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应该是善意的,而非恶意的;应该是激励、鞭策,而非打击、贬损;应该维护女孩的尊严,而非侮辱其人格。父母要了解批评本质,掌握批评技巧。这样,批评就会成为“点石成金”的魔杖,让青春期女孩豁然开朗。
人后教女,女孩更易接受批评
我们都知道,如果想要摧毁一个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只要大声的在人多的时候直接质疑他,相信不需要一分钟,他的所有防备和武器将会纷纷放下,最后被摧残的体无完肤。
有时候,可能因为女孩不听话或者别的原因,父母实在没有什么办法教育她的时候,常常选择在客人或者是亲戚朋友面前“辱骂”孩子,希望她能够在人多的时候感到难堪,最终慢慢学乖。
“当众教女”确实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中国也“人前教子,背后教妻”的古训。很多父母觉得当众教育女孩,会刺激她的自尊心,在公众的关注下,她会更加注意树立自己“听话、懂事、乖巧”的形象。所以,很多家长认为,人越多的时候,越是教育孩子的良好时机。
其实不然,自尊心的强烈维护和彻底放弃之间只有一步差距。如果家长把握不好这个教育的尺度和方法,也许会促使女孩产生“破罐子破摔”,或是与家长对立的心理,对日后的教育很不利,其心身成长发育也不会达到预期效果。
另外,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是女孩,与大人一样有一种不可凌辱的独立人格和自尊心。如果女孩一有过失,家长就公开宣扬出去,使女孩当众出丑,其结果只会加深女孩被训斥的印象,感到自己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因而产生逆反心理。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过:“对孩子进行表扬,应当着众人的面进行;而对孩子进行批评,则要在私下里进行。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愈是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到了打击,设法维护别人好评的心理也就愈淡薄。”
一个名为“家有小女初长成”的网友曾写过这样一件事情。中秋节时,一家人难得的全到齐了:公公婆婆、大姑姐一家三口,还有她家三口人,一共8个人。她说,平常不是做生意的姐夫不在,就是老公忙公司的事情回不来,今天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大家都非常高兴。
晚饭过后,老公无意之中问起大姑姐前两天开家长会的事,他开玩笑地对侄女辛欣说:“挨批了吧?一般开完家长会都要挨批的。”辛欣没有吭声。这时,大姑姐脸色看上去不太好看,她顿了一下,没好气地对姐夫说:“下次你去啊,我可不去了!”接着,她就开始说起自己在家长会上遇到的尴尬:“班主任说:‘今天把辛欣的家长请来了,是因为辛欣最近学习退步了,而且退得有点离谱!辛欣的家长在哪儿啊?’我当时听了觉得真不好意思,心想说就说呗,反正谁也不认识谁。谁知道张晓的妈妈马上就把我给暴露了。当时,所有的家长都看着我,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大姑姐说完这一席话,在场的人都没有接茬的。这位网友立刻感到场面有些不对头,打了个圆场说:“没有那么夸张吧?辛欣在家里还是妞妞(网友的女儿)的老师呢!”说完,她回头看了看辛欣。辛欣焯焯低着头,满脸通红,手紧紧地攥着衣角。
半个月后,这位网友和大姑姐打电话时,问起辛欣的情况,大姑姐叹了一口气,说道:“中秋节过后,她就沉默寡言的。我和她说话,她也爱答不理的,吃完饭就躲进房间里。而且,这次期中考试,她居然是班级倒数第三名!唉,我真不应该在那么多人面前批评她。”
父母要知道“人前不可教女”的道理。即便女孩犯了很大的错误,父母也要注意时间、地点和方法,对女孩进行教育。切不可在他人面前,劈头盖脸地批评女孩。这样,父母心中的不满虽然得到了发泄,可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还有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问题出现。
王军的同事小曾来访,他们聊着聊着,话题就转到孩子身上。小曾说他的聪明儿子,王军讲他的叛逆女儿。“这孩子,”王军指着刚刚放学回家的女儿,“一点也不让我省心,整个一‘网迷’,一天到晚惦记着上网聊天。上个月在学校用手机上网聊天时,被老师逮着,还写了检讨。”
女儿看了王军一眼,嘴里嘟囔了一句。小曾大笑:“哟,小家伙有意见了。”女儿大声嚷道:“我这段时间根本就没有网聊!”“我也没说你现在还聊啊,我是说上个月!”王军申辩。女儿根本不听,理直气壮地说:“早就过去了,你还讲?你不是把我的手机都砸了吗?再说,你戒烟都戒了5次,怎么还在抽呢?”“太不像话了!居然还顶嘴!”王军一下站了起来。不料,女儿走进卧室,“砰”地一声关了门。
吃晚饭时,王军和女儿互不理睬。妻子要替他们“和解”,但女儿将脸侧向一边,丝毫没有让步的意思。她喝完一杯可乐,就进房间做作业去了。
妻子问王军:“刚才我做饭的时候,你和小曾谈了些什么?”他说:“没什么,说到女儿上课时用手机上网聊天的事。我真得好好跟女儿谈谈,脾气这么冲!”妻子想了想,问他:“教育专家指出‘人前不宜教子’,你知道吗?”“笑话,‘人前教子,人后教妻’,自古就是如此。小小孩子,还这么讲究面子?”“你错了,14岁的孩子已经形成独立的人格,有很强的荣誉感和自尊心。我们应该尊重她、理解她,不能当着人家的面批评她、揭她的短,出她的丑。你看今天,女儿就产生了逆反心理,跟你对着干。如果你单独跟她谈这件事,结果肯定不同。”
听了妻子的话,王军不由得想起小时候被父亲当众训斥的情景,受训的滋味至今还如芒刺在背。他有些理解女儿了,于是,他敲开女儿的房门,说:“好了,女儿,我不该在曾叔叔面前让你难堪,可是你也当众顶撞了我!一比一,咱们扯平了。”“行,爸!”女儿笑着说道。
批评的基本原则应是在维护女孩自尊、尊重女孩人格的前提下,适时适地地揭“丑”。这样,能激发女孩自愧、自警和自戒之心。必要的时候,父母还要对女孩的某些错误保密,使她在承认并改正自己错误的过程中,在时间上有一个缓冲的余地。如此,女孩会觉得家长是真正爱自己的,也更容易接受批评、改正错误。
批评有理有据,女孩心服口服
汉代学者刘向有言曰:“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青春期女孩做了错事,父母应该怀着爱心、含着理解,有理有据地批评、心平气和地加以引导,让她感到父母是在真心诚意在帮她,从而自觉地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那种知道女孩犯错就不分青红皂白,用强硬、粗暴、刻薄的语言进行批评,往往会使女孩产生逆反心理,明知有错也不肯向父母认错,并与父母发生争执。这样一来,就与父母批评女孩的出发点南辕北辙了。
周红的女儿已经上高二了,学习很好,也很听话。一次,朋友向周红诉苦:“我家女儿进入青春期后,特别叛逆。我说东,她往西。我批评她几句,她就说要离家出走,我真拿她没办法。还是你家女儿懂事,进入青春期后,还是那么听话。”周红说:“我觉得可能是你的批评方法有问题。我家女儿也没有你说的那么听话,她也会犯错。但是,我每次批评她时,总是有理有据,她才知错就改。要不然,她才不会听呢!”说完,周红跟朋友讲起自己小时候的事情。
周红说,小时候,她和妹妹每次与村里的孩子发生争执时,不管谁对谁错,父母总是“理往一边倒”,当着众人的面呵斥她们。最让她无法忍受的是,有一次,妹妹遭了村支书儿子的追打,掉进水坑。支书的儿子闯了祸,就逃之夭夭。所幸水坑很浅,在围观者的鼓动下,她和妹妹去了支书家,列数了他儿子的“侵略”行径。支书看到她妹妹湿淋淋的样子,赶紧让他儿子赔不是。讨到公道后,她和妹妹的心情刚刚好一些,谁知回了家被父母又骂个狗血淋头。
母亲说:“你不惹人家,人家会追着打你么?”父亲说:“知道的说是你们不懂事找到人家门上,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教唆你去呢!”母亲说:“你们以为寻到人家门上这事就了了,说不定几时就有小鞋穿呢!”
大人们的谆谆教导,她们一句也没听进耳朵。她们的感受就是父母不把自己当回事儿,她们的屈辱、尊严、心情都不及他们的“理”重要。从那以后,周红和妹妹在外面忍辱负重,看似“乖”了,但对父母却有了强烈的反叛意识:周红踩上凳子偷吃红枣,打了奶奶的宝贝瓷罐儿,她就收拾了现场,姐妹合谋,让那罐子不翼而飞;她们还纠集了一些同学到自家的南场里打杏儿,把树枝打得七零八落。为了不被发现,周红让妹妹把南场的钥匙藏到猪圈的墙缝里。
周红说:“我和妹妹的青春期就是在怨恨父母,和父母作对中度过的,那时候的心态极其不好,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我不想让我的女儿也这样,所以,总是跟她讲理,让她真正地心服口服。”朋友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父母批评青春期女孩时,也要像故事中的周红一样,要说得有理有据。这样,女孩才会心服口服。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就要避免以下几种批评方式。
1.批评简单化
很多时候,女孩犯错后,有的家长的表现往往是该批评的时候不批评,不该批评的时候乱批评。
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女孩懒床的现象,往往是一边催促,一边批评,而孩子却把这当成背景噪音,根本没有起到批评的作用。因为女孩很清楚一点,如果走着上学会迟到的话,家长一定会有办法让自己按时到学校:有车可以送,没车可以打车。
有个家长问教育专家,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教育专家说,很简单,你不管她就行了,迟到了自然会有老师批评她。就是因为父母有种种办法可以不让女孩迟到,是承担她懒床后果的挡箭牌,所以,她才一而再、再而三地懒床,批评也没用。像这类的情况有很多,就是家长只对现象做批评,而没有采取实际有效的解决办法。
2.带着情绪批评
一旦孩子出现过失的时候,家长的表现通常是情绪激动、脸色发青、手舞足蹈、眼睛发直、声音分贝高、语言速度快,认为这样就可以制服孩子。其实,当家长大费口舌的时候,大多孩子心里算计的却是“现在是骂到一半了”,“再忍耐一下,就快骂完了”。
家长在呵斥孩子的时候也会突然停下来问:“你听明白没有?”孩子马上说:“听明白了!”“记住了没有?”“记住了!”“以后还犯不犯?”“不犯了!”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如此痛快地回答只是为了早点结束这场暴风雨。最后的结果往往就是“口服心不服”,“你骂你的,我做我的”。
3.过于心急地进行批评
有时候,女孩甚至还没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还不能深刻意识到错误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时,家长就已经急不可耐,气不打一处来,通常是眼到、口到,甚至手也到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女孩犯错误是正常的,而第一次经历某些事情的时候犯错更是正常。但很多家长却没有给女孩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错误、尝试挫折,女孩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错,批评和责备就接踵而来。这种急躁的批评方式,往往扼杀了女孩的创造力,限制了她的发展。
如果父母经常无理地批评女孩,她就会养成什么都不承认的习惯,她会认为,反正怎么辩解都是错,干脆不承认。因此,父母批评青春期女孩时,要有理有据,这能让她直面错误、心服口服、知错就改。
给女孩辩解的机会
很多父母在生活上对女孩十分关爱,可真正将女孩作为有人格尊严的人看待的父母并不多。比如,父母发现女孩犯错时,父母单凭自己了解的情况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和责备,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女孩。当女孩申辩和解释的时候,父母就会气上加气,心想:“你犯了错还狡辩?”于是,对女孩大喊一声:“住口!”女孩只能将话咽回去。女孩的说话权得不到父母的尊重,久而久之,她就会与父母产生对抗情绪,以致双方相互不信任,沟通困难。
一位做教师的父亲曾在网上发表过一篇题为《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的文章。文中说,他担心太多的解释会成为孩子半途而废的温床或者拒绝做事的前奏,无论是对待学生,还是对自己的女儿,他都拒绝听解释。每次当学生、女儿一开口,他就很不客气地打断他们的话:“打住,我从来不听解释,只看结果,结果是……”他说,不给解释的机会不是因为自己冷漠,而是因为他深爱着这些孩子。
这位老师之所以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是因为他担心孩子的解释可能演绎成借口。这种说法看起来很有道理,无可厚非。但是,他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做法,很可能会引起孩子的不满,让他们越来越不听话。而且,他因为担心孩子的解释会成为犯错误的借口而“因噎废食”,实际上是间接关闭了和孩子沟通交流的大门。
一所教育咨询机构曾经对两千名在校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住口!”两个字,是孩子最不愿意听到父母说的话之一。父母不给青春期女孩解释的机会,有两方面的不良影响。一方面,女孩对父母解释事实的真相,是提高其表达能力、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的极好机会。父母将女孩的这一机会剥夺,她在社会交往中就会出现表达困难。另一方面,经常被喝令“你不用解释”的女孩,会渐渐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利。她背负很多的委屈,一个人默默承受,而这样的负担可能会让女孩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处于成长期的青春期女孩,明辨是非的能力虽不是很强,但也有她独特的思维方式。她每做一件事,都有其自己的理由和想法。因此,当女孩犯了错误或出现问题后,家长应该冷静下来,尊重她独立的人格尊严,给她辩解的机会,了解她的思想动机。然后,因势利导、把准脉搏,帮助女孩正确认识问题并认真解决问题。
周强夫妇都在外资企业上班,工作非常忙,有时候根本顾不上照顾自己的女儿。女儿明年就要中考了,为了让她安心学习,有个好身体,他把女儿的奶奶从农村接来。一是让老人在这里帮忙照顾一下女儿,二是让自己的妈妈享受一下城里的生活。
周强的女儿很懂事。自从奶奶来了以后,她怕奶奶闷,每天晚上都带奶奶出去散步,还用自己的零用钱给奶奶买鲜花。奶奶高兴地逢人便说:“我活了60多岁了,还头一次收到别人送的花呢!”
一天,周强下班刚进门,就听到屋里有“嘎嘎嘎”的叫声。他走进客厅一看,几只活蹦乱跳的小鸭子正在地板上乱窜。忙碌了一天的周强,看到家里乱乱的样子,不免心烦意乱,张口就训斥女儿:“马上就考高中了,还弄这些东西干吗?乱死了!”女儿正要向他解释什么,他却不容分说地继续呵斥女儿:“给我扔出去!把这些东西给我扔出去,不用解释!我不想听!”说完,就要去抓那几只小鸭子。这时,女儿的眼泪“唰”地流了出来,一转身回到自己房间,把门重重地关上了。
周强很生气,刚想追过去再训女儿,奶奶从厨房出来,对周强说:“你别骂孩子了,这是孩子给我买的,她说怕我在家寂寞,买了几只小鸭子来陪我。孩子都是出于好心,你要是觉得不喜欢,可以好好和孩子说,把这些小东西送给别人就可以了,不要再骂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