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仓央嘉措诗传全集
2657300000054

第54章 藏族文化小览(18)

气指身内之各种气,如平住气、遍行气、业气、命气、上行气、下行气等;脉大体是指气及明点所经行之道,类似脉络或神经;明点则是泛指身体的各种精华之分泌物,如指男性精液。凡人之气、脉、明点必须彻底转变成光明及大用,亦即转凡夫之气、脉、明点为报、化二身之方法。此三者为修密方便道所必须修持者。

子母心光明

又叫子母光明。子光明了理解为始觉,母光明可理解为本觉。由本觉而生始觉,始觉经扩大缎练与本觉相合,名为妙觉。子母光明会和一味则可成妙觉佛位。

邬金净土

莲花生大师之净土。莲师为释迦佛陀、观音、弥陀三位一体之化身,神通说法无碍,得最高成就。莲师对于西藏佛教的发展其功最伟,声望极高。

指示心性

是指大手印传法时,上师以特殊方便使弟子立刻见到自己的心性之方法,有点类似禅宗的棒、喝与一指禅及默言等,其法不拘一定之形式。

超越道次第

指已经超过五道、十地、四瑜伽等境界而至究竟地。

业印

简译为事印,又称事业手印,即密乘修空乐双运之法。

明体

大手印称之为“明体”,即心之本性明朗而空寂。

如实性

即如实之性,是如其实相之性的意思。

呸字诀

藏传佛教的一种特殊的 修法,只有在不得已时而采取的。是在习定时偶高呼一声“呸”,能开显光明、断妄念之流。并且别人呼呸比自己自己喊要更好,效果较大。

空行净土

也叫空行净土,因为净土中人皆为空行种性,故名。

二种成就

又名世间成就及殊胜成就,即共同成就及不共成就,其中世间成就是指各种神通及成办息、增、怀、诛等法之能力。殊胜成就指佛果而言。

金刚持

藏传佛教下路弘传时期的西藏佛教各派,如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等,通常被称为新派密教,皆称一切密法均由金刚持佛传出。

无生法身

所谓无生就是诸法本来不生的意思。佛教认为凡夫所见诸法生灭皆属幻境。这里就是空性或实相,亦即佛之法身。

中围

即密乘之坛城,藏文作dkyil.hkhor。因为众眷属皆围绕中央坛城主尊而立,所以叫作中围。

七支供养

即礼敬诸佛,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和普皆回向七大行愿。为普贤行愿之十大行愿中的七支。在藏传各种修法中,一般都以此七支行愿为必诵祷文。

显有一切诸法

藏传佛教名称,汉地佛学不常见。显有,是指有形象有显现之一切世间,即三界及一切大千世界。

定解

即决定的悟解,表示由现量所证之悟境,不可动摇。

现量

指当下不杂一念之感觉或知觉,多属前五识之境界。

比量

是指第六意识的思惟作用,是抽象的、间接的,非直接的或现量的。

圣理二量

即圣教量和理量。圣教量是以佛说或大贤所着之经论为依据(量),而抉择是非。理量则纯依靠自身之理智而抉择是非。

心子

指最受上师器重或最亲近的大弟子。心子表示像自己的心一样重要,或者深心爱护如同亲生儿子一般的弟子。是藏传佛教里特有的说法,即汉地所说之“得衣钵”之弟子。

双修

藏传佛教所谓双修,本质即双运,也就是显现与空性的双运,乐与空的双运,智与药师七佛悲的双运等。双修的修法本质仍旧是利益众生,但一般是只有圣者才有资格修习的,如济公活佛示现喝酒吃肉等,并不能简单等同于纵欲。

结加趺坐

佛教坐法之一。具体是互交二足,将右脚盘置于左脚上,左脚则盘放于右腿上。其中交一足为半跏趺坐、半跏坐;交二足为全跏趺坐、莲花坐、大坐。此座法为圆满安坐之相,在佛教诸坐法之中,最为重要,最安稳且不易疲倦。诸佛皆依此而坐,故又称佛坐、如来坐。据《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九所记,“问:‘诸威仪中皆得修善,何故但说结跏趺坐·’答:‘此是贤圣常威仪故,谓过去未来过克伽沙数量诸佛及佛弟子,皆住此威仪而入定故,复次如是威严顺善品故,谓若行住身速疲劳,若倚卧时便增昏睡,唯结跏(趺)坐无斯过失。……如龙盘结,端坐思惟;是故名为结加趺坐。胁尊者曰:重垒两足,左右交盘,正观境界,名结加坐。唯此威仪、顺修定故。大德说曰:此是贤圣吉祥坐故,名结加坐。”

悉地吽

悉地就是真正成就、证悟、证得和加持的意思。吽代表诸佛的智慧心,是咒之神圣催化剂。有两种悉地:一般的和无上的。通过接受一般悉地之加持,众生生命中的一切障碍皆可全部清除,其一切愿望可的满足有助于修行、觉悟,其生命中各种环境也会变得吉祥,而长寿地位财富等也会增加。第二种无上悉地的成就,是莲花生大士的圆满证悟境界,可产生觉悟,利益自己及一切众生。所以观想和祈求莲花生大士的圣性和作为以及身、口、意三密可令证得一般和无上悉地。悉地吽可以吸引一切悉地。

往生七要

藏传佛教修行解脱往生净土的最重要的七点,包括四皈依、出离心、菩提心、顶戴阿弥陀佛、持佛号、破瓦法和七支供。

五明

藏族对一切学问之总称。分大五明与小五明。共有十科。大五明即指工艺学﹑声律学﹑正理学﹑医学与佛学﹔小五明是指修辞学﹑韵律学﹑词藻学﹑星象学和戏剧学。

摩诃衍

即摩诃衍那,梵语。汉译为大乘,代表菩萨的法门。其宗旨为救世利他,证得佛果是最高修行境界。因佛法无边,能运度无量数众生到达彼岸,即菩提涅磐净土,成就正觉,故称摩诃衍,即大乘,以与小乘相别。大乘修行,立有五十二个阶位,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

大圆满

是藏传佛教宁玛派之最高修行法门。指在当前离垢之后的明净空灵的自证智阿底瑜伽乘,宁玛派认为解脱悟道的法门无有超胜此法者,因名大,又说一切法皆圆满具足于其中,因称圆满。大圆满法门有三种:心部、界部和要门部三种,而以要门部为最高。要门部又分四部,即外部、内部、秘密部和无上部。其中无上要门部或称自性大圆满心髓金刚藏乘,简称大圆宁提,即心髓。

金刚萨埵

是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之本体,因为其性质坚固有如金刚,所以称为“金刚”,也称金刚心菩萨。一切众生皆由萨埵之加持力而发其心。与显教之普贤菩萨同体异名,为一切如来之长子。   密宗修行以修念持诵金刚萨埵为最殊胜之法门。 金刚萨埵忏罪法是密乘僧徒必修四加行之一。能除一切烦恼,偶有遗误过失亦可不为获咎,能得无边无量福智。

四谛

佛教术语,即道谛、集谛、法谛、灭谛。

三皈依

即皈依,指归入佛门信仰佛教。所谓三,即佛法僧三宝,皈依就是归投、依靠之意。也就是希望投靠三宝的力量而得到保护与解脱。皈依所谓有内道和外道之别,即在于有无皈依三宝。因心态不同皈依可分为上、中、下三士道。下士道之皈依心态,是为了使自己从今生一切痛苦以及死亡的恐惧中和三恶道中得到保护和解脱。中士道则是指阿罗汉与声闻众的皈依心态,其心态是为自己今生能脱六道轮回,不受痛苦获得安乐而皈依的。上士道的皈依心态,不仅是自己解脱,更重要的是发无上菩提心,为利益众生而皈依。

三宝

指佛、法、僧。其中佛即觉悟者,法即教义,僧即僧侣,是指延续佛的慧命者。

五智

五种佛的智慧,即: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

佛教名词,以十三亿四千万年为一劫。

四皈依

即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和皈依僧。

有四皈依咒,其文曰:南无喇嘛拉加森企,桑吉拉加森企,去拉加森企,根敦拉加森企

金刚拳

就是四指握住拇指于掌中。

所谓智拳印

就是用两手分别作金刚拳,再用右拳握左手食指于当胸。据说智拳印能消灭烦恼,得佛智慧。

定印

就是将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放在左手之上,两拇指的指端相接。

灌顶

梵文作Abhi·eka( 阿毗晒噶)。有“驱散、注入之意,或可译作”授权“。原为古印度太子即位之仪式。后为佛教密教所效法,灌是灌持,代表诸佛之慈悲与护念,顶即头顶,表示佛行崇高。凡有弟子入门或者继承阿闍梨位之时,皆须经本师以水或醍醐灌洒其头顶。佛法灌顶向人传授的是佛法大智。灌顶被认为是修获究竟秘密佛法之钥匙。作用极大。如《华严经》所说:佛子。菩萨摩诃萨。得如来灌顶。无碍辩才。到于一切文字言音。开示秘密究竟彼岸。菩萨得到诸佛灌顶,可以得到无量辩才。

金刚弟兄

指在同一位金刚上师那里同时领受同一灌顶的同学。也泛指一同修习密宗的同道或同学等。,

藏传佛教典籍

密宗典籍可谓浩如烟海,但梵本经典传世不多。在中国西藏和汉地保存的译本很多。汉译密藏经轨总计有400部,681卷,经疏14部,81卷,合起来共有414部,762卷之多。日本《大正藏》收入密宗着述计193部,共1109卷。其中藏文大藏经甘珠尔所收密部经典728部,丹珠尔收各种仪轨、经疏以及成就法等合3120部,大约共有100多万颂,相当于汉译经卷3千多卷。当然其中有部分重译或复本;藏传佛教各宗派关于密宗的着述数量十分庞大。目前,中国包括汉地和藏地保存的佛教密宗译本,其数量之大,质量之高,都是相当可观的,对研究印度和中国佛教具有珍贵 的史料价值。目前在日本以及西方许多国家已经刊行由很多校本,如《摄真实论》、《集密》、《成就法鬘》、《宝箧庄严》等。

五部大论

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无着菩萨承弥勒菩萨教旨所撰之五部大论,包括《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玄奘译;《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经论》,十三卷,波罗颇蜜多罗译;《辩中边论颂》,一卷,玄奘译;《金刚般若论》,二卷,鸠摩罗什译。相传弥勒菩萨居兜率天宫,在中印度阿瑜陀国阿瑜遮那讲堂,为无着论师说五部大论,无着承旨而作。二是指藏传佛教格鲁派僧人显宗必修五部论书,包括《释量论》,是讲逻辑的、《现观庄严论》、《入中论》、《戒律本论》是讲戒律的和《俱舍论》是小乘佛法的论着,真正讲到大乘的是《现观庄严论》和《入中论》,其中前者是解释《大般若经》部分章节,《入中论》则是讲述印度应成派“中观”理论。可见格鲁派的这五部大论,都不是佛经。

《释量论》

为佛教因明学要典,主要是解释评论《集量论》。法称着。有贾曹杰、克主杰所作评论注释,教材及参考书有《集量论本颂》、《集量论略解》、《释量论略解》、《因明入正理论》、《因明正理门论》、《藏传因明学》、《入因明学阶梯》等。研习此课程约需两年时间。《释量论本颂》

《现观庄严论》

是依成佛之次第讲述“般若”教义。慈氏所着。有宗喀巴、贾曹杰等所作注疏。学僧研习此书需两年时间。课程用书有《现证庄严论本颂》、《现证庄严论清凉记》、《现观庄严论本颂》、《现观庄严论略解》、]参考书有《大般若经》、《<般若八千颂>与<现观庄严论>对照科目》 、《<现观庄严论>中八品七十义略解》、《善辨向果圣僧良缘津梁》、《八现观七十义总表》《宗喀巴<现观庄严论金鬘疏>“大乘廿僧”释义》、《现观庄严论略义宝鬘论》、《班钦一切智再燃佛母义明灯单独分开七十义善说明慧喜筵》、《略谈现观庄严论》、。

《入中论》

是阐释龙树《中观论》的。月称着。全书共分十品,自发菩提心至佛果功德,以第六品解释般若波罗蜜多为核心部分。研习时间亦两年。有参考书,《入中论自释》、《入中论善解密义疏》、《入中论讲记》、中观根本论》、《精研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六十颂正理论》、 、《中观宝鬘论》、《中观根本慧论文句释宝鬘论》、《六十如理论释》、《七十空性论科摄》、《中观宝鬘论颂显明要义释》、《中观四百论并释》、《古印度中观论着九种》《宝鬘论讲义》、《中观正见》、《中论广释·因缘品》《中论略义》、《中观正理》等。

《戒律本论》

属戒律通论,包括佛教各部戒律。功德光撰。分十七事三科,包括未得戒者应如何得戒之法,既得戒后如何守护之法及若有违犯如何遵律还净之法三部分。有根敦主所作注释比丘学处。需五年时间修习此书。参考书友《菩萨戒品释》《律海心要广释》《律海十门》等。

《俱舍论》

是关于佛教徒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论着。撰着世亲。有根敦主为所作注释《俱舍论略解》。此书研习无时间规定。参考书有《俱舍论颂疏》《俱舍论讲记》《俱舍宗大意》《俱舍论颂疏讲义》、《俱舍论光记》等。

《大日经》

主要讲述佛教密宗之基本教义、各种仪轨、行法以及供养的方法等。

《金刚顶经》

《金刚顶经》是密教的基本经典。在此经出现以后,密教开始被称为金刚乘。

《中阴闻教救度大法》

又称《西藏度亡经》、《西藏中阴度亡经》等,藏着原名《Baido Todrol Chenmo》。是印度密宗高僧莲花生大师所着。这是一部关于藏传佛教密宗生死学的经典。此书是指导亡者去往另一个世界的亡灵指南,它向世人展示了死亡与转世间的整个过程,亡灵将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种种景象。此书对于如何真正认识生命、安然领受死亡进行了深入讲解和探讨,同时指导临终之人和亡者及其亲友如何通过上师与诵经人的帮助使得亡者从容宁静的走过其生命最后过程,并且安然度过在肉身崩幻分解中的种种恐怖的境相。此经是由14世纪的掘藏师卡玛林巴发现的。有多个中译本。20世纪初曾一度被译为英文,从而在西方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真谛和生死问题及终极关怀思考的热潮。古老东方的神秘灵智学给工业大革命以来尤其是一战以后的西方人带去了一缕心灵慰藉。同时逐渐兴起的对精神心灵的关怀,对于死亡与往生问题的追索,使得这本西藏密宗经典在近代西方宗教学与心理学界更是备受关注。此书中译书名意思可解释为:死亡过程中(中阴)通过听闻(闻教)获得解脱的(救度)无上教法(大法)。通过诵读此经,最佳境界是令临终者和亡者因此获得提示和指引,从而发见光明,最终超越六道生死轮回臻入涅盘解脱的圆满。

藏传佛教教义

藏传佛教教义特点,或者说其区别于汉地佛教的最显着的特点即在于,大小乘兼修,且显密并重,见行双习,同时还吸收了一些西藏苯教内容,仪式繁复、传承不一。其中显宗说一切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四宗中以中观为最发达。龙树一系的论典则以“正理聚六论”为中心,经宗喀巴大师倡导,中观应成派月称所着《入中论》成为中观论着主要景点,最受推崇。西藏密教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等四部,各宗派多以无上瑜伽部的各种教授为主要修行法门。目前龙树《大智度论》还未有藏文译本,而《入中论》与《现观庄严论》两部佛典亦无汉文译本,而这成为藏传与汉传佛佛教的又一大区别。

藏传佛教的修行方式

藏传佛教与汉地显教有较大的不同。藏传佛教的精髓为密教,崇尚严格的组织性念咒仪式和俗信,及语密、身密、心密三密结合,具体讲就是口诵真言,手结密印,内心观想的修行方式。

密宗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