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书写的日记5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了解敏书的心情。敏书每天都在想些什么?他对爸爸妈妈有什么想法?对遇到的人又有什么想法?你看!还没开始了解敏书的心情,我就让自己的想法先入为主了。不管怎样,一步一步开始吧!”
※早上7:40:第一次起床
“嗯,妈妈去哪里了?啊,昨天她说腰痛,现在应该在床上睡觉吧!不知道为什么,妈妈不在身边我就感到不安。快点去看看妈妈吧!喔,爸爸都已经上班了。早上想见爸爸一面真是难啊!先躺在妈妈旁边再睡一会儿。”
※早上8:45:第二次起床
“嗯?妈妈什么时候起床了?刚刚还躺在我旁边呢!等等!这不是妈妈做饭的声音吗?好渴呀,先去喝点饮料吧!在妈妈叫我喝柿叶茶之前,赶快先喝点果汁饮料。”
※上午8:50:吃早餐
“敏书啊!快点吃饭。今天你不要迟到了!还不快点过来坐在这里!”
“真不明白妈妈为什么从一大早就开始喊我快点吃饭。去幼儿园只要10点之前到就可以了,干吗从现在就开始……反正妈妈继续喊的话我也会害怕,还是先假装吃两口吧!”
※上午9:10:穿衣服
“哎!这衣服要这样穿!每次都教你,你怎么不按照妈妈说的穿呢?”
“呼,终于穿完衣服了。我很喜欢穿衣服的感觉,可是妈妈为什么总是叫我快一点穿呢?每次妈妈大声对我喊,我的脑袋里就空空的。我上次已经对她讲了不要大喊大叫,可是妈妈还是对我喊。等一会儿穿鞋的时候也会大吼吧。对了,妈妈,能不能给我买双新鞋呀?人家熙星都买了新鞋呢!”
※上午9:20:向幼儿园出发
“快点走!其他孩子一定都到齐了。”
“妈妈,别再拉我的手了!我现在都是被你拖着走,求求你了!就算这样走路也不会比散步快5分钟,你一定也知道啊!还有妈妈,你最近老是对着我吼,你知道吗?妈妈,你是不是对我不太满意呀?”
“呼,试着了解敏书的想法后,发现多少还是能理解他的心情。没错,我一直没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早上准备出门的气氛是应该换换了,以后对他吼之前都要多考虑!还有,就算迟到一会儿,也不要再给敏书压力。要不然就跟他商量,让他再早起30分钟吧!看来我也有很多东西要学啊,不如以平常心去面对吧!”
为孩子带来美好的一天,应该从早上一睁开眼就让他感受到幸福。爸爸妈妈明朗的笑容和温暖的话语,可以给孩子带来平和的心情。但是,在自己无意识的情况下,父母对孩子大吼大叫,强调各种要求,都会将家庭的气氛变得非常不和谐。
想将这种不愉快的早晨氛围转换成平和的气氛,需要父母有决心地去做努力。要做到这一点,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将会是重点,但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和孩子一起度过的时光不会重来,因此应该和孩子共同珍惜相处的机会。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只要想到自己亲爱的孩子,相信可爱的孩子会始终陪伴在自己身边,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怀着这样的心情,多和自己说说心里的话,那么你一定能感受到心情的变化,这和单纯把孩子当做“被教育的目标”有着天壤之别。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告别跟着孩子团团转的日子,享受前所未有的清闲,也会自然而然思考自己存在的问题。通过强硬的方式逼迫孩子背下来的东西,和那些只为了提高成绩而反复做的练习题,都无法带来明显和持久的效果。但是,当父母的爱通过语言和行动传达给孩子时,孩子的心智也会随之成长,并与周边的人共同分享这些爱。
无论怎样忙碌,我们都要学着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当然,在这之前也要先学着解读自己的想法。
五阶段思考法,心里话和自言自语的力量
早上6:30,闹钟响起刺耳的声音。我拖着疲惫的身体起床,心想:“几点了?哎,该起床了。再多躺5分钟吧!啊,这样下去今天又要迟到了。今天上午有重要的约会,还是早点起来准备吧!今天要穿哪一件衣服呢?”
快到傍晚的时候,一边准备晚餐一边想:“这么快就到了做晚饭的时间了。今天晚上吃什么好呢?简单做一份味噌汤吧!可是海鲜还要解冻,太麻烦了,干脆就做一份鸡蛋卷好了。话说回来,这孩子怎么到现在还不回来?该打电话到补习班去吗?是不是又中途跑出去玩呢?真不知道他长大了要干什么。哎,我的命怎么那么不好啊!”
或许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每天都在没完没了地重复着这些心里的话。我们有为了记下电话号码或地址而自言自语的时候,也有心中想的话突然脱口而出,吓到自己和周围的人的时候。
这都是因为我们不停地在与自己对话。和自己的对话虽然不像平常的交流那样,有你来我往的形式,但是具有帮助自己理清头绪和调整感受的作用。这种每天和自己对话的行为,就是与集中力相关的问题了。因为人是通过自己内心的对话,来得到自我的控制、调整集中力的。
一个人刚刚出生的时候,不要说是自己和自己对话,就连一句简单的话都不会说。人类生来就有学习语言的能力,但并不具有对话能力。所以,婴儿都是通过妈妈或别人的语言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比如,不想小便的婴儿一听到妈妈边脱纸尿裤边说“来,嘘一个,嘘”,就会小便;听到妈妈说“好好嚼,一点一点吃啊!嚼,嚼,宝宝真乖”,就会一口一口地吃饭;这些都是孩子通过别人的语言来调整自身行为的习性。
等到孩子满2岁,开始学说话,就会根据自己说出的语言来调整自身的行为。比如当他说“我不想吃了”,就会立即放下筷子;说“妈妈,我再玩一次,行不行”,就会立即行动;这些都是孩子通过语言来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渐渐地,孩子们的语言会分为说出口的话、没有说出口的话和只在心里想的话。从5至7周岁开始,孩子们就能通过心里的话来调整自己的举止。随着心中对话的增多,当孩子被妈妈责骂时就会想“哼,妈妈就是喜欢骂我”,于是会在不知不觉中撅起嘴来;此时如果孩子想“不许哭,哭了就会被骂得更惨,想哭也要忍住”,那么就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感受和行为。
集中力高的人会经常在心里自言自语,但集中力低的人却不是这样。另外,集中力高的人都是谈论和现在应该做的事情相关的话,但集中力低的人却尽说一些与现在应该做的事情毫无关联的话。
在做两位数加法的时候,集中力高的孩子会想“37 15?是一道两位数加法题目啊!怎么做呢?先从个位数开始相加。7 5是12,2写在这,1要进位。为了不要忘记,要用小一点的字把1写在这,现在再把十位相加。3 1是4.对了!差点把这个小小的1忘了。4 1是5,写在这……答案是52.啊!做完一道题目了。再做下一道题目看看吧!还有几道题啊?赶快做完剩下的7道题就可以玩了。”就这样,他们会一道接一地道解答问题。
但是,集中力低的孩子要么盯着问题发呆,不会在心里想该怎么做,不然就是想:“哎呀,又是不喜欢做的数学题啊!这到底是谁发明的?我要是比那个人早出生的话,就不用做这些烦人的题目了。哎!听说智英明天要去游乐园玩。啊,我也想去游乐园。过一会儿还要去上钢琴课,可是要是老师怪我没在家练习该怎么办?哎……”他们总是想一些与手头上的行动毫不相关的事。
韩国集中力中心的集中力教育就是通过“五阶段思考法”,让孩子说更多与现在的任务相关的心里话。五阶段思考法通过定义上的问题、制订计划、中期检验、最终检验、称赞和鼓励等五个步骤,让孩子自己调整所有的活动。这种方法可以在家里,通过孩子提出问题后再进行讨论问题的方式练习。
第一阶段:定义问题
在定义问题之前,要先对自己提出“做些什么呢”、“要解答的题目是什么”、“要做的事有哪些”等问题。孩子会随着这些想法寻找问题的答案,逐渐定义学习的科目、内容和数量等。
大部分孩子不习惯自己决定做哪些事,而习惯于做父母或老师决定的事。因此,在这个阶段之初,他们会很难回答这些问题。比如,妈妈问:“今天还有什么事情要做?”孩子会无所谓地回答:“啊?我也不知道。”或者只是用疑问的眼神看着妈妈不说话,这都说明孩子已经习惯由别人来替自己做决定。这都是因为父母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所造成的。
我们不能因为孩子不能立刻回答要做什么,就断定他们毫无主见。孩子或许是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感到慌乱,或许是正在思考妈妈提的问题是不是有别的意思。换句话说,孩子无言以对,是因为不相信父母会在理解和尊重自己的前提下提出问题。
也有孩子会说“没什么可做的”,或者“嗯,要去补习班学习”之类的回答,和父母提问的意图大相径庭。这时,父母不能生气或者无视孩子的想法,而是应该提醒他“是吗?妈妈认为应该先写完作业,再做一套汉字练习题……”或者“今天要去补习班,是不是应该在去补习班之前先听一遍英文录音带呢”。
此时应该注意的是,不能用强迫或指使的态度对孩子说话。父母要表现出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提醒孩子的态度。这时,孩子也许会说“啊,对呀!不过,今天没有作业,老师没有留作业给我们”,也可能会说“英语录音带昨天已经听过了,我觉得今天可以不听了”。
这时很多家长都想说“是吗?没有作业的话,今天就多做一套练习题吧”,或者“昨天已经听完英语录音带了?是不是又说谎了?就算昨天听过,今天还是要听一遍,有些小朋友都听三四遍呢”。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不忍住这些话,那么孩子就会认为父母问他“今天还有什么事情要做”,不是为了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想法,而是为了让自己做更多父母希望做的事。
父母的作用应该是在孩子忘记或者还没有想到的时候提醒他们,这也是为了帮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学习和学习之外的事情。
重复这样的练习,最后孩子就能在妈妈提问之前在心里默念一遍。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妈妈一定要忍住说“笨蛋,不是那个,是这个,要做这个”的诱惑,而需要说“啊,是吗?今天可以少做些事情了,真好”。
决定好要做哪些事情后,要和孩子一起将这些事情记下来。家长可以再买一块小白板,写上每天应该做的事情,挂在玄关或书桌旁边。这样一来,就算父母不再唠叨,孩子也能看到自己等一下要做哪些事。如果每天要做的事情都差不多的话,可以写下具体的内容或者相关的东西。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不给孩子独立思考和决定的权力,而是以父母的想法来决定要做的事,那么将会前功尽弃。
孩子所做的决定一定要是他们心甘情愿的。要记住,给孩子决定权就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如果孩子的想法愈多,那么效果就会愈好。
第二阶段:制订计划
一旦决定好要做哪些事情,下一步就要考虑用什么方法才能完成这些事情。从宏观的角度考虑,就是把要做的事情整理出一种流程,然后再制订出计划,确定做每件事需要多久时间。从较细微的角度来看,还要考虑用怎样的方式让孩子完成任务。
比如,今天孩子要做的事情是先完成学校的作业,然后做一系列的练习题和听英语录音带。那么,很多父母就会希望孩子从学校一回来就先完成作业,再做一系列练习题,吃完饭后再听英语录音带。他们会反复告诉孩子要按照这个顺序完成任务。这时,大部分孩子都会回答“好的”,但是不见他们付诸行动。也有孩子会说“等一会儿就做”,然后一直拖着不做。看着这样的孩子,父母会感到着急、焦虑。
如果照着五阶段思考法的“第一阶段定义问题”来实行,那就已经先对孩子充分讲解了应该做的事情,并记录在白板上,那么这一阶段则应该问问孩子完成每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你看今天写作业需要用多长的时间”,“一般你做一系列的练习题要用多长的时间啊”,“一段英语录音带是20分钟吧?那听完录音带再解答题目需要多长时间啊”,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训练孩子自己预估做每件事所需的时间。
孩子不像大人那样有时间的概念,所以通常无法回答好这一类的问题。一般需要1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事情,他们也会说:“马上就能做完。差不多20分钟吧。”30分钟就能完成的事情,他们也有可能会说:“大概1个小时吧!”这时,父母千万不能讲“笨蛋,连这样都算不好”,或者“别吹牛了,我看你平时的样子,3个小时都做不完吧”。
首先要承认孩子预计需要的时间,再把父母的想法告诉孩子。可以一边说“20分钟,是吗?可是妈妈觉得至少还需要40分钟呢”,一边把两个人的预计时间都写在白板上。有时候孩子也会说“是啊,做做看才知道”,或者“我也不知道”。这种时候,就算孩子估计的时间并不准确,但也要让他自己估计一个大概的时间,然后再和父母估计的时间一起记在白板上。
最后,让孩子想想要在什么时候做这些事情。这时当然也不能由父母来决定什么时候做,而是让孩子自行决定。就算孩子不像父母所期待的那样说“写完作业后再开始玩”,可是也要尊重孩子的计划。重要的是孩子要不要做这些事情,而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
孩子会通过这样的练习,渐渐地了解应该要在什么时候写作业,什么时候听录音带。当然,刚开始实行的时候,也会经历一些挫折,但孩子们通过这样的练习才能培养对自己的信任感和自信心,以及安定的情绪。
我们可以制订出如下的表格,来展示行程表的实施过程。
在让孩子独自完成整个过程之前,要让孩子养成做事前思考“用什么方法做”的习惯。孩子们通常缺乏抽象概念,所以在解答跟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找出共同点或跟逻辑相关的问题会感到很吃力。这不是因为孩子笨,或是因为他没有这种能力,而是大脑的发育所导致的结果。大脑中负责抽象概念的部分要等到青少年发育后期才会逐渐完成,所以希望孩子具备和成人一样的逻辑思考能力是不可能的。
因为这样,当向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要以“用什么方法比较好呢”、“以前好像做过类似的事情,当时是怎么做的呢”、“用什么方法做会更有用呢”等问题,将以前的经验和现在的课题联系在一起。当孩子遇到了以前没有做过的完全生疏的事情,如果问他“和这个问题差不多的事情有哪些?那时候是怎么做的”,就可以帮助孩子发现两件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点,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很多父母都会想,如果孩子能自己说“先把个位数相加然后写在这里,再来进位要标在这里,最后再把十位数相加就可以了”,该有多好。但就算孩子只是发呆或者答出奇怪的答案,父母也要倾听他的意见。以后,父母可以使用“用这种方法怎么样”之类的语气提醒他使用正确的方法。父母给孩子提示一两个方法,诱导他进行更多的思考。如果告诉方法的同时说“就要这么做”,孩子就算是做完了习题,也不会有成就感和自信心。所以让孩子养成按照自己的计划来做事的观念是相当重要的。
小孩子就算学过的东西也常常会记不住,重复同样的错误。这时,父母提高嗓门或生气都不是好方法。“那先按照你的方法做做看吧!妈妈觉得这样的方法可能会更好,不过对你来说可能你自己的方法更适合呢!所以,用两种方法都做做看,再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方法吧!”只有用这种客观的态度讲话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孩子通过尝试各式各样的方法,最后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有的小孩可能不会把进位标在纸上,而是用手指头来记忆;有的小孩子可能不用数字来记录算式过程,而是用一个小点。不管用哪一种方法,只要让孩子熟悉算术的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就可以了。所以说孩子不按照父母的方式学习,并不说明他头脑有问题或者没有能力。
第三阶段:中期检查
决定了“做什么事”和“用什么方法来做”之后,就进入了实践阶段。这种实践可能是读书,可能是解题,也可能是做实验。一旦开始执行计划后,就不要再和孩子讲话,让孩子独自完成眼前的任务。
中期检查是在实施活动的途中,当孩子因为考虑与任务无关的事而不能集中注意力时,或者忘记了刚刚制订的计划,反而按照以前的习惯做事时所必需的一项检查手段。这是一种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让孩子养成思考“我现在做得怎么样?是按照计划来做的吗”的训练。一旦孩子养成这种习惯,就算暂时在想别的事情,也很容易再次集中注意力。
在学习途中表现散漫的孩子,连自己心中有什么杂念都不知道。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或者经过妈妈或老师的纠正后,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平时没有杂念的孩子或自尊心强的孩子,很快就会自己意识到“啊!我想别的事情去了,赶快集中注意力吧”,随后重新回到学习过程来。但是,那些经常因为重复同一种错误而受责备的孩子或自尊心较差的孩子,就会想着“我又想别的事情了。怎么会这样?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啊?我怎么每次都是这样”,之后便逐渐陷入了绝望之中。
如果养成中期检查的习惯,孩子就能检视自己的行为。所以,即使孩子有了杂念,也会很快整理思绪完成事情。但是,如果通过妈妈或老师的纠正才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没有集中注意力,就只会让他渐渐失去自信。
当孩子没有按照计划解题或者走神的时候,父母要在旁边提醒“有没有做中期检查啊……应该有吧”,“我相信你还是按照刚才想出来的办法做题”,“想想自己现在在想什么,可以提高集中力哦”,“没有忘记做中期检查吧”,要有技巧地提醒孩子不要忘记做中期检查,时时帮助孩子独立完成任务是父母的责任。
第四阶段:最终检查
集中力低的孩子不但很难投入于一项活动当中,而且也很害怕完成任务后再检查一遍。所以,在遗漏题目或者错误作答之后,也不会想再确认一遍。“怎么做的?”这个疑问可以帮助孩子在做完一件事情之后,养成检查有没有做好、有没有失误、有没有遗漏什么等问题的习惯。让孩子养成在合上书本站起来之前,重新检查作业的习惯,这样可以减少明明会做却做错的情况发生。
做完之后再检查一遍,不仅有助于提高集中力,而且对记忆力的发育也很有帮助。人类的记忆是有限的,所以,为了减缓遗忘的速度,就要反复地练习。过一段时间再复习,不如刚刚学完之后立刻复习一遍,这种方法可以让记忆维持更长的时间。
随着课业升上高年级,愈来愈多的孩子会厌烦需要背诵内容的科目。这时,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合上书之后,将记在脑海中的内容在白纸上重写一遍。刚刚合上书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觉得明明看了很重要的内容,但却没能将它完全记在脑海中。当能够分清自己记住了什么和没记住什么的时候,就不必从头到尾重新学习这部分的内容了,只需要挑没记住的部分复习就可以了。
但是,在孩子熟练掌握这种方法之前,父母要和以为合上书本就没事的孩子展开一番沟通。孩子们不太了解检查作业的意义。所以,在他们学会检查的方法之前,仍需要父母的耐心指导。在孩子开始另一项活动之前,可以让孩子复诵一遍已经学过的东西,也可以让他们把主要的内容简单地记录在纸上。
这时,即使孩子遗漏了很多重点,或者只想应付了事,也绝不可生气或责骂。父母只能劝告孩子:“学习这个科目的时候,你遗漏了不少重要的部分哦!这个地方要看好图表,记住每个地区的特产才行。我们再看一遍这个部分吧!”
如果看完一遍之后还是记不住的话,就要利用白板或便条纸等工具,写下地名和特产等内容。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在合上书本之后也能经常复习。如果因为一个简单的地名而和孩子折腾个老半天,很可能会让他讨厌这门学科,而且也可能把检查当做是父母的例行公事。一定要记住,我们要教会孩子的并不是一个地名或一个特产,而是养成做完事情后一定要检查的习惯,所以,父母需要保持宽容的心态,只要提醒孩子遗漏的内容就可以了。长期重复这一种过程,会让孩子意识到在学习之后的检查对自己非常有益。从此以后,不需要父母的提醒,孩子就会自己养成事后检查的习惯。
第五阶段:称赞和鼓励
以上四阶段结束之后,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称赞和鼓励。进行集中力训练课程的时候,孩子们最喜欢的便是“自我称赞”这一环节。
集中力和自信心有着密切的联系。自信心强的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能发挥出很高的集中力。这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做好,就算做不好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自信心强的人喜欢挑战能够考验自己能力的难题。
但是,自信心低的人总想着自己反正什么也做不好,或者担心做不好的后果,而不能集中精神。这些人只喜欢做任何人都能完成的平凡事,或者任何人都无法完成的难题。平凡的任务任何人都能完成,所以失败的几率很低,特别难的任务任何人都完成不了,也不会显得自己很无能。最后,这就导致做好了也是普通人,做不好也是普通人的结果,也就失去了称赞和承认自己的机会。
孩子缺乏自信心,通常都是父母和老师评价下的产物。总是担心或斥责孩子“你怎么总是惹是生非”,“你怎么就没有一个像样的地方”,“看来你肯定不能比哥哥、妈妈朋友的孩子、表弟智成做得更好”,“你长大了到底想做什么”,“如果妈妈死了,你想怎么生活啊”,听到这些话,孩子自然会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没用的人”。
做完一件事情之后要对自己讲“做得好,我真是厉害”,或者“没关系,下回做好就行了”,都是为了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很多父母都说,孩子做作业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为什么还要称赞自己呢?其实,站在父母的立场上看来很容易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却需要付出不少努力,甚至还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例如,按捺住想玩游戏的心情,忍住不断袭来的睡意,这都是需要很强的意志力。虽然没能从头到尾集中精神,也没能得到100分,但是,孩子的努力有充分的理由可以得到称赞。
想要让孩子称赞自己,首先要由父母提出称赞和鼓励。刚开始,孩子会觉得称赞自己是一件不自然的事。但是,如果父母能在旁边示范一遍,说“我们胜民按照计划完成得很好,现在该你自己称赞自己了,来,说一句‘我是个了不起的小孩’”,那么孩子也会乐意接受称赞自己的方法。
只是在心里头觉得自己很厉害是不够的,因为孩子仅从父母的眼神中就能够感受父母的心情。所以,父母必须要用语言和行动(抚摸、拉手、拍背等),将喜悦和骄傲传达给孩子,这一切的前提是,父母要对孩子小小的成就或变化由衷地感到高兴。这样,才能将父母的喜悦和骄傲完全传递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