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
2656500000040

第40章 离世纳兰心事谁人知(15)

苏东坡写道“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而纳兰则吟道“百尺游丝千里梦,无限凄迷”,纳兰甚至梦过后便是凄凉的现实,在梦的衬托下,现实更显得凄迷万端。这首词布局清晰,脉络顺畅,词意虽苦,但写法上却是清秀俊逸,格调高雅,不失为一首可以反复吟诵的好词佳篇。

注释:

①紫玉:指紫玉钗。寒灰:犹死灰,灰烬,这里喻指心如死灰。《三国志·魏志·刘传》:“扬扬止沸,使不烂,起烟於寒灰之上,生华於已之木。”

②心字:心字香,古人将盘香制成心字形。

③疏帘:指稀疏的竹织窗帘。

④碧云:青云,碧空中的云。

⑤凄迷:怅惘,迷惘。

浪淘沙

野店近荒城,砧杵无声①。月低霜重莫闲行②。过尽征鸿书未寄③,梦又难凭④。

身世等浮萍,病为愁成。寒宵一片枕前冰⑤。料得绮窗孤睡觉⑥,一倍关情⑦。这首词抒发的是相思相念之情:上片描述野店孤寂,一片荒城,听不到思妇的捣衣之声。月夜相思,霜华凝重。虽然鸿雁过尽,然而书信未至,纵有好梦,仍是愁怀难遣。下片写身世之感和孤独情怀,身世如同浮萍飘浮不定,愁苦成病。寒夜无眠,枕边一片冰冷凄清。料想此时闺中思妇也是孤枕独眠,更加伤情,加倍动情。

野外荒城,孤寂小店,一片凄凉,以这样的情景开篇,似乎与纳兰一贯的风格有些不符,过于戚悲,甚至还有些鬼魅。在这样荒芜的野外,自然是无法听到妇人捣衣的声音。开篇的这一句话,仿佛是毫无关联的两句废话,“野店近荒城,砧杵无声”,用这样一句脱离现实,有些荒诞主义性的词句起篇,纳兰在接下来却并不是写得更超脱现实,而是回归到了现实之中。

“月低霜重莫闲行。”月夜之下,霜露凝重,相思无尽处,这孤寂的野外,渺小的店铺,满眼放去,尽是孤寂的影子。虽然这是写相思之情的词,但是纳兰却用了一个全新的情境去诠释,十分鲜有。

“过尽征鸿书未寄,梦又难凭。”虽然鸿雁早已飞过,但想要等到的信件却没有送来,就算是今夜能够做到好梦,也仍有满怀愁绪。鸿雁传书,一向是代表古代男女之间相互传情的典故。纳兰善于用典,众所周知,他总是能轻而易举地化典,将其为己所用,看似天衣无缝,恰到好处。

这里也是如此,前一句的孤寂情境,配合这一句的锦书未到。情景交融,更显得动人,揪动人心。相思之人没有捎来音信,在万籁俱寂的夜晚,无法入眠,不由得开始胡思乱想,便想到了自己的一生,从而变得更加惆怅。

“身世等浮萍,病为愁成。”想到自己的一生,如同水中浮萍一般,漂泊无依,无法找到一个想要停留的地方,生生世世,永不离开。人生最大的悲哀并非是穷困和潦倒,而是失去生活的方向,无法找到人生的目标。

纳兰要为大清国尽职尽责,这是他与生俱来的义务。他要为父母尽职尽责,这是他必须担负的义务。这种种他无法推卸掉的义务,让他只能留在一个他不愿意停留的地方,踟蹰不敢离开。尽管在他的灵魂深处,无时无刻不在呐喊着远离,可是人生岂是说走就能走开的局面?进无法进,退无法退,在进退两难的人生夹缝中,纳兰乏味、厌倦地立于宫门之内,理想之外。

“寒宵一片枕前冰。”夜色如水,寒冷刺骨,枕前一片冰凉,孤枕难眠,想来那位被相思之人此刻也是对窗感叹,夜不能寐吧?“料得绮窗孤睡觉,一倍关情。”两地相思,两处闲情,更加重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首词并不知道纳兰是写给哪位女子,这世上还有哪个女子能让他如此牵肠挂肚,不能放下。其实,其中种种,也不必太认真地去计较,只要能够从过去的美好中吸取养分,让自己的回忆不再单薄,那便足够了。

注释:

①砧杵:捣衣石和棒槌,亦指捣衣。

②闲行:微行,此处为闲步之意。

③征鸿:远飞的大雁,即征雁。

④难凭:不可凭信。

⑤寒宵:寒夜。

⑥绮窗:雕刻或绘饰得很精美的窗户,代指闺人、思妇。

⑦关情:动心,牵动情怀。

浪淘沙

闷自剔残灯,暗雨空庭①,潇潇已是不堪听②。那更西风偏着意,做尽秋声③。

城柝已三更④,欲睡还醒,薄寒中夜掩银屏⑤。曾染戒香消俗念⑥,怎又多情。纳兰的寂寞,无人能懂。他的寂寞犹如天空上的流星,一闪而过,不留给任何人捕捉的机会。人们只能从流星划过后的影踪,去妄自推测纳兰内心的凄凉与寂寞。

独坐灯前,秋夜空庭,风雨潇潇,已是令人愁闷,偏那西风又于此时送来了秋声,好像是专意要将愁人的烦恼加重。柝声传来,已是三更,身感寒凉袭人,遂将屏风紧掩。本来告诫自己要远离尘世烦恼,如今偏生又开始陷入情里不可自拔。

“闷自剔残灯”,让人想到纳兰是个容易亲近的人,在灯前独坐,百无聊赖,只得面对残灯,自娱自乐。这样的男子,虽然性情忧郁,但却在骨子里有着让人喜爱的部分。开篇一句正是其心情困顿,无可抒发的无奈写照。

到了“暗雨空庭,潇潇已是不堪听”已经是痛到极致的一种状态了,风雨潇潇而落,空气清冷,在晦暗的夜空下,这雨声还有风声是如此不堪入耳,听到耳朵里,仿佛都是刺在心头,针扎一般,让人难以忍受。

“那更西风偏着意,做尽秋声。”可是秋风不解人意,偏偏刮个不停,将凄凉的秋意刮遍人心。在纳兰的词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悲伤欲绝的词,相当凄切,所谓“观之不忍卒读”,字字句句情真意切,有着无法宽宥的自责与责他。

正是因为内心有着无法解开的悲伤情结,纳兰的词章里便总是凄凄切切,悲悲惨惨。无法想象,纳兰这样一个锦衣玉食的贵公子,他不在自己舒适的环境里安享幸福,却偏偏要将自己放置在一个凄苦的氛围内,犹如苦行僧一样,不断前行,不断折磨自己。

人们无法理解的纳兰,并非摈弃生活,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太爱生活,太热爱自己的生命,所以才会特别重视这份深沉的爱。多数人猜测纳兰是富贵公子无聊时抒发闲情,不过是打发无聊日子罢了。可是,谁能真正懂得纳兰内心的情伤?想来就是纳兰自己,也会迷失在自己的情伤中,无法看透。

“城柝已三更,欲睡还醒”,已经是三更天了,夜深人静,自己却还是难以入眠。纳兰在孤寂的夜色中,看着天色一点点变明亮,眼看着第二天的白日就要升起来了,可是自己却还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

无聊的夜间,独坐桌旁,守着一盏孤灯,看着窗外寒夜中的星空,心早已苦成了一个又一个黑洞。在这个深夜中,“薄寒中夜掩银屏”。纳兰在为什么愁思呢?是为女子,还是为友人?难以说清。

这突如其来、绵绵不绝的愁绪,让纳兰自己也对自己产生了嘲讽之意,他暗叹道:“曾染戒香消俗念,怎又多情。”就此结束了整首词。不需要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的愁苦开脱。

夜深了,风起了,落叶萧萧,纳兰在房间里轻叹,身旁没有可以倾诉的人,这是多么深的孤独。从前种种,是永远的痛。而今一切,是无奈的人生。

注释:

①空庭:幽寂的庭院。

②潇潇:形容风雨急骤。

③秋声:秋天西风起而草木摇落,其肃杀之声令人生情动感,故古人将万木零落之声等称为秋声。

④城柝:城上巡夜敲的木梆声。柝,古代巡夜时敲击的木梆。

⑤银屏:装有银饰的屏风。

⑥戒香:佛家说戒时所燃之香。

菩萨蛮

梦回酒醒三通鼓,断肠啼花飞处①。新恨隔红窗,罗衫泪几行。

相思何处说,空有当时月。月也异当时,团栾照鬓丝②。《菩萨蛮》又名《子夜歌》,或曰《巫山一片云》,是唐朝教坊曲名。据记载,唐宣宗时,女蛮国入贡,其人高髻金冠,璎珞被体,故称菩萨蛮队,乐工因作《菩萨蛮曲》。不是“菩萨也发脾气耍蛮”的意思。

纳兰这首词,为月夜怀人之作,当情当景,凄婉缠绵之至。三更子夜之时鼓响,廊痕深处寂寞袅袅,酒醒梦回显然是伤痛难耐,酒也不能麻痹以至彻夜无眠。恰逢此刻偏又传来杜鹃悲啼之声,更添伤情离愁之绪,于是清泪涟涟罗衫亦湿,可恨此情此愿又无处诉说。当头明月犹在,但却与旧时不同,此刻只不过是照映自己孤独一人罢了。

古时作诗男子,大多乃好诗好酒者。酒实为诗之伴侣,清词浅曲,对酒当歌,久遇知己千杯亦少,更有情意阑珊、借酒消愁者对月暗伤心肠九曲。为的,就是这个情字,如丝如缕。

纵便是纳兰这样尤善诗词的男子,也是好酒之客,酒醒梦回,愁思盈怀,寥寥几笔道来他的情感,词才才得以让后人窥见一二。这首词中,相思之苦,借“新恨隔红窗,罗衫泪几行”婉婉道来。“新恨隔红窗”,隔的又是何“新恨”呢?词人新恨必有旧恨。如辛弃疾《念奴娇》词:“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从下片的意思看,所谓“新恨”,是对情人的相思,那么旧恨无非是指当年的离别。想必当年与情人分别之时,曾相约于次年春天重新相会。如今旧地重来,而人事发生变化,伊人已另有归宿。一窗之隔,相见无缘,徒然望风洒泪,伤感彻骨。

如果说,这词上片的写法究属一般,那么,下片便不同寻常了。因为此处有遥寄相思的“当时月”了。说到“当时月”,要提及纳兰的另一首《菩萨蛮》:

催花未歇花奴鼓,酒醒己见残红舞。不忍覆余觞,临风泪数行。

粉香看又别,空剩当时月。月也异当时,凄清照鬓丝。

立意构思乃至遣词用句,两词基本雷同。评家多认为可能一是初稿,一是易稿,然改易处甚多,结集时就两首并存。

《饮水词》本就不是揽天括地的壮书,但由此细处,一可观纳兰心态情绪的迭转,二则如此狭小的题材范围内,竟能写出如此精妙的词章,不得不赞纳兰才情高妙奇绝。

我们且将这两首合起来看,因词境相同,皆是缅怀当年情爱,但从细处可以看出,纳兰的心思点点之差别。

古时没有电灯照明,日靠阳光夜靠月。故此古人应是多休息得早,大约自天黑后,八九点钟光阴,窗外到处都是一片寂静。静处自有静处的好,明月当空,两人相约而至,借着清辉映照双双容颜,两人情感也如这月华般攀升。于是月下海誓山盟,互许倾心。可是两人相守,说长也短,此时月已倾斜,今夜必须分别。于是约好即使天涯两隔,也可同看明月,以寄相思。

可是,“月也异当时”。这月已远非当年,虽然明亮依旧,但他们二人两情相悦时月亦完美,可如今,佳人已不在旧地,这相思之情凄苦断人愁肠,再添当时照人相聚慰人寂寥的明月,竟似团栾冷眼笑看离人孤独。更如纳兰另一首词所言: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到这里,两种心境以月对照,幽怨之情跃然纸上。

注释:

①啼:即鹈,一名杜鹃。三月即鸣,至夏不止。常用以比喻春逝。

②团栾:指明亮的圆月,旧俗称农历八月十五日为团圆节。鬓丝:鬓发。

菩萨蛮

窗间桃蕊娇如倦,东风泪洗胭脂面。人在小红楼,离情唱《石州》①。

夜来双燕宿,灯背屏腰绿②。香尽雨阑珊③,薄衾寒不寒?东风始来,三月的桃蕊初绽,不胜娇美,慵懒如同刚刚睁开睡眼的少妇。初上绣楼,凭依窗子,远眺之时,“忽见陌头杨柳色”,想起久久未归的游子,苦涩的离情溢满心头,泪水湿了新妆。唇齿之间,这一首《石州》曲,吟遍了古今多少离情别绪。忽而想起昨夜那来宿的双燕,“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形只影单的少妇备觉凄凉,灯烛背对屏风,回首处,昏暗不明。春意料峭,微雨将尽,那远方的人是不是只有一张薄衾,又是温,是寒呢?

短短四十来字,上片写尽了春闺情愁,下片写尽了销魂之感。

这首词写的是游子思妇的离别之情,在古典诗词中极为常见。早在初唐张若虚的笔下,就有了“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春闺情怀。丈夫离家,日复一日,思念并没有因时间而成为习惯。某日初上翠楼,忽见桃红,心底多少愁思,涌上心头,难下眉头。“窗间桃蕊娇如倦”,看似写“桃花”,其实写“人面”。“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自古便是红颜的象征,都是一种脆弱的美。“人面桃花相映红”,是写花的美,也是写人的美;是写人对桃花的欣赏,更是写人对自己的怜惜。人见桃花烂漫,不由联想到自己也是青春如许,却春闺独居,难以与心中思念的人共相朝夕。春日本多情,“泪洗胭脂面”便知闺中人心中的愁苦,非窗前的一缕薄烟,也非耳际的一阵轻风,它的厚重也许根本没有什么事物可以用来比拟,也不需要用什么来比拟,既无它诉,便只得轻吟一首哀婉的《石州》曲。

“夜来”二字起首,便知漫漫长夜中闺中人的凄婉心境。南唐亡国词人李煜说,“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正是如此;南宋女词人易安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如此;温庭筠说,“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也正是如此。一夜料峭春雨不止,人也久久难以入眠,双燕因深夜寒冷而借宿檐下,相依相偎,触动了闺中人的心事。灯烛背对着屏风,因而昏暗不明,似也困乏欲睡,此时此刻,已至深夜,唯有人独醒着。“薄衾寒不寒”的设问中,其实早已预设了回答:闺中人“半夜凉初透”,凄凉境地下,不由想到远在异乡的人是否能禁得住这番春寒?由物(燕)及己,由己及人,才有了“寒”的意蕴。

一面是春愁如许,一面是凄婉销魂,都是对于闺中人痛楚心理的刻写,在这个过程中间,还有着景致之间的鲜明对照——一明一暗。总体看来,上片“明”在“桃”字,下片“暗”在“背”字。如果不是春日风和日丽,明媚如新,又怎能一推窗而见桃红一点,娇蕊动人?如果不是背向屏风,又怎知闺中人听闻燕声时,回首间,“屏腰”昏暗不明。但无论是“明”,还是“暗”,无论是白天所见,还是夜晚所闻,所投射的都是闺中人的离情别绪。在一明一暗的对照中,更加凸显了闺中人心绪的低沉。

相传,词人纳兰容若曾与自己青梅竹马的表妹情投意合,然而造化弄人,有情人终究不能成眷属,这位才色双全的佳人却被选入宫中,宫墙深锁。这给纳兰容若带来了无尽的伤感和酸楚,因而这种伤感和酸楚之情在他的词里经常有所显现,有很多以春情闺怨为题材的词作。

注释:

①《石州》:乐府商调曲名。

②绿:昏暗不明。

③雨阑珊:微雨将尽。

虞美人

春情只到梨花薄①,片片催零落②。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银笺别梦当时句③,密绾同心苣④。为伊判作梦中人,索向画图影里唤真真⑤。又是一年春残时,又到了亡妻的忌日,又是触景还伤,又是一首悼亡词。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词一开篇,纳兰就为我们营造出一幅暮春时节梨花四处飘零的凄美场景,他在这里用暮春时节喻指自己目前的境况,用苍白的花朵来代指亡妻,从而铺陈出愁惨凄冷的意境。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伤春之诗词比比皆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万物复苏的春天本是充满生机的季节,但在这花儿完美绽放的季节,诗人词人们却通常会在这繁华的背后隐约感受到即将到来的美好的消逝,于是往往会产生一种微妙细腻的感伤。

“夕阳何事近黄昏”化用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成句,与妻子虽然只短暂地相处了三年,但纳兰却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如今人鬼殊途,纳兰的相思之痛苦,自然是不言而喻了。在这里,“夕阳”不仅是时间上的黄昏,更是词人对美好往昔的追惜。

在别人的眼中,夕阳或许是美丽的,但是在纳兰的眼中,夕阳却是丑陋的、无情的,因为他还没有来得及为亡妻招魂,它就要马上消失在黑暗之中,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无奈地叹道“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