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
2656500000043

第43章 离世纳兰心事谁人知(18)

也是因为这样,纳兰的一番真性情就更显珍贵了。他对天涯孤旅之景和凄迷之情不做丝毫掩饰,就连昔日的“碧纱窗外语”他也“长记”于心。在常人看来,这未免有些英雄气短,但对纳兰来说,能与伊人春光共度、相偎相伴正是他梦寐以求而不得的幸福。

注释:

①碧纱窗:装有绿色薄纱的窗。

②片帆:孤舟,一只船。

③春云:春天的云。轻霞:淡霞。

④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南朝梁元帝《玄圃牛渚矶碑》:“画船向浦,锦缆牵矶。”

临江仙

塞上得家报,云秋海棠开矣①,赋此。

六曲阑干三夜雨,倩谁护取娇慵②?可怜寂寞粉墙东③,已分裙衩绿④,犹裹泪绡红⑤。

曾记鬓边斜落下,半床凉月惺忪⑥。旧欢如在梦魂中,自然肠欲断,何必更秋风。有时候,读取辞赋之前短短的几句引子,更有情味。譬如,苏东坡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宏阔壮丽的辞句前先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每每读来,珍爱的程度超越了那首词本身。是有些买椟还珠的憨蠢,却是真真的喜爱——喜欢那种真切平实的兄弟情谊,一位狂放的诗人大醉后手舞足蹈、飞天遁地吟啸抒情,好似一个大男人喝多了坐在酒馆里和一帮狐朋狗友胡侃吹牛皮,兴奋得两眼放光、满脸通红,其实他是寂寞的,繁华热闹的辞句背后,思念至亲的荒凉感一寸一寸爬上脊背,爬进心头啃噬。

纳兰的这首词也是如此。手把书卷,一句“塞上得家报,云秋海棠开矣,赋此”映入眼帘,十三个字,孤寂清廖的意味,如秀云出岫,咕嘟嘟从脚边涌起,转眼间遮蔽了书案。

今人爱花者颇多,不过所爱的大多是玫瑰百合、雏菊茉莉,很少人知道秋海棠。即使知道,也多半是只闻其名,不知其形。秋海棠又叫“八月春”,多年生的草花,一年四季青青翠翠,花朵深红、浅红的,粉嘟嘟一簇,娇憨妩媚。除了园艺爱好者,这花如今少有人养了。在过去,家家户户都种得几盆。

秋海棠还有别名“断肠花”“相思花”。断肠为苦,相思甜蜜,这花朵的寓意,到底是苦是甜?传说陆游与妻唐琬感情甚笃,为母不容。母亲为拆散二人故意托人在远方为陆游谋仕途,陆游无奈,只得远行。临别前,唐琬送了陆游一盆花鲜叶嫩的秋海棠。一个大男人,向来不注意花花草草的,陆游问:“这是什么花?”唐琬答:“此乃‘断肠花’。”陆游沉吟着说:“这花应该叫‘相思花’。”旅途遥远,车马辗转不便,陆游请唐琬代为照料这盆花。唐琬最后到底恨嫁赵士程。十年后,陆游重回故里,入沈园游玩,忽见一盆茂密的花朵似曾相识。问园丁,花为何种?园丁说,这是“相思花”啊,是赵夫人托我代养的。陆游细看花盆,不就是唐婉当年送给自己的那一盆?陆游叹息道:“这是‘断肠花’啊!”

娇艳的、多情的秋海棠,当年也曾是纳兰的相思花吧。“已分裙衩绿,犹裹泪绡红”,娇红的花朵、青翠的叶片,多么像一位红衫绿裙的佳人,独矗粉墙之下。男人夸赞女子,都喜欢用“花似人艳,人比花娇”的恶俗句子,听得旁人麻酥酥地脊背发凉。待真的爱了才知道,爱一位女子,她的容颜在你眼中果真像婉转伸展的承露娇蕊,俯首扬眉皆是袅娜风情。

纳兰的妻,是位美丽清雅的女子,一如迎着西风摇曳的秋海棠,艳而不俗,娇而不媚。纳兰对她的印象,是家常的,却又带着几许梦幻:“曾记鬓边斜落下,半床凉月惺忪”。是夜,这位可人儿忽然醒了,揉着惺忪睡眼,白日里簪下的秋海棠垂在鬓边,映衬着半床清朗的月光,仿若空谷中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惹人垂怜。

这一切,似幻似真,是真实发生的一幕还是相思敦促下头脑中一厢情愿的杜撰,纳兰自己也说不清楚,“旧欢如在梦魂中”。

说不尽的旧欢如梦。也许,一阕词读罢,也只记得一句“旧欢如梦”。

旧欢已然成一梦,那么新人呢?我们都看到,这位续娶的夫人,是极爱纳兰的。她定然非常年轻,还是满脸稚气的,见花开了,赶紧簪一枝在鬓下,然后喜滋滋地给夫君写一封书信报知花信,一副小儿女情态。斯人已逝,海棠依旧,她可知她簪花的样子,与昔年的旧人多么相似?

秋海棠,秋日花开。此时的塞上,西风已凉,枯草漫卷向荒远的天际。她会不会去揣测,丈夫在荒凉的秋景中接到一纸花信时,心中涌起的是哪般滋味?——我想,会的。即使她是那么年轻,却未尝没有发觉夫君对着那些红花翠叶时眉宇间的忧愁。女人之于爱情,是天生的专家,不分年龄,无师自通。然而,纵使知道这花中有几多故事,她依然希望花开博得枕边人一笑,即使这略带凄楚的笑不是为她,也知足。这样的爱,带着些许委屈,有自得其乐的意味。女人,都是容不得“他”的心中有别人的。然而,只要你能让我爱着你,我愿意为你心中藏着“她”的那个小房间,细心拂拭打扫。虽然委屈,也是幸福,只因为,我爱你——这一切,在塞上秋风中黯然神伤的纳兰,你可知晓?

注释:

①秋海棠:又称“八月春”“断肠花”。《采兰杂志》载:古代有一妇女怀念自己的心上人,但总不能见面,于是经常在墙下哭泣,眼泪滴入土中,后在洒泪之处长出一植株,花姿妩媚动人,花色像妇人的脸,叶子正面绿、背面红的小草,秋天开花,名曰“断肠草”。《本草纲目拾遗》也记载:“相传昔人有以思而喷血阶下,遂生此草,故亦名‘相思草’。”纳兰容若扈驾塞上,或奉命出使,于塞外得家书后作此词。

②娇慵:柔弱倦怠的样子,这里指秋海棠花。此系以人拟花,为作者想象之语。

③粉墙:用白灰粉刷过的墙。

④裙钗:裙子与头钗都是妇女的衣饰,旧时借指女子。

⑤绡红:生丝织成的薄纱、薄绢。

⑥惺忪:形容刚睡醒还未完全清醒的状态。

临江仙寒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①。疏疏一树五更寒②。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③。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④。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⑤。这是一首借咏寒柳而抒伤悼之情的词作,纳兰在词中咏物写人,亦柳亦人,委婉含蓄、意境幽远,可谓是其咏物词中的佳作,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曾这样评价这首词:“余最爱其《临江仙·寒柳》云:‘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言中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纳兰词亦以此篇为压卷。”

词一开篇,纳兰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一个疑问“飞絮飞花何处是”,在这冰天雪地的严冬,那迎风飘逝的柳絮杨花去了哪里?这一问,十分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焦虑、寻觅之神态。

有的人可能要问,这不是一首咏柳词吗?怎么凭空多出来杨花这个意象?的确,杨树、柳树本是两种不同的树,但由于它们的种子杨花和柳絮都带有白絮能飞,飞絮期又基本相同,因此杨花和柳絮在古典诗词中常常被认为是代表同一个意象,而纳兰在这里用到“杨花”的意象,估计是想要造成叠音的声音效果。

对于首句提出的疑问,纳兰马上自问自答说“层冰积雪摧残”,原来是严寒无情扼杀了漫天的生机。

“疏疏一树五更寒”照应词题的“寒柳”,在这句中,“疏疏一树”四字本就让人从心底升起一股寒意,何况还是寒气最重的五更天气,这更令人备觉凛冽凄清。

上片的尾句让清冷中浮起了一丝暖意,“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柳树在明月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憔悴,但也更让人怜爱。

如果纳兰在上片中以柳喻人,勾画出亡妻姣好的外表以及多舛的命运,那么在下片中,纳兰则开始追忆往昔,抒写悼亡之情。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在繁茂的柳丝摇落之时,纳兰想到了亡妻。“春山”一词虽然不着一色,但却让人感觉到春意盎然,从中我们也能猜想到卢氏昔日的风采。如今伊人已逝,即使梦里相见,可慰相思,但却好梦易断,断梦难续。

“湔裙梦断续应难”中“湔裙”的意思是洗裙,相传窦泰的母亲在怀他时候,到了产期却不能分娩,于是就求助于巫师,巫师说:“只要渡河湔裙,就容易产子。”后世用“湔裙”谓妇女有孕至水边洗裙,分娩必易,纳兰在这里用到这个典故,暗指妻子卢氏死于难产。

按照四季更替的规律,寒冬之后便是暖春,那时春山依旧如黛,只可惜在纳兰的心中,一切都已物是人非,自爱妻死后,这样的春天就不再属于他了,所以他才发出“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的慨叹。这一声叹息中,饱含着许多惆怅与悲苦。

注释:

①层冰:犹厚冰。宋辛弃疾《念奴娇·和南涧载酒见过雪楼观雪》词:“便拟明年,人间挥汗,留取层冰洁。”

②疏疏:稀疏貌。唐贾岛《光州王建使君水亭作》诗:“夕阳庭眺,槐的滴疏疏。”

③相关:彼此关连,相互牵涉,互相关心。

④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春日山山色黛青,因喻指妇人姣好的眉毛,这里指代亡妻。

⑤眉弯:弯弯的眉毛。清龚自珍《太常行》词:“似他身世,似他心性,无恨到眉弯。”

临江仙孤雁

霜冷离鸿惊失伴①,有人同病相怜。拟凭尺素寄愁边②。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无端嘹唳一声传③。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不管后人为纳兰的词作作了多少注解,终归没有人懂得他的心事。他的词集名为《饮水词》,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纳兰最终也没有寻到一个能知他冷暖的人。心事飘杳于天地之间,就像离群的孤雁。

这首词是一首典型的咏物抒怀之作,明写离群孤雁,实写与其同病相怜的自己。后人揣测这首词大概写于纳兰某次随从康熙出行或去边塞执行任务的途中,这一路上鞍马劳顿,既无妻子来嘘寒问暖,也无朋友可把酒言欢,难免旅途孤寂,心中怅然。他骑马行走在旷野中,猛然抬头看见了那只离群悲鸣的孤雁,“同病相怜”之感油然而生,这首词便成了这一段旅途的见证。

纳兰这首词妙在意象的选择。我们都知道大雁是群居的候鸟,不少人对小学课本中那篇《秋天来了》印象深刻:“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可能是很多人对文学作品中的大雁的最初印象。一般来说,大雁在古诗词中多以“群雁”、“雁阵”出现,如陆游《幽居》诗:“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又如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大雁不善于单独生活,离群往往是迫不得已,所以那些落单的大雁容易让人心生怜悯之情。纳兰此时就像是这样一只孤雁,当他在满地秋霜中抬头看见那只拼命南飞、声声哀啼的大雁时,忍不住喃喃自语:“你可知这地上有个人与你同病相怜啊!”他想要把满怀愁绪用书信寄出,但“愁多书屡易”,他发现愁绪太多且变幻不定,屡屡修改增删,这封信便迟迟写不下来,于是只能对着烛光暗自垂泪。

写信这一场景让人想起了唐朝诗人张籍的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便托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这件事本平淡无奇,但一经入诗,便臻妙境。纳兰此时的心境怕与张籍是有些相似的,不过张籍“开封”是唯恐有所遗漏所以慎之又慎,而纳兰“屡易”恐怕是因为就连他自己也捋不清纷乱的愁绪吧。

越是纷乱,就越想拆解清楚。所以陷入情绪困扰中的人容易追思往事,纳兰提醒自己:“莫对月明思往事。”那只会让人衣带渐宽,形影憔悴,可是这样的提醒往往是苍白的,一个人最难明白、也最难管住的莫过于自己的心。

云中忽然传来一声孤雁哀鸣,抬头望去,那孤单的影子在初秋的寒风之中缥缈远去。“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同病相怜”二字已将天上孤雁与地上旅人合二为一,所以,这孤单的“只影”既是雁,也是人,一语双关,给人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

纳兰这出身贵胄的男子心思却纤细到了极致,一只孤雁、一瓣落花皆能触动他的心神,所以他的愁情注定要比他人多、比他人沉重。晏殊在《浣溪沙》中有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这一句忠告想来纳兰是听不进去的,岂止眼前人,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再也入不了他的眼,他只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世界里。

生之乐趣,总大于死之哀愁。但若一个人对幸福视而不见,悲伤总如影随形,我们也只能长叹一声,为他的悲伤而悲伤了。

注释:

①离鸿:失群的大雁,比喻远离的亲友。

②尺素:书写用的一尺长左右的白色生绢,借指小的画幅,短的书信。陆机《文赋》:“函绵邈于尺素。”

③嘹唳:形容声音响亮凄清,这里指孤雁哀鸣声。唐陈子昂《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阕知之》诗:“葳蕤苍梧凤,嘹唳白露蝉。”

红窗月

(按《词律》作《红窗影》,一名《红窗迥》。)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①。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②。

乌丝阑纸娇红篆③,历历春星④。道休孤密约⑤,鉴取深盟⑥。语罢一丝香露、湿银屏⑦。这首词写的是离情,有人说是纳兰为其亡妻所作,有人说是为他那嫁入宫中的表妹所作,为谁而作,我们姑且不去研究,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这首词都应该算是一首悼亡词,悼念亡妻或者自己与表妹那段有缘无分的感情。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与追忆往昔。“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燕子归来,群花凋谢,又过了清明时节,首句交代了时令,即暮春时节。纳兰用“燕归”来暗指世间一切依旧,可是自己所爱之人却不能再回来,所以才会“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

风景与往年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心境却大不相同,只因为伊人不在,所以纳兰很自然地回忆起往事:当是春光正好之时,两人在桃花树下情定三生。这就是“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纳兰在这里用到了“三生石”的典故。相传唐朝名士李源与洛阳惠林寺的圆泽和尚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次,两人同游峨眉山,途中圆泽辞世,在临终前他与李源约定十三年后的中秋之夜相见于杭州的天竺寺外。十三年后,李源信守诺言,专程赶往杭州践约,去赴圆泽的约会,在寺外见一牧童骑牛而至,口中吟唱:“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临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唱罢,牧童拂袖隐入烟霞而去。纳兰在此处用李源与圆泽的友情来比喻自己与恋人的爱情,极言两人爱情之深厚。

词到下片,纳兰睹物思人,发出了旧情难再的无奈慨叹。“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在丝绢上写就的鲜红篆文,如今想来,就好像那天上清晰的明星一样。那么,丝绢上到底写的是什么呢?纳兰在“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这句中给出了答案,原来记载的是当初二人的海誓山盟,这些文字作为凭证,见证了不要相互辜负的密约。但是,纳兰没有想到,誓言也会有无法实现的一天,如今回忆起往事,情景仍然历历在目,眼泪止不住流了出来,打湿了银屏。词到“语罢一丝香露、湿银屏”时戛然而止,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生,流露出纳兰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然而往往事与愿违,从小青梅竹马的表妹面对皇权的压力,不得不进入深宫,昔日恩爱的妻子,在天意的安排下,过早逝去。这位文武全才的多情公子,难道真的命中注定得不到一份完美的爱情吗?

注释:

①因循:本为道家语,意谓顺应自然。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此节日里人们扫墓和向死者供献特别祭品。

②碧桃:一种供观赏的桃树,花重瓣,有白、粉红、深红等颜色。三生:佛家所说的三世转生,即前生、今生和来生。

③乌丝阑纸:指上下以乌丝织成栏,其间用朱墨界行的绢素,后亦指有墨线格子的笺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