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
2656500000045

第45章 离世纳兰心事谁人知(20)

“是年年肠断黄昏。”他每年的日子都是这样简单乏味地度过,就如同现在,从黄昏过渡到黑夜,毫无生机可言。夜色朦胧,随风而飘落的枝叶落在庭院里,看着给这个春天的夜晚添加了几分愁绪。

“到眼芳菲都惹恨,那更说,塞垣春。”这一句将纳兰内心的感受写得更深,欣赏春景本该是快乐的,但是纳兰的眼中,天暗无光,只有晚风疏雨翻乱庭院里的花草树木,还有阵阵的风声,让人感到一阵颤抖。

本来,看到满眼的芳菲应当是高兴的,但纳兰却极度低沉,上片就这样在纳兰的落落寡欢中结束。而下片一开始,也没有打破这春天夜色中沉闷的气氛。“萧飒不堪闻,残妆拥夜分。”为了不听到雨声,不去感受到这悲凉的气氛,纳兰便拥着被子要睡着,或许只有梦境中才是安全的地方。

这句话借以说明作者的沉忧和孤独感,可是心里慌乱了,哪里还有安全的港湾呢?“为梨花深掩重门。”为了不让梨花飞落,便紧紧关闭了房门,到底还是在这样自己营造的一个安全的环境中睡过去了。纳兰在睡梦中,看到了有人征战沙场,但他刚刚赶过去,那个人就忽然不见了。

“梦向金微山下去,才识路,又移军。”纳兰梦中的这个人是谁,为何会被纳兰放置到这样一个梦境中?纳兰并没有过多的解释,他的梦境在那个人的消失之后,便停止了,而这首词,也就此打住了。

结尾的这句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想,纳兰在屋中倚枕而卧,难以入睡,单间雨夜之中,屋宇飞檐,投影于地,模糊不清。这一番情景梦境的描绘,虽然纳兰最后在词中没有点透彻,但这就为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给人以意蕴深长之感。

这样的手笔,或许是纳兰故意为之的吧。

注释:

①丝雨:像丝一样的细雨。红茵:红色的垫褥。唐元稹《梦游春七十韵》:“铺设绣红茵,施张钿妆具。”这里指红花遍地,犹如红色地毯。

②苔阶:生有苔藓的石阶。

③芳菲:芳香的花草。

④塞垣:本指汉代为抵御鲜卑所设的边塞,后亦指长城,边关城墙。

⑤萧飒:形容风雨吹打草木所发出的声音。

⑥残妆:亦作“残装”,指女子残褪的化妆。夜分:夜半。

⑦重门:宫门,屋内的门。

⑧金微山:即今天的阿尔泰山。后汉永元三年耿夔击北单于于金微山,大破之,单于走死,山在漠北,去朔方五千余里,唐置金微都督府。

⑨移军:转移军队。

青玉案宿乌龙江①

东风卷地飘榆荚②,才过了,连天雪。料得香闺香正彻③。那知此夜,乌龙江畔,独对初三月。

多情不是偏多别,别离只为多情设。蝶梦百花花梦蝶④。几时相见,西窗剪烛⑤,细把而今说。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和背景,赵秀亭在《纳兰丛话》中有所提到:“性德《青玉案·宿乌龙江》上片云:‘东风卷地飘榆荚,才过了、连天雪。料得香闺香正彻,那知此夜,乌龙江畔,独对初三月。’此亦清康熙二十一年春夏扈从东巡之作。乌龙江,即松花江,此指驻跸之大乌剌虞村,地在鸡林(今吉林市)下游八十里。圣祖于三月二十八至四月初三皆驻大乌剌,故‘独对初三月’云云全为写实。”

看来,这是纳兰外出公干,内心悸动,写下行役在外、思念爱妻的深情,以表达内心的温存之词:乌龙江一带天气早寒,夏天刚刚过去,冬天便立即到来。想必此时闺中正是花香四溢的时候,哪里知道在乌龙江上的离人正独自黯然神伤!并不是因为多情而多了离别,而是因为离别偏就是为多情人而设的。与你身处离别,犹如迷离恍惚之梦境。什么时候才能与你相聚,秉烛夜谈,诉说我的衷情呢!

这首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其中黄天骥在《纳兰性德和他的词》中对这首词的评价很高:“冬天,诗人到了乌龙江畔,远离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渴望着团聚。这词一气呵成,不事雕饰,是作者真朴感情的自然流露。”

“东风卷地飘榆荚”,东风刮过,带着寒冷,将地面飘落的榆荚卷起,飞舞空中。这夏天才刚刚过了,冬天就要来了。对于没有秋天过渡的黑龙江,纳兰显得还是十分不适应,来到这个地方,看到“才过了,连天雪”,不禁感慨时光匆忙,天地之大,一不小心,自己竟然与妻子相隔了这么远。

“料得香闺香正彻。”想到妻子的房间里定然是花团锦簇,家里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可是自己却在这天寒地冻的远方。想到这里,纳兰内心也忍不住要不平衡一下了。离开心爱的妻子,离开热爱的家乡,来到这里,难道真的是天意弄人?

上片的最后一句,纳兰似是在问,也似是在回答“那知此夜,乌龙江畔,独对初三月”。在这黑龙江的夜里,想念着远方的妻子,渴望有朝一日的团聚。那时再回想起自己曾独自一人在远方思念亲人,那时的幸福必定会更加强烈。

为什么人世间总是要有离别呢,既然团聚是亲人们最大的幸福,为什么老天总是要时不时地就让亲人们尝尝留别之苦?纳兰在下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索,他写道:“多情不是偏多别,别离只为多情设。”

或许这正是上天对相亲相爱人们的一种考验,要用离别去考验他们之间的真情,看这真情是否经得住离别的考验。想到这里,纳兰似乎宽心了许多。他盼望着回去的那一天,便可以和亲人们在窗前,安然地诉说着今日的愁苦。“蝶梦百花花梦蝶。几时相见,西窗剪烛,细把而今说。”

纳兰的心,在自我的不断安慰中,渐渐柔软,变得透明。这个男子的多情,在此时,显得愈发可爱。

注释:

①乌龙江:即黑龙江。

②榆荚:榆树之荚,榆树结的果实。

③香闺:指青年女子的内室。

④蝶梦:《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后以“蝶梦”喻迷离恍惚的梦境。

⑤西窗剪烛:犹言剪烛西窗,指亲友聚谈。语出李商隐诗《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此指与所思恋的人聚谈。

月上海棠中元塞外①

原头野火烧残碣②,叹英魂才魄暗销歇。终古江山,问东风几番凉热③。惊心事,又到中元时节。

凄凉况是愁中别,枉沉吟千里共明月④。露冷鸳鸯,最难忘满池荷叶。青鸾杳⑤,碧天云海音绝⑥。这首词的副标题是“中元塞外”,是作者在塞外鬼节之时的悲慨之作。中元在古代也就是中元节,俗称鬼节,这样一个时节,纳兰身处塞外,陪同皇上出行,远离家乡,远离家人,无法为逝去的人祭祀,这是纳兰内心的悲哀。但他身为皇帝侍卫,随同皇帝出行,保护皇帝的安全是他的职责,他无法推卸。

人生或许就是如此,得到这样,就必须失去那样,纳兰得到了富贵与功名,就要失去自由和理想。他的内心即便再不情愿,也无能为力。在这样的一种心情下,纳兰在塞外,想到城里如今正是家家祭奠亡人的日子,不由得悲怆。

中元时节到来,面对眼前荒漠的残碑断碣,想起古往今来那些浴血沙场的英魂。无论他们的贤愚不肖,都早已成为过去。历史就是如此无情,古今寒暑,胜衰兴亡都成陈迹。身处塞外,恰逢中元之日,但音书阻隔,令人更加孤独寂寞。于是独自沉吟那千里共明月的诗句,虽不免惘然神伤,但却可聊以自慰。

“原头野火烧残碣,叹英魂才魄暗销歇。”词的开篇就与塞外荒凉的景致相吻合,纳兰此刻的心情十分荒凉,所以他的词句也分外凄惶,站在塞外的戈壁滩前,他遥想当年,多少英雄曾在这里浴血奋战,战死沙场。而今古往今来,他们的英名留在人们心中,但谁还会去祭奠他们?这些英魂是否就游荡在这空荡的塞外,悲戚得无法安息?纳兰这首词一开始始终在怀古伤今,他认为历史是无情的,从不会对那些历史中的人存在一丝感情。所以,在这空旷的塞外天地间,纳兰想到那些逝去的人,内心更显得悲凉。

“终古江山,问东风几番凉热。惊心事,又到中元时节。”那些英雄都是如此被遗忘,那么像他这样卑微的无名小卒,岂不更是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无法显露出来吗?想到这里,纳兰更是愁苦。上片就此结束。

而在下片开始,依然是从忧伤中写起:“凄凉况是愁中别,枉沉吟千里共明月。”今日是鬼节,自己无法与家中取得联系,无法得知家里的境况,只能共同欣赏头上的这一轮明月,希望明月能将自己的思念带回去。

“露冷鸳鸯,最难忘满池荷叶。”从这句词可以略微猜到,纳兰思念家人同时,也在思念爱人,鸳鸯戏水,难忘的是满池的荷叶。当日的美好情景浮现眼前,真是令人陶醉,可惜的是,这里是塞外,没有鸳鸯,更没有荷叶,只有猎猎的大风和满目的荒凉。

最后,纳兰无奈地写下:“青鸾杳,碧天云海音绝。”“青鸾”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鸟,能够送信,这个典故来自于李商隐的《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而“碧天云海”则是形容天水一色,无限辽远。这个也是化用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塞外的这个夜晚,注定难眠。想念家人,思念亡人,既然无法安睡,那便为他们祈福祷告吧。

注释:

①中元:中元节,指农历七月十五日。旧时道观于此日作斋醮,僧寺作盂兰盆会,民俗亦有祭祀亡故亲人等活动。

②残碣:残碑。

③凉热:寒暑,冷暖。

④沉吟:深思吟咏。

⑤青鸾:即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借指传送信息的使者。化用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⑥碧天云海:形容天水一色,无限辽远。此句化用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上海棠瓶梅①

重檐淡月浑如水②,浸寒香一片小窗里③。双鱼冻合④,似曾伴个人无寐。横眸处⑤,索笑而今已矣⑥。

与谁更拥灯前髻,乍横斜疏影疑飞坠。铜瓶小注,休教近麝炉烟气。酬伊也,几点夜深清泪。词的上片通过写闺中人的相思之苦,来抒发伤逝之情。这首词借瓶梅抒发相思和伤逝之情。纳兰写词,总是充满离愁哀怨,这首词的基调也是如此,但却又有些不同,整首词虽然弥漫着一些孤寂之感,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温暖清淡,犹如淡淡的白月光,从窗口轻柔地洒下,让人心头明亮。

月光如水洒在屋檐上,瓶中的梅花开了,小窗里沉浸在一片清香当中。天气寒冷,双鱼洗已经结冰,孤单的人儿不能入睡。回想当时的眉目传情,而今都已一去不返。当初与谁一起在灯下花前,看那梅花的疏影?如今,又是铜瓶花开,麝烟缭绕,而你却不在身旁了,唯有以这几滴相思之泪寄托我的深情。

“重檐淡月浑如水,浸寒香一片小窗里。”月光是古往今来,众多词人抒发思念之情的最佳选用之物。纳兰说淡月如水,月光如水一样清澈,也如水一样冰凉。洒下的月光在屋檐下形成一道冰冷的帘子,隔开了窗内与外面的景物。

而此时,屋子里的梅花开放了,绽放的花朵散发出幽香,小屋内一片暗香,屋外月光冰凉,屋内清香四溢。乍一看来,这首词的意境十分清淡,并无相思之苦,也无伤逝之情,只是对景物的一种白描,可是继续读下去就能发现,原来淡然未必就是平静,不说并不代表不在乎。

“双鱼冻合,似曾伴个人无寐。”这里的一个需要解释的是“双鱼”,是指双鱼洗,镌刻有双鱼形象的洗手器,宋张元干《夜游宫》词:“半吐寒梅未坼,双鱼洗,冰澌初结。”这里是说洗手器皿中的水都已经冻成了冰,凝结在了一起,天气的寒冷程度可想而知。这样的天气,钻进被窝,美美地睡上一觉,是再舒服不过的了。可是满心愁绪的纳兰,却是无论如何也睡不着的。

“横眸处,索笑而今已矣。”睡不着的原因自然是内心有所牵挂,那美丽的眼眸,那动人的微笑,而今看来,都是无法忘怀。在深夜里,独自躺在床上,孤枕难眠,想到恋人的容颜,清晰如昨,可是眼下却是天涯海角,无法相见,这怎能不叫人悲伤!

纳兰这首伤逝词,写到上片,悲伤过度。到了下片的时候,纳兰似乎沉思了许久,慢慢提笔写道:“与谁更拥灯前髻,乍横斜疏影疑飞坠。”回忆往昔,当日与谁一起相拥灯前,与谁一起看花飞花落,与谁一起海誓山盟,与谁一起想着如何去天长地久?

往日的美好,却都早已在岁月的流逝中一同不见了,“铜瓶小注,休教近麝炉烟气。”如今,又是铜瓶花开的时候,可是檀香冉冉升起的烟雾中,再也看不到你笑颜如花的脸庞了。“酬伊也,几点夜深清泪。”我只能在此刻,用泪水祭奠我们共同拥有的过去。

纳兰的这首词以悲情结尾,结束全词,整首词清新自然,虽然是悲切,但却读起来让人没有压抑之感,是首好词。

注释:

①瓶梅:插在瓶中以供观赏的梅花。

②重檐:两层屋檐。

③寒香:清冽的香气,形容梅花的香气。

④双鱼:双鱼洗,镌刻有双鱼形象的洗手器。冻合:犹言冰封。唐李益《盐州过胡儿饮马泉》诗:“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⑤横眸:流动的眼神。

⑥索笑:犹逗乐,取笑。

剪湘云送友

险韵慵拈①,新声醉倚②。尽历遍情场,懊恼曾记。不道当时肠断事,还较而今得意。向西风约略数年华③,旧心情灰矣。

正是冷雨秋槐,鬓丝憔悴,又领略愁中送客滋味。密约重逢知甚日,看取青衫和泪④。梦天涯绕遍尽由人,只樽前迢递⑤。诗言志,词言情。这首词是写恋友惜别时的难受场面。纳兰将这首词写得别具一格,独树一帜,有别于其他的送友词。这首词整体的艺术表现力极强,是一朵散发异香的奇葩,有着浓郁的纳兰风。

这首词上片说采用新声填词,不愿采用险韵,在酒醉中随意填写新词,无拘无束。还记得往日情场失意,懊恼不已,而今日的失意却要比往日的失意更令人沉痛,透出送别的浓浓伤感。对着秋风暗数年华,无论古今都令人心灰意冷。下片写愁风冷雨,形容憔悴,又一次领略到送别的愁苦滋味。盼望重逢却不知何时可见,看泪满青衫,离愁无限,天涯路远,唯有以酒相送了。

“险韵慵拈,新声醉倚。”词一开篇也说到了填词,纳兰的意见是用新声填词,不用险韵。所谓“险韵”是指韵字生僻难押的诗韵。词的写作,看似随意,其实难度很大,要写出词境,更要符合韵律,仿佛一首歌一样,要美中带着规律。

这一点上,纳兰自然是高手。这首送友的词,在一开篇却提到了写词,的确是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而后便开始懊恼往昔,追忆过去,“尽历遍情场,懊恼曾记”,历经情场万千,而今却是懊恼不已。

一个人最怕的不是无情,而是多情。纳兰正是一个多情之人,他饱受多情之苦,为情所困。在这里,他也毫不隐瞒自己的弱点。他为此懊恼不已。可是比起今日的惆怅,往日的那些却又算不了什么。“不道当时肠断事,还较而今得意。”

友人要离他而去,对珍惜朋友的纳兰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打击,所以,他此刻万念俱灰,值得提笔写词,表达内心的寂寥。“向西风约略数年华,旧心情灰矣。”数数自己走过的年华,真是没有几件值得高兴的事情。纳兰此刻的心情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的,他出身富贵,却始终落落寡欢。

这一点,很多人都无法看透,只是如果读过纳兰的词,看过纳兰的文,就不难发现,这个男人的心里,始终珍藏着一份真挚的情感,无法释怀。而在这首词中,通过送朋友,他再次将这份情感表现了出来。

上片写完愁苦,下片便提到了送友人离去的心情,正是冷雨清秋时节,自己面容憔悴,只因为内心凄凉。而今看到朋友离开,更是饱受挣扎的痛苦。“正是冷雨秋槐,鬓丝憔悴,又领略愁中送客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