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明王是大日如来的教令轮身,即大日如来的忿怒化身。不动,是指慈悲心坚固,无可撼动,明谓智慧之光明,王是指驾驭一切现象者。大日如来为一切诸尊之总体,为自性轮身,而不动明王为一切诸佛之教令轮身,故又称为诸明王之王,为一切诸佛教令轮身,五大明王之主尊。不动明王身相,为一脸二臂,亦有四臂或六臂, 藏密崇奉的多为二臂像。发垂披肩,眉锁目瞋,嘴角两侧有虎牙,现大忿怒相,右手持剑,左手提索,全身青蓝色,上衣斜帔,下着摆裙,以童子相站姿安立周身智慧烈焰中,造型奇特,是对那些受魔障遮蔽、执迷不误的众生而变化的,以斥退魔障而喝醒众生。其曾发三昧耶本誓愿曰“见我身者发菩提心,闻我名者断恶修善,闻我法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即身成佛。”故虽久已大日华台,证得大光明遍照,而仍示现初发心时诸相不备之形,为如来之使者,执行诸务。不动明王在五方佛示现的五大明王中居于首。威力甚大。汉地与藏传佛教,都十分重视此尊法门,也常被称作常住金刚或大威力不动明王。
菩提
梵文作Bodhi,菩提是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菩提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境界的智慧,有佛、缘觉、声闻三种菩提。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之义,也译作无上菩提、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智。 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所说,佛之菩提有五种: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菩提形象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菩提萨埵,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简称为菩萨;佛成道之处所,称菩提场、菩提道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檀那所属之寺院,称菩提所、菩提寺。念佛讲法,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菩提讲;求无上菩提之心,称菩提心、无上菩提心或无上道意;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增上菩提。在《法华经论》中又有三种菩提的说法:法身菩提,即立法佛菩提;报身菩提,称报佛菩提;应身菩提,称应佛菩提。
三种离菩提障
又称三远离心,据《往生净土论》说为远离:执着自我、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和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
三清净心
《往生净土论》载三清净心为:无染清净心,即不为自己求安乐;安清净心,即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乐清净心,即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
十地
指大乘菩萨道的十个重要 的修行阶位。佛典中常用“地”来形容能生长功德的菩萨行,取大地能生长万物的寓意。在佛典中对十地有不同的解释。大乘初期十地(四位)依次是:初发心、治地、应行、生贵、修成、正心、不退转、童真、法王子、灌顶。梵文《大事》十地依次是:难登、结慢、华饰、明辉、广心、具色、难胜、生缘、王子位、灌顶位。华严十地依次是: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三乘共修十地依次是:干慧地、种姓地、八人地、见地 、薄地、离欲地、已办地、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
金刚乘十四根本戒
又称作十四根本堕,是密乘四大传承公认的根本大戒。于修习密法尤为重要。这十四条包括:
一、诋毁上师,于彼轻蔑者,说为根本第一堕;不应批评毁谤上师。二、从善逝语违犯者,说为根本第二堕;应不违犯世尊教法。三、金刚兄弟起忿争,说为根本第三堕;应不对金刚兄弟起忿争,不挑拨是非。四、于诸众生舍慈心,说为根本第四堕;应对众生不忘失慈悲心。五、断正法根菩提心,说为根本第五堕;不畏困难救度众生,不退失菩提心。六、毁谤自他宗派法,说为第六根本堕;应不毁谤显密经典及非佛说,不毁谤自他宗派。七、于未成熟诸有情,宣说密法第七堕;于因缘未成熟者,不得轻易说密法。八、轻蔑蕴即五佛体, 说为根本第八堕 ;自身为五方佛五智之本质,不可伤毁。九、 疑诸自性清净法, 是为根本第九堕;不偏废“空”、“有”,不怀疑诸自性法。十、 于毒常具大慈心, 说为根本第十堕;不与毁谤上师、佛、法、僧的人为友作伴。十一、 分别离名等诸法, 说为根本十一堕;不于诸真实法中自行分别,不起信解。十二、 破坏具信心众生, 说为根本十二堕;不破坏具善根善信之人,应对真心学密者说真实法。十三、 不依已得三昧耶, 说为根本十三堕;依已得之三昧耶备妥法器及密法所需物品。十四、 毁谤妇女慧自性, 说为根本十四堕;不轻视毁谤女人,应尊敬妇女成佛自性。其中第一条是这十四条戒律中最严重的。 密者由断彼诸堕, 决定当得大成就。 从此三昧耶退失, 为退失魔所损恼, 由此感受诸痛苦, 命终颠倒堕地狱, 安住等持上师前, 所有诸物作供献 ,于三宝前作皈依, 菩萨戒等律仪者, 设若希求得利益, 咒者厉力应当持 。
神秘的中阴世界
中阴在藏语中念作Bardo,是过渡或间隔的意思。中阴包括空间的、时间的和意识的,比如物与物之间的空间距离,昼夜交替中的间隔、人精神意识中一个个意念之间瞬息的间隙,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到的中阴状态。其实就是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之间转换时的那一个间隔,在这个世界里中阴无处不在,除了一些物物之间的形象的中阴外,更多的时候它是微妙的,极短暂,甚至人们无法感知到,但是这个间隔过渡是确实存在的。而生命就是由这样无量数的中阴构成。密教所谓的中阴是指从死亡到转世之间的一个过程。共有六种类型。揭示了人丛出生到死亡再到投胎转世之间的各种意识境界。
第一,生处中阴,即清醒的意识境界。是指人活着时全部的意识境界,以及人由生到死所造下的所有的业,包括善业和恶业。在这个阶段里人的意念认识都是清醒的。第二,梦境中阴,是与生处中阴相对的,指人梦中潜意识下的意念活动,属于不清醒的意识境界,故称梦幻境界。第三,禅定中阴,又称出神境界。禅定是一种修行方式,当修禅者参禅入定时,意识出神,禅定中阴就产生了;相反当禅定结束,修禅人的禅定意识随之结中止,禅定中阴也就结束了。从最初的禅定领悟到最高的证悟得道,禅定中阴包含了所有的禅定修行经验。第四,弥终中阴,又称作临终的意识境界。是指人在将死之时出现的短暂昏迷状态,是一种处于无意识状态的境界。时间长短引人而异。一般讲这个过程会持续三天半左右,但是生前瑜伽修行程度较高者可能会更长一些,甚至于超过7天以上。第五,法性中阴,又称为悟实境界。通常人在死的一瞬间会突然失去所有的意识,从而处于完全的无意识状态,很快这种意识会苏醒过来,而从意识的苏醒带投胎入六道之间的这短时间即法性中阴。在一个过程中,亡者须历经并感受各种由心所产生的奇异幻象。第六,投胎中阴,又称作再生境界。是指亡灵投胎转世、即将转化为受孕胚胎之时的意识状态。
中阴世界隐藏着无数的混乱与不确定性,每一个生命从生到死在到往生极乐或投胎都要经历无量数的中阴,事实上,人的一生绝大多数是处在一种疑惑不定的模糊状态中。心也始终在混乱与清醒之间游摆,而这样的状态常常令人痛苦和灰心,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阴的存在与它的不确定性又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以转化的机遇,为不知伊于胡底的心指示蕴藏的救助法门。密宗中阴教法指示我们,当此刻因一种情况不知所措而痛苦时,不必即刻急于寻找出路,把心安住在这一瞬的宁静间隔中,下一刻的清明便会自动降临,而我们本初纯净的心也在中阴教法的指引下得以被察觉和显现。
藏传密教的三大解脱之道
真正的解脱就是永脱苦海,从此不堕六道轮回,到达没有烦恼的极乐世界。密宗指示人们三大解脱法门,即生前解脱,弥终解脱和死后解脱。在生前欲得解脱者,须是具备很高的禅修,通常是只有具备最高根器的修行者才能达到的境界。当然普通根器者也可以在上师指导下,借由修行密宗最高指导法“六中有自行解脱指引”法来证得生死,通达了悟,最终也能在人世间得到解脱的圆满。这种生前解脱之道是透过禅定修行,从而证悟万法缘空,心之本质即空性,世间万物皆有心生,因而万物本质亦是空的,包括悲喜生死等皆为空性之一部分,因而从本质上说生与死无差别。如果证悟了这一点,那就可得世间大自在,最终获得生前解脱。能臻至这一境界的毕竟在少数,大多数人可以通过另外两大解脱之道来使自己不堕苦海。弥终解脱之道,是指临终者在处于弥终中阴阶段时,将会遭遇一个四大崩解的过程,身体内在与身体外观都将显现出种种变化。临终者在这一时刻须依靠自身力量,也可以借由上师指引进行判断领悟,通过回忆并启动破瓦法,最终将意识迁移到佛陀净土,便可在临终阶段实现自行解脱,也就避免堕入法性中阴与投胎中阴中去了。若是错过了弥终解脱的机会,那对亡灵来说还有最后一道解脱法门,即死后解脱。在这一阶段,需要在上师和诵经人及亲属的帮助下,依靠《中阴闻教救度大法》之法力,坚信此经的指引来应对中阴世界里的种种幻象与历境,不被迷惑,不堕六道,最终实现解脱。
净土
净土是解脱之后往生的成佛之地,即庄严国土,是在佛与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贤的身、口、意三业的感召之下的庄严刹土。是与众生凡俗因各种烦恼所种恶业而生的五浊秽土相对的。生命通过三大解脱法门得到解脱后将去往佛陀净土,从而超越生死轮回。净土是理想清静美好的往生之所,根据密宗经典指示,众生因于机缘与根器之差异,解脱后将去往不同的净土,一根本明光净土,是人在弥终解脱后往生的佛陀净土。二是五位宇宙佛陀净土,是人死后第五天亡灵进入法性中阴,意识脱离肉体而成为独立意识体时,在经历五位来自宇宙五方佛陀显现和接引后证得解脱,从而往生的虚净之地。三是五位持明本尊净土,人死后第七天,亡灵将可以在五位持明本尊的指引下,获得证悟,永脱轮回苦海,到达极乐净土。
业力
人在世间都会造业,所谓业就是指人在尘世间所有的一切行为和意念,根据它们的善恶不同,人在世间所造的业也有善业与恶业之之别。业所产生的力量在人死后将逐渐凸现出来,而且不断变强大,善业会帮助亡灵往生解脱净土,恶业则产生迷惑力,诱导亡灵重堕苦海。业力在生前可能显现力会很微弱,但它是中阴世界里最大的影响力,也是轮回的驱动力,无论是对于往生净土还是继续六道轮回的众生而言,业的力量都是巨大的。不应定所有的业都是现世报,业力的发挥有现生、来生和后生的差异,这是受业成熟的时间不同所致。如果说善不一定有善报,恶不应一定有恶报,那都是业不成熟的结果。善人受苦那是因为前世造恶业太重要在今世受苦报,而今世所种善业要等来世成熟时才得受善报。恶业也同样如此。所以藏传密教的业报说同样指示人们弃恶趋善,为善没有尽头,俗语讲善恶到头终有报。无论多少善业都不是圆满,只有最终证得大解脱才是最大的善与乐。
意识永恒不灭
佛教认为意识的波动从不停止,在人生时意识与肉体结合在一起,共同经历世间种种,当肉身死亡衰腐之后,意识脱离肉体进入中阴世界,并成为下一个过程的主角,是联系前生今世与来生的纽带。众生轮回皆因为意识的连绵不断。所以说意识永恒不灭,意识力与机缘的不同会指引人们往生极乐,但也可以让我们在六道中不断轮回。
赫怒伽
密教大力士,佛陀依藉赫怒伽的形象展现其大愤怒。目的在于摧毁无知和无明。
寂静尊
人死后进入法性中阴第六天时,会遭遇四十二寂静尊者。分别是两位本初佛父佛母,十位佛父佛母,男性菩萨、女性菩萨个八位,六道佛六位,男女性守门忿怒尊各四位。他们都慈眉善目,表情温和。
寂忿尊
人死后进入法性中阴第七天时,亡灵会遇见十位来自东南西北中五方的双修持明主尊。他们面容平和中微显忿怒,是拥有大智慧的尊者。
忿怒尊
在进入法性中阴第七天以后,亡灵将遭遇狰狞恐怖、表情各异的六十位忿怒尊。分别是三十位赫怒伽,十位赫怒伽佛父佛母、八位寒林高丽女神等。他们大都面相可怖,金刚怒目,舌卷齿露,眉头紧皱,令亡灵胆战心惊。这般畏怖忿怒的形象,是为了让亡灵产生畏惧感,众生犹如当头一棒,三魔瞬间祛除,从而真正降服自己因为无明而引生的贪嗔痴三毒。
上师
西藏佛教对具备较高修行、堪为世人轨范者的尊称。梵语念作“guru”(古鲁、咕噜),又称金刚上师。
梵穴
藏语叫“颇哇”,位于头顶。意思即借由心的专注,倚藉射识功德,能够使得染垢被消灭,脱离苦海度达彼岸世界,往生极乐,从而让意识永脱轮回。
超度亡灵的方法
死者亲属超度亡灵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中阴闻教救度大法》。步骤有三:供养三宝,包括实体供养和观想供养;诵读四种偈,即祈求诸佛菩萨加被偈,祈求护免中阴险难善愿偈,六种中阴境界根本警策偈,祈求护免中阴恐怖善愿偈;诵读中阴闻教救度大法,在临终中阴,法性中阴和投胎中阴三个阶段分别诵读7或21遍。
三身
佛的三种身,即佛性三种不同的表现与存在状态。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其名称、种别在经论中有多种异说。一般讲有以下四种: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其中自性身,又名法身、受用身、变化身,是自古广用的一种说法。;法、报、应之三身,次说今最常用,又作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解深密经》又谓三身为法身、解脱身、化身。佛的三身并不是各自独立,亦非真实存在。其中理法之聚集称为法身,智法之聚集称为报身,功德法之聚集称为应身。法身代表着人的真性,是与生俱来、并相伴始终,超越生命形色的一种状态。世人大多蒙蔽于无知愚昧,因而无法见到自己的真性。唯有真正觉悟的人才能够领悟这种境界状态。法身是佛陀之理法的会聚。报身是佛陀在为诸菩萨现身说法时的佛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而成,唯菩萨能够看得到。是佛的智法会聚。化身是佛应众生之机缘而化显的身形,有各种变化随机而生,故又称变化身。化身乃佛的功德法之会聚。三身也叫三轮身。
佛祖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