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叫做“扬贡寺”,藏语名称为“格培林”或“查杰玛”。在昌都地区类乌齐县境内。始建于1277年,有桑吉温主持修建,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该寺建筑风格上融汇藏、汉及尼泊尔特点,也是西藏东北部噶举派的着名寺院。
昌都强巴林寺
在西藏昌都镇境内,位于杂曲与昂曲两水交汇处。由宗喀巴弟子喜绕松布建造,距今已有560多年历史。因寺内所供主佛为强巴佛,故得名强巴林寺。每年酥油花节期间,昌都强巴林寺都会举行神舞表演,场面宏大,是青藏高原上享有盛名的一种神舞。
色登寺
又叫做色登桑珠曲林寺,在西藏自治区昌都芒康县宗西乡。其主持为丹真绒布仁波切,是该寺唯一的活佛。寺内现有喇嘛约三百人和觉姆百余人。
拉卜楞寺
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地址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西郊。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 意思是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一般简称为拉卜楞寺,代表是活佛大师的府邸。拉卜楞寺是目前国内藏传佛教教学体系最好最完整的派系寺院。
色拉寺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庙之一,全称为“色拉大乘寺”。 在拉萨北郊色拉乌孜山麓。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创建人为宗喀巴弟子绛钦却杰,宣德九年(1434)建成。寺内有麦巴、结巴、阿巴三札仓。全盛时达僧众8000余名。与甘丹寺、哲蚌寺并称拉萨三大寺。
哲蚌寺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庙之一。在拉萨市西郊根培乌山上,海拔3800米,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年),原名“白登哲蚌寺”,简称“哲蚌寺”。 藏语“白登”是庄严祥瑞之义,“哲蚌”代表堆积大米。很快发展为格鲁派寺院中实力最雄厚的寺院。寺院规模宏大,有七大札仓,今合并为洛色林、德扬、果莽、阿巴四大札仓,历史上西藏众多高僧大德都曾在此修习佛经。主体建筑为措钦大殿、洛色林札仓、甲央拉康和葛丹颇章,多为明清两代陆续建造。大经堂雄伟宏壮,还有立柱与精美织绣挂幢、佛像、经幢、壁画及唐卡等可一次容纳八千人同时诵经,灵位寺内还有大量藏文经籍和古文献。是今天全世界最大的寺庙。
甘丹寺
藏传佛教六大主寺之一,是其中最特殊的一座寺庙。,在拉萨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旺波日山上,海拔3800米。宗喀巴大师于1409年亲自筹建,被视为格鲁派祖寺。原全称为“甘丹朗杰林”,甘丹是藏语意为“兜率天”。亦被认为是未来佛弥勒佛所教化之地。清世宗时曾被赐永寿寺名。为拉萨“三大寺”之一。
敏珠林寺
在西藏山南扎囊县,属藏传佛教宁玛派在前藏地区的一个主寺。为17世纪中叶居美多杰所创建。该寺僧人可以娶妻生子,在寺主的传承方式除父子血统继承外,还有翁婿传承等。在修行上敏珠林寺僧人十分注重医学与天文历算等的研习,并以文字书法优美而着称。在研究宁玛派历史与教理教义等方面,敏珠林寺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如来八塔
塔尔寺广场上矗立的八座如来宝塔,习惯称如来八塔。象征的是释迦牟尼佛的八大功德。每以座塔底相同大小,周长皆9.4米,底座面积为5.7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41年(公元1776年)。在藏传佛教中,拥有极高的地位。这八座塔及佛祖八大功德依次是 :第一、八邦塔,相传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之时,下地即行七步,步步生莲华,此塔即为纪念此之意。建在蓝毗尼园佛祖降生处,净饭王修建;第二、菩提塔,藏语叫香趣,影胜王在佛祖成道的金刚座旁边所建造,又名降魔塔,此塔即是纪念释迦牟尼证悟成佛。第三、吉祥门塔,又叫转法轮塔,为五比丘所建,在鹿野苑佛祖初转法轮之处;第四、神变塔,勒扎波国王为了纪念佛祖在舍卫城降伏六师外道而特意建造的;第五、天降塔,相传释迦牟尼佛在三十三天报母恩说法之后又返回世间,降落之地名曰散旦,此塔即世人为此而建以示纪念;第六、和好塔,为纪念释迦牟尼佛在曼迦达地方传法合和僧徒信众一段因缘,当地人建此塔;第七、尊胜塔,释迦牟尼佛将涅磐之时,亲自嘱后人修造此塔,并为之加持开光,谓以此塔为其法身; 第八、涅盘塔,释迦牟尼佛在扎坚城示现涅磐之地所修造的塔。
八廓街
又称八角街,藏族人称其为“圣路”。在拉萨旧城区,是当地着名的转经道,也是商业中心。“八廓“是藏语中“转经道”的意思。在大昭寺周围,有三大转经道,八廓街便是其中的一条中转经道。八廓街由八廓西街、八廓北街、八廓东街与八廓南街组成,有街巷35个,并很多岔道。次街较完整地保存拉萨古城的原有面貌,今天已经成为中国,也是世界上着名的具有独特魅力的历史文化古街区。在八廓街所保存下来的有50多个古建筑大院和29处重点文物,早已成为西藏社会和文化历史的缩影。
转经道
着名的八廓街转经道,是西藏人的一条最重要的转经道。每到傍晚时候,特定的转经时刻到来之时,转经的信徒们就会群涌而至,尽管大都互不相识,但他们却有着几乎严格一致的行动,那就是按着顺时针方向在这条转经道上开始行走,祈祷。
藏王墓
是吐蕃王朝时期第二十九代赞普至第最后一位赞普琅达玛和大臣及王妃的墓葬群。地址在山南穷结县宗山的西南地方,背靠丕惹山。各个陵墓为土垒成的、封土高大的高台丘墓。其下层为长方形土台,周边不齐整。上层为椭圆形土墩十分平坦。总面积为385平方米。目前能看到的藏王墓只有八九座。靠近河边的大墓据说是松赞干布之墓,旁边是赤松德赞的墓,墓旁立着巨大的功德碑。藏王墓后遭捣毁,现在的藏王墓只能算是衣冠冢。藏王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史书记载确切的、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西藏墓群,对研究古代西藏的丧葬制度已久吐蕃王朝的兴衰和吐蕃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
唐蕃会盟碑
又称唐蕃会盟碑或长庆会盟碑。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吐蕃彝泰七年,唐朝和吐蕃双方各派使节在长安举行盟誓。第二年又在吐蕃逻些(即拉萨)重新订盟,823年,刻立石碑,上用汉藏两种文字镌刻了誓约,矗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
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在藏语中为“母子宫”的意思,是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座古堡式宫殿。在山南地区泽雍布拉康当镇东南部扎西次日山顶上。因扎西次山状若母鹿,故得名“雍布”(藏语“母鹿”之义),而“拉康”即“神殿”。始建于吐蕃王朝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时期,后被作为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夏宫,五世达赖时成为黄教寺院。雍布拉康殿由一幢多层建筑和方形碉堡式望楼两部分组成。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像。还有众多壁画。
罗布林卡
藏语中意为“宝贝公园”,有拉萨的颐和园之誉。在拉萨西郊,为历世达赖喇嘛夏宫。历史上的罗布林卡一带风景秀丽,拉萨河故道从此经过。七世达赖晚年在此地修建了格桑颇章,命名为“罗布林卡”。后逐渐成为达赖处理政教事务地方。其建筑主体为格桑颇章、达登明久颇章和金色颇章,房屋近370多间,是西藏地区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园林古迹名胜。今开放为人民公园。
林卡
即园林。旧时西藏寺院、庄园、贵族、官府等都拥有人工建造的林卡。在今天的拉萨仍旧有大大小小的林卡数十处, 比价有名的有罗布林卡、次觉林卡、尧西林卡、德吉林卡、贡觉林卡、尼修林卡、仲吉林卡登。
茶马古道
是中国古代西南地区的一条国际商贸通道,其以茶叶的交换和马作运输工具为主要特点,故称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西南边疆茶马互市,明清以后渐盛。分滇藏和川藏两路。其中滇藏一路大约在公元6世纪末形成,南起云南思茅和普洱,途径大理、丽江,由香格里拉入西藏,直至拉萨。茶马古道连接起川滇藏,以及尼泊尔、不丹、锡金和印度境内,一直延伸到西亚、西非红海岸。是古代中国西部也是链接中外的一条重要贸易走廊,更是西南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长廊, 对于佛教的东传起到了重要作用。它的险峻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神秘的民族文化,是指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马尼干戈
是西藏的一座神秘安静的美丽小镇。小镇上来往的行人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康巴人,身佩藏刀,头系红头绳。骑马来小镇的牧民则将马系在专门拴马的木柱上,然后进入矮小的藏式木屋买东西,喝酒、唱歌,情景纯朴。自古到今这里都几乎是一个样子,几排藏式平房,一条街道,还有一个驿站。牛犊般大小的藏獒,在小镇上四处闲逛。但他们一般不会咬人。因为人们会把比较性情凶猛的狗拴起来。 马尼干戈是一个西部独特的很安静的地小镇,这里的藏民很友好,甚至会主动邀请客人到家中喝茶、参观。
康定
藏语中叫达者都,意思诗三山相峙,两水交汇的地方。是甘孜藏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康定县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素有“温泉城”之称,其境内拥有者天然丰富的地热资源。天然草场广袤,草质优良,有跑马山的叫法。一曲《康定情歌》享誉中外,成为当地宝贵的精神文化资产。地处川藏公路的咽喉地带,地势险要,在历史上是一直是川滇青藏四省区周边山地的重要物资集散地,也是联接四川与西藏和中原的中心地带,有着十分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战略地位。
稻城亚丁
稻城亚丁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地处横断山脉中段。海拔在2900米到6032米,总面积达1344平方公里。在藏语亚丁意为“向阳之地”,又叫作念青贡嘎日松贡布,是“圣地”的意思。稻城亚丁自然景区是目前中国最原始的保存最完整的高山自然生态系统之一,属于高山峡谷类风景区,是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被誉为““香格里拉仙境”、最后的香格里拉”和“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
东嘎皮央遗址
是1992年在扎达县地区发现的石窟壁画遗址。东嘎洞窟和皮央洞窟就散布在东嘎村及与其相邻的皮央村附近的土石山崖上,东密密麻麻的洞窟穴,延绵千里。现存的几百个之多,是中国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佛教古窟遗址。其中几个窟洞绘有精美壁画集中在东面半山腰,保存较好。这些壁画有近千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考古和文化研究价值。由于西藏历史、宗教、文化档案中并没有关于此的文字记载,故目前对其形成及年代 仍有众多谜团。
象雄王国遗址
地址在那曲尼玛县文部乡办事处不远处的穷宗一带。是一处建于山腰的规模宏大的石头建筑。至今约有1600多年历史。象雄古国原是吐着之前的一个部落国家。在吐蕃之前曾经在青藏高原上显赫一时。苯教的发源地,。它的疆域西起阿里地区的岗仁波齐,横贯藏北的尼玛、申扎一带,东至今昌都丁青,分贝成为上象雄、中象雄和下象雄。 象雄王国与古代波斯联系密切。公元8世纪象雄王国被吐蕃王朝所灭。而它的其兴起年月始终是一个谜,历史上找不到太多的关于她的文字记录,如今人们只能沿着象雄遗址存上无数的残垣颓壁来想象一千多年前的王国盛景。
曲贡文化遗址
1984年10月,西藏考古学家在拉萨北郊的娘热山沟曲贡村发现了一处距今约4千年的古代村落遗址,即曲贡文化遗址。其位置在曲贡村一处河谷的边缘地带,海拔3690米。主要分布在曲贡村和现该地军区总医院北面的山坡下,其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东西横长约150米,南北纵宽约30米。从曲贡文化遗址出土了石器、玉器、骨器等,最为显眼的是大量的陶器,多为手共制陶,采用了轮修技术,陶器的成型、装饰、焙烧整体都显示出相当高的水平。共有陶片五万余片,可辨认器形有1234件。另外还有一些小件青铜器,显示曲贡人已经掌握了比较成熟的冶铜技术。从这些出土文物以及遗址情况看,其内涵十分丰富。文化积层也较厚,经测定其年代上限为不晚于公元前1750年,下限为公元前1500年上下,年代跨度在距今3500到4000年。判定基本上是西藏地区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面积较大、年代最早的多种文化并存的遗址之一。其被誉为拉萨的“半坡”。
卡若文化
即西藏昌都卡若遗址文化。是西藏高原上新石器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位于西藏昌都县南12公里处,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并发掘,遗址年代测定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它所代表的原始文化具有鲜明浓厚的地方民族色彩。打制石器、细石器与磨制石器并存,陶器方皆为手制夹砂陶,纹饰多锥刺纹、刻画纹与附加堆纹。器形皆为小平底器,有碗、盆、罐等。建筑多石墙、石路、石围圈及国石台等。卡若文化并非青藏高原孤立发展的一种原始文化,其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许多原始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考古发掘证明西藏高原自远古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和开拓。卡若遗址的发现为西藏人的祖源探寻提供了详实珍贵的资料,对藏民族及其文化的起源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昌都摩崖造像
西藏众多古代时刻摩崖造像之一。位于昌都县,共两处,一在柴维地区东南部多拉朵乡国强村,造像为十一面千手千眼观世音,因而当地有有观音阁的叫法。观音造型端庄、慈睦,整体巨大,高4米多,由彩绘与线刻结合,衣带飘洒。另一在县城的南桥以西山崖,有浮雕石佛两尊,其中一座表现的是释迦摩尼,原告近1.5米,现已风化。
夏鲁寺的壁画
夏鲁寺壁画为元代藏传佛教壁画艺术作品之典范。壁画题材内容由显密两宗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主。夏鲁寺壁画对元末明初的西藏壁画艺术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按南北方向辐射,向北影响到觉囊寺等寺庙的壁画艺术,从而促进了拉堆艺术风格之形成发展;向东南影响到明代江孜白居寺壁画艺术之形成演进。所以说,在元、明两代西藏壁画艺术发展史上,夏鲁寺壁画发挥着承前启后的影响力,被视为是元、明两代西藏艺术发展里程碑,对于后人研究元、明时期西藏艺术、乃至整个西藏艺术史及其与汉地和印度、尼泊尔等地文化交流具有特殊参考价值。
古格壁画
在古格王朝遗址内的寺庙内保存有一批彩色壁画,数量很多保存的也较为完整,是古格艺术的精品。包括神话传说、佛教故事和当时古格人的生产、生活场面等,其用笔洗练,所绘人物性格突出,其中以女性形象丰满动感,尤具代表性。古格壁画随历经几个世纪,依然绚丽斑斓。古格壁画风格独特,气势宏大,透过这些壁画,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古格遗址的艺术风格上明显带有克什米尔及犍陀罗艺术特点。对于了解和研究古格王朝历史以及西藏地区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比如骷髅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