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纳兰继续写愁思,“人杳杳,思依依,更无芳树有乌啼”,离人杳杳,相思依依,听到的是树间乌鸦的鸣啼,但是,这写的还是纳兰在行进途中的所见所闻吗?其实,从下片开始,纳兰就已经不再描写征人的所见所闻,而是转而描写思妇的相思之情,下片的所闻所感都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的,尤其是最后两句,纳兰更是用“月亮”这一意象,把千里相隔的征人和思妇联系在一起:那曾在窗前画眉时见到的明月,如今又照在征人的身上了。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情与景是否能够巧妙地结合到一起,是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所在。王夫之在《萱斋诗话》说过:“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中也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论断。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这在古典诗词中是最常见的写作手法。
纳兰在这首词中,通过“寒”“瘦”“西风”这些景语,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这些景物既是纳兰征途中的所见,是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的载体,更是心中物,全词中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巧妙地结合到一起,自然也就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注释:
①次第:依次,依一定顺序,一个挨一个地。
②犹自:尚,尚自。
③杳杳:犹隐约、依稀。
④依依:恋恋不舍。
⑤芳树:泛指佳木。
⑥扫黛:画眉,女子用黛描画眉毛,故称。
鹧鸪天
别绪如丝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①。因听紫塞三更雨②,却忆红楼半夜灯③。
书郑重,恨分明,天将愁味酿多情。起来呵手封题处④,偏到鸳鸯两字冰。纳兰的这首词是塞上怀远之作,仍然是相思的主题,首句“别绪如丝睡不成”,直抒胸臆,多情公子此时正在塞上,别后的相思之情让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而“那堪孤枕梦边城”则更进一步说明了纳兰的愁思之深。按照正常的理解,“梦边城”应该解释为“梦见边城”,但是联系上下文,我们就知道其应该解释为“梦于边城”。
由于孤枕难眠,于是纳兰只好从床上爬起来,去倾听那塞外夜半的雨声,可是这潇潇的夜雨声,就如同愁苦之人拨弄琴瑟的弦声,凄凉震耳,声声敲痛着纳兰那颗充满愁思的心,也越发触动了他的情思,让他不自觉地回忆起家中灯前的妻子,她此时是否也在思念着自己?
紫塞,指的是北方边塞,鲍照在《芜城赋》中有“南驰苍梧涨海,北走紫塞雁门”的诗句。长城之下的泥土呈紫色,相传这是因为修筑长城的老百姓一批批全都死在城下,以至于“尸骨相支拄”,百姓的血肉之躯掺和了泥土,恰是紫色,所以边塞就被称为紫塞。
相思之情此时已如春日的野草一样,迅速地疯长着,于是纳兰拿起笔,铺开纸笺,开始给妻子写信,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书郑重,恨分明”,纳兰在这里化用李商隐的“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李诗原是一首《无题》:
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
裙钗芙蓉小,钗茸翡翠轻。
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
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李商隐当时新婚不久,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因此在仕途上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新妻子王氏并没有因李商隐在仕途上的不得志而放弃他,而是一直不离不弃,与其患难与共。于是李商隐写下了这首诗。纳兰在此处截取“书郑重”和“恨分明”二语,语义上让人感到十分疑惑,至于他在当时要表达什么含义,我们今人就不得而知了。
接下来纳兰用一句“天将愁味酿多情”,将整夜的情思推向了高潮,人有七情六欲,会感到愁苦,而苍天似乎也在用滴滴答答的细雨声来酝酿自己的愁苦,一个“酿”字,可谓是全词的词眼。
边塞严寒,纳兰好不容易写完信,呵着僵硬的双手封合了信封,在为信封签押的时候,偏签押到鸳鸯两字时,却发现笔尖被冻住了,只有一片冰凉的寒意。在这里,纳兰将自己的心境与天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那被冻住的恐怕不仅仅是笔尖,更是纳兰的那颗心吧?
相传卢氏死后,纳兰在二十六岁时续娶了官氏,由于和官氏的婚姻带有政治色彩,所以纳兰一直对官氏非常冷淡,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这首词就应该不是写给官氏的,那么,我们是否就有理由推测,这又是一首怀念卢氏的悼亡之作呢?从“天将愁味酿多情”“偏到鸳鸯两字冰”这几句来看,纳兰当时的心中确实有一种难以诉说的愁苦。
注释:
①边城:临近边界的城市。
②紫塞:北方边塞。
③红楼:红色的楼,泛指华美的楼房。指富贵人家女子的住房。
④呵手:向手呵气使暖和。封题:物品封装妥当后,在封口处题签,特指在书札的封口上签押,引申为书札的代称。
鹧鸪天
送梁汾南还,时方为题小影。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①,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②,一片伤心欲画难。在纳兰的诗词中,随处可见其对于友情的珍视,虽然他已早登科第,又是皇族贵胄,然而却虚己纳交,待人至诚至真,推心置腹。当时朝野满汉种族之见甚深,而他的朋友却都是江南人,而且皆坎坷失意之士,纳兰容若倾尽自己的全力帮助他们,这其中就有顾贞观。
有一天南方传来噩耗,顾贞观的母亲病故,他必须立刻离京南归,当纳兰得知这一消息后,他伤心、震惊的程度一点也不亚于顾贞观,甚至比其还要强烈,纳兰不仅为顾贞观难过,也为自己难过,因为顾贞观已经成为他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人,而现在他不得不面对其要离自己而去的事实,于是,他将自己的痛苦化成一行行长短句,填写了这首词。
“握手西风泪不干”,词一开篇,作者就为我们营造出一派依依惜别的景象,在秋风之中词人与友人握手作别,泪水止不住滑落。古人在离别时通常以握手表示诚挚的友情和一往情深的伤别之意,李白就有“握手无言伤别情”的诗句,而之所以“泪不干”,是因为古时候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却难以相见,所以古人在与亲人朋友离别时都会特别伤感。
作为康熙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纳兰常常要入值宫禁或随圣驾南巡北狩,因此与朋友们聚少离多,很少见面,如今好不容易有一个相聚的机会,友人却又突然要南归,因此他才会发出“年来多在别离间”的感慨。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前一句纳兰虚写未来,后一句则实写过去。纳兰想象着身在远方的友人灯前独坐听雨的愁苦,脑海中回忆起与顾贞观雪后一同看山的快乐日子。
“凭寄语,劝加餐”,这句化用王次回《满江红》词:“凭寄语,劝加餐,难嘱咐,雨和雁”。此时词人已经摆脱了伤感的心情,转而叮嘱友人要保重身体,并希望他在桂花开的时候能够回来与自己相聚。
“分明小像沉香缕”,字面上的意思是小像在缕缕沉香的轻烟里历历可见,其实这里还有一个典故,李贺曾作过一首《答赠》诗,其中有一句“沉香熏小像,杨柳伴啼鸦”,在这句中,“小像”本作“小象”,是象形熏炉的意思,但由于误传的时间久远,也就约定俗成地变成了“画像”的典故。
“一片伤心欲画难”则化用高蟾《金陵晚望》中的“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高诗的意思是世间无数大画家,谁也难画出此刻的一片伤心之感,而纳兰将此句化用,用意也就变得十分明显,虽然容貌可以画出来,但是自己的伤心和不舍却难以画出,从而表达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照应了小序中的“为题小影”,顾贞观南归时,纳兰赠以小像,题以词作,只可惜这幅小像在道光年间毁于火灾,否则我们今人就能够通过小像来看一看这位多情公子当时是怎样一副伤心欲绝的表情。
梁佩兰在纳兰容若的祭文中说:“黄金如土,惟义是赴。见才必怜,见贤必慕。生平至性,固结于君亲,举以待人,无事不真。”结合这首词来看,梁佩兰的话虽然不无溢美之词,然而用于纳兰容若却也绝不夸张。
注释:
①遥知:谓在远处知晓情况。
②分明:简单明了。沉香:熏香料名,又称沉水香、蜜香。
海棠春
落红片片浑如雾,不教更觅桃源路①。香径晚风寒②,月在花飞处。
蔷薇影暗空凝伫③,任碧飐轻衫萦住④。惊起早栖鸦,飞过秋千去。晋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好地方,称之为桃花源。之后,桃花源似乎就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避世理想之所,可惜,这个地方不过是陶渊明的虚构,世间哪里会有这样美好的地方呢?
如果说有,那也只能是世人心目中的一个理想向往罢了。纳兰便是一心向往着这样的世外桃源。这首《海棠春》看似写景,实则抒情,纳兰的心在这首词里表露无遗,他想要逃离这纷繁的俗世,想要去一个清净的地方安度余年。
虽然,这样的愿望对于一般人来说,似乎并不难实现,但对于纳兰,这个天生就富贵的男人来说,却是无法实现的心愿。老天爷总是公平的,他给予你一样东西的时候,也会收走你的另一样东西。
在世间男子为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舍弃自由,舍弃自我,奋力拼搏的时候,那个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有了的纳兰,却偏偏想抛弃这些,去找寻自由。当然,这份自由就如同那臆想中的桃花源一样无法触摸得到。
纳兰之苦,在于心苦,所以他的词里,大多是将这种无法言说的心苦表达出来,或者借景抒情,或者以物言志。
这首词勾画月夜下孤清寂寞的情景:春风吹过,落花纷纷,如烟似雾,叫人禁不住要去寻觅那世外桃源。花间小径,晚风伴着轻寒,将花瓣吹到月光底下。墙壁上蔷薇的倩影里,有人默默地伫立凝望着眼前的一切,任凭风吹衣袂,花瓣萦绕。清风惊起早醒的晨鸦,使得它们扇动着翅膀飞过秋千去了。
“落红片片浑如雾”,开篇一句便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叫人向往,但随后一句,则是将人从天堂拉入人间,“不教更觅桃源路”,如此美景,忍不住想要叫人去寻找那桃花源的踪迹,可是究竟入口何处呢?无人可知。
在看似美景之下,其实在美丽之外,心头更是藏着一份凄凉的情怀。这首词的总体基调是清冷的,“香径晚风寒,月在花飞处”。每一个字都流露出了不泯的深情,只是可惜,这份情怀无人可寄,故而越发显得凄冷。
清冷孤寂是纳兰心里头始终扣着的一道伤口,无法撼动,无论人生之路如何行走,世情如何变幻,纳兰心头的这道疤痕,都不会褪去。这是命运带给他的伤,而他无能为力,便将这伤带入了词中。
读着纳兰的词,感怀着他的伤,不禁泪流。“蔷薇影暗空凝伫,任碧飐轻衫萦住。”一个孤寂的身影,任凭风将自己的衣衫吹起,身上感到些许的冷,但心里更冷,纳兰最苦的便是没有知己,在苏东坡的《怀渑池寄子瞻兄》说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知己是一个男人最好的解忧酒,可惜纳兰没有,所以,任凭“惊起早栖鸦,飞过秋千去”。他也只能是在大片大片的忧伤中,沿着自己的轨迹,掉入灰暗的深渊,无法逃脱。这是一道美丽的疤痕,让纳兰一生都在写着绚烂孤寂的诗词。
这份情怀,延绵不绝,洇了千年。
注释:
①桃源路:桃源,即桃花源,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好地方,用以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②香径:花间小路,或指满地落花的小路。
③蔷薇:落叶灌木。有单瓣、复瓣之别,色有红、粉红、白、黄等多种,很美丽,初夏开放。凝伫:凝望伫立,停滞不动。
④飐:颤动、摇动。
荷叶杯
知己一人谁是?已矣。赢得误他生。多情终古似无情,莫问醉耶醒。
未是看来如雾,朝暮。将息好花天①。为伊指点再来缘②,疏雨洗遗钿③。这首词为怀念亡妻而作:谁是那唯一的知己?可惜已经离我而去,只有来世再续前缘。多情自古以来都好似无情,这种境况无论醉醒都是如此。朝朝暮暮,如烟似雾,那大好的春色不要白白错过。雨中拿着你的遗物睹物思人,但愿能来世相见。
纳兰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有了特定的内涵。许多文人热衷寄托自己的情思到这些梅兰竹菊身上,例如郑板桥画竹,曹雪芹写石头,这都是代表了他们内心的某种情感图腾。
纳兰也不例外,纳兰就是认定了荷花,在许多词中,他都写到荷花,寄托自己无处可寄托的情感。在这首词中,虽然没有提到荷花,但可以看出纳兰将自己的情感都寄托在了那份景致中。
有人说这是一阕悼亡,是写亡妻,可也有人说是写恋人,怀念与恋人之间无法追回的情感。不论写哪种逝去的情感,都可以说得通。平心而论,无论是妻子还是恋人,纳兰从来都不会偏向哪一方,他将这些女子放在心中,她们各自有各自的位置。
开篇便问:“知己一人谁是?”“知己”二字,中国古时是十分慎用的,除非彼此之间非常了解对方的心意,不然是不可妄自称为知己的。纳兰的知己,便是那位离他而去的女子,但他也明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所以,他会在反问之后,自问自答地写道:“已矣。”
的确是这样的,既然此生已经得到了知己,那么便足够了,至于今后独自行走的道路,有着之前的回忆,那还怕什么呢?“赢得误他生。”来生如果有缘,相信还是会走到一起的。多情不必神伤,“多情终古似无情,莫问醉耶醒”。上片在一片混沌中结束,纳兰似醉非醉地混迹人间,没有了知己,他还要继续走下去,如果不糊涂一点,如何能够应对这世间坚硬的种种?
纳兰的好朋友朱彝尊感慨常叹:“滔滔天下,知己一人谁是?”可见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知己,从这点来说,纳兰是幸运的。他爱的人不但爱他,更懂得他,就算这份懂得是短暂的,那也是曾经拥有过。
这上片直抒胸臆,真切极了。但是下片却是笔锋勒马,由刚转柔,不再明写,而是用铺垫,写起情感,尤其是最后一句“为伊指点再来缘,疏雨洗遗钿”。缠绵悱恻,诉尽心底伤痛悔恨。
“未是看来如雾,朝暮。将息好花天。”有景有情,全词情意盎然,让人读起来感到飞流直下,但丝毫没有什么不妥的感觉,反倒是让人泪下如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正好道出了纳兰的心声。
爱情固然是渴望地久天长的,但如果能够拥有一份连生死都无法阻隔的爱情,那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正所谓在彼岸花开如初,才更能见到爱情的坚定。
注释:
①好花天:指美好的花开季节。
②再来缘:下世的姻缘,来生的姻缘。
③钿:指用金、银、玉、贝等镶饰的饰物。此代指亡妇的遗物。
南歌子古戍①
古戍饥乌集②,荒城野雉飞③。何年劫火剩残灰④,试看英雄碧血⑤,满龙堆。