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
2656500000051

第51章 仓央嘉措诗传(2)

桑结深知,“少年当佣人时,没有迈三步的权”。他生于拉萨尊贵荣耀的贵族之家,成长于威严庄重的布达拉宫,政治氛围是从小到大熏染他的藏香,熏透了他的骨髓。他审时度势,认为此时放手接受五世给予的权力,不但不会使他高飞上人人垂涎的宝座,还会被隐藏在暗处的黑枪射落。此时的他,羽翼未满,空有权势的虚名,一旦跌落尘埃,不会再得翻身。

他还年轻,有的是时间等待,等待自己羽翼丰满。

摩拳擦掌的老家伙们失望了,达赖佛选中的小伙子放弃了耀目的权力。“我还年轻,没有足够的经验承担这样的重任。”他这样委婉地拒绝了活佛的任命。洛桑金巴成为了五世达赖的新第巴。

桑结失去了一次机会,他预备着漫长的等待。没想到,仅三年之后,机会再次向他敞开了怀抱,洛桑金巴像他的前任一样辞去了职务,第巴一职再次空缺。

世间事,宛若轮回或倒退,三年前的那一幕重演,五世达赖再次任命桑结嘉措为第巴。在他的眼中,年轻的桑结是一颗稀有的宝珠,他必定要让桑结的光芒辉映高原。而且,他给这出色的青年赋予权力,这位青年会保证提供给他一个漫长的、稳妥的未来。他的时间不多了,他不容许桑结拒绝,亦不给桑结拒绝的机会。很快,布达拉宫的正门张贴出了一份文告,宣布桑结嘉措为新一任第巴。文告的一角,是五世按下的手印。他用这种方式向西藏各界表明了自己坚决的态度,让各股力量对这双手掌保护下的年轻人产生了更多的顾忌。至尊的宝座距离那些实权派没有太过遥远的距离,但是他们深深感觉到,这个宝座热得烫手。

谁再敢与这位学识、家世出类拔萃,并受到达赖佛保护的青年争抢呢?三年,可以使荒地茂密,弱木成林,亦可使一头小狼成长为草原上最迅疾犀利的掠食者。1679年,桑结嘉措正式成为五世第巴。

又是一个三年,已经是一个称职第巴的桑结嘉措站在老师的床边,聆听尊贵的老师、伟大的五世最后的教诲。几个侍从谦恭地弯着腰静静退出去。

“你来了。”

“是的,活佛啦。”

长长的沉默。罗桑嘉措在酝酿词句,为了这一刻,他付出了六年的心血。如今,这个他选中的青年终于按照他设想的那样,在他弥留之际站在他身旁,倾听他安排后事。这是一个辛苦努力后得到的结果,但让他产生了未卜先知的快感——他不是运用神佛的力量,而是用聪颖的头脑预知了未来。

罗桑嘉措躺在华丽的床上,在柔软的黄龙靠垫中舒服地欠欠身,一如童年时在碉房中听奶娘讲述故事那样。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一些事情想不起、忆不清,但身体的记忆逐渐回来,一些小小的举动,都有记忆的气味萦绕飘散。这些记忆曾经快乐或悲哀,如今感受起来,只是一片晨雾般的淡然。“我要走了。”他说。

“活佛……”第巴跪了下来,轻轻捧起五世垂下的双手。这双父亲般宽厚的手,让保持着冷静面貌的桑结心中升起深深的悲哀。

五世伸手抚摸桑结扁扁的头颅,为爱徒做最后的祝福。“我还会回来呀。”

“看着我,孩子。我,阿旺罗桑嘉措,皇帝亲封的‘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拉呾喇达赖喇嘛’,持有金册金印。我与同样受封为‘遵行文义敏慧固始汗’的图鲁拜琥和他的后人多年来分庭抗礼,如同天平的两端,总使西藏保持着一定平衡。但是现在,我要离开,虽然离开的时间不久,但足以使蒙古人乘虚而入。必须保持住这种平衡。正是民众忠实的信仰使我们强大,我离开,你必然倒下。我必须离开,我却又不能离开。”

桑结迷惑地望着老师,在眼神与眼神的交汇中,他突然明白了什么。他对活佛深深叩头,额头一次一次碰触到地毯上“寿山福海”的图案。这个聪慧的青年意识到,他即将主导雪域高原最惊心动魄的一幕。

这一晚之后的布达拉宫,依旧神秘庄严而寂静。之后若干年,固始汗的耳目打听来的消息都是“达赖佛在修行”,极少有人再见过达赖佛的真容。

只有则省穷噶的几个极其受信任的侍从知晓,那一夜,五世达赖喇嘛溘然长逝。睿智的桑结嘉措命令将五世的遗体用盐水抹擦、风干,用香料和药物处理后封入灵骨塔,秘不发丧。

这一年是1681年,藏历铁鸡年,清圣祖康熙二十年。这三个时间轴,在三个不同文化背景的角度标志着一出大戏的开幕。序幕缓缓拉开,谁也不知这出故事最终将怎样落幕。

额巴钦波,尊敬的老师最后一缕轻微的呼吸散去,桑结的耳侧,世俗藏戏一鼓一钹缓缓敲响,长号低沉雄浑的声音暗暗涌动,两种声音纠缠不去。他是布达拉宫、西藏的“阿若娃”。他既要禅定,又要起舞。

桑结走出老师的房间。幽暗的布达拉宫长廊曲折,无穷无尽。他脚上的喇嘛靴包着生牛皮的鞋底踏在平滑如镜的地面上发出沉稳、寂静的声音。风雨欲来,浓黑的云团在玛布日山上空翻涌。

他屏退侍从,一个人穿越长廊,向着权力之座走去。

注释:

①上师:藏传佛教对具备较高修行者的尊称。

②阿弥陀佛:原是无限量光之义,代表着无限的空间,而无量寿佛则是阿弥陀佛的又一种形象,代表无限时间,寓意无限量的寿命。阿弥陀佛在五部中统御莲花部,位于西方,象征着五智之中的察妙观智,依靠此种智慧将可以克制贪欲。其主要特征为:肤色为红色,表示克服贪毒;持禅定印,象征禅悟;显为阿弥陀佛时持瓶口钵,显为无量寿佛时持宝瓶;以孔雀为坐骑。身旁随侍四位菩萨,分别是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持琴菩萨、持灯菩萨。

③观世音菩萨:又称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等,俗称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四大菩萨之一。表示听闻世间众生愿望声音的意思,因菩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归一,因可名“观世音”。观世音菩萨具有无量智慧神通,以大慈大悲之心普救众生,其相貌慈祥端庄,形象一般是手持杨柳净瓶,凡所有众生遇一切难之时,念其名号,菩萨便会加以救度。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之胁侍菩萨),三者被并称为“西方三圣”。

④斯巴:藏族创世神话中的人物。

⑤罗桑·却吉坚赞: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明末清初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之一。哲蚌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庙之一。在拉萨市西郊根培乌山上,海拔3800米,始建于1416年,原名“白登哲蚌寺”,简称“哲蚌寺”。藏语“白登”是庄严祥瑞之义,“哲蚌”代表堆积大米。寺院规模宏大,有七大札仓,今合并为洛色林、德扬、果莽、阿巴四大札仓,历史上众多高僧大德都曾在此修习佛经。主体建筑为措钦大殿、洛色林札仓、甲央拉康和葛丹颇章,多为明清两代陆续建造。大经堂雄伟宏壮,还有立柱与精美织绣挂幢、佛像、经幢、壁画及唐卡等,可一次容纳8000人同时诵经,灵位寺内还有大量藏文经籍和古文献。

⑥前藏:包括拉萨、山南等地区,以拉萨为中心。

⑦藏历:中国藏族的传统历法。它是在原始历法基础上,融合了汉历与印度历法而形成的一种历法。元代时形成了以天干地支与五行为一体的独特历法。到19世纪时,藏族就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历书。

⑧木碗:西藏日常生活使用器具。其选材和制作都有特殊讲究,分为大碗、小碗、套碗、盖碗和木钵等多种。木碗分男用和女用两种。区别在于,男用木碗碗口敞大,底部与碗口间距较小,给人稳重之感;女用木碗则通体光滑、碗型修长,有纤柔细润之美。另外,木碗有普通与名贵两种。普通型以杂本根或杜鹃树根制成,无装饰。名贵型则系以寄生植物制作而成,其中以寄生于篙枝的根部的一种瘤尤为珍贵,其木质黝黑透亮,纹路细腻,饰以银制饰物更是精美异常,是西藏木碗之极品。另外,此碗还有试毒之功用,因而更加名贵。

⑨天珠:一种玛瑙矿石,产于喜马拉雅山脉4000米海拔以上地带。天珠有着特殊的含义,如万字天珠寓意佛光普照,三眼天珠象征财富,龟纹寿珠则代表长寿,十分神圣;另外,天珠还有着天然磁疗作用,因而成为具有极高价值的收藏与馈赠珍品。

⑩第巴:旧时西藏地方政府管理卫藏行政事务最高官员名称的藏语音译。

空行母:是指护持密乘行人及教法的女性护法,也是对一切修密乘的女性的尊称;从广义上说,女性之佛陀皆为空行母,如尊胜佛母。至密宗则完全不同于显教重男轻女之观念,相反十分尊重女性,在若干方面甚至更胜过男性。但在藏密经典中空行母实在是密乘教法和修持的最主要之主体之一。

阿勒坦汗:即俺答汗,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16世纪后期蒙古土默特部首领。

后藏:即日喀则地区。

赤巴:又称法台、总法台。是掌管一寺全部事务及宗教活动的负责人,通常由佛学知识渊博并且德高望重的高僧来担任。不少寺院则有由寺主活佛兼任赤巴的传统。其宝座设在各大寺院大经堂之内,任期随寺院不同而各有差异。

色拉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庙之一,全称为“色拉大乘寺”。在拉萨北郊色拉乌孜山麓。始建于1419年,创建人为宗喀巴弟子绛钦却杰,1434年建成。寺内有麦巴、结巴、阿巴三札仓。与甘丹寺、哲蚌寺并称拉萨三大寺。

额巴钦波:意为伟大的五世。

藏香:雪域高原上的一种神奇香熏,用药材和香料制成。藏族同胞认为藏香能够避鬼驱邪,因而成为不可缺少的日用品。藏香的生产至今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一方面它是人们用来朝圣拜佛、避鬼驱邪的特殊物品;另一方面人们燃点藏香,能空清洁气,令人心情舒畅。

则省穷噶:达赖侍从室。

灵骨塔:安放活佛高僧骨灰、舍利骨或法身遗体的灵塔。

藏戏:泛指藏族戏剧。藏语称“阿吉拉姆”,意即“仙女姐妹”。相传最早系由7位姐妹表演,内容多为佛经神话故事,因此得名。藏戏剧种系统庞大,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有藏族文化“活化石”之誉。藏戏剧种繁多,主流为蓝面具藏戏。其演出为三部分:顿,开场时祭神歌舞表演;雄,正戏演出表演;扎西,祝福祈祥。最着名的有八大藏戏,即《文成公主》、《诺桑王子》、《朗萨姑娘》、《卓娃桑姆》、《智美更登》、《白玛文巴》、《苏格尼玛》和《顿月顿珠》。藏戏演员演出整个过程不化妆,不换装,戴面具表演是其主要特色。面具又有白面、蓝面之分。其中蓝面具戏因流传过程中的地域不同,从而形成四大派系,即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觉木隆藏戏和迥巴藏戏。

阿若娃:藏戏中戴面具的舞者。

禅定:禅,即自心不受外界干扰,定即内心保持宁静安详不复散乱。生前禅定修行可以帮助人最终证得菩提,但是短暂的禅定并不是永恒的解脱,人之本性原本清净空明,只是迷惑于现象世界才导致散乱迷失,而只有当不论外界怎样纷繁扰乱而心都不为之所动时才是禅定的最高境界。禅定非苦苦求索而能得,而是一种自然融入的境界。密教认为禅定是发见心性和觉悟生死的最佳法门。

玛布日山:又名布达拉山,位于拉萨市西北地区的山峦。相传,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之后,迎娶唐文成公主,后“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在此山上修建了一座山顶红楼和999间宫室,共1000间,连成一片,十分壮观雄伟。被后来的佛教信徒誉为“普陀第二”,因为普陀罗音译就是布达拉,所以玛布日山也叫布达拉山。

(第二回)瑞兆妙示天,六世降凡间

傲慢激生兵乱之灾,

心生厌恶离叛救世之法。

莲花生大师重临人世①,

尊者乌金岭巴,

会生于水界癸亥年。这不是一首普通的诗歌,是一个神奇的预言。它出自一部从地下发掘出的伏藏作品《鬼神遗教》②。癸亥年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尊者乌金岭巴,指仓央嘉措。

《鬼神遗教》的作者是红教高僧,被人们认为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我们按照时间的数轴往回倒推,五世达赖于1682年圆寂,这位作者出生于12世纪,这中间相差了400年。

预言的主角仓央嘉措诞生于1683年3月1日,那一年,确实是癸亥年。

卓越的预言家跨越了四百年时间的鸿沟为一位活佛的降生做出了神奇的预言。

活佛降世是极其祥瑞的日子,天空、大地、河流、草木、遥远之城的天人,都会为他的降生表示祝福。仓央嘉措降生时,邬金林出现了奇异的天象:一弯彩虹横贯天宇,天空中无数异香扑鼻的花朵洒落,缤纷如雨。头上装饰着绚丽宝石的神只在天空中显出华贵的影像,仿佛专程来为一个重大的仪式观礼。随即,身着披风、头戴通人冠的喇嘛们于云层后显出身形③,为一个刚降生的孩子沐浴。

邬金林的百姓被天空显现的这一幕惊得目瞪口呆。一时间忙碌的人们忘记了手中忙乎的活计,大家都抬头仰视天空,看着天人们操持的神圣仪式。

扎西丹增没有注意这些,他抱着女儿曲珍在自家破旧的房子里焦急踱步,他的妻子次旺拉姆正在分娩。

突然间,大地震撼了三次,天人们隐去了踪迹。随着隆隆雷声,7个太阳同时映照在广阔的天幕之上,天空降下了花雨。人们惊异地发现,身旁的花草树木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绽放叶芽,鼓胀花蕾,仿佛它们也想做些什么以表达对一位伟大人物到来的无尽欣喜。

手摇经筒的老人望着天空喃喃地说:“这是有不平凡的人物来到邬金林啊。”人们听到老人的话,仿佛从醉梦中惊醒,齐齐跪倒于地,口诵祈祷经文向着遥远的天空频频叩首。

这神奇的一幕,多年后被文笔绝佳的扁头第巴桑结嘉措记载在了《金穗》一书中。

就在大地震撼的时候,扎西丹增的第二个孩子降生了。

这是一个男孩。虽然已不是初次目睹这生命的奇迹,扎西丹增依然激动不已。他放下女儿,欣喜地把新生的孩子抱在怀里,抱孩子的手哆哆嗦嗦,放在哪里都觉得不对劲。刚出生的小孩并不好看,红扑扑的,还有点儿皱皱的样子,像一只红透了的软软的果子。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家伙让父母亲心中涌起了暖暖的爱意。扎西丹增抱着孩子凑近妻子,说:“看,眼角边还有段没打开的印痕呢,一定是个虎头虎脑的大眼睛小子!”

次旺拉姆爱怜地亲亲儿子宽宽的额头:“是啊,他身上还有股暖暖的香味儿呢。”这位母亲疲惫的脸上露出甜蜜的微笑,这笑容,使她看起来更像一尊菩萨。

次旺拉姆有高贵的血统,她是赞普的后裔,是被逐至洛扎地方的法王赤热巴巾的弟兄王子藏玛的后代。据记载,她是“品德高尚,信仰虔诚,施舍大方,文雅蕴藉,杜绝了五恶,具备八德的善良贤慧之人”。她有优美的体型,尊贵的仪态,具备佛母的三十二种功德。

这个温柔美丽的姑娘在河流边嬉戏、在草原上歌唱的时候从未想过,她会是佛母,会成为仓央嘉措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