉半年交纳个人所得税276万元的新闻。南存辉的父亲对他的影响至深,中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体现为有情有义的仁厚之风。为支持家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南存辉以他父亲的名义,向柳市的藏书楼捐献200万元,为纪念小学老师,他捐款20万元为母校兴建电教室,并以老师的名字命名。把社会责任扛在肩上、回报社会是南存辉一直的心愿。南存辉说:“企业家赚钱是第一的,但不是惟一的。创造财富是一种责任,使用财富也是一种责任。”他的依法诚信纳税和他对慈善事业的热心是优秀企业家必备的素质。

温州人的“抱团”精神同样体现在行善上。2003年1月9日,在当时市委市政府的极力倡导下,乐清市的162家民营企业,组成了“民营企业扶贫济困总会”(以下简称“扶贫总会”),成为全国首家由民营企业建立的慈善机构,“行善得善,事业振兴”是“扶贫总会”的宗旨。作为这个民间慈善组织的“管家”,70岁的叶逢林详细地记录了近两年来每一笔的捐助支出:2004年,捐助380万元,帮助云娜台风中受损的灾民重建80套安居房,2005年,开展大病救助211人,支出188万元;资助了75名贫困大学生,支出32.1万元……扶贫总会的下一个目标是启动“个十百千万”工程,大面积扶贫帮困,将慈善之举铺得更广做得更深。从单一零散的捐助行为,到成立统一规范的慈善机构,温州民企又一次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钢铁大王卡耐基认为: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温州商人胡成中说:“富而好礼,关注民生,承担责任,让财富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温州人在实现奉献社会的理想的同时,还获得了最为“高雅的回报”--名誉。

温州人做人规则之三十六:有钱赚的地方就是我故乡

守成者必败,进攻者生存,一定要敢想敢闯,勇于开疆拓土。-温州商人

“树挪死,人挪活。不要总想着安定下来,要到处闯,到处看,看哪里最有机会,自己的命运是自己把握的。”温州人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总结出这种“进攻法则”,并付诸实践,

屡试不爽。

温州人给自己的写照是:高山峡谷有小城,有城就有温州人。在温商的眼里,整个大地都是交易所,在这块土地上,他们除了要比自己的邻居富有以外,没有别的使命。

唐代郑谷的《燕》诗中提到:“年去年来来去忙,春寒烟溟渡潇湘。”燕子习性中最突出的是冬去春来,南来北往,年复一年,不辞辛劳。温商永不停止的奔波的个性,比起燕子来更甚。温州人以外出经商为荣,而且他们外出,绝无漂泊的感觉。他们背井离乡走南闯北,绝不是迫于生计,而是为了创业。相反,若是哪个年青人长年厮守家庭,便会被视为窝囊没出息。

燕子是春天的使者,温商则是财富的使者。温商在全国散布很广,南至三亚,北到漠河,西抵拉萨,东临青岛,到处可见温州人的踪迹。据统计,在四川的温州人约15万,在成都的约8万。官方消息称,2002年成都市的GDP达到1700亿元,其中70%左右为成都的民营企业所创造,这个70%中间,温商占了10%。在昆明,5万温州人至少拥有60亿元的投资资产,每年可以产生200亿以上的经济效益。在新疆,做边贸的温商接近8万,每年投入新疆50亿元。50多万温州人分布在意大利、法国、美国、巴拿马等十几个国家,据说,意大利的皮货一半以上出自在意大利的温州人之手。

乐于奔波

奔波是温商的人生主题。上了年纪的人,大都选择在家颐养天年,可是有这样一个温州农村老太太却特立独行。她一个字不识,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讲,她只是叫邻居给她写了两张小纸条,一张写着:请帮我买车票,另一张写着:我要收购兔毛。凭着这两张字条,她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成了收购兔毛的万元户。这不是童话,而是真真切切的现实,老太太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有它存在的必然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积攒力气,奋勇的跳出井口,就会发现广阔的天空,只要肯做,成功就有可能。成功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成功的本质只有一个,只要你敢想并且敢做。

丰田公司有句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温州人给自己的写照:高山峡谷有小城,有城就有温州人。在温商的眼里,整个大地都是交易所,在这块土地上,他们除了要比自己的邻居富有以外,没有别的使命。温商结合运动战和阵地战,运用巧妙的攻伐战术,开拓市场:集中强大“兵力”攻下一座“城堡”,然后从家乡搬来很多愿意经商的“兵勇”,安营扎寨,守住阵地,除非是市场衰落,否则绝不后撤,有钱赚的地方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温州人无论到哪里创业,都能很快在当地扎根、发芽直至开花、结果。南京方圆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方源的经历颇有代表性。李方源是温州颇有名气的印刷设备经销商,拥有100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和一大笔流动资金。1999年他移师南京,试图扩大地盘,占领南京市场。首先,他挨门逐户地拜访在南京经商的温州人为他承揽一点业务,拉开一张有几百户的“老乡网”其次,他利用全国个私企业工作会议在温州召开的机会,在会场上广发名片,结识了不少南京商客,然后在南京招兵买马。此时,多年前“温州货”质量低劣的负面影响在南京人心目中烙印很深,产品推销举步维艰。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全国印刷材料展销会上,他请专家介绍他的产品,并给企业免费使用。到了今天,他的公司在南京的信誉已经很好了,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坐在家里就有客户慕名而来递上订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李方源就在完全陌生的南京站住了脚。

天高任鸟飞,温商并不满足于中国市场,他们的眼光更长远。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温商大胆地杀向了海外。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和英国路透社记者曾专程到浙江苍南金乡徽章厂采访,在徽章样品陈列室里,他们看到了一个徽章的世界,其中有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有美国军警的,还有俄罗斯军队的、英国海关的、日本警察的、沙特军队的。目前,已有170多万军警徽章从金乡徽章厂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金乡徽章厂创始人陈加枢说:“我们还要做大做强,目标是成为国际上的徽章制造大王。’

陈加枢的成功是与他的“目光长远,胸怀世界”的性格分不开的。1993年春节,一位温州华侨从美国打来电话,告诉陈加枢:“美国警察总署的最新消息,美国警察要换服装,34万人,需要68万副标章,每人两套就是130多万。你们可不可以做?”陈加枢当即拍板:克服一切困难,拿下订单。他心急火燎地直奔美国,向美国警察总署署长阐述意向。美国人认为中国人不可能做出一流标章,他不温不火地说:“中国有句古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请你们派两位专员到中国去看一看,费用我们全包。’结果,警察署两位专员来到温州,工人当场表演了从投料到成品只需35分钟的流水线过程。几天后,美国人带着100副样品回去了,美国人一看,徽章质量上乘,而价格只是美国军工厂的一半,68万套警徽的生意当即成交。

困境中求生存

公元998年,也就是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温州人周伫随商船到高丽经商,从此开始了温州人闯荡世界的历史。2003年温州市统计年鉴表明,共有近50万温州人活跃在全球的87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在美国约有24万温州人,他们以经营小商品、开餐馆等行业起家,投资领域已涉及贸易、房地产开发、服装制造及销售,对美国经济有无法代替的推动作用。’美国浙江温州工商总会名誉会长朱海风介绍。

法国华人中有不少是温州人,他们移民法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他们中几乎没人是通过勤工俭学来到法国的,绝大多数或是作为劳工来法国,或是为了到海外谋生经商而进法国。进入20世纪80年代大量温州人开始进入法国,特别是90年代,来法的温州人越来越多。据一项统计显示:他们主要来自温州的瑞安市丽岙镇、文成县玉壶镇、永嘉县七都镇和桥头镇、温州市区和丽水地区青田县(20世纪50年代青田县属于温州管辖),其中农村人口占77.1%;他们的经营活动集中在皮包业(32.9%)、餐饮业(30%)、制衣业和皮包首饰进出口(各占8.5%),还有人经营杂货、室内装修、小饰品等;70人当中有30人是老板,老板级人数占到42.8%。

美国温州工商总会董事长陈钱康指出:在巴黎有60%的温州人是做手袋的。“温州人有个特点就是什么行业赚钱就通通疯狂地做什么,彼此之间很讲义气、很团结,虽然相互之间也存在竞争,却不排斥有人加入这个行业。”根据陈钱康的回忆,当时在巴黎的手袋批发原本是犹太人的天下,可温州人却逐渐把犹太人挤出了市场。“犹太人每天工作8小时,我们就工作13个小时,大大降低了皮带、皮包的价格,这样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但加工时间短、价格低,还能按时按量保质完成,这些优势逐渐把犹太人逼出了市场,同时温州人从生产到抢占批发市场然后到零售业,一步步侵占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