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些道理不懂注定一辈子打工
26579700000017

第17章 滚蛋吧,拖延君(1)

我们总等待最好的一天,其实现在就是最好的一刻。需要谨记的是:无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无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长久犹豫不决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

犹太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会赚钱的民族”,他们内部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人的一生中,有三样东西不能使用过多,做面包的酵母、盐和犹豫。”对于最有经商头脑的犹太人来说,酵母放多了,面包就会发酸;盐放多了,菜就会很难吃;而做事总是犹豫不决、顾虑重重,就会失去很多机会。

同样,德国伟大诗人歌德也有一句至理名言:“长久犹豫不决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不仅如此,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在对3000多名失败青年进行调查访问之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犹豫不决位居30多种失败原因的榜首。

一个人为什么会犹豫不决呢?通常情况是:他总是希望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却又被每一个选择可能带来的负面结果蒙蔽了双眼。更有甚者,他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有把握解决那些问题,瞻前顾后。结果就是,一旦需要做出抉择的时候,常常拖延到最终来不及的地步。

小张在上海找工作已经半年了,如今仍待业在家。谈起自己的求职经历,他满脸懊恼。

原来,这几个月他在网上海投简历,也跑了多家现场招聘会,得到了不少公司的面试通知,机会不可谓不多。可是,他左顾右盼,瞻前顾后,老是拿不定主意,机会就这样一次次擦肩而过。

“一开始,我一得到公司的面试通知就精心准备,然后准时去面试。后来,当陆续收到多家的面试通知后,我就变得犹豫起来,不知道选择哪家才好,心里也总想着再等等,或许有更好的公司呢。就这样,我一直拖着,没去任何一家公司报到。后来,公司就把我的名额取消了。现在,弄得一家都没有着落,心里真后悔呀。”小张说。

小张的求职之所以变成这样,原因就是犹豫不决,不懂得取舍。理论上,求职者应该珍惜每一次机会,然而,有时也可能遇到不怀好意的借脑,或者如儿戏般的过场,甚至有的像相亲大会。因此,为控制求职人力成本,同时提升求职的命中率,职场人还是要学会一些取舍的方法。

不仅面试时需要果断的取舍,在工作中也不要犹豫不决,否则只会错失良机。

刘小姐是广州某鞋业公司驻西安办事处的员工,主要负责公司产品进入我市各大商场展销等工作,能力是有,但就是缺乏一种果断的魄力。

“本来,我是可以升职成为办事处副主任的,但因为做事不果断,犹豫不决,与升职的良机擦肩而过。”有一次,她和自己的好朋友在咖啡馆闲聊时,她感慨地说,“其实,我完全有能力胜任办事处副主任岗位的工作。”

她告诉她的朋友,所在的办事处原主任调到总部了,原副主任顺理成章地升为主任,根据总部的安排,西安办事处将从员工中提升一位副主任,广州鞋业公司还专门派负责西北地区的经理来考察。

本来,根据刘小姐平时的工作业绩和工作内容,经理是看好她的,还找了她谈话,但谈话却让经理有些失望。

当时,那位经理问她对西安市场有什么看法,以及能否采取新的措施提高市场份额。“其实,我平时心里是有很多想法的,但怕说出来被经理否认,就憋在肚子里了,经理走的时候对我摇了摇头。”刘小姐对着朋友说。

现实工作中,我们随处可见像刘小姐一样一边踌躇满志,一边又瞻前顾后的职场人士。他们羡慕别人的成功,却又怀疑自己的能力;眼馋别人的辉煌,却总在起跑线上徘徊。这样的人是很难晋升到金字塔的顶部的。

记住,世界上永远没有绝对完美的事。“万事俱备”只不过是“永远不可能完成”的代名词。一旦犹豫不决,愚蠢地去等待“万事俱备”,那你就什么都干不成。

在《经律异相》中,有一个贪狗犹豫不决的故事。

从前,有一条狗经常到寺院里去找东西吃。那附近有两座寺院,一座在河东岸,一座在河西岸。狗听到东岸寺院开斋的钟声,就到东寺讨吃的;东寺吃完后,听到西岸寺院开饭的钟声,就渡河到西寺觅食。

这天不知怎的,东寺和西寺同时开饭了。这条狗就游水渡河去乞食。游到河中心的时候,它想想觉得东寺的饭菜大概比西寺好,于是就扭头往东游;快游上岸了,又想到东寺的点心不如西寺做得可口,于是调转方向向西游;游了一会儿,又唯恐东寺今天做包子,去晚了吃不到,赶紧转身向东……

这条可怜的狗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折腾了半天,终于游不动了,筋疲力竭沉到水底去了。

一个人如果有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性格,最后只能会是两手空空,一事无成。因为这种性格能让时机随时从身边跑掉,让别人得到先机。

所以,对于欲成大事者来说,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是一个阴险的仇敌,在它还没有伤害你、破坏你,击垮你之前,你一定要尽快把这一敌人至于死地。

当然,对于比较复杂的事情,你的确应该把问题的各方面都加以慎重地权衡考虑,但你千万不要犹豫不决,一旦你打定主意,就决不要更改,不再留给自己回头考虑、准备后退的余地。

某电影中有一句台词说:“什么事不能在心里合计久了,合计太久了,这事指定办不成。”当犹豫不决的时间大于完成这件事所需的时间时,你离失败就不远了。

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千万别陷入等死模式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句特别经典的台词:“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这是剧中的主角安迪对他的朋友瑞德说的。

电影的主人公安迪是一个银行的副行长,被误判入狱。但他和监狱中的其他人有着极大的不同,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的梦想。在狱中,安迪唯一的朋友瑞德认为:“希望是件危险的事,他能叫人发疯”;而安迪则认为:“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正如瑞德后来在影片中说的:“我不得不提醒自己有些鸟是不能关在笼子里的,它们的羽毛太光亮,当它们飞走的时候,你会觉得把它们关起来是种罪恶,但是,它们的离开让你生活的地方空荡荡的。”安迪就是这样一只鸟,他有着自己的理想,并且没有一刻放弃过,所以他最终飞离了这个“地狱”。

《肖申克的救赎》从头到尾讨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希望和自由。监狱管理图书的一个老囚徒布鲁斯被批准出狱,他为了继续留在监狱,打算杀人,最后没有成功。狱友们都说他疯了。瑞德说:“布鲁斯不是疯了,他只是被体制化了。他在此已有50年了,这是他唯一认识的地方,在这儿,他是个重要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在外面,他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假释出来的囚犯,申请张借书证都有困难。我告诉你,这些围墙是有趣的,开始,你恨它们,接着,你适应了它们,时间久了,你开始离不开它们,那就是被体制化了。”

后来,瑞德也被假释出狱,他同样也体验到了体制化对一个人的影响。他在一家小超市工作的时候,连小个便他也要打报告,“不打报告我一滴也挤不出来”,这自然有些许夸张,但体制的威力却可见一斑。

“体制化”不仅仅是电影中才会出现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在一点点被“体制化”。我们在小的时候,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梦想,发誓自己一定要考上清华北大,毕业之后进世界500强工作,然后赚和李嘉诚一样多的钱,环游世界。但长大后,这些梦想就像瀑布中尖锐的石头,慢慢被打磨掉了棱角。于是我们开始接受现实,我们开始丢弃那些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让它躺在某个角落呼呼大睡。

每天惺忪着眼上班,到公司后打开电脑,刷刷微博,喝点酸奶;熬到了中午时间,吃饭,吹牛,上网聊天;下午一看老总办公室寂静无声,他出差了,于是扔下手头的工作,泡在天涯娱乐八卦里……

下班的铃声很快响起,思绪终于被拉回来,哦,工作没做,明天一定一定要做!明天?好吧?明日复明日。

体制化的生活带来的,就是这种以拖延为症状的“等死模式”。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患有这种“等死模式”的人,于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总是一拖再拖,直到不能再拖的时候,才没日没夜地去赶做。不管是最后一刻能够交出结果,还是最后连结果都没有,他们都会面临一个极度糟糕的境况。日子一长,连最后冲刺的想法都失去,慢慢成为一个等待死亡的人。

这种模式形成的原因是由于行动和想法的不一致,就像一个人开车的时候,一只脚踩着刹车,一只脚踩着油门,所以车只好走的很慢但是发动机转速奇高。他们给自己定了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行动上却无法达到它;他们内心知道自己该去做哪些事,却迟迟不愿付诸行动;他们画了一幅绝美的宫殿平面图,却不愿拉木材来搭建它……

在北京有一位很有意思的人士,他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着名的复旦大学;在那个时代,他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的,可他并没有去参加工作,而是去研究自己的一个梦想——城市规划,梦想通过空洞虚无的理论来规划城镇建设,解决各式各样的社会难题;他也不断地在规划自己的人生,梦想在35岁前出版自己的巨着,40岁前娶妻生子,45岁前创立自己的基金,60岁前写回忆录……一生似乎规划得几乎完美。然而他到现在已年逾50,却一分钱也没有赚过,靠政府的救济过日子,那本“巨着”至今还没见个影子。最后他成了被人们嘲笑的人。

《战胜拖拉》的作者尼尔·菲奥里在书中写道:“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项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

我们总等待最好的一天,其实现在就是最好的一刻。需要谨记的是:无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无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有两个小孩到海边去玩,玩累了,两人就躺在沙滩上睡着了。其中一个小孩做了个梦,梦见对面岛上住了个大富翁,在富翁的花园里有一整片的茶花,在一株白茶花的根下,埋着一坛黄金。

这个小孩就把梦告诉另一个小孩,说完后,不禁叹息:“真可惜,这只是个梦!”

另一个小孩听了相当动容,从此在心中埋下了追梦的种子,就说:“你可以把这个梦卖给我吗?”

这个小孩买了梦以后,就往那座岛出发,千辛万苦才到达岛上,果然发现岛上住着一位富翁,于是他就自告奋勇做了富翁的佣人。他发现,花园里真的有许多茶花,茶花年年开,他也年年把种茶花的土一遍一遍地翻掘。就这样,茶花愈长愈好,富翁也就对他愈来愈好。终于有一天,他由白茶花的根底挖下去,真的掘出了一坛黄金。

买梦的人回到了家乡,成了最富有的人;卖梦的人,虽然不停地在做梦,但他从未圆过梦,终究还是个穷光蛋。

每个人都有很多梦想,却总是无法实现,觉得没有时间去实现它们。所以,在我们身边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要是有时间的话,我就可以做这个了;要是有时间的话,我就可以做那个了。”有梦想是好事儿,没时间也是实话,但是,仅仅为了这个借口,坐而论道,而不是付之行动,那么,所有的梦想也就永远无法实现。

其实,实现梦想的过程要比“等死”美好的多,在梦想的路上,有各种奇花异草争奇斗艳,虽然会时不时跳出一只拦路虎,但这绝对是你生命中最精彩的注脚。

参加过《中国达人秀》的无臂钢琴师刘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有一家公司的老板,经营企业20多年后,积累了很大一笔财富,于50岁宣布退休,全家移民美国加利福尼亚,说是要去享受加州的阳光,每天从事他最喜爱的两样休闲生活:打高尔夫球与钓鱼。

一年后,出乎意料的是,他又回来了,并且又重新创办了一个企业。

大家都很奇怪,觉得他不是去拉斯维加斯赌博破了产,就是遭人勒索被洗劫了财产,所以没办法才又回来重新开始的。

结果出乎意料的是,他告诉大家说:“打高尔夫球与钓鱼连续一个月就烦了,没有工作形同坐牢,后来我在美国跟许多移民一样,成了‘三等人’。”

于是有人就好奇地问他:“何谓‘三等人’呢?”他苦笑道:“首先是等吃饭,吃完饭之后是等打牌,打完牌之后就是等死了。这样等了一年实在让人受不了。只好回来再开业了。”

是啊,整天无所事事的日子,确实比劳累还让人受不了。

唯有付诸行动,梦想才能成真

有个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非常想中彩票大奖。

每次他都会去祈祷:“上帝啊,我这一辈子都做了这么虔诚的信徒,您就让我中一次彩票吧!”

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虔诚地向上帝祈求中奖,但还是没有一次中奖。

终于有一次他受不了了,仰天长叹:“上帝啊,我做了一辈子的忠实信徒,到底要怎么着才让我中一次奖呀?”

突然天幕拉开,上帝很愤怒地说:“我求求你了,你先去买张彩票吧。”

这个笑话中的基督徒,就是个典型的“口号主义者”。有人说,天下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我早就想到了,可惜我没做。”比如:“如果我几年前就开始那笔生意,早就发财了!”“如果我早一点向她求婚,她就不会变成别人的新娘。”有机会迟迟不见行动,事过境迁再来后悔,正是小人物的通病。

在职场上,这种人被称之为“喇叭型”。这些人看似满腹经纶,讲起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他们从不行动,总是梦想天上掉下个金饼,刚好砸在自己的头上;总是幻想自己在将来的某一天能够飞黄腾达,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香车、美女、豪宅,但他们也仅仅止步于嘴上,说完之后却从来不为自己所做的美梦买单。

四川的边远地区有两个和尚,一个穷,一个富。

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佛教圣地南海去朝拜,你说行不行?”

富和尚问:“来回好几千里地,你靠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喝水的瓶子,一个吃饭的泥盆就行了。”

富和尚听了哈哈大笑,说:“几年以前,我就下决心要租条船到南海去朝圣,但是,凭我的条件,到现在还没能办到。你靠一只破瓶子,一个泥瓦盆就要到南海去?真是白日做梦!

一年以后,富和尚还在为租赁船只筹钱,穷和尚却已经从南海朝圣回来了。

富和尚“常立志”,只是立在嘴上;穷和尚“立常志”,却是立在行动上。富和尚有着比穷和尚更好的条件,但是当穷和尚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时候,富和尚还在纸上谈兵。客观条件要靠主观努力去创造。怕苦怕累,空谈坐号,是什么事情也办不成的。

没有什么比拖延更能使人懈怠,它是成功的绊脚石,是时间的窃贼,我们想抓住这个窃贼,只有积极行动起来,使内心重燃激情,才会让生活更加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