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仓央嘉措诗传全集
2657300000048

第48章 藏族文化小览(12)

藏传佛教的密宗。其中融合了印度佛教、婆罗门教即印度教性力派以及西藏原始苯教的内容。主以大日如来所讲说之内证真言境界为其教法,因为文义深奥妙密,令人难晓,故称密教;又或说其对于未经灌顶者和教外人士秘而不宣,故而得名。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佛教密部经典传入西藏,后经印度僧人寂护、莲花生、阿底峡等弘法,藏密逐渐在西藏和蒙古等地区流布开来,并得到持续广泛、隐秘而严格地弘传。亦有众多派别,如黄教、红教、黑教、白教及花教等。 藏密所修为事部、行部、瑜伽及无上瑜伽部四部,而以瑜伽部之各种教授为诸多派系共同主修法门。藏密对于上师须是彻底完全的崇拜,否则便无法修成大德,甚至会堕入金刚地狱。其重要法门有大手印、大圆满、道果、拙火定、六加行及五次第等。

密宗

又称瑜伽密教,是中国佛教之宗派。因为该宗系依理事观行,而主张修习三密瑜伽而获得悉地,故而得密宗、瑜伽密教之名。亦称真言乘、真言宗、金刚乘、瑜伽宗、金刚顶宗、毘卢遮那宗、开元宗、秘密乘等。按照弘传地区不同,可分为汉地密宗、日本密宗和西藏密宗。

格西

藏语音译,汉语意即“善知识“。是学位性僧职的一种称谓。在西藏佛教中,格西拥地位极高,有很大的威望,通常只有极少数僧侣在经历长期苦修,在佛学知识领域拥有了相当专业水准之后才可能获得的学衔,分不同级别,有拉然巴、措然巴、林赛巴、阿然巴、多然巴、噶然巴、曼然巴等。

拉然巴格西

藏传佛教格西学衔中级别最高的一级。也是西藏佛教显宗最高学位。在每年大昭寺祈愿大法会时,申请该学位的考僧,将参见论辩,通过三大寺(即甘丹寺、色拉寺和哲蚌寺)高僧的考试,对一些佛学疑难问题进行答辩,在通过之后获得最终认可后,方能得到拉然巴格西的称衔。

措然巴格西

格西第二级,仅次于“拉然巴“的佛教学位。每年在小昭寺举行的传小昭法会上,考僧参加经律论答辩,在经三大寺高僧认可之后,方获得此学衔。

阿然巴格西

佛教学僧在经过严格考试和遴选之后,可进入密宗学院修习深造,通过对密宗的理论进行长期研习并实践修炼获得此学衔。有等级分别,其中拉萨上密宗学院和下密宗学院的阿然巴格西,是该学衔中最高级别最权威的一个头衔。

曼然巴格西

在西藏,佛教寺院的医学院里都有长期研习西藏医药的学僧。他们在求学期间,需深入学习和研究医药学理论,同时还要参加野外采药实践,修习时间一般较长。在合格之后可获得藏医学位,即曼然巴格西。

格聂

梵文音译称作优婆塞、邬婆索迦。即居士,又称近事男。指在家行持戒修习佛法的男性佛教徒。有六种:归依居士、一戒居士、数戒居士、多戒居士、圆戒居士、梵行居士。

格聂玛

梵文音译称优婆夷、邬婆斯迦。即女居士,又称近事女。指在家行持戒修习佛法的女佛教徒。

格策

梵语音译作室罗摩尼罗。即沙弥,又称劳策、求寂、勤策男等。指出家且守护沙弥十戒的佛教僧侣。

格策玛

即沙弥尼,又称求寂女、勤策女。指出家并守护沙弥十戒的女尼。

格隆

梵语音译作比丘、苾刍。汉译通称比丘,或名乞士、净乞食。在藏传佛教中,比丘在信徒中地位崇高,其所受持为《毗奈耶经》所述之二百五十三条戒律。

格隆玛

即比丘尼,或称乞净食女、女乞善。在藏传佛教中,格隆玛具足受持三百六十四条戒律。亦拥有较高威信。

格罗玛

梵语音译作式叉摩那,即正学尼僧或正学女。指专为出家尼僧受持的一种戒律,在沙弥尼戒之上,丘尼戒之下。受持此戒二年后方有资格受持比丘尼戒。

赤巴

又称法台、总法台。是掌管一寺全部事务及宗教活动的负责人,通常由佛学知识渊博并且德高望重的高僧来担任。不少寺院则有由寺主活佛兼任赤巴的传统。其宝座设在各大寺院大经堂之内,任期随寺院不同而各有差异。

大经堂

藏传佛教寺院中最高权力机构。一般遇到重大宗教活动都会在大经堂举行。

措钦夏奥

寺院僧职称谓,相当于寺院司法官。是执行寺院清规戒律的高级僧官,负责全寺的僧纪纠察工作。

措钦翁则

寺院僧职,相当于寺院教务长。负责各大寺院大经堂宗教活动的管理工作。因措钦翁则常在大经堂内领诵经文,故又有领诵师和举腔师的俗称。

措钦吉瓦

寺院僧职称谓的一种。类似寺院后勤管家,管理全寺后勤与财物。

堪布

梵文音译作“邬波驮那”,又称大师、亲教师或师傅。主要由寺院或大型寺院札仓权威高僧主持担任。类似汉地住持、方丈。担任堪布一职者一般都是学识渊博、获得格西学位,并且在各寺院及扎仓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

札仓

又称扎仓,即学院,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佛学研究场所。为寺院内部为僧人修习佛教理论所设的佛教学院。各寺院札仓数量不同。一般是四个,分别传授不同的佛教经典及学问,包括居巴札仓,学习密宗;   参尼札仓,学习哲学;洞阔尔札仓,学习数学、天文、历法与占卜等;曼巴札仓,学习医学。但也有多者可达六、七个札仓,部分小寺院则只有一、二个札仓。

格贵

又名为纠掌堂师、察僧官。职责与措钦夏奥基本相同。负责维持寺院清规戒律,和管理僧众纪律及名册。因其常于巡视僧纪时随身携带一铁杖,故俗称铁棒喇嘛。

翁则

寺院僧官,负责寺院大经堂及札仓经堂的宗教仪轨和诵经功课。职责与措钦翁则基本相同。在法会上常由翁则亲自领诵经文或指导众僧诵经。

郭聂

负责寺院和札仓的财物管理,职责与措钦吉瓦相同。

阿底峡

中印度(属今孟加拉国)超岩寺僧人。公元11世纪时应请入藏,弘扬佛教密法,密乘在西藏获得相应发展。其弟子仲敦巴承续法灯,奉释迦、观音、不动明王与救度母四尊法,并分别事、行、瑜伽及无上瑜伽四密之次第,以上乐和集密为最疏胜,从而奠定了藏传佛教无上瑜伽部基础,成为迦当一派创始人。

宁玛派

宁玛派,全称为“旧译密咒派”,藏语作rnying-ma-ba,是“古、旧”之义,是藏传佛教中最为古老的一个教派。宁玛派重视传承和弘扬西藏早期佛教的旧密咒。直承早先吐蕃时期佛教法统,在渊源上早于后弘期形成的其他诸派别。。是最早传入西藏的密教,同时也吸收了西藏原始苯教的部分内容,主张寻找挖掘朗达玛灭佛时期藏匿失落的佛学经典。以红色僧帽为标志,故又称红教。

萨迦派

萨迦藏文作sa-skya,意为灰白色土地。因该派主寺即萨迦寺初建寺时,其所在地呈灰白色,故名。由于该派寺院的四周围墙皆涂有白、红、黑三色藏传佛教花条,分别象征观音、文殊与金刚手菩萨,因而又称为花教。

噶举派

在藏传佛教派系中,噶举派是支派最多的一个教派。其中噶举藏文作bkav-rgyud,意为“口授传承”,指其所传承为金刚持佛亲口所授之密咒教义。创立者为琼布朗觉巴(990-1140),和玛尔巴译师。因该派沿袭印度教传统,僧人皆穿白色僧衣,故又称白教。

噶当派

“噶”在藏语中是佛语之义,“当”是指教授。表示用佛的教诲来指引众生接受佛教教理。创建于1056年。 该派奠基人为印度名僧阿底峡,以热振寺为主寺。该教派主张先显后密,而以修习显宗为主。15世纪后因格鲁派的兴起,使得噶当派寺院逐渐成为格鲁派传法场所,噶当派渐渐隐灭。

格鲁派

藏语作dge-lugs-pa,或译为善规派,又称格鲁巴,格登巴。明永乐七年时始于格登建寺,故名。格鲁即汉语善规之义,指该派主张严守戒律。僧徒戴黄色僧帽,因称黄教。创自宗喀巴大师,其教理源自噶当派,故又称新噶当派。又格鲁之教法,亦多有绍自萨嘉、迦当、噶举等派者,因时退弊,融汇革新,遂成具鲜明密宗特色的合释尊一代教法之密乘宗派,因而后来居上。其后又有争惹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等格鲁寺院建造,格鲁派其宗大成,最终成为藏传佛教后期派别中最重要的一支。该派后来的法脉传承即着名的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系统。其教义以阿底峡之《灯论》、《菩提道次第论》为中心教授,以三士道摄尽化机。贯会三学,契通三要。由十善而入下士,四谛十二因缘而入中士,六度四摄而入上士。其仪轨中比较重要的还有《菩提道次第论》、《五次第》、《六加行》等,十分殊胜。

希解派

藏传佛教宗派之一,形成于公元11世纪。希解能寂、止息的意思,指修行者依靠对佛经的理解和苦修,能够达到息灭苦恼及其根源、不堕生死轮回的境界。由印度僧人帕丹巴桑结创立。希解派常在荒山老林、葬场坟墓等人迹罕至的地方苦修。11世纪,希解派进入鼎盛时期,后来在西藏地区一度有过较大的发展,但在15世纪以后逐渐没落消失。其教义和仪轨部分被其它藏传佛教宗派吸收。

觉宇派

又译作觉域派、觉宇巴,藏传佛教的教派之一。“觉”是“断”、“能断”的意思,表示能断处人的一切烦恼以及生死根源, “宇”是“地方”之意,即佛教所说的“境界”,是人心理活动的对象之一。合起来就是般若空性见与慈悲心之义。也有人认为“觉”是“行”的意思,表示对事物的分析、解释和判断等活动。觉宇派以修习《波若经》、《内法》及《摄经》为主,主张以大智慧和慈悲心来断除一切烦恼。

廓扎派

藏传佛教教派之一。廓扎巴·索南坚赞(1182-1261)所创。廓扎巴·索南坚赞最初曾向释迦室利学修菩提心法,后又到金刚祥和宝铠论师等处修习佛法,后来在仰垛建廓扎寺并创立了廓扎派。

夏鲁派

也叫布墩派。,布墩·仁钦朱(1290 -1364)所创。他原修习的是中兴律学,后来遍参藏地佛学经籍密法,成为一代高僧,31岁时曾住在夏鲁寺传法讲佛,盛极一时。这一教派被称为夏鲁派。

觉囊派

藏传佛教的一个支派。觉囊本是一地名,全称为“觉摩囊”,在雅鲁藏布江南岸,拉孜县彭措林寺东。觉囊派是因此地而得名。觉囊派的主张是以“他空见”解释时轮。五世达赖时期,觉囊寺庙被迫改宗,其寺庙财产等被没收,经籍遭封禁。而觉囊派因此逐渐在卫藏地区衰落绝微。

德格印经院

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 全名为“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 在德格县城(更庆镇) 更庆寺内,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 “雪山下的宝库”、“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等美誉。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占地约5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9000余平方米。据藏文《德格世德颂》记载,印经院是德格四十二世土司却吉·丹巴泽仁(1689~1750)所建。至今已有260多年历史。

喇荣寺五明佛学院

是西藏色达县的一座着名的佛学院。藏语里意为“金马”。 这里海拔4000米,属于川西地槽系巴颜喀拉山褶皱带,为高原季风性气候,基本上终年为冬季,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度,日照充足。五明佛学院由数千间赫红色的木屋组成,配上红色外墙,藏于深山之中,加上草原、河流、湖泊,使这里成为了令人心驰神往的藏地佛学院。

藏传佛教五大派别

藏传佛教在其传入与发展中,形成各种派别分支,主要有五大支派,即前期死派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和后期的格鲁派。格鲁派乃系自噶当派而来,故格鲁兴噶当隐。与印度佛教派系不同的是藏传佛教其派别形成是根据师承、修持教授以及所据之经典及对经典之理解等的差异,同时地域等部因素而最终形成。

班禅额尔德尼世系表

西藏班禅额尔德尼今已传至十一世。依次是一世班禅格雷贝桑(1385-1438),(追认),为宗喀巴大师弟子,格鲁派高僧;二世班禅索南乔郎,(1439-1504),追认;三世班禅罗桑顿珠(1505-1566),追认;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1567-1662)五世达赖之师,第一个获班禅活佛封号;五世班禅罗桑意希(1663-1737),第一个真正获班禅额尔德尼名号;六世班禅贝丹意希(1738-1780);七世班禅丹贝尼玛(1782-1853);八世班禅丹贝旺秋(1854-1882);九世班禅曲吉尼玛(1883-1937) ;十世班禅确吉坚赞(1938-1989); 十一世班禅确吉杰布(1990- )

达赖喇嘛世系表

西藏达赖喇嘛今已传至十四世,依次是: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巴(1391-1474),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1475-1542),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1543一1588),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1589-1616),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1683-1706),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1708-1757),八世达赖喇嘛·强白嘉措(1758-1804),九世达赖喇嘛·隆朵嘉措(1805-1815),十世达赖喇嘛·楚臣嘉措(1816-1837),十一世达赖喇嘛·凯珠嘉措(1838-1855),十二世达赖喇嘛·成烈嘉措(1856-1875),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1876-1933),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1934-)

羌姆

即护法神舞,汉语俗称跳神。原是一种宗教舞蹈,是在特定地点和时间举行的一种宗教活动。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体现着藏文化的神秘性。

色莫钦姆羌姆

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僧人所表演的一种格鲁派羌姆。 “色莫”即观赏,“钦姆”谓大型的,合起来就是观赏大型宗教舞蹈的意思。在每年的藏历八月举行。

金刚神舞

藏语名称为杜基嘎尔,即跳神。源于指八世纪中叶莲花生大师。经过后世改进和规范,成为密宗仪轨,后来又被桑杰嘉措活佛带入木里瓦尔寨大寺,世代相传形成深具木里地方特色的宗教舞蹈,俗称“跳神”。木里大寺每年要举行三次跳神活动,以十月法会最为隆重。届时,所有演员戴上人妖鬼怪面具,手持铃、钵、刀、戟、剑等法器,身着奇异法衣手舞足蹈,再配上海螺、法号、钹等器乐。这是一种严肃的宗教仪式,具有浓郁独特的密宗神秘色彩。

金钢橛舞

藏传佛教的一种密宗仪轨。由神舞表演与诵经念咒组成。喇嘛们先在大经堂以七色土绘出能够除障降魔的金刚橛坛城和法器,然后围坐诵经,七日后开始跳神。早期跳神是在在密宗大殿内举行,后逐渐也在露天场地,展现神佛驱除魔障之过程,以去邪魔,弘扬佛法。其主要的部分是砍杀用糌粑和豌豆、牛羊血等做成的丑恶人形物,藏民认为“棱迦”集世间万恶于一身象征魔障,砍杀它便是清除并超度魔障。是一种极为古老严格的宗教仪轨。

金刚橛

梵文作vajvakilaka。又名四橛、四方橛,是指立在修法坛四隅的小柱。大小不一,其大者通长可达今30厘米,直径约5厘米,小的有长18厘米,直径为4厘米的。

咀特罗

即“续”的意思。在藏传佛教密教经典中,有一些经典名称会在末尾有一个“续”字,这是密教经典的一个标志,不是汉语中的“续集”的意思。

转经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