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稳定才能发展。证券市场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股价变化也有一定的周期性,国民经济更有一定的运行规律。不考虑这些周期性因素和阶段性变化对基金资产配置品种的影响,基金的运作业绩很难通过周期性的变化体现出来。因此,基金经理的更替也应当在遵循资产配置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以避免一个良好的资产配置还没有享受到资产配置带来的收益时,因基金经理的变换而不得不进行持仓品种的调整,从而打破原有的资产配置组合。长此以往,基金的运作业绩可想而知。因此,基金经理更换不应以年份的长短来衡量,而更应当以资产配置的周期性长短来衡量。
2.摒弃基金经理的个人魅力之说
基金的个性化运作规律应是基金产品的运作规律,是资产配置组合的运作规律,而不是以基金经理的个人投资风格来决定的,更不是个人投资策略的简单复制。一只基金运作的好坏,应是基金经理背后团队的力量。作为基金经理,应是指挥和引导基金团队运作的带头人,崇拜基金经理个人应当转变为崇拜基金运作的团队。因此,过分宣扬基金经理的个人人格魅力也是不足取的。
3.选择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
通过基金经理的履历可以发现,研究型的基金经理较多。基金研究在基金产品的运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实践证明,具有丰富实战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在基金运作中的胜算系数更大。投资离不开研究,但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投资。因此,一个良好的基金经理,应当是一个包括研究和投资、营销在内的多面手,基金业也应当着重培养这样的多面手。
4.保持经营业绩稳定的基金经理
一只基金能不能保持基金净值的持续增长和基金份额的稳定,对提升投资者信心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也是衡量一只基金运作好坏的首要判断准确。
(第313节)跟着明星经理走
一只基金的基金经理、投资研究架构、基金本身的特点、基金的业绩、规模的大小等都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在一般情况下,最简单的办法是看业绩。但提到基金业绩,我们就不得不隆重地推出明星基金经理。
想想也有些道理,比如说在国外,买了巴菲特的基金,想不赚钱都难。所以说,明星基金经理的效应很强。在那些业绩出众的明星基金的背后,有一批光环炫目的明星基金经理。而他们头顶上的明星光环正来自于他们所掌管的基金业绩。如易方达50指数基金的基金经理之一马骏有10多年证券业经验,其管理的基金科讯在2003年的净值增长率为28.88%,在全部54只封闭式基金中名列(第八。无疑,具有同类基金管理经验并曾获得良好业绩的基金经理人更应为投资者所信赖。
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基金净值增长前十名,分别来自9家基金管理公司。虽然这些公司的运作时间各异、投资团队经历各异、投资风格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多数基金管理公司投研队伍中均由从业经验丰富、历史业绩出色的核心人员主导工作,或是基金经理本身就是明星基金经理。这也证明了明星基金经理确有过人之处。
而这其中,一批经验丰富、业绩突出的明星基金经理已拥有大量的“粉丝”。由他们担纲的基金自然也容易引来众人目光,从而带来基金的热销。也因此,基金公司开始注重这些基金经理的明星效应。从2006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基金打着“明星基金经理”的旗号,为基金销售摇旗呐喊,就足以证明明星基金经理的人气了。比如上投摩根的投资总监、中国优势基金的基金经理吕俊的招牌,就成为上投摩根营销的最有效的武器。公司2006年在上投摩根成长先锋发行时,短短几天之内就募集了50亿元,不得不提前结束认购。
明星效应的显现,不仅让本身拥有明星基金经理的公司开始大打明星牌,也让一些深感人才匮乏的基金公司开始广纳贤良,向其他基金公司的明星经理们大抛绣球,基金公司对人才的争夺也正在白热化,从而导致了人才流动的加速。有关资料显示,现任嘉实基金总经理的赵学军,早在1999年时就曾经担任基金景博的基金经理;基金同盛(第一任基金经理杨赤忠,早在1999年10月开始管理基金同盛,后转战大成基金管理公司任研究总监,此后任光大证券证券投资部总经理,在光大保德信基金管理公司的董事名单中也能看到杨赤忠的名字。再如,基金普惠(第一任基金经理张涵,在离开基金经理岗位后,先后在融通基金管理公司、长城基金管理公司担任高管职务。
一家成立不久的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的董事长坦言,公司用人标准非常明确,那就是尽量从现有基金行业挖人,而且都是挖“好公司”的“好人”,摆明了就是只要明星基金的明星经理。我们仔细搜寻就会发现,担任许多银行系基金核心岗位的人,都曾是其他基金公司的骨干力量,如原湘财荷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江晖已加盟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不仅新成立的银行系基金求贤若渴,一些私募基金也开始将目光瞄向明星经理。譬如,2006年12月30日明星基金经理肖华离开博时基金管理公司,开始运作私募基金。
不过基金业对人才的重视应该是基金投资者的福音,所以我们在选择基金品种时,不妨将目光锁定在明星经理身上。
原因之一,明星经理经验丰富,风格成熟。如加盟工银瑞信的江晖,最早成名于老牌基金公司——华夏基金。2002年,江晖管理的基金兴华在54只基金中名列(第一;2003年,他管理的基金兴华累计净值增长率为127.19%,年复合收益率为17.41%,在所有基金中排名榜首。成名之后的江晖每年也都有不俗的表现,找到这样的基金经理,对于投资者来说,几乎等于将收益提早装进了腰包。
原因之二,无论是本身拥有明星经理的公司,还是那些后来挖进明星经理的公司,它们为了留住人才,必然会为明星经理们提供优厚的待遇,为他们配备公司最精干的团队,配备最强大的研发力量,授予他们在基金运作上最大限度的自由,明星经理发挥其投资能力的空间也比较大。这些反过来作用到基金市场上,为投资者带来的是个人利益。比如华安基金公司在发行新基金华安宏利时,就推出了久经沙场的老将尚志民。其新基金产品在具体设计上,也充分考虑到尚志民的投资风格。在专业人士眼中,整个产品几乎就是为尚志民量身定做,这样的产品在明星经理的掌控之下,运作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我们在此并非鼓动投资者盲目“追星”。据相关资料介绍,基金经理对基金业绩的贡献仅为10%~15%,也就是说,基金经理的个人因素对基金业绩的影响还不足以一票定乾坤。
由于目前有关基金经理在投资中作用的资料很少公开,基金经理实际所负责任及投资权限对公众来讲并不透明,所以我们也很难判断基金经理对投资的具体和实际影响。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基金收益明显分化的今天,基金经理的水平对基金业绩的影响相对直接。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从概率的角度来看,选择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胜算更大。用句通俗的话说就是,盯住了明星的基金经理,很大程度上就是抓牢了你的钱袋子。
(第314节)明星经理走了怎么办
不少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是冲着明星基金经理去的。不少基金公司在做宣传的时候,也喜欢拿明星基金经理做招牌。问题是,眼下基金经理跳槽风盛行,很多基金经理在一个公司做上一两年就会离开。有的是跳到别的基金公司去了,有的是跳到私募基金去了。
据银河证券统计显示,2001年至2006年,我国基金规模以平均每年一倍的速度扩大,同期基金经理变动的人次也以平均每年一倍的速度递增。如果将各类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变动人次进行单位换算,表示成每一单位基金发生的基金经理变动人次来看。2002年至2006年,封闭式基金的基金经理变动一直在0.39~0.46人次之间波动,相对比较平稳;开放式股票方向基金和开放式主动型股票方向基金的基金经理变动在2002~2003年有一个明显的上升过程,随后的几年中一直稳定在0.32~0.40人次之间波动。而2007年(第一季度,我国341只基金中,发生基金经理变动72人次;2007年4月份,193只开放式基金发生基金经理变动22人次;2007年前三季度,基金经理变更268次。
基金经理跳槽如此频繁,那么明星基金经理走了怎么办?很多基民都有这样的困惑。
此时,投资者有必要观察一下,基金的投资理念、投资风格是否会出现较大变化?基金能否在人事变动中实现平衡过渡?基金的业绩是否会在这一过程中受到较大影响?
1.看清明星基金经理的含金量
2006年和2007年的大牛市,造就了一批净值增长率超过15%的基金,也造就了一批明星基金经理。不过,就像业内人士所说的,像2006年和2007年那种市场环境,普通股民也可能赚到150%,牛市赚钱是应该的,而熊市才是考验投资能力的时候,熊市也能赚钱才能显出基金经理的本事。
因此,我们看待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一定要从更长的周期去考察,而不能只看过去一年的成绩。
2.客观冷静思考明星基金经理对基金业绩的贡献
基金经理对于一只基金的重要性可能并不像投资者想象的那么高。不少基金管理公司在投资过程中会遵循这样的规则:经过研究员对上市公司的筛选,合格的股票进入公司的备选股票池,基金经理只能挑选股票池中的股票投资。同时,公司的投资决策委员会决定大的行业配置方向,比如认为金融板块是下阶段的热点,可能就会对其进行超额配置,基金经理必须执行投委会决定的大的配置方向。在这样的前提下,公司允许基金经理根据个人的投资风格和投资偏好,对具体的行业和股票多配置或少配置几个点,不同的公司基金经理的自由度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假设一只基金2006年收益率有160%,其中110%可能是因为大盘上涨带来的,35%来自于整个投研团队的贡献,剩下的15%才是基金经理个人的水平发挥。
这也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选好公司重于选好经理的原因。对于部分综合实力不强的公司来说,如果对明星基金经理的依赖较重,一旦他离开,业绩也许会受到影响。
3.明星基金经理走后,应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基金的风格是否会发生变动上
对于一家好公司来说,个别基金经理走了应该对基金业绩影响不会太大,关键是要看该基金经理的离开,是否会影响到基金投资风格的变动。比如,有的基金经理可能交易更加频繁,对市场势点的追逐更快,或者更倾向于集中持股,重仓出击,这样可能会使基金的波动性加大。投资者此时就要考虑,这只基金是否还是当初那只适合自己的风险收益需求的基金,并决定是走是留。
(第315节)加入换了新的基金经理怎么办
基金经理是基金资产的管理人,基金经理的每次变动,自然会引起投资者的关注,而基金公司每次不说原因的简单公告,又让基金持有人增加几分疑惑和惊慌:基金经理换人了,基金公司的投资理念、企业文化是不是会发生变化?持有的基金份额是马上抛掉,还是留着?这些都是持有人关心的问题。那么,基金持有人该怎样面对基金经理的更换呢?
倘若在购买基金后,原来的基金经理离职了,切记不要匆忙卖出所持有的基金。基金持有人应该清楚,不同类型的基金受基金管理人变动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1.指数基金
基金经理只需被动地模仿指数,按指数的比例投资于成分股,不用积极主动地选择投资的股票,所以,经理人变更对基金的影响没有积极管理型的基金大。
2.一流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
一流基金公司拥有许多有才华的基金经理和优秀的投资研究团队,即使个别基金经理离开,立即有其他的经理填补空缺,所以基金经理的变动对基金业绩的影响不会太大。
3.管理小组型的基金
如果管理小组型基金确实是采取民主的方式进行投资决策的,基金经理的变动对管理小组型基金的影响通常比单人管理的基金小。
如果投资者手中持有以上类型的基金,持有人就不要忙于出手持有的基金份额,也不要很在意基金经理的离职。
如果你手中持有的不是上述三种类型的基金,如非指数型基金、股票型基金,你就应观察一下基金经理更换后,基金的投资组合和业绩是否也发生了变化,这是很重要的。
基金经理在变换之后,新基金经理大多会宣布基金仍会遵循以往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不变,但持有人还是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观察来证实。
1.换手率
由于封闭式基金的换手率可以表明基金投资组合变化的频率以及基金经理持有股票和债券的时间长短,所以通过基金的换手率可以判断基金的投资策略是否有大的改变。如果换手率突然在一段时间放大,可能意味着基金采取了新的投资策略,从而卖出了手中原来的份额;如果换手率很低、很平稳,那么就说明基金没有换筹,它仍坚持以往的投资组合。对于开放式基金,因为它可随时申购和赎回,所以它的份额是可变的,持有人只能通过公开信息来观察其投资组合和业绩的变化情况。
2.基金的规模
做大规模是一些基金经理的追求。老基金的二次发行,小盘基金变大盘,就意味着投资组合发生了根本改变。
3.管理方式
(第一种是单个经理型,即基金的投资决策由基金经理独自决定,如果更换基金经理,无疑会改变基金的运作风格,从而影响基金的绩效;(第二种是管理小组型,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投资经理共同选择所投资的股票或债券,如果更换基金经理,对基金的绩效影响不大;(第三种是多个经理型,每个经理单独负责管理基金资产中的一部分,如果如果换掉其中某个基金经理,也是会改变基金的运作风格,这对基金的绩效还是会产生影响的。
如果基金持有人认为基金经理的变动会影响该基金的绩效,可以考虑卖出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