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投资学一本全
2656800000229

第229章 机构投资的步骤

(第798节)积极管理还是被动管理

机构投资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自己的投资是采取积极管理的方法还是被动管理的方法。这两种方法没有谁优谁劣,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之下采用的不同的管理方式而已。

不过,一个能够做出高质量的积极型投资决策的投资者都会受到机构投资者的欢迎。因为高水平的积极型投资者最有机会构建收益高、风险低的组合,不仅能够在广泛的资产类别选择中游刃有余,而且能够很好地把握多样化的组合机会,制定出跑赢大盘的策略并很好地贯彻实施,提高组合的收益。

这就需要机构投资者能够组建一支全心全意为投资基金利益服务的高素质资产受托人队伍,再由这支队伍动用一切必要的资源去寻找能够为投资过程增值的基金经理。建立专门的资产受托人团队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可以减轻基金管理行业内普遍存在的代理人冲突问题,资产受托人本身就是机构利益的守护者。

对于那些绝对收益、实物资产、私人股权等投资资产类别,只有采取积极型投资,才能获得有吸引力的风险调整后收益。这三项资产类别的管理费标准高,都是根据资产规模收取管理费外加利润提成,这就为成功投资设置了一道很高的门槛,跨不过去的投资者会摔得很惨。如此高的收费标准意味着一般的收益率水平无法让资金提供方得到满意的风险调整后的投资回报。投资人需要通过一系列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寻找有成功潜质的基金经理。总之,对绝对收益、实物资产和私人股权这三种资产类别的投资,成功要素就是高质量的积极型管理。

那么,什么情况下采用被动管理的方法呢?如果投资于可流通证券类别,包括国内股票、国外发达市场股票、新兴市场股票、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美国国债、通货膨胀保值债券等。这些缺乏必要流通的投资资产类型,就可以采用被动管理的方式进行投资。投资领域竞争异常激烈,所以希望跑赢市场但又没有做足功课的投资者难免受到惩罚。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理性的投资者应该选择低成本的被动投资工具。

总的来说,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不仅可以有效地运用范围更广的资产类别,同时能够在定价相对有效的可流通证券市场上获得超越市场的业绩。虽然低成本的被动型管理为积极型管理设置了较难超越的基准,但如果受托人能够勤奋研究,再加上足够长的投资时限,还是有机会获得超越被动管理的积极投资收益的。

总之,不管是积极管理还是被动管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且是贯穿机构投资的没一个环节),是一项不可避免的选择,所以,机构投资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适合的决定,让自己的投资得到最大的收益。

(第799节)运行环境

有了自己的投资团队,机构投资者就考虑到为他们提供怎样的运行环境。这就需要一个有效运转的投资委员会来监督。

有效的投资委员会应该对组合进行适度的监督,而不是干涉投资管理人员的具体操作。投委会召开会议的次数每年应该限制在四次,这样既可以避免投委会成员过度地干预日常的投资组合管理,又可以保证投资管理人得到适当的督导。投资委员会应该决定投资的性质和方向,而不应不加思考地把决策权全然交给投资管理人员。投委会在基金管理公司的作用应该相当于其他行业的公司董事会。

除了要有投资委员会来监督之外,机构的管理理念对运行环境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一般优秀的投资管理团队最看重的就是人才。那么,怎样才可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这就需要机构具有超前的经营理念,有全球化视角,能够让自己的新老员工之间的关系像是良师益友的关系,而且敢于赋予新人责任。具体的要求如下:

1.具有超前的经营理念

所谓投资理念超前意味着投资机构先人一步,便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利用市场机会。通过关注另类资产类别,机构可以有更大的机会建立满足自身需要的组合。提前一步考虑所谓主流以外的投资机会,可以帮助机构发现下一个市场热点,一旦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意识到以后,即便再有价值的投资机会也会变成毁灭财富的机会。只有超越主流,才能增加在竞争中的胜算。

2.有全球化视角

全球化视野有利于增加对投资机会的理解和把握,为狭窄的国内市场提供有价值的参照系。除了改进投资者的整体决策框架外,全球化视野还可以扩大投资机会,增加成功几率。

3.让新老员工形成良师益友的关系

新员工培训可以采用“传、帮、带”的做法。就投资管理而言,吸收理解的最好方式是边学边体会。学术知识仅仅是基础,有抱负的新人通过“做学徒”,会从经验丰富的“师傅”那里学到日常操作和投资思路。在团队建设中,尽早让新员工承担责任对机构是个不小的挑战,但也是将团队优势发扬光大的最好机会。将关键的投资原则传授给新员工不仅可以增强资深员工的影响力,扩大组织机构的影响范围,而且可以增强所有员工的成就感。此外,新员工培训能够加强员工对机构核心投资理念的认可。

在此基础上,还要有一个英明的投资领导者。在鼓励从众心理的机构环境中,要追求高回报的投资机会,就需要强有力的英明领导者。否则,决策过程就沦落为官僚式的程序,投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领导者应该建立决策框架,鼓励那些非同寻常、甚至有些争议的思路,这样才能为成功的投资打下良好基础。

(第800节)使用中介机构

机构投资者除了自己雇佣一个专门的投资团队来为自己进行投资的,还可以使用中介机构。那么,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能够使用的中介机构有哪些呢?

1.基金的基金

基金的基金提供帮助资产受托人进行投资决策的服务。基金的基金认为通过聚集资产取得规模经济可以使它们用机构投资者的方式管理资金。基金的基金公司包括涵盖多个资产类别的“一站式”服务机构和专门投资特定市场领域的公司,几乎覆盖每一种能够想象到的资产类别。

通过提供全面的服务包括经理挑选和专业监督,基金的基金认为可以使规模较小的投资者有机会利用复杂的投资策略;规模较大的机构则希望借助基金的基金进入原本不太熟悉的市场。

2.按揭证券公司

按揭证券公司,是指专门从事购买商业银行房地产按揭贷款,并通过发行按揭证券募集资金的中介机构。按揭证券公司是(第二按揭式巡航的资金提供者,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商业银行,按揭证券公司的使命是维持金融稳定,为银行体系提供流动资金,作为银行出售按揭贷款的常设安排以及应付特殊需要的额后盾。

3.咨询公司

投资咨询公司在西方国家中称为投资顾问,是证券投资者的职业指导者,包括机构和个人,主要是向顾客提供参考性的证券市场统计分析资料,对证券买卖提出建议,代拟某种形式的证券投资计划等。

4.证券结算公司

证券结算公司,是指专门为证券与证券交易办理存管、资金结算交收和证券过户业务的中介服务机构。我国目前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各自有自成体系的结算系统,证券存管、结算与交收分别由上海证券中央登记结算公司和深圳证券结算公司来撑伞,并通过净额结算方式,在成交后的次一工作日完成资金大额划拨和证券的交收。

不过,在使用中介机构的时候,并不能完全依赖他们,毕竟中介机构也有自己的利益需要追求,就像咨询公司,它会为了将自身利润最大化,常用的手段是向尽可能多的客户提供几乎相同的建议。但是,在投资世界中,这种不量体裁衣的做法(即没有按照客户的特定风险和收益偏好提出建议)效果多半不会好。对客户来讲,只能寄希望于合作的咨询公司不将自身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是考虑客户的需求。

有些咨询公司也会负责帮助客户挑选投资管理公司为其打理资产,但是咨询公司提供的名单往往不是最佳选择。原因很简单,咨询顾问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不会去推荐刚刚起步的投资管理公司,因为这会为客户带来组织和投资方面的双重风险。更何况咨询顾问也希望能够从一切可能的角度“摊薄”挖掘和监控投资管理公司的成本,所以咨询公司推荐给客户的多数是已经站稳脚跟的投资管理机构,因为它们有资格(即使没有能力)管理大规模资产;而客户的最终选择也多是架构庞大、收费很高的投资管理集团,而不是运作灵活、以提高投资收益为(第一目标的初创公司。

咨询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希望客户发展独立的能力,而希望客户一直依赖其提供咨询服务。在极端的情况下,咨询顾问甚至向客户推荐表面上从客户利益出发、实际上完全是为了赚取咨询费的项目。例如,有些私人股权的咨询顾问,也称为“看门人”,会向完全没有操作此类项目能力的客户推荐直接共同投资项目。试问,如果客户连挑选合伙人这样的决策都需要帮忙,那么又怎么可能做出更加复杂的直接投资决策呢?如果项目正式启动,投资公司就确保了在整个项目周期内提供包括合作伙伴选择,共同投资建议和投资过程监督在内的二条龙服务,获得相应的咨询收入。

所以说,在使用中介机构的时候还是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不要把自己全部托付给中介机构。

(第801节)投资决策过程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是不同的,因为,机构投资者选择资本品数量众多,属于组合投资行为,它们对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研究的投入,要远远大于对上市公司本身问题的关注。按照投资组合理论,任意选择投资组合50个以上证券,基本可以化解几乎由于上市公司本身出现的非系统风险。那么,作为一个机构投资者,他们在投资的时候是如何决策的呢?

1.聚焦政策决策

资产配置目标的制定就属于政策性决策,是投资决策过程的核心环节),也是组合管理最重要的因素,决定着基金最终的表现以及基金的性质。作为资产受托人,最重要的任务就建立以资产配置为基础的决策框架。没有约束力强的、严谨的资产配置决策过程,也就谈不上有效的组合管理。

对资产配置的讨论通常在投资机构的年会上进行,这也需要投资管理人积极地“做好功课”,在年度会议召开前,将拟提交讨论的议题向投委会进行简要的说明。投资委员会主席应该鼓励投资委员会成员对与这些议题相关的话题提出建议,供投资管理人一起思考。这一过程如果组织得当,将为审慎的投资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

2.战略与战术决策

每年召开的其他会议将负责做出其他重要的战略性决策。会议主要是结合当时的市场情况,对每个资产类别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找到影响重要投资机会的各种因素,包括将每个资产类别与基准指数进行比较。通过对每个资产类别的市值大小、行业分布和风格特点与基准水平进行比较,投委会站在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的角度,对组合管理进行评估。

这样将某一个资产类别放在“显微镜”下的观察方式,使投委会成员和基金管理人员能够对特定资产类别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估,包括不同规模、行业、风格对组合的影响。其中一个颇为创新和有效的做法是对被解雇的外部基金经理进行评估。通过将被解雇的基金经理与相对应的基准指标和组合的实际业绩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可以对解雇的决定有更加深人的理解,而许多投资机构与基金经理。“一刀两断”后通常忽视这些后续工作。

总而言之,合理的投资决策过程应该对投资委员会与投资管理团队在投资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分别给予侧重并着力解决。

(第802节)投资决策中的挑战

最理想的机构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应该坚持长期投资,但是,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进行长期投资的投资决策面临着很大挑战。那么,机构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呢?

1.短期投资获利更大的思维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短期投资者,甚至很多基金经理也青睐3~6个月就能够体现投资收益的品种。由于担心排名“垫底”,基金经理纷纷采取贴近指数的操作策略。由于人类的本性是希望自己的贡献能够得到肯定,所以对投资委员会成员和基金管理人员来讲,都希望在组合上留下自己的“印记”,这样也就埋下了隐患:如果基金或者组合的投资时限超过了基金经理或者投资委员会的任期,出现问题的几率更会加大。可以说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期限越来越短可能与人类本性有密切关系:好了伤疤忘了疼,追求及时的满足,以及在激烈竞争中的求胜心理。

其实,追求短期策略的投资者很快会发现,市场太有效了,很少有轻松获利的机会。即使基金经理发现了瞬间的市场错误定价机会,短期获利后,也必须马上找到新的机会继续下去。在这样的策略下,基金经理只能疲于应付。利用短期策略创造价值成功的几率小,而风险则很高。追求短期策略的基金经理面对每个季度的排名压力,所利用的错误定价机会也必须在短期内得到纠正才能显示回报,这使得他们的投资机会受限,为追求长期策略的投资者创造了机会。

2.从众心理的投资行为

与共同基金贴近指数的操作策略类似,捐赠基金的基金经理进行资产配置时也会参照同类机构的投资政策。如果与同行的共识相差过多,基金经理或被指过于标新立异。如果一家机构因采取非常规操作而失败,除投资政策被废止外,-基金管理人也可能因此丢掉饭碗;相反,如果机构运用标准的投资组合,失败后投资政策可能也会被废止,但基金经理至少可以保住工作,尽管可能会不愉快。

机构投资者如果能够成功地解决以上所列的两个在投资决策中的挑战,处理好这两个问题,相信它会处于永生不败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