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投资学一本全
2656800000201

第201章 如何投资古董(1)

(第705节)青铜器投资

青铜是红铜与锡和铅的合金,因是青灰色,所以叫青铜。青铜器主要是指先秦时期用青铜铸造的器物。

从我国已发现的各类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来看,自夏始,中经商、西周、春秋、战国直到秦汉,每一时期既表现出各自的风格和特色,相互间又有沿袭、演变和发展,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青铜文化艺术。我国青铜器艺术,在发展史上曾经有过商代晚期和战国时期两个发展高峰。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其质量和数量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和提高,制作精良,纹饰繁缛,形制奇诡,图案丰富多彩,体现了商代人尚鬼的神秘气氛。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则富于生活气息,注重实用而别出心裁,华贵绚丽又不失文雅。此时的纹饰已从过去奔放的粗花,变为工整的细花,并向图案化方向发展,已无神秘色彩。在制作工艺上,最突出的是错金银、嵌红铜、包金银、鎏金和细刻镂等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鉴于中国青铜器历史悠久,品种纷繁,人们对其进行了详细地分类,其目的在于更清楚地区别青铜器的性质和用途,以利于研究、鉴赏和投资。

我国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别具艺术特色,历来是中外艺术品投资者注意投资的珍品。由于青铜礼器的造型最为多样,也最能体现青铜器的艺术特色,所以千百年来收藏家都重视鼎、彝、钟、簋、尊、爵、卣、豆等礼器方面的传统收藏投资,尤其是带铭文的礼器,更是追逐搜寻的重点。本来青铜礼器的传世量就不多,而需求者有增无减,僧多粥少,所以青铜器历来价格昂贵,尤其是珍稀精品,只有王宫贵族和巨富商贾才玩得起。青铜礼器虽说值钱,但并非所有的礼器都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特别是那些工艺粗糙、破损严重的礼器。

投资青铜器,最紧要的是提高鉴别能力,不要买赝品假货。影响一件青铜器投资产值的因素非常多,如器型、铭文、纹饰等。同时,对于青铜器的辨伪也必不可少。青铜器的仿制自古有之,概括可为四句话:唐宋为仿,元明是变,清代在改,民国是骗。近年来在拍卖市场出现的一些青铜器赝品都是在民国之后出现的。很多老古玩商凭多年的经验,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和耳听,也能大体辨别青铜器的真伪:

1.眼看,即看器物造型、纹饰和铭文有无破绽,锈色是否晶莹自然。

2.手摸,凡是浮锈用手一摸便知,赝品器体较重,用手一掂就知真假。

3.鼻闻,出土的新坑青铜器,有一种略有潮气的土香味,赝品则经常有刺鼻的腥味,舌舐时有一种咸味。

4.耳听,用手弹击,有细微清脆声,凡是声音混浊者,多是赝品或残器。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投资者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青铜礼器上,往往忽视其他门类青铜器的搜集和收藏。这就使青铜器市场时常出现某种畸形状态,即青铜礼器价位高,买主多,而其他青铜器却很少有人问津。纵观青铜器市场的发展趋势,有预见的投资者,

已开始悄悄把收藏重点向青铜兵器和青铜杂器转移。

投资青铜器,要保持青铜器原样,切忌过分刷洗。出土的青铜器经常是泥锈混浊,纹饰不清,进行适当清洗是必要的。清洗的方法一般是先放在水中浸泡,让泥土自行脱落,而后用小毛刷轻轻刷洗,遇到有影响纹饰的土锈,可用小竹签慢慢剔除,切忌用铜刷或硬毛刷着力刷洗,更不能用利器清理打磨,否则会毁坏青铜器,而失去收藏价值。

此外,保持青铜器原貌,还有个收藏保管问题,青铜器在地下经过长期腐蚀氧化,质地已不坚固,特别是半脱胎青铜器,甚至比瓷器还易损,因此对青铜器妥善保存,防止出土后受损,对投资者来说十分重要。

(第706节)如何着手收藏古瓷器

“瓷器”的英文名称叫“China”,和“中国”用的是同一个英文单词。据说,在几个世纪前,当西方人(第一次看到来自于中国的精美瓷器时,无不对它的精美绝伦大加赞赏,但却不知它为何物,只好以它的产地国名——“China”来称呼。自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将中国的瓷器带到世界各地之后,中国瓷器就一直成为全世界的艺术品投资者们喜爱和追求的珍品。在西方人眼里,中国瓷器是不可多得的珍宝,宫廷贵族富翁们常常在宴会上使用中国瓷器,借此来展示自己的富有。假若偶尔失手打碎瓷器,其碎片万万不可丢掉,而是用黄金把它们镶嵌起来,供为珍品。所以,中国的古瓷器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以来都具有很高的价格。

多少年来,中国瓷器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致使许多趋利之徒从清代起就大肆制作古瓷器赝品。目前,在全国旧货古玩市场上遇到的所谓明清瓷器绝大部分都是这类伪作。因此,古瓷器收藏者,如果想在拍卖场以外寻求投资机会,不但要了解各时期中国瓷器的风格特点,还要尽量掌握一些甄别瓷器新旧真伪的知识。

古瓷器之所以受中外收藏投资者喜爱,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它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更是因为它的质地、色彩和造型等制造工艺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可以说,收藏者看重的主要是瓷器的艺术性,而不是历史性。所以,判断一个瓷器的优劣既要看其年代,更主要的还是看它的制作工艺。如果是一个普通工艺制作的瓷器,即使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收藏投资价值也不是很大。然而,如果是精工细作,能代表某时期工艺典型风格的瓷器,即使年代较近,也可能价值连城。比如,1997年上海春季国际古瓷拍卖会上,有人将一对清代雍正年间制造的斗彩竹纹碗以100多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买走,而一只产于宋代的黑釉碗却以不足5000元人民币成交。两者价钱为何如此悬殊?其主要原因是工艺水平存在着极大的差异。那对清代的斗彩竹纹碗是官窑名瓷,工艺精美绝伦,那只宋代的黑釉碗则是一般民窑制作的普通瓷器用品。所以,对于古瓷器投资者来说,在关注瓷器年代上的同时,还必须留心判断瓷器的精美程度。

知名的女瓷器专家朱桂芳曾说:收藏投资瓷器重在四点,即“古”“稀”“美”“俏”。

1.古

古瓷、古董贵在一个“古”字。古瓷器属于传统收藏投资,或称古玩(现代收藏称现玩)、古董。远古的器物是历史文物,加之瓷器的保存不如金玉、铜石等物容易,越古越少,越古越贵。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和荒山野岭的开发利用,使不少古瓷器出土重见天日,这便为古瓷宝库增添了不少瑰宝,也为艺术品投资者提供了机会。

2.稀

物以稀为贵。如宋代汝瓷,便因其稀有而倍加珍贵,尤其是御用汝瓷。据有关资料统计,从北宋晚期至今传世的御用汝瓷总数不超过百件,且分别珍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各地、各国博物馆和少数收藏家手中,故有了“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说法。据了解,目前市面上,一块带有芝麻钉的汝瓷残片已达数千元,如果是一件完好无缺的汝瓷器,那将是数万,数百万元甚至更高的价位。国内外古瓷投资界,均以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作品为热点,其次要数元代青花彩瓷了。而唐代青花(唐青花是由白瓷与三彩孕育而生,唐代白瓷成熟的烧制工艺,使三彩器与唐青花以其洁白的衬底映照出艳丽的色彩效果)因其存世数量极少而难得,故唐青花瓷从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上讲,均具有相当高的投资价值。

3.美

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只有定窑烧制白瓷,而汝、官、哥、钧都是以青釉取胜。然而,定瓷精品之所以珍贵,倒不仅仅在于其如雪似银的胎釉,而在于它精美的画花、刻花和印花的纹饰。而汝瓷的精美,可谓宋代瓷艺百花苑中一朵奇葩。它的造型,既注重古朴典雅,又追求造型美丽,把造型艺术之秀美,釉色高雅素净之风尚以及装饰艺术之风格融为一体,把东方美学特有的艺术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元代青花和清代彩釉瓷器,也都是以精美而闻名,虽然在民间有一定的藏量,但价格也都不菲。如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7年迎春大型拍卖会,一个元代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以88万元人民币成交。

4.俏

要注重艺术品投资市场需求量大、行情看涨的古瓷。这种“俏”货价格攀升潜力大。约10年前,清三代官窑瓷器在拍卖会上的成交价才几千、几万元。由于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现在的官窑瓷器已达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了。另外,国内古瓷的拍卖价近年来虽然不断升高,但与国际拍卖价相比还是较低的,后者往往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因此,古瓷的市场前景看好,升值潜力仍较大。如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6年秋季北京拍卖会上,一件元代青花“五龙罐”估价300万元至500万元人民币;而在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德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一件款式样品与“五龙罐”差不多的元代青花“鬼谷下山罐”则以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2.3亿元)成交,创下中国陶瓷艺术品拍卖纪录。

(第707节)古瓷器如何鉴别

瓷器是艺术品投资的“大项”。近年来,在拍卖会和古玩市场中,明清古瓷因量稀物美而广受追捧,价格屡创新高,连原先不为人关注的民国瓷器价格也不断走高。但古玩市场上所售的瓷器很多都是赝品,那么怎样提防和识别瓷器赝品呢?

1.看造型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风俗面貌和技术条件,因此,生产出的瓷器也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鉴定古瓷提供了重要依据。例如,一把“鸡头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产物。假如是“宫式碗”,则应该知道这是明朝正德年间产品的一种造型。如是“观音尊”、“棒槌瓶”、“太白缸”、“柳叶瓶”等,这些应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器物。熟知各朝典型品种的各种器形,对于帮助我们鉴别真伪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我们头脑中有了准确的器形概念,对那些貌似的伪品,就能看出差别之处。这就好比手里拿了一把尺子,有了准确的尺寸,就不致出现“失之千里”的现象,将明代器物看成了唐代产品。

2.看胎釉

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的烧制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其质地与釉色各不相同。因此,细致地观察胎体和釉面,亦为判断年代、识别真伪的重要环节)。例如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当时采用洒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再以明清两代瓷器为例。明朝永乐、宣德时,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朝末年生产的青花瓷,釉色迥然不同,薄而清亮,不可同日而语。明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而清康熙、雍正的仿宣德瓷器,却无此特征。此外,明朝胎体瓷泥陶”,炼的纯净度及烧结密度则远逊于清朝。如清代康熙瓷器胎质清纯、细腻、坚硬,居明清两代之首,有“似玉”之誉,而且与各代同一器皿相比,其胎体最重。

3.看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无论是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和当时的社会文化。它好像是一个人的衣冠,有着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我们鉴定古代瓷器千万不要忽视这一点。譬如元代青花瓷的纹饰,布局繁密、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但到了明永乐年间,则趋于疏朗。

纹饰的内容,各个时代也不尽相同。明代正德瓷器多回文箴言及仙人朝圣、八宝图等图案,因为那时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社会广泛兴起。清代康熙瓷器常有各种刀马人物和清装射猎的图案,以及用诗词文字作为装饰的图案,这是由于皇帝吸取明亡教训,对“尚武”和“习文”极为重视。就是同一种常用的装饰,各个时期亦各有变化。如龙纹,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这些都是鉴定古瓷的参考因素。

4.看款识

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款识以纪年款居多,此外还有堂名款(如“正和堂制”)、陶人款(如“某某造”)、赞颂款(如“美玉雅观”)、吉言款(如“寿山福海”)、花样款(如双鱼、白兔等纹样图案)等。纪年款一般是在瓷器的中央,书写某某皇帝的年号。纪年款在明代以前少,自明代开国至清末,共500多年,换了27个皇帝,这一时期的瓷器,大多书写皇帝的年号。对于这些款识,我们在鉴定时,要从中找出其规律性和特殊性。明清的款识很多,但也有不少是托伪假款。因此,在鉴定时应多加比较,掌握每个朝代的字体、风格及每一笔画的特征,这样才能准确地判断出真伪。例如,从明宣德至清康熙间的年号款,都是六字楷书款;但雍正一朝,则楷、篆书款同时使用,有六字款(大清雍正年制)和四字款(雍正年制)。乾隆时款识,篆书盛行,楷书渐少。嘉、道两朝以篆书款为主;但自咸丰至宣统三年,又回复到了楷书写款,篆书款已不使用。这是明清款识的基本规律。另外,历朝年款的字体和风格及色泽深浅等也各有特点。把握了这些要素,便能逐步提高鉴别能力。比如,同治时的写款应是楷书,而当发现一件同治瓷器的写款是篆书,那就应该对这件瓷器的真伪打个问号。又如清末民初有多款仿清代康熙民窑的瓷器,器底书“大清康熙制”款,但字体、笔法与康熙时不同,一看就知道这是后代的仿制品。

造型、胎釉、纹饰和款识,是鉴定古瓷的基本要素。这4个方面缺一不可。因此,鉴赏者不可仅据局部或偶然巧合而轻率地作出判断。我国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对这4个要素各自的作用及相互联系,作了精辟的概括,这就是“造型为根本,胎釉是关键,纹饰辨时代,款识察真伪。”只有耳、目、手并用,细致观察,全面分析、慎重定论,才是正确的方法。当然,一个有志于古瓷器收藏的爱好者,除了掌握以上“四看”外,重要的是多看真品,从真品入手再结合书本知识,才能形成经验。多与同好交流切磋心得体会,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不要轻信那些商贩保真的诺言,凭借对他们的信任决定取舍。要在收藏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第708节)古壶如何辨识

近年来由于古壶行情看好,不少壶商利欲熏心,找来一些宜兴艺工,将新壶外观处理得跟古壶没两样,面对这些假古壶,唯有从时代背景特色、造型、落款习惯等方面,仔细辨认,若光从外表观看,百分之百会受骗。而大家都知道古壶不仅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和工艺价值,而且也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因此,假冒古壶屡见不鲜,古壶投资者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鉴别方法,选购时才不致上当。那么,该如何辨别古壶呢?

1.掌握古壶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